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纷纷扬扬的小雪已经停歇了,空气中透着一丝清冽的冰凉,往日车马喧嚣的城市停下了脚步,桃源涧的山泉呜咽着,和着雪花,伴着穿过山麓的阵阵冷风,纤细无声往下流淌着,西边的虞山笼罩在一片白雪铺就的轻纱里,夕阳已沉没在大山的后面,蜿蜒在山脊上的青灰色城墙缀着游龙似的灯带忽闪忽闪地放出淡黄的亮光,在深邃的夜空中划出一道别样的星河,在这隆冬的夜晚,我端坐在母亲的床前,一边翻看书一边全神关注着母亲的状况,除了屋檐角偶尔有窸窸窣窣的碎雪掉落石阶上的扑扑响,家里安静得只剩下母亲熟睡时的梦呓声,因为护工请假休息,我接手陪护母亲,两天四十八小时,和老母亲寸步不离,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这是我母亲患老年失智症第三年,也是我陪护母亲第二百一十二天,突然睡梦中的母亲抽搐了几下,我赶紧起身冲好两只热水袋, 放在母亲的脚后跟处,又重新盖掖好她蹬乱的被子,母亲还在说着胡话,我敷衍应和着,怕她又惊醒过来,好不容易她才睡着了,我把空调调在二十度,在出风口发出呼呼的热气时,轻手轻脚掩上了房门,快速下楼到超市采购了面粉,鸡蛋、鲜肉、荠菜、紫菜和各式调料,准备为母亲做顿馄饨,复制儿时母亲的厨艺,重温儿时的味道,这样的日子很短暂,很辛苦,但我却甘之如饴,我在陪护生病失智的母亲,陪护她走好生命的最后一程,无论时间或长或短,也算尽份孝心,让母亲感受人世间亲情的温暖。
我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退休三十多年了,解放前毕业于江苏著名的女子师范学堂,心心念念的是儿童启蒙教育,兜兜转转的是苏南乡间学校,她因小学教育而生,为儿童成长而活,酷爱普天下的孩子们,为此付出了青春年华,奉献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年轻时爱好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也都会一点,更做得一手好面食,美味馄饨是她的拿手绝活。
不幸的是,岁月不饶人,年届九十多岁的她得了老年痴呆症,平时能拉琴会弹唱,教书画画的老母亲突然变了一个人,馄饨不会做了,饭也不会烧了,衣服也不会洗了,走路摇摇晃晃,也不知道南北东西了,除了请个护工照顾她生活,我只能抽出更多时间陪护她,平时和她拉拉家常,讲讲过去的人和事,因母亲早年喜欢儿歌、民歌和文学,配合其爱好,我陪护母亲时亮出这绝招,对歌唱和,你一句我一句,希望可以练练她的脑子,减缓其记忆力衰退,从最简单的苏南民歌开始,也是小时候她教我吟唱的:“啥个鸟飞来节节高?啥个鸟飞来像双刀?啥个鸟飞来常伴青草里?啥个鸟飞来常在太湖稍?叫天子飞来节节高,燕子飞来像双刀,野鸡飞来常伴青草里,野鸭飞来常在太湖稍;啥个花开来顶倒挂?啥个花开来节节高?啥个花开来常勒青草里,啥个花开来一蓬毛?茄子花开来顶倒挂,蜀葵花开来节节高,野菜花开来常勒青草里,鸟绒花开来一蓬毛”,再来一首苏南儿歌“朝晨吃粥,盐菜瓜丁。中郎吃饭,豆腐面筋。满散夜饭,青鱼炒菜,清蒸蹄筋。荤荤素素,吃得开心。酒足饭饱,月过头顶。回到屋里,火烛小心。一家平安,开开心心。”母亲还没有忘记,我逐渐增加难度,我俩对唱本地白茆山歌: “一把芝麻撒上天,白茆山歌万万千。走路唱到北京去,回来还唱两三年。你讲唱歌就唱歌,你敢唱来我敢和。母鸡扒开白蚁洞,出来几多叮几多。你歌不比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虽然母亲个别句子忘了,依旧能对答上,为了调动母亲动脑的积极性,再来二首倾心动情的家乡小曲:“琴川好,绿野水波清,隔岸梅花送香冷,半江柳色任霜侵,人杰地更灵。”母亲接下一段:“琴川好,三月杏桃红,布谷唤耕田野上,莺啼声啭绿荫中,岁岁庆年丰。” ,我说上半阙“月亮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母亲接下半阙“几家骨肉团圆聚,几家飘零在他州。”