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建宁的头像

孙建宁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6/15
分享

人是“阅读的动物” ——阅读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的《理想的读者》

这应该是一部有关“阅读”的书。一本既是书评,又好像不仅仅是“书评”的著述。

我知道,阅读是一种行为,可增加学识,能提高某些方面的修养;阅读还能够建立起读者对书中某些观点进行独立思辨的能力。一份文本,多重解读,正因为人类是懂得思考的践行者。

这本由加拿大藉土耳其裔作家、翻译家兼文集编纂者曼古埃尔编写的《理想的读者》。身为“读者”的“他”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品,非常有兴趣,同时也有诸如好奇性加以驱动,能在不同年龄段的纯真思维里找寻着与“自己”可以“重逢”的人生轨迹,挖掘或者发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那种有始有终的感受过程。

比如曼古埃尔阅读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爱丽斯镜中奇遇》时的“身历其境”……这种感受里的感受,指向的是——阅读时与书作者达成某种默契!“明知虚构,但假装真的发生过”。

如此那般,阅读评述他人作品,并不是一概地就事论事。小说里的故事,作为读者的评说,与阅读的本身“恰到好处”地揉合在一起。这样的读者,难不成就是令书作者认可的“理想读者”吗?

至少,本人以为可以是的。专注地去欣赏,去阅读一部作品。还有,遇到心仪的好作品时,当您再重读一遍时,您对这本书,可能又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事实上,不仅只是为阅读而阅读,书读得多了,也许您就会有去写作的冲动。难道不是吗?看曼古埃尔在书中写道“我以前并不想写。有好多年,我都未察觉到这一无形的诱惑。书籍便是真实世界实实在在的体现,填满我每一可能的需求。”

本书作者在书中提及他的孩提时代,从一开始“听”故事,到自己认字后的“看故事”,并在中规中矩的“作文”中脱颖而来。阅读了《海底二万里》,由此触发他“写故事”的潜能,作为生平第一遭尝试提笔写“一条鲨鱼和一只巨型乌贼的‘海战’”之故事灵感系来自于《海底二万里》书中的插图。

从此,阅读陶冶下的曼古埃尔一发不可收。然而,就像他在书中所述“阅读之所以惬意、悦人,在于其强度和节奏由读者与选读的作品之间达成一致;写作不然,写作是严谨、刻苦、极耗体力的事……”

从阅读,然后听大师们讲写作,“卡萨雷斯说写故事要先仔细将情节发展——设计好……”“听博尔赫斯把吉卜林的一篇故事拆成许多片段,再重新组装回去,像钟表师傅检视古老而珍贵的仪器。”他听大师说,以及他自己读过的,喜欢的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等等,这些无不是为多了解学习写作的艺术,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此外,将人生体验化作文学体验。换言之,从自身的经验着手还不足以写就笔下乾坤的大千世界。而对于能够信手拈来的大作家们而言“笔下乾坤便是大千世界”。就像大名鼎鼎的博尔赫斯“相信虚构的真实,以及我们讲述真实故事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读者”呢,本书著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以诗的语言写道:

“理想的读者,便是还没将字词在页面写成文章的作者。

理想的读者,存在于提笔作文前之一刻。

理想的读者,才不再现故事,而是重写故事。

理想的读者,才不跟着故事走,而是投身故事当中。……”

可是,对于我等俗人加拙人的读者来讲,真如《木偶奇遇记》里的匹诺曹,没学会深入地阅读,仅是学着享受阅读的过程。此外,我认为,写作与阅读具有一定的关联,但并没有绝对的正相关性。

你阅读卡夫卡的作品,终将也成不了卡夫卡一样伟大的作家。因为世界本来就是复杂而多变,人的某些天赋秉性,后天努力,机缘巧合,环境因素,决非一蹴而就。

还有、还有,“为什么现在还要盖图书馆去摆书呢”“为什么还要浪费宝贵的空间去收藏无以计数的纸本印刷品呢?”此番系是本书《理想的读者》最后一个章节“阅读的末日”里提到的内容。

诚然,虚拟图书馆有其优势,可并不代表实体图书馆没有存在的必要。“阅读,绝非取得文本便告了事。阅读要求读者进入文字的迷宫,披荆斩棘,开辟一条又一条小径,,自行勾画路线图,一路超出页面之外。读电子文本当然不是做不到这一点,只是,电子文本吹嘘的包容力,反而害得电子文本难以让人充分理解特定的意思,难以透彻探索特定的页面。面对电子屏幕上的文本,读者的工作不像实体书的文本那般明确;毕竟,实体书的文本有页缘和装帧划出的界线。”如此那般的论断,仅是这位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理想的读者》里的观点哦。

甭管是阅读实体书,还是电子书,人是“阅读的动物”,阅读就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这点我始终相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