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宁波交通
文/孙建宁
回顾70余年前中国人民经历的那一场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在狼烟四起的烽火岁月,宁波交通人为支持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宁波交通基本状况
宁波地处浙东平原,长江三角洲东南部,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早在1844年,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的港埠之一,远洋运输始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宁波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宁波共有甬申、甬温、甬定(海)、甬椒(海门)、甬镇(海)、甬沈(家门)、甬普(陀)、甬嵊(泗)等客运航线27条。宁波沿海主要的货运航线有甬申、甬(香)港、甬镇(江)、甬台(湾)、甬榕(福州)、甬鲁(山东)、甬厦(门),以及长江沿线各口岸。
铁路交通方面,民国时期宁波主要有沪杭甬铁路宁波至曹娥段通达城区,其中宁波境内线路长59.02公里,沿线有9个小站,宁波辖境东起江北槐树路、西至马渚。另有孔浦支线1条,为机车出入而建成。私营龙山、育王轻便铁道仅行驶小火车,设施更为简陋。据史料记载,1912年12月,宁波至慈溪(今慈城)段铁路线修通试行,翌年12月沪杭甬铁路宁波至曹娥段全部完工,1914年6月11日全线通车。1936年10月,萧山至曹娥段始建,次年11月铺通。因曹娥江中隔,当时萧山至宁波全线未及时贯通。引用民国元年12月25日《申报》文载:“沪杭甬铁路宁波至慈溪(今慈城)段通车。是日,宁波车站(今江北公园处)举行庆典大会。自江北何家弄至车站,旗帜晃萍,军乐喧哗,观者如潮。庆典会场高搭彩棚……宁波旅沪诸公乘轮来赴,男女来宾不下2000……”当时铁路交通之兴起可见一斑。
公路交通方面,抗战前以杭州为主的浙江公路得到相应发展,宁波依托杭甬线以及相关支线公路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发展。1927年,改建公园路为宁波城区第一条沥青表面处治路面。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当局通过借款、募捐、摊派等形式修筑公路,于1929年5月建成宁波首条公路——鄞奉公路,并于1931年改建江北岸新马路为第一条水泥混凝土路。至1933年,宁波城墙全部拆除,沿城墙原址陆续新筑江厦街等6条路,始形成环城线。当时宁波的主要公路还包括1929年筑成的计长15余公里的江口至拔茅公路,1933年竣工建成的宁波至临海公路,翌年建成的盛垫至宁海公路,1934年建成的计长12.8公里的骆驼至镇海霞浦公路;1935年1月竣工的计长40余公里的盛垫至宁海公路,以及宁波至余姚公路、浒山至溪口公路、茅洋至石浦公路等。民国时期由于公路始筑,汽车运输随之出现,继后鄞慈镇、宁穿、宁横等公路相继筑成,车站随之增多。后因抗日战争时期公路遭毁,站屋多移作他用。
除水陆交通,1932年,鄞县(今鄞州)建成段塘水上机场,是为宁波机场之始。稍后,南泓机场、栎社机场、庄桥机场相继建成,4座机场皆属军用,或供军政要人座机起降。1936年,由国民党鄞县政府在栎社汽车站西侧修建占地面积66.6万平方米的国民党军用机场,该机场亦供当年蒋介石座机起降。抗战时期,该机场先后遭日机轰炸达430架次,破坏严重。1941年宁波沦陷前夕,为防日军利用,国民政府予以毁坏。日军侵占宁波后,抓民夫修复。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该机场荒芜。
抗日战争中宁波交通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处于抗日前沿,交通运输行业也随即纳入战时体制。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东临大海的宁波,以其据东海航运之要冲,战时宁波交通发挥的作用及影响较为突出,同时因战争导致宁波交通在战前所建的各类交通基础设施为此遭受的破坏及重伤等也不容忽视。
据相关史料,宁波境内首条鄞奉公路“可与萧绍路媲美”(当时的萧绍路系一条商贸要津,两地人员往来频繁,客货运业务发展势头较好)。1930年9月,由商办鄞奉公司承办货运。毋容置喙,当年的鄞奉公路对于便利行旅、物品流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加之溪口风光秀美,处在四明山南麓,依山绕水,风水上好,贵为蒋氏家族的故里,因此成为冠盖云集之名镇。无奈名镇在抗日战争时期同样不可避免遭到日本侵略军的战机轰炸,著名的鄞奉公路自然也成为了当时宁波市难民逃难去台温地区的必经之路。
(一)水陆交通保军需
抗战初期,交通运输积极为“军运”服务。1937年12月,浙江省内杭州失陷,宁波港尚未沦陷,浙江及西南数省通往上海的物资贸易之重要进出口。1938年8月26日起,省汽车总队部就在萧山设立临时办事处,调用300辆汽车,运送军队14万余人及大批弹药。