母亲还能对得上,那么来再难一点的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浓郁姑苏特色的竹枝词 “姑苏城边杨柳丝,千丝万丝垂参差。柳丝虽长不禁手,难织回文锦字诗。” ;西湖色彩竹枝词“芙蓉叶底双鸳鸯,飞来飞去在横塘。人生多少不如意,水远山长难见郎。”;“春草湖头春日晖,苎萝山上白云飞。行人莫听鹧鸪怨,陌上花开缓缓归。”,母亲仍能接得上我的对句。最后来一段我和母亲都喜欢的江南紫竹调:“一根紫竹轻轻摇,家乡梦中谁吹簘。花落有几度,花开有几朝,绿水可在心中摇。青山可在怀里抱。阵阵春风微微笑,江南处处春来到。小伙抖红樱,姑娘插秧苗,年轻可象绿芭蕉。芳心可象红樱桃。潇潇春雨悠悠飘,水乡处处涌春风。笑声波中撒,渔歌浪里飘, 走天涯,难忘江南家乡好。走海角,难忘故乡紫竹调。”我和母亲你一句我一句,长长短短的浅唱高啭,勾起了母亲久远的记忆,动情处她自说自话,清一清嗓子,唱起来:“巍峨的虞山,清澈的琴川,这里有我们的小学堂,循序的教诲,细心的培养,殷切的期望,母校是饱含温暖的摇篮,友爱团结,今天我们是一颗幼小树苗,明天定能长成大树参天;弦歌的圣地,文学的故乡,这里是学习的好地方 ,体育的赛场,科技的启蒙、艺术的殿堂,老师正开启知识的宝藏,勤学善思,现在理想从这里扬帆启航,将来插上翅膀实现梦想------”,我惊叹她还能唱出四十年前的自编自谱的小学校歌。初听一遍倾心,再听感叹万千,若再吟再唱,我和母亲必落泪,曾经的过往给人几多回味,曾经的同学、老师还好吗?曾经的顽皮的孩童,是否已长成大树、栋梁。而老母亲已步入暮年,独依病床。对歌对句对唱,我这一招用了几十次,开始灵验,后来有点失效了,大家口燥肚饿,我得想新招来陪护我母亲。
我也不会做更多的事,绞尽脑汁更萌发了一个想法,我要亲自给母亲包馄饨吃。 心里想容易,做起来难,这件事一而再、再而三地拖着,是因为我制作面食的和面、擀皮手艺不精,总有畏难情绪,所以,觉得总会有时间可以做成此事,一直拖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疫情期间,从早晨上班忙到晚上下班,对身在农村的母亲,我只能打电话问侯平安。由于地方政府工作有力,疫情得到了控制,小区陆续解封,解封后可以自由走亲访友,生活渐渐回到正轨,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回老家把母亲接到市里,安顿好她住下,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我骑车直接到超市,买了肉和香菜、紫菜、荠菜、面粉,回家给母亲包馄饨,母亲最喜欢吃荠菜肉馅馄饨,我买好了食材来到母亲的住处。母亲喜出望外地看着我说,儿子,你怎么回来了?我说这是给您一个惊喜,我还要给您做一顿家常饭菜:您最喜欢吃的馄饨。母亲说,你会和面、会擀皮吗?我自信满满告诉母亲,我已经学会了,母亲开心地大笑,我也随声笑了起来。
说起馄饨,它是江南的寻常面食,平民化又深得大众的肯定,早些年间走在江苏南部的大街小巷,在小摊旁、市场边如有灶火在下面熊熊燃烧,上面一缕缕蒸气在升腾,锅中白汤翻滚,周围有零零落落的食客在埋头悠闲自顾自吃着,那便是家常得不起眼的馄饨摊了,每当我外出公干或旅游,看到馄饨摊,我便挪不动脚步了,我喜欢吃馄饨,这个爱好源于我母亲,我母亲会做美味的馄饨,我与美味馄饨便有了难与割舍的缘份。
近来,她已记不得最近二、三天的人和事了,但清醒时会和我唠叨过去三十年、六十年前发生的事,她说早年间她曾追随革命的进步人士参加劳动妇女识字扫盲工作,也参加过县政府的宣传工作,还考入解放军的海军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自始自终不能忘怀的还是老本行乡村教育,究其原因是我们家族三代都从事教育工作,到她这辈只有女孩没有男丁,所以家里把她送到女子师范学堂,而她一发不可收拾,不但继承了先辈的教书育人的衣钵,而且发扬光大,她在我们家族中最出名的壮举,便是一个女子师范刚毕业的单身弱女子,竟擅自卖掉家中的布业原料,筹集了经费花钱雇一辆独轮车,装着书籍和教具,行走一百多华里,背井离乡一个人到外地从事小学启蒙教育,听她说到过张家港的沙上小学、鹿苑小学、杨舍小学、乘航小学,太仓的鹿河小学、横泾小学,常熟石梅小学、碧溪周泾口小学、徐市乡村小学、东张横塘小学等地从事教育工作,足迹遍及苏南乡村的角角落落。