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建宁的头像

孙建宁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5/17
分享

红楼层层有乾坤 独具匠心携诗情 ——品读红学泰斗周汝昌之《红楼十二层》浅感

日前,在市新华书店购得一本由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编写的妙解红楼之经典著作——《红楼十二层》。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无疑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众人皆知,长篇巨著《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伟大、最重要的作品。这部巨著系是大文学家曹雪芹凝聚心力与智慧的生命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复杂”的艺术精品。

在这本《红楼十二层》里,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名为小说而实具吾华夏文化的精义在内”,《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华精华之集成,周先生在本书中将其归为具有12层之要义。“红楼”文化博大精深,读懂、读透、读好不易。真、善、美;诗、词、曲;玉、红、情;悲、冤、凉。豹斑可窥,无价之宝。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的内容,当时宝玉随仙姑所至,看到的一副对联。周老先生在本书中所述,此处妙理与感慨,他认为道出了曹雪芹的“人世常常是真假不分,以假混真,而人们偏偏甘愿崇假而弃真”的哲理思想。

此外,周汝昌认为“什么样的善才是至善?”答案是“以情待人”,曹雪芹之匠心独树一帜,笔下的贾宝玉为千红一哭(一窟),为万艳同悲(杯),此番之暗语美伦精到,妙不可言。书中108位红楼女子命运起落,人生悲喜构成一出“悲壮而哀艳之大美”挽歌。

曹氏自云“大旨谈情”是为《红楼梦》中“玉红情”三者相互关联的要素之一。一块石头,适逢“天人合一”之造化,令其拥有了灵魂之躯,借此记述其一生经历大悲悯之情怀。《红楼梦》,另名“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显然是一部以“情”为核心的伟著。周老认为,此处的“情”含义深广,并非是指狭隘的私情(男女之情),更有“人情关系”,大爱(人际关系、博爱之心)或者称之为“人情小说”!因此,他认为“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懂了它,才懂了《红楼梦》”。

毫无疑问,经典巨著《红楼梦》之冰清“玉”洁,自然绕不过“玉”。宝玉、黛玉、妙玉是三块主“玉”。“红楼梦”《石头记》,石通灵性,女娲补天,石遗凡间。“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在曹雪芹十余年清苦笔耕,数度增删的生命熔铸中而来。生不逢时的落泊之人“借文学之笔,托顽石之口”或是将平生经历与耳闻故事,编排成文,促成千古奇书。

“红楼”丛里隐含“巨大的象征”意义,是为《红楼梦》独树一帜的写作表现手法。无论人名、花草、建筑、事物等等,周汝昌的解说是“以表喻人或事(境)之特征也”!大观园里有乾坤,文学精华看“红楼”。被世人喻为笔致绝妙,无可替代的《红楼梦》,借古喻今,明贬暗褒、入木三分;人物性格千人千面,总之是无所不包。

周汝昌在《红楼十二层》中有写道,“正如春尽花残,日后纷纷飘落,随着流水逝去”,象征着书中众女儿之“千红万艳”的命运归缩。指出这才是《红楼梦》的总主题和“主旋律”,而宝玉就是见证人。再如“等到残红落尽,随水东流,那时红楼之梦便到散场之时了。”曹雪芹在刻画“香艳”的背后隐喻他的“悲哀”思索。

《红楼十二层》,一针见血指出“‘滴泪成墨,研血成字’的《红楼梦》……乃是作者对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一个巨大的、深邃的思索与观照……展示了一位哲人的全部智慧与精神的高度造诣,代表着中华文化精华的特色与价值……思索了天、地、人的生成与进化,探究了生命、性灵、才干的可贵,谱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以及人才的遭遇与命运。”周先生认为,这是《红楼梦》对“人”的巨大思索。作品先是以神话起笔,深得“石头”本意,泂察人性,通过人物及事件等的递进式发展变化,透析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红楼故事线条明暗交融,真所谓是“伏脉千里,击尾首应”。

