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建宁的头像

孙建宁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7/31
分享

夏日旧味

小时候喜欢夏天,是因为这个时候有许多应季水果大量上市,还有可以品尝点儿平常吃不到的冷饭以解一时之馋。尽管我们当时所处的年代与今天不可相提并论,但是对于从物质贫瘠年代的过来人而言,“有得吃”不啻是人生的一桩美事。

半口老井 冰镇西瓜

想起四十余年前,我家就在那条巷子的口上,房子已是很破旧,那老屋,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一口老井。

井不大,是我家与隔壁吴家合用的,中间被一堵墙隔离成两边。那时自来水已经有了。但除了饮用外,一般我们起居洗刷都是用井水。

记得有一年快到立秋了,母亲买了一只大西瓜,妹妹一见,来不及地说隔壁吴家哥哥上次给她吃过的冰西瓜是何等好吃,妈妈于是叫刚踏进家门的爸爸将西瓜放进竹篮,放到水井里进行“冰镇”。

当月亮爬上树梢,爸爸妈妈收拾停当,将西瓜从井里捞出,迫不及待地切开来,先递给邻居的爷爷奶奶们尝,可他们舍不得吃,转手给了站在一旁显得馋嘴的小孩子们享受,大伙围在一起吃着瓜、讲聊天,有的围着12吋黑白电视看着并不精彩的电视节目。

隔壁吴家哥哥光着膀子边吃边道:“西瓜固然不错,因为将其放在井水中浸过了,才更凉爽上口了,要我说是这井水好。”是啊!若没有它,没有那些纯朴善良的街坊邻居,也许我们不会在那里住这么多年吧。

还有,在我印象里,少儿时代的自己,暑天基本没喝过上档次的“冷饮”。一方面源自家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另一方面社会上仅有的副食供应也是较为稀缺。那个时候,哪还顾得上吃什么“冷饮”。当然,作为小孩子总归是少不更事,偶尔嘴馋也很正常,可是有时想吃一根4分钱的白糖冰棍也不啻是一件奢侈的兴事呢。

土法炮制 冷饮自给

当时还处在20世纪70年代,盛夏酷暑时节,尽管城市里的国营冷饮店里有冰砖,奶油棒冰,以及“地力糕”,“酸梅汤”,或玻璃瓶装的果味汽水等消暑品出售。尽管品种比较单一,尽管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一点也不高级甚至于被如今的孩子们不屑呢,然而就是这样子的“冷饮”,我也是很少有机会可以享用的呢。如此讲来,在那个岁月的夏日,难道在我们的心中,就再也找不到好吃又解暑的美味了吗?

非也,至少我不会承认。比如别人家送的无花果以及西瓜偶尔还是会有吃的,尤其是立秋那一天,父亲会把西瓜事先放在吊水桶或竹篮子里,落入大杂院里的那口共用水井里进行冰镇,待晚上纳凉时分,将西瓜捞上来与一大家子的人及邻居们分享之,当然轮到每人头上可吃上一、二块用菜刀切开的瓜片儿。还有,当时的我时常可喝到由母亲精心熬煮的绿豆汤等夏令食品。烧熟的绿豆汤待其自然冷却后,勤俭能干的母亲,会用容器密封盖好,并将之放在刚从井里打来的井水予以“冰镇”。

期间母亲会去换二、三回新打上来的井水以降温。稍后会用勺子舀出一小碗豆汤分给我们大家喝,还会在碗里搁上一点儿白糖(因糖限量供应,需要票证,故有时也会添加一丁点“糖精”用以调味)。当小孩子们喝着一碗凉丝丝,甜咪咪,且带着那一丝儿浓郁可口之豆香味,口感甜醇的汤水时,心中的那个欢畅,与味蕾的快慰相互交融,实乃回味无穷……即使如今回忆起当时的那个场景,依然会令我感到无比美好与满足呢。

讲到棒冰,那时候的我吃过自制的“土棒冰”。记得当年在离家不远处,有一家冷藏公司,暑天里我们时常去拾碎冰渣。每当吃过晚饭至纳凉时分,我们这一拨“野”孩子偶尔会跟着稍大点儿的男孩们,屁颠屁颠地结伴去拾那些散落在场地里的碎冰块。碰上运气好的时候自然是最开心的啦。毕竟是小孩子嘛,有时呢,也会厚着脸皮向前来拉冰的人讨点儿零星的冰块。得之,或用小铁锤敲碎后拿回家。

当然,更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不良”行为,自然也会遭到那边工作人员的干涉或喝斥。一来呢,孩子们大多生性活跃,无拘无束,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小孩子叽叽喳喳或扎堆吵嚷什么有之,故也会影响到车辆正常进出与人生安全,虽然当时用于运输的交通工具大多系人力三轮车。去多了,孩子们也学乖了,自然也会相互谦让与关照。更多的时候,也会有好心人动恻隐之心送我们小孩子一些碎冰,比如有的前来冷藏公司购冰,有人提货后或会将一些弄碎的冰沫子什么的留给等在那里“找活”的小伙伴们。大家通常会手提一只内放有带盖子的大口搪瓷水杯的小竹篮,外加一条不大的,看起来已有些年头的蓝布棉絮做成的垫子,此系为隔热,以防冰块融化之用。