年老时回到家门口又返聘继续做教书匠,老母亲一生从教四十多年,桃李满乡间,学生们都称她是个认真教书且充满爱心的好老师,她性格上既有江南书香门第女子的细腻和聪明,还有一种乐善好施的美德,做事必亲力亲为,且动手能力极强,小到给孩子们折纸画画,大到制作小朋友的滑梯、组织儿童合唱团,都全身心投入其中,她也写得一手好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写得有颜体书法的味道,端庄大气,行书时又龙飞凤舞,偶尔翻看她批改作业上的字体是一种美的享受。她上小学示范课时可以弹钢琴,也可以拉手风琴,还能谱曲唱乡村民歌,吸引了很多年轻老师挤在教室里观摩她上课,由此她也带出了一批好的乡村女教师。她常念叨,出门在外吃饭也是大事,吃得好才能工作好,所以钻研厨艺便成了我母亲的课余工作,做馄饨因食材用料简单易得,成品又热汤美味,所以我母亲便把做馄饨的手艺传给了年轻的教师们,也给大家在外地教学的清苦生活,带来丝丝人间烟火味及果腹温饱的快乐。
陪护母亲时,不时有她的学生来看望她,仅仅我碰到就有十几个,有的学生不远几十里,隔了四十多年还来看望我母亲,他们言谈甚欢,我母亲虽然患了失智症,却能叫出他们的名字,真的非常神奇,学生们老师长老师短的叫个不停,很是亲热,恍如一家人,印象较深一个学生,是三甲医院呼吸科主任教授,防疫专家,多次支援外地抗击疫情,回来后曾专程来我家看望我母亲,带来了当地政府颁发的防疫先锋奖状、纪念章,我母亲非常激动,摩挲着纪念章,正面反面看了一遍又一遍。还记得有个曾当过常熟碧溪乡干部的学生先后六次来看望过她,给我母亲几张自己和国家级领导人的合影照留作纪念,这位学生告诉我,我母亲是有大爱的人,他小时候家里父母早亡,由外公、外婆带大,小学上到四年级家里特别困难,家里供不起他了,他无奈休学,在家干农活养活自己,我母亲当时是他的班主任,了解到他家里情况,看他好几天没来上学,特地到他家走访,当时他正在烧黄泥垒的土灶,浓烟弥漫呛人,通红的干裂的小脸熏得黑呼呼的,搅伴猪食的手特别脏,冻得渗出了血丝,尽管时序已是隆冬,他身上只穿着单衣,鼻涕还留在唇上,我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你亲娘不在了,我这个当老师就做你的干娘吧,你以后不要在家干农活了,我资助你读完小学,如你长进能上初中、高中也资助你,这样你才会有出息,并把一件新棉衣给他穿上,当时这个学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望着我母亲,说老师干娘,我长大一定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后来我母亲一共资助他六年的学杂费和部分生活费直到他工作为止,国家改革开放后他做了文化站站长和农工商公司经理,能说会道又有实干精神,农民又选举他做了碧溪乡长,他和其他乡村干部一起参与并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走出了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集体同富裕”的脱贫奔小康之路——“碧溪之路”!当时来调研的国家级领导人习仲勋同志亲自题词 “碧溪之路大家走”,他把他和领导合影的照片当作珍贵礼物送给我母亲留念,我母亲常夸他有出息,是一个对国家有大用的好学生,骄傲之情溢于言表,长谈后,我母亲便一定留客吃饭,她亲自下厨,以美味的馄饨招待来家的学生, 学生们说,都吃过我母亲做的馄饨,太好吃了,最多时吃三碗,吃撑了要扶着墙休息一下午才缓过劲来,我向母亲求证,她说这小事不算什么事,当时那个年代小孩子穷,家里没啥吃,每个星期她都要做一大锅馄饨,分给留校的孩子们吃,甚至把工资都贴进了,提早几十年就成了“月光族”,自此我也明了,母亲为学生们付出了很多爱,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热爱,她在孩子们心中是智慧、善良和大爱的象征。
