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果洛,向往果洛草原的旖旎风光;向往阿尼玛卿雪山,向往雪山的神奇雄洪。
这份渴盼是来自心底的,因为,我始终对草原、对雪山充满了渴望,那里有高山牧场,那里有雪山净土,那里有梦想的远方。
高原三月还在一片混沌之中,乍暖还寒,不是有春雪亲吻大地。3月13日,县政协组织安排,我和县党史办祁文汝主任,远赴果洛,感受春日果洛草原萧瑟之气的同时,采访原马元彪副省长曾经的同事,并查找部分档案史料,完成为首位土族省长写本文集的初衷。
早上8时,我们吃过早饭,从威远古镇出发,沿着当年马元彪先生革命工作之路西行,向着西部旷野,向着草原牧区,追寻格萨尔王的故事,踏访那个激情年代一个土族汉子的革命追求和不屈的奋斗之路。
三月的互助凉风习习,昨日一场春雪浸润土乡大地,雪映鼓楼,威远街道清亮透彻,鼓楼风铃摇曳着诉说土族儿女的心声,疫情后的土乡已经苏醒,蠢蠢欲动,生机勃勃。土乡儿女的心路就像西行之路绵长无垠。
这是疫情后,我第一次出远门,202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双春年,公元2023年,公历平年,共365天,52周。全年为壬寅年腊月初十~癸卯年十一月十九)1月1日~1月21日为壬寅年(虎年);1月22日~12月31日为癸卯年(兔年),闰二月(小),共384天。由于该年闰月,所以在农历的1年里有2个立春。故称为双春年。民间有金兔年之说,满是祥瑞。离开互助一个小时后我们经省城西宁翻越拉脊山到有青海小江南之称的贵德县,从这里将西行,奔赴果洛。贵德黄河依然清冽,滔滔不绝。黄河谷地春播已近尾声。冬小麦已返青,郁郁葱葱。高原春来早,和煦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黄河两岸,田野孕育着早春的生机。
江南风光好,春和景明,但我们没有停竭,沿着227国道在黄河谷地间穿行。连绵的山路,曲曲折折的道路,让我生在高原长在高原的人对生命感到敬畏。贫瘠的土地,荒凉的地貌,生命依然在挺拔。那怕一棵草,一寸土也是我们生存下去的理由。山的高耸是生命的高度,大地的胸怀是阔大的胸襟。往上,往西,路的尽头是希望的远方。
盘坡而上的公路,转过了一个弯又一个弯,海拔也在不断提升,我们离地线越来越近,离天越来越近。10.50分过贵南过马营镇,虽是路过,但可以看到小镇规模不小,城镇服务设施齐全。镇周围都是规划修建的新村定居点,整齐划一。这在牧区是不多见的。可见,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成效之大。过马营,藏语意为“多泉之川”,因境内多泉得名。同行的祁主任告诉我们,过马营是共产党员开展工作最早的地区之一。1943年2月青海湟中籍共产党员寇从善受中央指示在过马营、鲁仓(今贵南县)开展工作,1945 年5月被马步芳爪牙抓捕,严刑拷打落下终身残疾。他是最早在藏区开展工作的青海籍党员。过马营有着红色记忆,如今这里是镇政府所在地,小镇街区纵横交错,条块式布局,街区西北边、西南边是牧民新村,一排排新式牧民院落整齐划一,色彩艳丽。村巷间幡旗迎风,车辆往来;人语互答,鸡犬相闻,一幅异域图画的人间烟火。
柏油公路如黑色的丝带在草丛中向前伸展,车辆在丝带上飞驰,云朵飞快地在头顶划过,静谧的草原有了动感。今天40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5个多小时就可以赶到,但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这是不可想象的。党史资料记载,1952年2月,为和平解放果洛,西北局建立了中央果洛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扎喜旺徐任工作团团长,马万里任工作团副团长。1952年7月1日,果洛工委、果洛工作团和骑兵支队的全体同志,携带着粮食、装备等,从高原古城西宁浩浩荡荡出发,踏上了光荣而艰苦的征程。队伍走的就是我们今天走的路线,当时脚下无路,过河无桥,高原缺氧,步履维艰。队伍三渡黄河,困难重重。8月4日,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行军,工作团到达果洛腹地——达日县查郎寺。我们一日跨过了一月。草原啊草原,这里有着这么多传奇的故事,怎不能让人向往。
