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那天,黄梅下乡一带的河湖港汊里热闹非凡,你听,那沉闷而震撼人心的鼓声,那清亮而撩拨心旌的锣声,最让人振奋的是那激越而铿锵的龙船号子,令人热血沸腾。惜乎今年端午节,应约到五祖寺参加“龙年话端午”诗会活动,与龙船大赛失之交臂。还好,时隔一周,县作协应小池镇委、镇政府之邀,来到小池镇三垏村和徐桥村开展深入发掘“端午龙船民俗文化”采风活动,虽没有置身于群情激奋的热烈氛围中的亲身感受,但细细地探寻龙船的来龙去脉、听着原汁原味的龙船“打歌”,亦感到趣味多多,收获满满。
一、请“龙神”
那是农历四月二十八的申酉之间,夕阳在天际边留下一抹余晖,东南方有一颗星明明灭灭,像“天外密码”般向地面的人们发出神秘的讯息。一行十余人窸窸窣窣,穿过草丛,走过田埂,直向港边而去。行前被交代,路上不得作声,连咳嗽也不允许,更不得呼唤人名。他们是去“请龙神”的,这是一件庄严而虔诚的事情,不得造次。时辰是“先生”掐指算出来的,不能早也不能迟,港边的气氛有几分凝重,也有几分喜悦和期待。摆上香案,燃起香烛,袅袅青烟缓缓升腾,欢快的锣鼓敲了起来,一位满脸沧桑的白发老者,随着锣鼓的节奏高声唱起了“打歌”(亦称“祝神歌”):
紫金炉中把香焚,
弟子叩首请龙神。
三根宝香炉中插,
一对玉烛放光明。
锣鼓打来喜盈盈,
各路弟子真心来请龙神。
神龙下凡多保佑,
保佑天下都太平。
想象着当时的情景,我恍然想起了废名先生关于黄梅民俗“放猖”里面的描述。当了“猖兵”以后是不能说话的,因为你已经不是你了,而是“天兵”。此时此刻,他们此时也不再是普通村民了,而是恭请“龙神”下凡、往来于天地之间的传信使者。莫慌,后续又传来老者的打歌声:
青烟上天惊玉皇,
询问太白李金星。
驾起祥云往下看,
人间逢端午,万民请龙神。
玉帝连忙开尊口,
快请金角老龙神。
龙王领旨下凡尘,
四方水声起,吉祥送万民。
端午习俗起源于华夏先民古老的“天象崇拜”,这与华夏民族传统的农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远古的先民,每每通过夜观天象来捕捉大自然的信息。反复观测揣摩掐算,竟也算出了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时秩岁序,对农事耕作具有强烈的指导作用,这便是具有浓厚华夏民族特色的历法——农历(又称夏历)。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告诉我们,华夏先民种植水稻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端午“祭龙神,划龙舟”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古百越(今江浙一带)地区,起源于对龙图腾的信仰崇拜。到了后来,端午习俗逐渐演变为纪念楚国三闾大夫,伟大的爱国主义浪漫诗人屈原。再后来,朱元璋在鄱阳湖到黄梅一带的水面上大战陈友谅,黄梅端午龙船习俗又演变成水兵操练式站立划桨的划龙船习俗。形式在不断演变,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一如今日我们已经能够自由往来于月球背面、人们的认知水平大步推进的今天,这种划龙船的民间习俗依然顽强而又鲜活地保留下来。
二、吃设
相比较于“请龙神”的仪式,“吃设”的民俗更透出浓浓的乡情和亲情滋味。
那是很久以前,梅花姑娘的婆家就住在东港边上,嫁过来已经五年了,离娘家也不过五里路。昨天给娘家送节,听说二哥他们划龙船,明天要经过梅花家墩上,梅花姑娘兴奋不已,一晚上没有睡好觉。贤惠的梅花姑娘早早地在港边摆上桌子,上面陈设着粽子、蛋糕、咸鸭蛋、茶水,还有黄烟之类的。娘屋龙船门前过,定当要盛情款待,可不能丢了姑娘和婆家的面子。谓之“设设”。
“咚咚咚”“呛呛呛”一阵水花泛起,二哥他们的龙船,随着“嘿着,嘿着”的号子声,向着梅花的墩上划来。二哥兴奋得满脸通红,高高地举起船桡向梅花示意,“哗”的一阵水响,龙船慢慢地停船靠岸。满脸沧桑的老者随着锣鼓又唱起了“打歌”:
娘屋龙船到梅家,
龙神护佑年年发。
感谢姑娘情意深,
扯来的菜秧儿不忘娘家。
勤扒苦做日子好,
芝麻开花节节高。
麒麟子高中金榜上,
风调雨顺阖家安康!