我母亲常常告诉我,她的一手好厨艺,得益于环境所迫,因为她年轻时在各地教学,或住校或租房住,小学都是初创时期,没有食堂,单位没有饮事员,伙食只能自己张罗,因此她喜欢学习各地方的厨艺,做给自己吃,也给同事们做,她特别擅长做面食,特别是做馄饨,顺带我也喜欢吃馄饨,这也许就是基因遗传吧?每当我得空回到老家母亲处,她都会亲自动手为我和面,擀皮,做荠菜肉馅,烫出金黄的蛋衣切成细丝,调制紫菜香油高汤,半个小时一碗热气腾腾,色香味俱佳的馄饨就端了上来。
我已经夸下海口,答应给母亲做馄饨,最近防疫下班间隙,我专门请教了做厨师的发小,慢慢学会了和面、擀皮,以及制作蛋衣、紫菜葱花高汤的巧门,所以我跟母亲约法三章,告诉她我陪护她时,她什么都不要做,耐心等着吃我做可口的馄饨吧,母亲答应了。在旁看着我忙活,我开始忙碌起来,边倒温水边揉成面团,醒面发面,用擀面杖反复擀成薄薄的面片,然后切肉馅,刀起刀落,把肉馅捣细了,再将荠菜在开水中烫一下,切成丁,放入大碗中,再放入盐,胡椒粉,蚝油,生抽,料酒,我顺一个方向搅拌上劲,肉馅膨胀变多后加入荠菜拌匀,馅料鲜嫩不腥,肉馅和好了,切点香葱,倒入盆中,最后泼点热油激发出香葱味道,一切准备就绪了,我便将调好的肉馅放在馄饨皮上,一张馄饨皮,用筷子挑一小团肉馅,放在中间,把面皮内卷一圈,手指合拢下压,筷子沾一点水,点在馄饨皮的左侧或右侧,就粘合了,这个方法是母亲小时候手把手教我的,我一边包,一边和母亲聊天,和母亲总有说不完的话。母亲夸我包的好看,像小元宝一样。母亲手痒了,要和我一起包,她有点力不从心,由于双手颤抖,包的七歪八倒,有的还露出了馅,我心里咯噔一下,母亲真老了,病重了,不行了,转念一想,还好在母亲有生之年,我还能尽尽孝道,于是我对母亲说,你还是准备皮子,看我包馄饨吧,她看看自己包的也不象样,于是看我包,我跟母亲讲,小时候你讲的锟饨的来历,我再回讲给你听。她说我没有讲给你听,你讲一下看,我便一五一十照搬她的馄饨的故事。
相传馄饨起源于春秋吴越相争时期,当时吴王夫差不问国事。这年冬至节又到了,吃腻山珍海味的他,赌气不上宴席,西施看在眼里心生一计,她跑进厨房,和面又擀皮,做出一种新式点心来,只见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几个花样后,包出一种畚箕式的点心。放入滚水里一氽,点心便一只只泛上水面。盛进碗里,加进鲜汤,撒上葱,滴上香油,献给吴王。吴王一尝,鲜美至极,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点心叫什么名号?”西施想这个无道昏君,成天浑浑噩噩,真是混沌不开。她便随口应道:“馄饨”。从此,这道点心便以“馄饨”为名流入民间。虽是传说,因当时母亲说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但当我回讲给她听,她听得津津有味。好象她是第一次听到,以前从未听说似的,她茫然地看着我,说不知道有这馄饨故事,我说只是把你在我小时候讲的故事我回讲你听,我苦笑道,你得了健忘症吧,我只能叹气,母亲真的病了。
回归正题,一切准备就绪,等水烧开后,我便把紫菜掰成片,把金黄的鸡蛋衣切成丝,再用开水调配好荤油的鲜汤,接着放馄饨下锅,大火烧煮到汤水吐串串细珠,间或白浪翻滚,馄饨一个一个上浮,用铝漏勺起锅捞出来,母亲早就坐在饭桌旁,等着我煮好的馄饨上桌,我把热腾腾的馄饨端上来,热面高汤,加翡翠色的葱花,金黄色的细丝鸡蛋皮,紫色的紫菜衣,少许白色的海虾皮,母亲笑着说,你得了我的真传,做成了,她迫不及待要吃馄饨,但那颤抖的手不能夹起馄饨,母亲的病重了,口角、手不听使唤,我忍住内心的愧疚,我给母亲拨了十多个馄饨。母亲说:“吃到儿子包的馄饨,好吃、香啊!”俗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母亲给我包馄饨几百次,我给母亲包馄饨仅此一二次。母亲就心满意足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子女却只能做到父母的一点点,孝敬父母不能再等,想好好尽孝就赶紧去做,时间不等人啊。