1940年6月,日军进犯镇海,宁波交通部门征用大批车辆前往宁波、奉化、溪口等地抢运物资、器材。因沪杭铁路、浙赣铁路的部分线路中断,原经上海转口的省内外物资大多数转由公路或水路经宁波、温州海路进出,导致当时从金华经丽水至温州,金华经嵊县至宁波为主的干线公路货运量剧增。宁波、温州成为当时与外部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据有关资料载,“从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地来的客商纷纷涌入宁波、温州,每日行驶于沪甬线的大小轮船有20余艘,从上海进口的货物在1万吨以上,出口运往上海的货物在5000吨以上。还有直运往香港等地”。
(二)屡建屡毁保家园
1939年,为从沿海阻止日军入侵,民工将千吨级以下的客货轮、小兵舰以及满载石子的大帆船共23艘,一并下沉在招宝山一线的甬江口。翌年7月,再次将1500总吨的“凯司登”、“海绥”两轮自沉于梅墟岙甏港的转弯处。先后4次封江堵航,导致游山至招宝山、王家洋至朱家河头两航段部分淤积。然一经疏浚,即恢复原状。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和劫掠,港口遭到严重破坏,1941年11月,宁波城防司令部为防日军侵入,将将3000吨级的“新江天”轮沉入甬江口门处。翌年,在同一航段用巨松打了一道梅花桩,中间仅留一处能通过千吨级以下船舶的口子。
昔日的宁波,陆路交通屈指可数,在抗日战争中亦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摧毁。1937年12月起,为阻止日军攻占宁波,国民政府信命令逐段毁坏公路。1938年至翌年,为再次阻止日军进攻,两次调集民工毁坏国道途经宁波境内的杭州至沈家门公路。省道宁波至临海公路、盛垫至宁海公路、江口至拔茅公路以及骆驼至霞浦等公路在1937~1938年间,全线多处桥梁遭日机轰炸,路基也多处被掘断或设障,机动车无法通行。为阻断日军进城,镇海、宁海等公路采取“破路为田”的办法,如宁海县于1938~1940年动用民工22000余工日,直至1941年4月宁波港被日军侵占封锁。1942年~1945年期间,杭州至宁波交通干线中的宁波至奉化境内系单车道,宁波至余姚段临时公路系利用尚未完工的杭甬铁路路基余姚至百官段,以及宁波至奉化段临时公路等,为阻击日寇进犯,浙东游击队屡毁、屡建。
抗日武装力量坚持在敌后频频出击,破坏公路,甚至于摧毁家园,使日占区的公路交通陷于瘫痪状态,从而迫使日伪军龟缩于少数城镇、据点。交通基础设施的破坏及抢修,以及在敌人的抢口下救死扶伤,同样是重要的战斗行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鄞奉汽车公司复业修路。据有关资料称,抗战中导致的一些交通基础设施的破坏,若要修到战前水平约需15年才能恢复。战争破坏造成的损失不仅仅表现为实物的,还有正常营业的中断、投资的无法回收以及人力资源的巨大损失等等。另据有关资料记载,为支持抗战交通公路员工在生活艰苦、工作繁重、日机不断轰炸扫射、物资奇缺的极端恶劣境况下,时而拆桥破路,时而架桥设渡,及时地阻断或恢复公路,破坏或维持战时交通,为抗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抗战时交通保障对宁波交通发展的启示
交通是生产力,交通线也是生命线,它是根据经济、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发展的,归根到底是社会的发展决定交通的发展变化。民国时期,浙江省开始了公路交通建设,但由于当时我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公路交通缺乏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中华民国38年期间(1911~1949年),公路交通对战争做出了一定贡献,同时也承受着战争的摧残。据有关资料称:可以说1980年代初,浙江交通建设的总体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抗战前夕1930年代水平线上。由此证明,战争破坏的后遗症对浙江宁波交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同时,抗日战争实践表明,战争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而加强水路基础设施建设是作战的重要物质基础。战争必须进行立体的交通保障准备。抗日战争中,我国海上交通保障能力极其贫弱,因此在战争中几乎只能凭借陆路的交通保障,立体交通保障能力远远不够。所以有必要把水上交通保障提高到重要的地位,如岸到岸保障、伴随保障、跟进保障、建立区域保障、平台保障或专门的水上交通保障通道。此外,航空运输不受地面保障的影响直接投送到前沿,是现代战争快速保障的最好选择,因此,航空运输是未来战争的重要保障手段。
参考文献:
[1] 《浙江公路史》,1988年4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2] 《浙江抗日战争史》,1995年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3] 《宁波市交通志》,1996年1月海洋出版社出版
[4]《宁波党史要览》,2011年6月宁波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