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载道的头像

文载道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5
分享

虞世南传

历史浩渺如烟,犹如一条不息的川流,携带着几千年的哀愁与繁华,缓缓流淌在慈溪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许多生命微小如沙砾,我们可以记住的,只是历史沧海中的寥寥几粟。然而,“虞世南”这个名字,尽管已经隔世多年,却仿佛一直在我们眼前,清晰得触手可及。他的才华历尽千年岁月,依然锦绣若这春光下的四月芳菲。先有《北堂书钞》,是现存最早的类书名作;后有咏《蝉》,被誉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之一;又有《孔子庙堂碑》,更是初唐碑刻中的杰出代表。诸多书法、诗文作品,吐芳弄艳,成就一代风流。伫立在光阴的交汇口,让我们一起迎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共同探寻那尘封千年的往昔岁月,携手追寻那场如幻的隋唐遗梦,感受虞世南在那个辉煌时代留下的无尽风华。

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王莽篡权建立新朝,随后绿林军的农民起义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全国。在这风起云涌中,刘秀最终建立了东汉王朝。在这短短数十年间,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身处乱世的中原虞氏家族,为了守护血脉的延续与传承,毅然决定逃离烽火连天的中原。在族长的率领下,虞氏家族开始了艰难的迁徙。他们从现今的河南出发,携带着家族老少,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决然地跨越黄河天险,一路南行,追寻着安宁的彼岸。最终,他们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定居在了这烟雨的江南。杜白湖畔藏着太多的灵气,任人采撷,这片如诗如画的土地,若世外桃源般远离了中原的战火与纷争,成为了中原虞氏新的休养生息之所。

人世迁徙,无非是从这座山,转去那湖水。重遇一片风景,交换一种心情,或有际遇,或有相逢,都是必经的旅程。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不复重来。时间寂寂流淌,杜白湖见证了虞氏家族在涅槃后的重生。自汉代以后,虞氏家族在鸣鹤场这片土地上,凭借其非凡的文采与武略底蕴,不仅在当地建立了稳固的地位,其影响力还逐渐扩展至明州、会稽乃至整个浙东地区。历经八个世纪的风雨洗礼,虞氏家族始终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他们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社会地位,被世人誉为“江左豪门”。而在这个辉煌的家族中,虞世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虞世南的早年经历颇为特殊,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给了叔父虞寄。虞寄身为朝廷高官,地位显赫,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副总理,却并无自己的亲生子女。于是,他从长兄虞荔那里过继了聪慧的虞世南,将其视为己出。

虞寄对虞世南的成长教育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为了培养他成才,特地聘请了当时的著名学者顾野王担任虞世南与虞世基的导师。顾野王学识渊博,被誉为“博洽倾当世,江东孔子儒”,在文字训诂学、史学方面造诣深厚,同时也是诗文、书法、绘画无一不精的全才。值得一提的是,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正是其后裔。除了顾野王,虞寄还请来了另一位传奇人物徐陵,教授虞世南诗文写作。徐陵家世显赫,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影响深远,其个人更是名望卓著。他所编纂的《玉台新咏》收录了众多文学经典,包括脍炙人口的《孔雀东南飞》。在书法方面,虞寄又通过关系,使虞世南得以拜在大名鼎鼎的智永禅师门下。智永禅师是越州山阴永欣寺的和尚,也是王羲之的七世孙,被当时公认为最得王羲之笔法真传的传人。他并非以禅学闻名,而是以书法著称。由于他出家为僧,并无子嗣。因此,智永禅师待虞世南如至亲,不遗余力地亲自教导,倾囊相授。

世间之人,几多灵思,无数真理,乃至诗书礼乐的传统艺术,皆从祖辈那儿寻来。因有所取,终成所得,是机缘,皆定数。虞世南在几位名师的悉心教导下,如饥似渴地钻研学问。他虽身体柔弱,却在学习上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毅力和承受力。当他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常常顾不上梳洗,以至于蓬头垢面,但双眼却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特别是在书法的学习上,他更是投入了无数的热情和努力。白日里,他勤勉不懈地挥毫泼墨,入夜时分,即便已经躺在床榻之上,他仍然用手指在被单上反复书写,练习着书法的韵律与笔触。长此以往,甚至连被单都被他的指尖划破,留下了勤奋的痕迹。