……
歌毕,船上下来几个后生,端茶递烟,把桌上的物什全数搬到船上,唱了一声诺,道谢离去,此谓“吃设”
我很欣赏这些“打歌”的歌者,“打歌”是没有固定歌词的,歌者要根据现场情形即兴发挥,除了押韵,还要做到内容风趣幽默,祝福吉祥,歌者兴致勃勃,闻者意兴满满。
岁序更迭,“设设”的习俗保留了下来,只是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设设”不再设在港边,也不再摆上粽子蛋糕、香烟茶水之类的。而是用一沓沓的钞票,甚至是微信转账,来表达出嫁姑娘对娘家龙船的大力支持,对娘家和乡亲们的深深眷恋。唯一不变的是,龙船经过娘家,依旧槌锣搒鼓,依旧唱起高亢明亮的祝福“打歌”。
三、龙舟竞渡
宽阔的水面上,明亮如镜。
一条条漂亮的龙船整齐地排列在起点上,彩漆描绘的龙船在波浪的作用下微微起伏,仿佛是那蓄势待发的骏马在焦急地等待着发令枪的枪声。船上的桨手小伙子们清一色的短装打扮,头上裹着各色头巾,身上凸显出健壮而结实的肌肉,不时地挥舞着手臂和岸上的熟人大声地打招呼,脸上满是志在必得的骄矜神采。
“铛!”随着开船令一声锣响,十多条龙船就像离弦的利箭一样射向前方。诶!三号船的船身侧摆了一下,船身摇晃起来,瞬间就落后旁边船好几个身位。好在船尾年长的鼓手经验丰富,很快地调整了节奏,船儿又恢复了正常的姿态前进。
原本平静的水面沸腾了。浪花飞溅,鼓声咚咚,“嘿着、嘿着”的号子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小伙子们个个拼尽全力地奋力划桡,船头在水中一起一伏速度渐渐加快,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临近终点,密集的鼓点节奏越来越快,划桡的频率也越来越快,到最后,船的两舷腾起的水花雾茫茫一片。浪花之间,只见八号船过来了,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率先冲过终点浮标。哗……小伙子们丢掉了手中的船桡,有的激动地翻身跳入水中,高高举起手臂兴奋地打着“V”字形胜利的手势……
划龙船的门道全在于鼓点的节奏。有经验的鼓手往往在赛前再三强调:一定要跟着鼓点的节奏,不能有一丝抢点,也不能有半点拖沓,这个是最重要的。
原来以为划龙船的都是年轻的后生,结果不是那么回事;原以为要家家户户均摊劳力,实际上是每家每户都争着上龙船,年龄大致限制在二十至六十之间。如若没有安排上船的还要找别扭、闹意见。我笑着问一位五十开外的船手:“你们一天划到黑,累人啵?”,他嘿嘿地应道:“嗯么累人哩,越划越有劲……”上了龙船沾了龙气,岂有累人之理?往年间划龙船经常发生械斗,两船为争先后发生碰撞,只见一方的小伙子竖起了船桡,亮起了桡板,不好!要打架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改善,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打架斗殴的事情很少发生了。
四、女子龙船队
在小池镇徐桥村,我们采访了全县唯一的女子龙船队。听村民们讲: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三十多年前,这里就有女子划龙船的。新鲜倒是不新鲜,只是徐桥村女子龙船队的几件逸闻趣事却令人忍俊不禁。
说是女子龙船队,船上还有三个大男人,分别是锣手、鼓手和舵手。民间曾有禁忌,女子是不能登上龙船的,甚至不能从“龙堂”(放置龙船的房屋)的门前过。我们打趣女子龙船队员,“为什么女子不能上男子龙船,男的却可以上女子龙船呢?”她们的回答也很机敏,“那有么法,谁叫龙王是男的呢?”
采访时,有人问道:“女子龙船队吃谁的‘设’啊?”村主任大手一挥:“那多了,各个村民小组,还有村里的热心村民都送来了‘设’,女队员们热情高涨啊!”。训练时,一女队员偶然看见丈夫的龙船从对面划过,高声喊道:“大头喂,比赛时慢点用力啊,莫超过我们啊。你要不听话,小心晚上冇得饭吃!”一席话说得两船人哈哈大笑。
比赛那天,女子龙船队一路摇旗呐喊,用尽全力最后一个冲过终点线,村书记煞有介事地举着电喇叭高声喊道:“小池镇2024端午龙船大赛女子组第一名,徐桥村女子龙船队。”女队员们举着船桡、扬起红扑扑的脸庞开怀大笑,两岸看船的人们热烈地鼓掌欢呼。是啊,全镇乃至全县只有一支女子龙船队,她们不拿第一,谁拿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