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阳光温和,山花烂漫,最是踏春的好时节。同事小杜给我们推荐了一个隐秘的水乡,是她的家乡,我们决定周末去看看。
在小杜的陪伴下,我们一行人早早的踏上了出城的路,根据她的人工导航,车子出发不一会就穿进一座大山,接着就是弯弯曲曲的乡间公路。路很窄,车子开的很慢。我们一边说笑着,一边享受着阳光清晨,呼吸着空气里弥漫的青草香。
车子在拐个一个弯后,忽见远处山坳里,一束晨光穿过山涧的缝隙,打在一处小小的村庄上,一缕炊烟在这束光里慢慢地升腾起来。这个画面,好似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的插画一般,似幻似真。我们举着手机各种拍,小杜笑说,一会有地拍呢。嗯,不急,且徜徉在这醉人的清风里,好好感受一下它的温柔。
过了十多分钟后,车子由山路驶向一片水泽,中间是一条河道,两边都是波光粼粼的水面,眼睛看不到对岸,似乎水面很大。河道的一边停靠着一辆接一辆的车,河边是撑着伞垂钓的人们。
“是不是快到了?”我问。
“是的,过了这条道,再往前拐个弯,就能看见了。各位可以准备好手机了。”小杜笑着提醒。
我们再往前行了一段路,就看见路的右边有几家人家,坐落在河边的一处高地上,临水而居。路的左边,赫然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茅坦,两个大字。我放眼看向道路的对面,我终于明白小杜说的“准备好手机”是什么意思了。
只见路的尽头,围绕着河滩绵延不绝的,是黄灿灿的一片片油菜花,油菜花是就着河堤,高低错落而种,它们把村庄和一棵苍天大树团团围护在中央。水里倒映着金黄色的油菜花,在微风里波光粼粼,与岸上的油菜花相互辉映着,在阳光的照射下,明媚且妖艳,一时间惊呆了我们。
怎么有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迫不及待的奔下了车,撒腿朝着油菜花奔去,拍什么照啊,亲自去感受她得美不好吗,闻一闻醉人的花香也好。
小杜笑着说我们:至于吗?至于的,只是她见惯了而已。
我们沿着油菜花田梗一路走,小杜一再提醒我们,尽量不要碰到花,因为花掉了就没籽了。这种油菜花不是单单种来观赏的,村民们主要是种来收油菜籽的,油菜籽榨油,可香了,她从小就吃这种油长大的,安全且健康。
我们沿着河堤,一边看看风景,一边看看河边垂钓的人收获如何,走了一大圈,依然看不到尽头,看来是去不了对岸了。小杜笑着劝我们打消去对岸的心思,因为太远了。她说,这片水域,连着好几个村庄,我们在的这个村庄叫茅坦,是个中心村,村子宛在水中央,四周全是水,我们过来的两条河道都是后来修的,她指着对岸那朦胧的河堤说那原来也是没有的。很早以前,这里没有路,四周都是水,只有中间一点滩涂,每年汛期的时候,就全被洪水淹没了,等水退下去后,就又重新展露出来。
她告诉我们,这个村子的先祖,原是著名诗人杜牧的后人杜绍先,600多年前为躲避战乱,由太平县来到这里。他一家人来到这里的时候,这边是一片荒芜,茅草丛生。于是他们挥镰割芦,锄禾垦荒,历经数十年,将芦苇滩变成一片良田,由“茅”而“坦”,开启了世世代代的繁衍。后来杜氏人丁兴旺,家业渐盛,茅坦故而成为此地的地名,而杜氏先祖挥镰开荒的精神也被后世称为“茅镰”精神,写进了杜氏的族谱里,陈列在杜氏家风馆。
小杜带着我们穿进一条小道,七绕八拐地,到了村子的中央,一颗巨大的银杏树赫然矗立在眼前,旁边的标识牌上写着:安徽省一级古树,银杏,树龄510年。那么粗壮的树干,约莫得有四个成年人才能围抱过来。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银杏,青绿的叶子,层层叠叠的,遮天蔽日。
想必到了夏天叶子会更密,老大一块地方成天的不见太阳,必是乘凉的好去处啊。我想象着,小时候的小杜和小伙伴们窝在树底下玩耍,老人们端着小凳子倚着树根靠坐着,轻轻摇着蒲扇闲话家常的样子,内心瞬间充满了对这个地方的夏天,无限的向往。