在文学上,徐陵如同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他的悉心指导如同春雨般滋润着虞世南的心田,虞世南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徐陵传授的文学养分,他的诗文水平因此突飞猛进,徐陵对这位弟子的成就也是感到由衷的欣慰。徐陵曾骄傲地表示,在众多弟子中,唯有虞世南真正领悟了他的文学精髓。

在书法领域,智永禅师刚开始对虞世南的训练方式别具一格。他每天让虞世南提十八桶水,研磨十八砚墨汁,同时每月还需熟背十八篇古文。这项基本功训练既艰苦又乏味,非常人所能承受。但虞世南却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有些人遭遇磨难,易迷失本性,丢了信念;有些人却可在逆境中,体悟生命之妙乐。数月后,当虞世南的胳膊变得结实、身体变得强壮时,智永禅师才让他开始正式练习书法。令虞世南惊喜的是,之前的基础训练不仅强健了体魄,还大大提高了书法练习的效率。在智永禅师的精心指导下,虞世南的书法逐渐展现出二王的风采。他的行书尤为出色,继承了魏晋书法的传统,又开启了盛唐书法的先河。其字迹笔势圆润,内含筋骨,秀润遒媚,仪态万千。这也是后来虞世南深得“山阴真传”的渊源所在。

幼年的虞世南,于青陌绿水间缓慢成长。日子悠长深邃,却也简单静好,他与寻常孩童看似无异,又到底不同。鸣鹤的杜白湖给了他无数灵思,而他之所在,亦让风景有了底蕴。随着学问的日益精进,虞世南与虞世基兄弟二人逐渐在当时声名鹊起,备受瞩目。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兄弟二人一起前往隋都长安。晋王杨广与秦王杨俊听闻二人的名声后,同时征召他们为僚属。虞世南以母亲年迈需要照顾为由,坚决推辞了邀请。尽管如此,杨广仍然命令使者将他们追回。

大业元年(605年),虞世南接连被任命为秘书郎,随后又升迁为起居舍人。在隋朝担任秘书郎期间,虞世南编撰了《北堂书钞》,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类书之一。所谓类书,即资料性书籍,类似于现在的“重点笔记”,旨在方便后人查找和引用。这些类书,恰似一座座蕴藏丰富的知识宝库,其中不仅汇集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片段,更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心血结晶与深邃思考。它们不仅记录了历史的演变,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这些类书如同精心构建的宝塔,汇聚了各个领域的珍贵资料,供后人探索和学习。而隋代末年虞世南的《北堂书钞》更是其中的瑰宝,它如同一颗耀眼的明珠,照亮了古代知识的殿堂。该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帝王、后妃、政治等多个方面,共计852个类别。每一类别都仿佛是一扇窗户,通过它我们可以一窥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智慧。这部类书不仅是一部资料汇编,更是一部栩栩如生的历史长卷,让人在阅读中领略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乱世浮沉,朝代更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瞬间便驶入了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年仅23岁的李世民以非凡的战功赢得了“天策上将”的封号,他创立了天策府,同时开设了文学馆,广纳天下英才。文学馆中人才济济,但都推举虞世南为文学的宗师。唐太宗登基后授予他记室的官职,同房玄龄一起掌管文化方面的事情。虞世南作为文学馆的杰出代表,成为了李世民身边不可或缺的助手。但他从不傲慢,踏实勤奋,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据传,有一次太宗皇帝的寝宫新换了一套华美的屏风,因一时难以寻觅到《列女传》的原书,太宗便特命书法巨匠虞世南在这套屏风上挥毫书写《列女传》。《列女传》总七卷,共记叙了110名奇女子的事迹。令人惊叹的是,虞世南仅凭记忆便将《列女传》默写了出来。当与原书进行比对时,竟无一字之差。太宗对虞世南的记忆力赞不绝口,甚至在某次外出巡视时,当有官员提议携带书籍和公文副本以备不时之需时,太宗却满怀信心地说:“有虞世南随行就足够了。”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期间,提议在座的所有大臣共同赋诗。虞世南即兴创作了《蝉》这首诗,诗中借蝉的高洁品格来表达一个人的崇高精神追求。李世民读后大为赞赏,这首诗也因此成为了唐代文坛上咏蝉的佳作之一,与另外两首诗并称为“咏蝉三绝”,足以彰显虞世南卓越的文学造诣。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简洁而意味深长的五言诗,是唐代文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它以蝉为象征,寄寓了虞世南对于高尚品质与独立精神的追求。首句“垂緌饮清露”中,“垂緌”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蝉的触须,恰似士人垂下的帽带,这一比喻不仅生动贴切,还为蝉赋予了士人的清雅气质。而“饮清露”则是对蝉生活习性的真实写照,同时暗示了蝉的高洁品格和不染尘埃、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次句“流响出疏桐”中,“疏桐”即高大的梧桐树,是蝉的栖息之所,其高挺的枝干与“垂緌”相呼应,共同营造了一种高远的意境。“流响”则是蝉鸣的声音,它穿越树梢,远播四方,如同清流般悦耳动听。诗的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更是全诗的灵魂所在。“居高”不仅指蝉所栖息的高处,更象征着心境的深邃、学识的渊博以及品德的高尚。这里的“声自远”则是对“居高”品质的自然回馈。它还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具备了高尚的品质和独立的精神,其影响力自然会远播四方,无需去刻意逢迎或讨好他人。正如那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只要我们努力提升自己,保持高尚的品质和独立的精神,向更高的平台展现你的价值,自然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历史涛浪,有成败,有清浊,总有那么几个人物,高洁如兰,于官权之争,从不趋炎附势,阿谀逢迎。他独守心扉,不与俗流同步。这首诗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本质往往遵循着价值交换的底层逻辑。

