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糍粑不大,直径约5厘米。虽是方寸之圆,却装满了家乡山水。从小到大,湖南糍粑便是我的最爱。与其说是一种地方特产,不如说是一个家乡印记。无论走遍千山万水,还是远涉重洋,我心里总想吃一口家乡糍粑。
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奶奶悄悄地做了几斤糍粑,有三四十个,包了又包,秘密保存在谷仓里。快过年了,我到处找东西,碰巧找到了糍粑,偷偷的吃了二个。后来,奶奶发现了,就对我说:“你这只小老鼠,闻到了糍粑气,千万别告诉其他人。”我是奶奶最疼爱的孙子,奶奶常偷偷的给我一个吃。至今,还记得奶奶做的糍粑的味道,又甜又香还有谷味。
我老家涟源市桥头河镇是以做糍粑闻名四方的。周围几个乡镇的人都到桥头河镇去买糍粑。桥头河镇的糍粑以糯米糍粑最地道。吃起来有嚼劲,甜甜的喷香的,并且不粘牙不胀肚子。我们小时候逢年过节都要做糍粑吃。看着小朋友双手拿着糍粑在嘴上咬过来咬过去,直冒热气,馋得别人直流口水。
糍粑好吃却难做。首先要选料,挑上好的新鲜糯米,长长的亮亮的。到古桥井挑清澈的泉水。然后蒸煮,用柴火烧火最好,约三小时一锅。接下来是“打糍粑”,一般要有力气的男子汉干,用木锤子使劲打,打成一大团。然后用铁模子做成圆圆的糍粑。铁模子上刻了“喜”“福”“寿”字。看看就吉利,心里喜欢。几个女人小孩围在一起,一边说笑一起做。他们心灵手巧,做得又快又好,一根烟的功夫,一锅糍粑就做得服服帖帖了。有的会拌上一些花生米、芝麻、黄豆粉末等,味道会更香。最后就是烘干,放在竹栅上用木炭火慢慢烘,烘干后还要凉凉散掉热气。
这样做出来的糍粑有很多特色。首先是耐保存,过年做的糍粑可放在谷仓里,两个月都不变质。其次是携带方便不会碎,无论路途多么遥远都可带过去。我每次回老家,深圳的湖南老乡都要求带糍粑。有一对长期住在深圳的八十几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在老家没什么亲人,很少回老家,但又想吃糍粑,就等着我带。他们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笑得合不拢嘴,连说:“这个味道地道,和以前的差不多。用家乡的糯米和家乡的水,还有家乡的柴火做出来的糍粑就是好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糍粑才有家乡的味道。
以前,我们每家每户都做糍靶。现在都集中到桥头河街上了,成了糍粑一条街,做成了大产业,树立了大品牌。一年四季都做糍粑。还通过网络卖到了海外,海外的湖南老乡都爱吃这一口。到桥头河街买糍粑便成了我们回娘家的必备项目,每年都要去很多回。过年是一定要去的,一买就是几十斤,送一些给亲戚朋友,还要带几袋到深圳给老乡吃。
吃糍粑也有讲究,有三种吃法。一是烤着吃,在木炭火上烤得金黄金黄的、鼓鼓的,塞一块一指大的红糖片进去,吃起来甜甜的,满屋飘香。二是煎着吃,用油煎,煎得金黄金黄的、鼓鼓的。三是蒸着吃,这个比较方便,放在高压锅里或微波炉里,蒸熟就好。
又到寒冬腊月,是做糍粑的旺季。烤糍粑是吃货们的首选,吃着玩啊。一家人围着木炭火烤糍粑吃,炭火红红的,糍粑金黄的,映红了大人小孩的脸,热乎了整个屋子。其乐融融,其情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