当小伙伴们得到一些碎冰后,就会飞快地奔跑回家,生怕这些来之不易的碎冰块会随时融化掉呢。我们家里的大人呢,还属于是比较谨慎的,遂会将盛在搪瓷杯中的冰块渣子,舀上一勺井水稍加冲洗一下,目的是要将一些肉眼看得见的脏东西给过滤掉,接着才在放有冰块的碗里倒上一点米醋,最后加糖或加一点糖精就大功告成。少顷,被我们视为美味可口的一碗“土棒冰”就算调制好了。于是孩子们就用汤匙美滋滋地,像小馋猫似地津津有味地,尽情地啄食起来呢,或将冰含化在嘴里,充分享受着那一份滑溜凉爽,那股丝丝清凉,夹杂着糖醋配比的美味冰水令我难忘。

说也难怪,那个时候,我们几乎不会因食用了这种“土棒冰”而腹泻什么的。鉴于当时的水土环境状况,不像如今存有很多污染源,一般情况下即使吃了看似不太干净的或这样子的冰块,也不会产生致命的什么后果,或许那个时候的人比较“贱”吧(权当自嘲)。

当年,我们除了自制“土冰棒”外,还自兴炮制“果味汽水”呢。说来也是属于那个土得掉渣的穷折腾,可相对于我们这帮“穷”孩子还是挺乐意,挺期待的事呢。尤其是到酷热夏天,真的蛮期待喝上一杯因陋就简的土法自制的“汽水”。那就由我来简单描述一下这个“土汽水”的制法吧。

听好了,先将一大茶缸的凉开水倒入大口搪瓷杯里待用,接着将“凉白开”倒在一只小口径的玻璃瓶,再在里面放入一些糖,调成甜度适口的糖水。最好用白糖,那个时候大多数人家会是用糖精替代,这个你懂的。接下来还要放入一定比例的“小苏打”,并用筷子在水中搅拌下用以中和,最后也是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倒入适量的“柠檬酸”后盖上瓶塞。最好半瓶子用力摇一摇,一霎间,水中就会产生一股低低的汽泡呢。好了,成了,可以喝之。

你知道的,制作这种“土汽水”的原理嘛,系利用碳酸氢纳俗称“小苏打”(分子式为NaHCO3)与“柠檬酸”(分子式为C6H8O7),两者在水中发生化学反应会产生气体作用。当然啦,用土办法炮制的所谓汽水,无疑是没什么“气”息的。基于客观条件,也算是过了一把想喝汽水解馋的瘾。凡是上过初中的人都知晓,产生“气体”效果的前提,是需要在密封的环境中,还需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产生,故所以咱们那个年代喝过的自称为“汽水”的土玩意,充其量是名不符实的,就连“糖水”也排不上号呢,因为用“糖精”作甜味剂,自然也是与糖没什么关系。所幸的是,我们也不可能常常能喝上如此这般的汽水。

自认为,人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愚拙之我或偏激地以为,一种食物算不得是“美食”,也会或多或少带上一点儿的时代烙印。至少在我的心中还会记得曾经的那些:有关夏日里用土法炮制的“冷饮”。

仲夏时节,又一次令我忆起这些曾经的,简朴的、低廉的,早已远去的,自以为是的夏日“美味”,纵然文字浅薄,可依旧执着于此。

手摇扇子 清凉一夏

在我的印象当中,大家过日子比较节俭,当时大多数人家里既没有洗衣机也没有电冰箱,更谈不上空调。在炎热的夏季,家里有电风扇的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人家能够用的用多的便是人手一把的蒲扇,或者是芭蕉扇,至于好看的折扇也仅局限于年轻人外出方便携带,或者是比较时髦的人会用来使用的,更主要的还是这种只有在正规店里出售的折扇,从当时的物价来称量是既不便宜又不实用,总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性价比不高。

时至今日,原本多是在夏天用来防暑降温以图凉快的扇子好像已越来越变得少有人使用了,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在年轻一辈中更是难觅,难道这扇子已成昨日黄花?

一把小小的扇子,无论折扇、蒲扇或团扇,用来降暑,或以寄情,以及他用;无论是作为寻常百姓防暑散热之物,还是附庸风雅填诗作画,风花雪月,乃至说书艺人常用之器,以及作为舞台艺术道具等等,扇子都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物件。扇子可扇风,图文以载道是为从古到今之常识。汗水一边淌,清风一边扇,知足常乐补不足。

曾几何时扇子雅俗共赏,不可或缺。无论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会用到扇子。当然,扇子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有的意境深远含蓄,留白扇面可供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过去的文人或手执一把折扇作动态的装饰,以承载或传递情感,甚至于作为一件小道具等。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夏季以扇相伴的日子或早已成为了过去式?灼热夏季驱暑有电扇、空调,这小小的一把扇子已落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了么……

在这个火红的暑天,您是否依然还会手执一把扇子让自己凉快一下呢。此时此刻,爱瞎想象的愚拙之我,突然眼前浮现出一位恬淡素静的寻常女子之样貌——在一处植有瘦竹的明堂一侧,娴雅入座藤椅,轻摇折扇之平和一瞬跃然纸上,想象着那画中人或就是那个时候的你?灿烂如夏,朴实无华,此番场景该不会离你已有些许远了吧?

无论是一把简陋的,高档的还是中庸的扇子,它终究只是一把扇子,无论它的文化意蕴还是实用功能。


又一个被风吹过的夏天,阳光灼热岁月晴好,寻一份清凉与惬意,进入你的夏日避暑小时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