一样的繁华世界,一样的朝堂之上,境界越高,觉之越妙。虞世南的五言诗篇不仅技巧娴熟,而且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气息,每一首都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读者的思绪引向远方。除了广为人知的《蝉》之外,他的许多五言诗也同样令人称道,其中《咏风》一诗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咏风》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这首诗,宛若一幅流动唯美的画,虽未直言“风”字,但每一笔、每一划都似乎被风轻轻吹过,留下了风的足迹。虞世南巧妙地借助周围景物的描绘,将风的存在以一种隐而不露的方式表现出来,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轻轻的风声。“逐舞飘轻袖”,仿佛有一位曼妙的舞者,在风的陪伴下轻盈起舞。那舞动的衣袖,就像是风儿轻轻抚过的痕迹,既展现了风的轻柔,又透露出一种飘逸而优雅的韵味。“传歌共绕梁”,那悠扬的歌声似乎被风儿承载,飘荡在空气之中,与梁间的回声交织成一首美妙的乐章。这歌声,就像是风的语言,轻柔而绵长,让人沉醉其中。结尾的“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更是如诗如画。风儿轻轻吹过,树枝随之摇曳生姿,投下斑驳陆离的影子。而那花瓣上散发的醉人芬芳,被风儿轻轻裹挟,送往远方。这两句诗不仅将风的动态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更透露出一种风带来的诗意与浪漫。整首诗中,诗人以唯美的笔触将风的形象、特性和美好完美地融入了作品之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够置身于那轻风拂面、花香四溢的美景之中,感受到风所带来的每一份美好与温柔。

虞世南的《蝉》与《咏风》两首诗,虽风格迥异,却各自闪耀着独特的美感。前者通过蝉的意象,深刻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和追求,寄托了自己对于清高脱俗、不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的坚持;后者用精巧而富有画面感的笔触,将风的轻柔、灵动以及它所带来的种种美好变化,以隐而不露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两首诗都充满了写意的韵味,让读者在品味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由文字构建的美妙世界。

