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倪道辉的头像

倪道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22
分享

永恒的轩辕柏

    未到黄帝陵,苍苍轩辕柏已在心中久久矗立。

    来到黄帝陵,方知轩辕柏的雄奇壮美。当我沿着宽阔洁净的台阶,一步一步向桥山山顶攀登,满目扑来的,果然是莽莽苍苍、一望无际的柏树林。一簇簇、一丛丛,高者参天,低亦拂云,宛如跌宕起伏的波涛,从山麓直向天穹汹涌而去,遮住了炎炎烈日,遮住了黄土高坡的七沟八峁,更遮住了我心中山一样的庄重、肃穆与虔诚。

    是巍峨桥山那丰厚土壤的鼎力支撑,是悠悠沮水那日夜不息的流淌滋润,才孕育出达八万余株、占地1337亩,世界上最大的古柏群。面对黛横半岭,绿叠高岗的柏树林,我除了肃然起敬,还是肃然起敬。是谁创造了这生命的奇观?“黄陵古柏甲天下,气味芳香袭人家”。而轩辕柏的美,却远不止是外表的神奇壮观,无论粗茁伟岸、纤小玲珑,无论端直挺立、拱曲苍劲,只要我们触目相视,就禁不住心灵的震撼与精神的激越。可以说,它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条枝桠,每一缕根系,无不是华夏民族优秀品德的凝铸和锻造。而我们之所以不顾路途遥远车旅劳顿,怀着一腔朝圣的心情前来拜渴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拜谒生长在黄土高坡上的巍巍轩辕柏,正是对这位华夏民族远古伟人的推崇和敬仰,对黄帝陵祭祖这一古代盛事的憧憬与怀念。

    漫步林中,一棵棵柏树头顶寥廓高远的蓝天,脚踩绵延起伏的黄土丘陵,本是松散闲适的我变得愈发的镇定、从容与庄严。这自然让我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黄土高坡》这首粗犷而略带苍凉的歌。眼前的柏树林带,不正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山民们,根植于贫瘠艰涩的黄土坡,日夜陪伴的是肆虐的西北风和身边澎湃的滔滔黄河。历经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历经了血与火的生死磨砺,世世代代留下的是华夏子孙的坚贞不屈。我看见,那些未记年的森森古柏,尽管虬枝蟠曲,甚至躯干枯朽,却依然傲骄地屹立,擎举起一树苍翠碧叶,充满了勃勃生机。尤其有种“麻花柏”,身上枝干就像麻花般的七扭八拐,那种顽强抗争的形象,让人望之顿生敬畏和感叹。更为奇特的是,轩辕庙内那株高大巍然的“挂甲柏”,相传是汉武帝北征朔方祭奠黄帝时,在树上挂过战袍和盔甲。数围粗奘的主茎上,斑痕密布,纵横成行。每年清明节前后,树的周身上下不时有莹亮的柏液渗溢出来,凝结成珠状,在灿灿的阳光下,宛如翡翠玛瑙一样晶莹剔透、光彩夺目。这无疑是柏树与恶劣生存环境进行殊死抗争的结果。它深刻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顽强拼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风范。

    而轩辕柏更是宽厚仁爱、聪明智慧的化身。正如轩辕柏始植者黄帝一样,在远古荒蛮的黄土高原上,吮吸着日月天地的精华,播撒下人类希望的曙光。高高的柏树下,始祖黄帝以他自己的聪颖智慧和非凡才能率领部落族人,驰骋万里,逐鹿中原,战胜了凶残的蚩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高高的柏树下,黄帝“以土德王”,务修德政,安抚百姓,任用贤能,在辽阔的疆土上,穿井、作陶,造车、制弩,垂衣裳,造釜甑,刻舟楫,筑宫室,创华盖,研兵法,兴礼制法度……治理天下,开创百物,让人类走出了荒蛮蒙昧,开创了华夏民族彪炳千古的文明历史。

    肃立在黄帝陵石碑前,恐怕难有哪一位华夏子孙不会有深切的感受,那森森的柏荫如同浩瀚的大海一样宽广无垠。中华民族历经了五千年的艰难曲折,内扰外患,之所以一直保持着独立持续的发展态势,具有举世无双的蓬勃生命力,正因为有了赫赫始祖这株睿智神明、刚强不屈的轩辕柏。在它的根部,分明埋藏着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一部文明的史话宗卷,埋藏着我们巍巍中华最富有的精神矿层,千秋万代永不枯竭。

    伫立仰望轩辕庙那株树高20米、胸径11米、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的“世界柏树之父”的“黄帝手植柏”,著名诗人李瑛的《轩辕手植柏》一诗不禁在我耳边轰然响起:

    五千年,时间

    从我手指间淌过

    一滴也没有留下

    我已听不见它奔涌的涛声

    只有血

    犹在这古柏的枝干中翻涌

    我们身上跳动的脉管里

    不都是它流出来的精壮的血

     ……

    自此,我的胸膛里似乎涌动起一股波澜起伏的风云、无尽的沧桑和一种深刻的昭示和鼓舞:“帝德不同天地老,伫山看海变桑禾。”黄帝已经远去,但巍巍轩辕柏却是历史的永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