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延力
我在书桌写作业听到姥姥挪着小脚向我走来,扶着门框喊:“爱民啊!到点嘛!给姥姥打开音匣子听杨家将。”“姥姥还没到点呢!等我写完作业给你开收音机。”姥姥总爱把收音机叫音匣子。姥姥挪着小脚嘴里念叨着:“烧火的丫头杨排风可真有本事。”不一会姥姥又扶着门框来喊我:“爱民啊!给姥姥打开音匣子。”姥姥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花白的头发挽个疙瘩髻用网罩罩着上面插一只簪子,免裆裤子大襟上衣,腿腕系黑色腿带,畸形的小脚走路贴着地面一瘸一颠的,姥姥和我一样爱听评书。姥姥会说笑话我总缠着姥姥:“姥姥说个笑话吧?”姥姥没牙的嘴喃喃地说:“这小丫头就爱听笑话,从前啊……”
写完作业我赶紧打开收音机,刘兰芳那浑厚的声音说:上文说到烧火的丫头杨排风……姥姥的记性真好,真是说到烧火的丫头杨排风。我和姥姥到点听评书是我童年的一大乐事,书籍贫乏的年代听评书丰富了我的听觉,听姥姥说笑话讲鬼故事是我早期的文学启蒙,知识的积累不是听就是看。忠贞报国的杨继业,英勇善战的杨门女将。大辽国萧太后的智慧勇敢,穿着斗篷站在点将台上指挥千军万马,太后述律平挥剑断腕的决绝血腥。耶律阿保机在辽上京建造金碧辉煌的临潢府,波涛荡漾的潢水从辽上京城前流过。彪悍勇敢的大辽将士骑着骏马在辽阔的草原驰骋,握着长矛肩上扛着一只海东青,这些故事印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时我就想,远在天边的大辽国可真是一处环境优美的人间圣地。
八十年代中期我到旗里农行做临时工,我们旗的全称叫巴林左旗小名叫林东,既然有左旗那一定有右旗,在离我们几十里的地方就叫巴林右旗小名叫大阪,我们这里叫林东有一个县城叫林西,关于地名可能都有一定的渊源。我坐上班车行驶在颠簸的沙石公路上,车后扬起一串长长的烟尘,有种杨门女将出征的感觉。班车大约行驶一个小时,行驶到柏油路面不在颠簸,道路两边有高大挺拔的杨树,初秋苍翠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着光泽,大片农田成熟的玉米吐着红色的长须。进街从车窗往外一看一大片厂区,高高的烟筒冒着浓烟,闻到浓烈的烧酒味道,门口竖着一个牌子:国营林东制酒厂。横着挂一条条幅:好酒出好糟 全靠烧锅烧。看到工人用铁锹出酒糟,热气腾腾地散发着浓烈的酒香,旗里的知名品牌:上京酒。就是出自这个酒厂。到今日那个曾经是林东骄傲的国营酒厂,不在飘着酒糟的醇香,没有酒糟的酒厂你还能相信有烧锅烧吗?急功近利的经营者使这个老酒厂终究成了一片荒芜。
道路两边是低矮的平房,窗明几净,窗台摆着花花草草,有老人坐着小凳子在晒太阳还有孩童在嬉笑。班车行驶到一座石桥,这座石桥叫东石桥,桥附近两边是合抱粗的大榆树,树干纠结枝繁叶茂,那百年老榆树是林东的标志,也是沧桑的见证。
农行在头道街中段老旗委下坡,砖瓦结构的灰色平房。我和一位女孩到农行新成立的储蓄所做临时工,一个月三十元钱外加十元岗位津贴。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收入,从上班那天起我就努力做个经济自立的人不再和家里要钱,生活虽然拮据但也能吃饱肚子。我们的宿舍临街对过是清真饭店,门前挂着四个蓝色幌子是清真饭店的标志,看着橱窗里白花花的开花大馒头,油汪汪金黄的油条,粘着芝麻香脆的烧饼,一元钱一大海碗的饸饹浇着羊肉酱卤汁,那真是口水往肚子里咽。饭店飘出来的浓烈香味,对于我们来自农村贫穷的孩子实在是一种煎熬。
农行后边是旗委大院,一排两层高的楼房气派庄重,是林东镇最具权威的地方,也是有历史记载的地方。可惜就是这样一个有历史渊源的建筑物,到了城市拆迁重建也没有幸免,当时有一个旗长在拆迁旗委大院时曾提出反对意见,阐述老旗委大院是一个历史标志不能拆迁,旗委大院应该作为历史遗迹保留。在利益的驱使下老旗委楼还是被拆迁开发,东石桥那百年的老榆树也惨遭连根拔掉,一处遗迹一棵老树那是图腾那是历史,是现代建筑无法替代的。
林东镇有一条主街叫临潢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流主要集中在这里,所有的商铺在这条主街上联营商场、三利商场、人民饭店、东风饭店、大众饭店、电影院、新华书店。临潢?我在哪里听到过这两个字,搜寻记忆想起来了,听评书《杨家将》就有临潢府,怎么会和这条街同名?我满脑子疑惑。后来又在林东镇西开辟一条新路叫上京路,上京路?又一个我听过的名字,大辽国都城不是叫辽上京吗?我上班的储蓄所就在上京路,叫农行上京路储蓄所。
走到林东镇南面古城,站在高高的城墙上,我才知道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我童年魂牵梦萦远在天边的一方圣土大辽国遗址。站在城墙上放眼望去古城郁郁葱葱,环绕的城墙依然存在一条主路贯穿南北,洁白的羊群点缀期间,吃饱的奶牛慵懒地晒着太阳。一条河蜿蜒流向远方这条河现今叫沙力河,无头的石人矗立在古城中,断尾断头的石龟岿然不动,这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城遗址,见证了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二百多年。在耶律阿保机的陵墓有一座石房子由三块巨大的石柱建成,有人说这是牢房是囚禁断腕皇后述律平的地方,也有人说是耶律阿宝机祭祀的地方。到了点将台,一座陡峭的山峰矗立在草原中间,有一巨石据说是当年萧太后的点将台,上去看竟然有两只脚窝,好似看到萧太后挥剑指挥千军万马,其实是冰臼窝,只是人们赋予想象。南塔、北塔遥相呼应,千年的风铃依然在风中叮铃。
后来我读到一本书,是林东一中的老教师白鹤皋老人写的“辽上京史话”,对辽史有了更深的了解,白鹤皋老人用故事的形式叙述了一部辽代简史,把辽代主要历史事件用故事的形式叙述通俗易懂,故事从青牛白马传说开始,根据辽史的记载按年限编写便于读者理解,王青熠画的工笔插图考究。白鹤皋老师当年带着学生到古城现场为学生讲解辽代历史,他的学生至今记忆犹新,白鹤皋老师讲: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建造皇城上京临潢府分南北两城北为皇城,南为汉城,呈“日”字形排列。取名临潢府是因为契丹南面临近潢水,所以叫临潢府,潢水是现今的西拉沐伦河经过千年依然在流淌。实地讲解让学生更深地了解这段历史,他教导学生不要忘记这片土地发生的历史,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老人眼神不好原稿是用毛笔写就,稿纸垒得几尺高,散发着墨香的稿纸是老人对家乡土地的一片深情,薪水微薄自费出版为了历史文化传承。
现今在古城会看见几近失明清瘦的白鹤皋老人,拄着柺棍驻足用混浊的双眼望着远方,一直呼吁社会保护好千年古城遗迹。白鹤皋老人的这本书我翻得有些掉页,依然珍藏感悟历史,感受老人的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