告别古树,小杜带我们走进一条小巷子,这条巷子是由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路,有些破损的、有裂缝的石板,被混着水泥修补过,这是古文明与现代文明地结合呢。巷子约莫一人宽,我们从各家的屋檐、庭院边曲折地绕行。这些人家有的是新盖的三层楼房,洋气十足,有的人家是老式的三间瓦房,却也修整如新,有的人家院子里种了蔬菜鲜花,有的人家门前晒着被子,真是微风和煦、岁月静好啊,风里还带着一股被太阳晒过的衣服的特有的芬芳,也说是太阳的味道。我们久在城区生活,已经有太久没有接触过这样自然纯正的乡村生活的气息了。
在我正要询问这样窄的石板路还有多长时,前面就豁然开朗了。在路的尽头是一个油坊,就是小杜说的油菜籽榨油的地方。没走两步,一阵菜籽油独有的浓浓的香味扑面而来,顿时就塞满了整个口腔,人间烟火的味道,又更具体了。于是,大家立马奔进油坊,向老板买了新鲜出榨的菜籽油。
傍着一身香味,一行人心旷神怡地走在宽敞的石板路上,走进了杜氏家风馆。小杜介绍说,这间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老房子,原是清朝精武进士杜大鸿的故居,2020年由村委牵头,重新修缮后,建成了杜氏家风馆。如今馆内展列了杜氏家谱、家训,和承载杜氏一族在此艰苦创业的、象征“茅镰”精神的茅镰刀等农具,以及杜氏宗族从古至今的名人和成就。
从家风馆出来,旁边是建设美好乡村而新修的水泥路,环绕着整个村子。我们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便到了村子的外围,一些傍水而居的人家,庭前有垂到脚趾的柳树,娇艳的月季,也有脆嫩的小青菜;有的人家口前有小小的水塘,大白鹅和鸭子在一个个水塘之间扑腾着,叫嚣着,好不热闹。
我们一路走一路拍,拍了许多未曾见到过的现实中的美好乡村,记录着属于现代农村的生活的气息。这么好的地方,来的人却并不多,我不解的问小杜:“怎么不多做做宣传呢?”
“你觉得好,那正是因为人不多,如果游玩的人多了,变得拥挤了,这个小村庄一来接待不了,二来也改变了它原始的淳朴的风貌,那就变了味了。你们也看到了,目前我们新农村建设的硬件方面基本完成:路都休修好了,房子也都修整了,剩下的就是发展经济和弘扬文化方面了。当下我们村子的发展的目标是,在不影响村民正常生产生活、不改变村子原始风貌的情况下,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旅游经济的发展中,有序的向外推广我们的村子给游客来垂钓、观光,甚至是参与我们的农事活动中去。而我们的每一位村民,都是它的代言人,都参与到村子推广宣传中来。”小杜笑的说,眉眼间散发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不过度的开发旅游资源,一边发展,一边保护,很有眼光啊,我由衷的在心里赞美一番。我们沿着崭新的河堤走回到了村口,远远地就看见了那颗五百年银杏树,神采奕奕地站立在村子的最高处,慈爱地俯视着村子里的人来人往。多少年来,它见证了这个村子的兴盛,也感受着村子的艰辛。
杜氏宗祠,一座三进制的徽派建筑,经典的白墙青瓦,巍然矗立在村口的右手边,据说也是近几年杜氏后人出资修缮的。我们一路听着小杜对它的介绍,内心肃然起敬,于是我们决定,只远远地瞻仰,没有再进去打扰。
告别这座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一个隐秘的水乡,回程的路上,我望向那苍茫的水面和绵延的滩涂,不禁想,在没有自动化器械的六百年前,杜氏先人需要怎样的豪气和英勇,才有了在荒芜的芦苇荡里手持茅镰、开荒拓土的壮举?那又是怎样的一番艰苦卓绝?杜氏,在历经几百年的耕耘和繁衍后,才有了如今这袅袅炊烟和万家灯火。
茅坦杜氏只是中国成千上百个姓氏中的一个姓氏的其中一支,可想而知,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自古以来,有多少春生秋收的粮食,有多少炊烟袅袅的村落,就有多少人前赴后继地开荒僻野,平“茅”为“坦”。而今,杜氏的后人正秉承着这种“茅镰”精神,致力于美好乡村的建设,才让我们得以看到如此繁花似锦却又古朴醇厚的村庄。当然,“茅镰”精神,并不仅仅存在于茅坦的土地上,它更存在于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每一寸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