车轮滚滚,我们疾驰在茫茫草原,中午时分到达同德县河北乡。经过石藏寺大峡谷,高耸的丹霞山在两岸壁立万仞。草原深处险峻的山峰,长长的河流,成片的原始森林,秀色的丹霞地貌和远古的地质地貌,加上翱翔的雄鹰,组成一幅动态的风景画,我们是画中仰望蓝天的行人。途中,祁主任告诉我们,马元彪于195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调到果洛工作。在果洛担任过团州委副书记、中共果洛州委常委和副州长。他先后在达日、玛沁工作14年,工作期间他常年深人牧业生产第一线,带领群众改变生产条件,灭鼠种草、围栏草场、修棚打圈,引导牧民定点定居,推广畜牧业生产技术。因草原上交通不便,路途遥远,马元彪经常骑马下乡,有时在牧业点一待就是三四个月,甚至八九个月。在果洛的 21年中,马元彪积极参加剿匪反封建工作,并担任平息武装叛乱副总指挥,和解放军密切配合,歼灭和肃清了全部武装叛乱分子,稳固了新生的政权,还得草原一片安宁。可以说,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草原。斯人已去,今天,我们将沿着他的足迹,寻访他曾经的故事,往昔岁月一幕幕带给我的除了惊叹还有深深的思考,那一代人在那样的条件下义无反顾地工作,无私的付出,他们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而我们面对一丁点困难就会退缩,就会放弃,就会怨天尤人,我们缺的就是他们那样的奋斗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意志。
下午2点我们到达拉加镇。玛沁县委书记牛得海热情接待了我们。牛书记也是一名土族干部,在互助成长,组织上选调他到果洛达日县、玛沁县担任县委书记,他被评为全县优秀县委书记,受到党中央表彰。他是一个实干家,可以说,同为土族干部,他的工作将沿着马元彪工作的足迹进行,草原各族群众给予他厚望。我们在拉加吃了藏式午餐,酥油奶茶、青稞糌粑、大块牛肉,草原儿女的深情尽在一杯杯浓香的奶茶中。饭后,牛书记带我们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拉加寺。
寺内解说人员向我们详细解说了拉加寺的建设情况和文物保护情况。拉加寺位于玛沁县拉加镇黄河北岸阿尼群贡山下,离玛沁县城67公里。寺院全称为“拉加甘丹扎西迥尼夏祝达杰林”,意为“善吉祥源地修兴盛洲”。因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御笔亲赐“嘉祥寺”匾额,故汉语亦称“嘉祥寺”,藏语为“灿拉林”。属藏传佛教格鲁派,是黄河上游谷地著名的格鲁派大寺,系西藏拉萨色拉寺属寺。全寺建筑占地700多亩,现有大小殿堂5座397间,昂欠8座 182间,转经房6间,僧舍124间。寺院的主要建筑由大经堂、密宗院、医学院、时轮院、释迦殿、香萨活佛府邸等组成,布局严谨,错落有致,融藏汉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建筑群落,多为清代建筑。建筑气势恢宏,规模宏大,独具民族特色。寺藏主要文物有清代班禅大师和章嘉国师赐给香萨法令等27件,寺内壁画、佛像雕塑等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在这里能深切感受满满的历史感和厚重的文化传承。
拉加寺背靠贡山,俯瞰黄河,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关爱地看着他的孩子,历史的沧桑,草原的兴衰都从他眼中流过,百年来他静静地护佑着他的子民。黄河自巴颜喀拉而来,经玛多流出青海到甘肃,以掉头返回果洛,在拉加拐了个湾向着东方滚滚而去,仿如出嫁的姑娘恋恋不舍回到娘家,看了爹娘一眼,又掉头东去,洒下一路的泪水。
在拉加峡谷正在兴建黄河上游装机最大的水电站,玛尔挡水电站。牛书记带领我们一行深入电站火热的施工工地,又深入地下查看电站装机情况。果洛各地仍是雪花飘飘的时节,但为了赶工期,电站施工工地如火如荼,工地的工人不但要超强度施工,还要同高寒缺氧做斗争,我不由得深深感叹,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当地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电站建设情况,他说根据计划,将于年内截流第一组发电机组投入运行。
根据介绍得知,玛尔挡水电站是国家能源集团投资,葛洲坝集团承建的国家大型重点能源项目。投资达223亿,电站坝址选择在果洛州玛沁县拉加镇上游峡谷出口0.7km处,是龙羊峡以上黄河干流湖口至尔多河段规划的第九座梯级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220万千瓦,库容14.82亿立方米,年平均发电量73.04亿千瓦时。玛尔挡水电站作为国家和青海省重点能源项目,是“西电东送”和“青电入豫”骨干电源点,也是黄河上游在建的高海拔、大装机水电工程。高峡出平湖,电站建成后不但能发电,还具有防洪、调节地方气候性能,将惠及果洛、海南、黄南三地牧民群众。我们期盼国家重点大型工程能造福当地群众。