当然,《红楼梦》除了阅读小说,也能诗意之鉴赏。《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为杰出的长篇小说,是一部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名著。现行《红楼梦》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著,后四十回为高鄂所补。理所当然,她是一部很大的书,她包罗万象,她是值得人研究探讨的巨著,这伟大的著作给人的感觉就是:人物多,诗词多,故事多。其实不用我说,红楼梦中出场过的人物可算不少了,光是主要的人就有20余位,一个接一个粉墨登场。毋勿置疑读者最关心的事总是贾,林,薛的命运和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光是书中的诗词,曲堪称独树一帜。《红楼梦》开篇的第一首诗——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称“这是开卷第一首诗,亦是全书的文眼之所在”,的确如是。破败的人生使得曹雪芹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白式的文字揭示曾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或借物喻人或寄托心绪或以臻喜怒哀乐之态。

无论是自白式的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道?”还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以及“好了歌”等无不透着作者逃避现实又不得不委于其中的矛盾心态与苦闷,仿佛这一切的一切唯有通过诗文点染人世间的冷暖万象,以及对应原作主要人物所作的诗词如“葬花吟”(黛玉),“名为咏花,实则写人”,以及“芙蓉女儿”(宝玉)以及宝钗的“咏白海棠”等等。

这本以名家之笔,对“红楼”进行“注解”与“点评”的“红学”著作——《红楼十二层》,能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去品味《红楼梦》原著的美妙与不朽。堪称千古绝唱的《红楼梦》真因为拥有这不可复制的精美绝伦之佳文诗赋,令经典巨著的倩影永恒。

咱再接着往下翻阅,说到《红楼梦》有雪芹“自传”之性质,周老先生以为“我们能了解曹雪芹吗?”并提出“脂砚斋”其人。周老认为,他(“脂砚斋”)不但与曹雪芹是同时代的人,应是关系及其密切的亲人。他不但对《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十分了解,而且就是一位(写作)参与者。用当下的话来讲说是“助理”之类的人。因此得出,“脂砚斋”其人是曹氏在清苦创作《红楼梦》过程中的一个“支持、鼓舞和合作者。”

种种迹象表明,脂砚其人,是曹雪芹本人承认而且入书正文的批者。同时也是决定用《金陵十二钗》,还是《石头记》,抑或《红楼梦》之名的关键人。红学家提及“女儿之心,女儿之境”时的意真辞切,周老大胆猜测“然则脂砚莫非是一女流吗?……”闰阁词义,无待多考。脂砚其人,隐姓讳姓,不人欲以真情面世,她为协助雪芹抄整书文,批点胜义……”莫非是曹雪芹在清苦生活中的“红颜知己”了?!

顾名思义“红学”是对《红楼梦》这一部空前绝后的特殊小说,作为具体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探佚的特殊学问。所谓的“书未成”是指其中隐去了多少事,乃成为了“千古遗恨”;所谓的“书已成”或包含在“脂批”提供的线索,或者喻指在内,只是众知导致未能最后全部整补定稿。

显然,“红楼”伏笔隐在前八十回,比如“黛玉之致死”周老先生在本书中指出“黛玉的所以致死,并不是像高鹗所写的那样……主凶却不是凤姐、贾母”,想知其详,本人认为,可参阅这部《红楼十二层》之言说。

经典作品《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3位女性系是关系到贾宝玉这一人物命运走向之关键。比如史湘云,原本曹雪芹用的是“意匠笔法”,在开卷时自有“楔子”谓之今古情场,有迹可循;怡红快绿、世态炎凉。高之续笔,因此破坏了雪芹笔墨……

“千红一笑总成空”红楼众人如同脂砚斋批云:“收尾愈觉悲惨可畏”。不管怎么样,名著《红楼梦》前八十回,还是全一百二十回,曹雪芹的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凝成《红楼梦》之“其中味”,谁可知。故而,阅读原著需要反复以反复,恐也难解了“其中味”。

《红楼十二层——周汝昌妙解红楼》,或可让读者在阅读小说本身的同时,进一步得到赏析、理解《红楼梦》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刻地加深阅读理解;引领读者深思,以及从中感悟到一点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之良苦用意。

阅读经典,阅读具有丰厚聪灵之文学思维的优秀作品,一定是相当有价值的,比如《红楼十二层——周汝昌妙解经楼》。总而言之,受益匪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