武德九年(626年),光阴流过,盛年渐远...六十九岁的虞世南此时的书法造诣已致炉火纯清,奉命撰文并书写了《孔子庙堂碑》,此碑书法俊朗圆润,字形秀丽,为初唐碑刻中的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贞观七年(633年)刻成,立碑之后,“车马集于碑下,捶拓无虚门。”

虞世南外表弱不禁风,一副书生模样,为人沉静寡欲,性情却十分刚烈,议论正直且志趣高远。他的字,宛如他的人,笔势圆润而又有力,宛如玉带飘舞,却又蕴含着坚定的步伐,流露出一种不可侵犯的尊贵。人们纷纷称颂这独特的“虞体”,它深得王羲之书法之美,同时又独创新意。史载唐太宗曾向虞世南学习书法,但因为“戈”写不好,写“戬”字,把“戈”旁留着没写,叫虞世南给补上。而后,他把这张字拿去给魏徵看,魏徵说:“现在看皇上书作,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虞世南。”唐太宗赞叹魏徵鉴赏力之高,也深感学虞字“戈”法之不易。他的“戈”法,波捺都特别长,长撇有轻重提按的变化,这些细节之处无不彰显其深厚的书法功底。

虞世南的书法深得智永的真传,更是继承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正统,既承接了魏晋书法的遗风,又开启了盛唐书法的新篇章。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家,共同铸就了唐代书法的辉煌。

贞观七年,虞世南被擢升为秘书监,成为朝廷重要官员。每当唐太宗处理完繁杂的政务,稍有闲暇之余,他便会召见虞世南。两人坐而论道,深入畅谈古今历史,共同探索治国的智慧与方略。唐太宗曾对近侍之臣坦言:“每当我有些许空闲,我便会与虞世南一同商讨古今大事。每当我提出独到的见解,虞世南总会流露出由衷的欣喜;然而,若我的观点出现偏差,他便会深感忧虑。他如此真诚坦率,让我深感敬佩。倘若我的朝臣们都能如虞世南般忠诚与智慧,我又何愁天下不能大治呢?”唐太宗对虞世南的赞誉有加,称赞他身具五绝:一是品德高尚,为人称道;二是忠诚正直,为国为民;三是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四是文采斐然,辞藻华丽;五是书法精湛,翰墨留香。这五绝不仅体现了虞世南的全面才华,也彰显了他在唐太宗心中的崇高地位。

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以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的身份光荣退休。人之韶华,亦如庭间花事,过于匆急。等待里,光阴绵长;相聚中,光阴短暂。忧伤时,长夜漫漫;欢乐时,晨昏一晌。人事更迭,名利熙攘,恍然一梦。来不及赏花品月,闲游山水,甚至来不及回首过往,去细细品味人生中曾经的得失与悲喜,便过了此生。就在这年,虞世南因病辞世,享年八十一岁。他的离世让唐太宗深感痛失一位重臣,失声痛哭,为虞世南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赐予丧具,并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懿”。唐太宗在写给魏王李泰的信中说道:“虞世南对于我,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他提醒和纠正我的遗漏和过失,一刻都不曾忘记。他实在是当代名臣、人伦道德的榜样啊。过去,我有一点成绩,他必定加以肯定,我有一点小过失,他必定冒着触犯我的危险毫无保留地指出来。现在他去世了,国中再无这样的人了,这怎不让我痛惜。”不久,唐太宗作了一首诗,凭借古人的事迹来发表感慨:“钟子期去世之后,伯牙失去知音,再也没有弹过琴。我这首诗,又写给谁看呢?”于是唐太宗让褚遂良把诗拿到虞世南灵帐外诵读并焚烧,以此寄托他对这位肱股之臣的无尽哀思。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李世民在凌烟阁为功勋卓著的二十四位功臣绘制了画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唐太宗时常前往怀旧。在这二十四位开国功臣中,虞世南以县公爵位与众王爵和国公并肩而立。他不仅以其卓越的书法和文学才华著称于世,更因高尚品格与忠诚敢谏赢得了李世民的深厚信任。虞世南的画像在凌烟阁中占据着独特的一席之地,这不仅是对他过去功勋的肯定,更是对他忠诚与才华的最好赞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