在这一天又一天的陪护中,我也深深为我母亲的先人后己的品德所折服,每次我陪护时总带给母亲香蕉,第一个吃的不是从来不是我母亲,虽然她病了,最需要营养,她总是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先给护工吃,她轻轻地从香蕉中挑出最黄灿灿的,没有黑点瑕疵的,用纸巾慢慢擦试一遍,然后一个劲地塞给护工吃,说:“你先吃你先吃,你帮我烧饭,洗衣服,辛苦你了,你要补补”,不停地劝说护工,一直看到护工先尝先吃了,她才肯吃上自己爱吃的香蕉。这让我回忆起小时候我来到她的学校住地,节假日里她会叫我去帮忙,她招呼几个家境困难的的孩子来到她的住处,为她们煮上一锅馄饨,叫我做小服务员,给她的学生们端碗加汤,看着孩子们吃得狼吞虎咽,她露出会心的笑容,餐后还叫我为学生们切削苹果,分好一大盘,端给学生们吃,孩子们吃得高兴她也她会格外高兴。
在陪护母亲期间,她脑子清醒时,会常常帮我洗脑筋,讲些她的人生经验和待人处事的道理给我作参考,她常说,钱财是身外之物,没有是不行,多了也不好,我们祖上从陕西搬到河南,再南渡到浙江,转到无锡,历经上千年的世事变迁,雨雪风霜,家族中有当官的,有做教育的,有做生意的,都很富足,但他们临终一刻,有的把财产捐出建私塾,有的捐给寺庙,有的捐给穷人邻居,都留给普罗大众,这样自己心安了,社会也得到安宁,她常说自己经历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终于明白了一个大道理,个人、家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绑在一起的,没有国家的强大,就不会有小家的安宁。你我都是平凡的人,智力有限,没有光鲜亮丽的背景,也没有超出常人的能力,一个平凡人,应做好平凡的事,正如本份的人,做好份内的事。我没能留给你千万的家产,只留给你一个正确的三观,一颗善良的心。冰心《寄小读者》讲过:“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我和你接受平凡,但不是向命运妥协,我和你接受平凡,但不是无所作为,你和我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万千事,不纠结已失去,不执迷未得到,往后余生要脚踏实地发光发热,做人低调平凡,干事对标不平庸。这些老话常常萦绕在我耳边,成为我的座右铭。
现在,母亲的病越来越重,有时连我也不认得了,当我包了馄饨再来给她吃,她竟说这象是我儿子包的馄饨,我潸然泪下,这时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如何报答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我只能用永远的陪护和尽心的孝顺来报答。
生活是平凡的,象一条河流,静静地流淌,会带走一切美好记忆,也会抹平一切痛苦;生活又是不平凡的,因为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不平凡的,从年轻到老,到失智,母亲对子女的爱始终如一,母爱是不平凡的,是伟大的。在母亲她们年老时或生病时,我能做的唯一的事,就只能静静地好好地陪护她,扶好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我只想说:“母亲,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您的儿子,在你生病时永远陪护你,照看你,经常给您包馄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