搜索
牟文峰的头像

牟文峰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9/24
分享

现代诗歌的内涵与审美价值

很高兴和文友们一起谈诗。

“现代诗歌的内涵与审美价值”,这个题目很大,专家学者们可以展开做一篇学术研究的课题或论文。而对诗歌的谈论,可大可小,可深可浅,我喜欢互动交流式的,希望朋友们结合自身的写作体验,随机发言,我们可以互相学习、相互碰撞,共同进步。

好的诗歌能给人以思想的触动和启迪,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作为个体的思维体验,还能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欣喜。

人们常说,现代诗歌的好坏没有标准。我的理解是:现代诗歌没有绝对的写作规范,这正是所谓“新诗”“自由诗”的优势所在,现代诗歌的语言形式自由,不拘格式,更不拘风格,写作者可以按自己喜欢的行文方式自由抒写、充分表达,可以按照自己认为适合所表现内容的样式去分行、排列、营造和取舍。而从诗歌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角度来说,相对的标准还是有的。一首诗有没有内涵,有没有审美价值,应该就是好诗的一个相对标准吧。

一、好的诗歌,需要有内涵

1.对诗歌而言,有感而发、写真情实感,是基本的原则

因为是自己的真实感悟,才能言之有物、不空洞,才能有打动人心而让读者产生些许共鸣的可能。作品内在的丰富,往往是清新朴素的语言自然呈现出来的。以散文和小说著名的大作家贾平凹早年有首小诗《单相思》:

把擀杖插在土里

希望长出红花

把石子丢在水里

希望长出尾巴

把纸压在枕下

希望梦印成图画

把邮票贴在心上

希望寄给远方的她

这首小诗的动人处就在于情真意切,几个名词和动词简单的组合,即生动地描摹出情爱之美和相思之苦。

2.文字的凝炼、准确和生动是诗歌语言的特性。

适当的语言技巧(比如排比、比拟、象征、通感等),可以增强表现力,能更好地营造作品的意境空间。这里还要避免用华丽的词藻过度渲染,一位诗歌研究者曾指出,那些看似新奇华美的词句,大多是矫揉造作,无非是在掩饰其作品内在的空洞和空虚。

过于追求词句的文采,反而会扰乱或遮蔽作品所要表现的意旨。《论语·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思是: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俗;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才好。曾任文化部部长的作家王蒙有一首短诗《再见》:

如果一株树睡得正好

又何必去把它摇啊摇

如果一本书已经合上

还能不能再翻到那个段落

 

如果一杯酒不意泼洒

是不是索性把酒杯放下

当水面结成静静的冰层

温暖的鱼儿喜不喜欢破孔?

 

说过再见了

不是说过了吗

走吧

不需要真的再见一次

诗中的“一株树”“一本书”“一杯酒”“静静的冰层”“温暖的鱼儿”,这几个意象很简洁,作者运用简单的象征和比拟,即表现出人的心理、情感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微妙和复杂,意趣别致,耐人寻味。

3.“诗言志”,所谓内涵,重要的是指思想内涵

在诗意构思和诗歌语言的创造过程中,写作者往往会突破自身的思维屏障,这是一种自我疗愈的痛苦过程,也是写作者的快乐源泉所在。一首具有独特思想内涵的诗歌,对于有缘的读者,会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点燃。比如北岛的名作《回答》中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又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好的诗歌能够提升我们的智识,带给我们生命的温暖和光芒。请欣赏食指的代表作《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4.现代诗歌的内涵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指向的特点

很多人说现代诗难懂,甚至有很多现代诗被认为不知所云。当然这里有写作者过于自我或个体写作能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和阅读者对诗歌的认知有关。

“文似看山不喜平”(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意思是说好的文章不能只是平铺直叙,还应有一定的起伏和波澜,有适度的含蓄和委婉。吸引人的不会是一览无余,曲径通幽的景致胜过一马平川。

我对此的思考是,诗歌语言的抽象性是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独特魅力。因其抽象性,也就使得诗歌语言可以创造出相对无限的想象和思维空间。诗歌语言不能停留在文字表层对事物的描摩和情感的抒写上,还应通过语言的逻辑和跳跃、词句的剪裁和取舍,完成意象、情境的搭建和创设。从而引领读者跨越文字之桥,去思考、去联想、去探寻,以展现语言表象之下事物和情感内在的冲突和关联,乃至群体与个体、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生命,这些相互独立却也相互纠缠着的万事万物,无不具有诗意的矛盾和因果。

《断章》是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汇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引自百度百科)

一首好诗,是作者对社会人生深度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作者的思维体验是独特的,他不会去重复别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方式也是独特的,他的语言不会是陈词滥调。一首好诗的语言风格和诗意内涵都应该是个性化的,是具有作者独特思维品质的独特创造,是不可复制的。

二、现代诗歌的审美价值

所有艺术的创造都具有审美价值。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追求,美源于自然,源于造物的精巧与和谐,源于作为高等生命的人对人性中真和善的坚守。

1.现代诗歌具有形式美、音韵美的基本特征

现代诗歌的形式美是指句式排列的整齐和结构层次的分明,在诗句分行和段落设置方面,我认为是应该多注意的。写诗不是做文字游戏,不能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例如白话文运动和自由体新诗的倡导者胡适先生的《希望》(已被改编为歌曲《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音韵美不是简单的押韵,是指词句中内在节奏的和谐优美。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何其芳的《预言》、台湾诗人(原籍保定清苑)纪玹的《你的名字》等。在诗歌语言的和谐优美方面,印度诗圣泰戈尔的作品应该做到了极致,我读他的诗句,曾有迷醉的体验。再如《圣经》中的很多篇章和赞美诗等。好的语言具有神性,能让人心灵纯净。