走出机械轰鸣的工地,我们急行赶往玛沁县。马元彪在这里工作了7年之久,应该有他工作的记录,我们需要查访、核实。拉加到玛沁有60多公里山路,我们翻越黑土山来到草原腹地,果洛州政府所在地玛沁县城已是傍晚时分,入驻政府招待所,大家急忙量了一下血压,同是青海人,从互助到海拔更高的玛沁,大家都有不适感,好在都没有严重的高原反应,我们的工作可以正常进行下去。在玛沁,我们先后到县政协文史馆、县档案局、州政协文史馆、州老干部局走访、查看,因年代久远,一些档案史料无法查找,但每和当地工作人员座谈,他们对曾经的老领导有口皆碑,都说他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干部,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比较明确的事实是,马元彪在果洛工作期间踏遍了果洛的山山水水,常常骑马下乡,有时在牧业点一待就是三四个月,玛沁县下大武乡是全县最偏远,道路最难走的一个乡,因交通不便好多下乡干部都望而却步,而马元彪不顾阻挠,自己骑马下乡,他是第一个到下大武乡的县委书记,对此当地牧民深刻感触,说他是牧民最亲的书记。行走在街头,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群众对一名好干部的爱戴,他们是热切的,只要你为老百姓办了实事,老百姓永远记着你,他们的口中就能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虽然时光已远去,但一个勤政为民的干部永远留在他们心中。草原辽阔,雪山巍峨,雄鹰翱翔,草原儿女是党的好儿女,是雪山永远的子民。
去往达日县的早晨,天空下起了雪,已是阳春三月,但在草原三月飘雪是正常不过的事。路途中只见草原披上了银装,白茫茫一片,草原更加空旷辽远。达日县是果洛和平解放和建政的地方,1952年,由扎西旺徐同志和马万里同志带领的果洛工作团从古城西宁出发,翻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难,三渡黄河,历时一个多月,到达果洛腹地,把革命火种播撒到了果洛大地,在吉迈河畔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由此开启了果洛和平解放的新纪元。驻足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地方,我心潮澎湃,在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果洛地区,冬季气温常在零下三十摄氏度,当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根据党史记载,马万里带领的工作团在查朗寺附近驻扎,一年四季没有新鲜蔬菜,主要吃牛羊肉和干菜。第一年冬天,全团人员住的都是单布帐篷,早晨起床时,被子上结了冰,脸上结了霜。第二年全团人员打草皮,挖地坑,盖草皮房。在建政纪念碑旁我们看见曾经的草皮房。在雪山脚下,在草皮房内,他们靠着顽强的毅力完成艰苦卓绝的建政工作,给果洛、给草原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如今的果洛建政纪念碑坐落于吉迈河畔,纪念碑主雕塑是一名解放军和一位牧民相互携手、共同高举一面五星红旗,象征团结、和平、奋进;主雕左右是两面红旗副雕,上面有果洛各界人士迎接工作团和欢庆建政场面的情景,在主雕下方横刻有藏汉两种文字的“果洛建政纪念碑”字样,是达日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青草地,果洛第一面红旗升起的草原,是格萨尔文化发祥和传承的地方,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厚重的文化内涵,是“三江源”核心保护区和“中华水塔”重要涵养地,生态地位突出,如今这片马元彪曾经工作和奉献青春的地方正在走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果洛草原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采访工作即将结束,曾经的故人已经远去,但留在我们心头的是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坚强、无私与奉献,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顽强奋斗,才有了草原今日之美好,草原已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是母亲河的源头,是幸福之源,我们需要更好的呵护她,让草原造福各族儿女。返程之路匆忙而迫切,因为我们需要尽快记录下在草原的所感、所想,需要把心中的感怀传递给身边的人,青青的草原,美丽的草原在等待着每一个爱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