中国的古典诗词深入人心,经典永流传,这是无需争议的。而作为现代人,人文环境特别是语言生态已经沧桑巨变。毛泽东在为《诗刊》出版致贺时说:“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胡适在《谈新诗》中说: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28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和复杂的感情……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里要提一下1923年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的新月社,又称新格律诗派。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追求炼字炼意,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1926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系统地表述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主张,要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押韵,每行诗的“音尺”(又称音步)数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的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引自网络资料)

现代诗歌的发展已经百年,诗人们是活跃的,诗歌技艺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如上所言,诗歌语言的准确、凝练和生动是作为诗歌写作者应具有的基本素养。那些艰涩含混、拖沓冗长、层次不清和过度散文化的所谓诗歌是我不喜欢的,即使它们继续发表在多么权威的报刊上,即使它们又获得了什么级别的文学奖。

2.诗意之美。

我在2013年写过一篇短文《诗歌“细节”的把握与意境营造》,其中说到:诗歌语言中的细节组成意象,诗人借助不同的意象组合,营造出一首诗的整体意境。一首诗如果缺少细节,往往就成了空泛的口号,而不具备诗歌的形象性,思想性也会大打折扣,就不能达到一首诗应具有的审美效果和理性升华。……诗歌的艺术本质应该是“写意”,依托细节的“写实”,要为营造诗歌意境的“写意”服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百度百科

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而意象就是我们用文字营造、表达出来的形象。一样东西,一件事情,经过作者本人的感情投射加工后产出的形象,就是作者的意象,而这些加工后的意象排列组合,表达出作者感情的层次,就是意境。——引自网络资料)

古典诗词很讲究意境,现代诗歌在这方面应该多多借鉴。

艺术无国界,人类的思想情感是相通的,对真善美的追寻和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也是相通的。下面请欣赏一首诗的不同译本。

(1)《浪游者的夜歌》

(德国)歌德  1780年作,钱春绮 译

 

群峰一片沉寂,

树梢微风敛迹。

林中栖鸟缄默。

稍待你也安息。

(2)另一种断句和分行样式

《浪游者的夜歌》钱春绮 译

 

群峰,

一片沉寂,

树梢

微风敛迹。

林中

栖鸟缄默。

稍待

你也安息。

(3)《浪游者的夜歌》梁宗岱 译

 

一切的峰顶

沈静,

一切的树尖

全不见

丝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着罢:俄顷

你也要安静。

(4)《漫游者的夜歌》钱锺书 译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此诗不同的译本和断句分行方式,语言形式不同,读德语原作或精选译本参阅都可做到极致。我个人认为对作品诗意的感知而言,似乎差别不大,可见此诗“诗意”的强大。

又如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传说曾被纪晓岚漏写一字而改成了“词”的形式: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如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诗歌的语言排列形式相较于作品内涵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

(读书建议:读中外经典,适当结合作品鉴赏。一位诗友曾对我说,诺贝尔诗歌奖的作品都是世界顶级的经典作品,值得反复品味。)

3.朦胧之美,谈谈朦胧诗

言有尽,意无穷。这应该是诗歌的根本魅力所在。不是数学公式、没有标准答案,而意蕴深远,这也是所有艺术门类所共有的价值和特点,也是作文训练和文学创作的区别

所谓朦胧诗,是白话诗以来现代诗歌的一个高光时段。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是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那时的很多诗人是纯粹的,那时的很多诗歌也的确是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我认为朦胧诗并不难懂,朦胧只是一种美的风格,通过作者的用词用句,其作品要表现的,很多还是可感可知的。请欣赏朦胧派诗人顾城的代表作《远和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看似平常,但耐人寻味。全诗只有短短的24个字,描写“你”“我”“云”是聚焦的变换,用“距离”阐述在视觉变换的不同感受。诗歌之中充满着哲理性的思考,一种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一种关于人与人的思考。该诗在朦胧美之外,是不尽的遐想空间,诗人对诗歌留白艺术的处理,恰到好处地赋予了诗歌更深远的意义,使得诗歌充满着更强烈的生命力。一个远,一个近,引发了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存在与虚无的种种思索,还能给读者带来很多联想,唤起共鸣。它短小精悍的外质包裹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我”和“你”。(百度百科)

4.诗歌作品的内涵之美才是本质。

现代诗歌的美也是多元的,形式不同、风格不同,都不是障碍诗歌作品的内涵之美才是本质。比如,同是经典爱国诗歌的两首,风格截然不同,却因其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对我们都有着心灵的震撼。民主战士、古典文学教授、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一句话》,直抒胸臆,撼人心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委婉深情,意蕴隽永。

一句话

【作者】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样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现代诗歌一直具有先锋和前卫的特征,诗人们也一直在做着诸多创新的实验和探索。诗歌艺术的创造是包容的、自由的,古典诗词的精妙和外国诗歌的多元,都需要现代诗歌写作者去汲取营养,经过积累、沉淀、酿造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诗歌理念和认知。而深入地关注社会现实,真切、深刻地体悟生命情感,才能有诗歌写作的源头活水。

囿于自身的阅读和情志局限,以上所述和引证或有偏颇错漏,仅供诗友们参考,请多批评、多指教。

愿朋友们诗心常在,诗美常伴,诗意地生活和创造!

 

2023.9.16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