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远的头像

牧远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11/09
分享

荡气回肠的战争史诗 慷慨激扬的英雄赞歌

荡气回肠的战争史诗

慷慨激扬的英雄赞歌

——评电影《长津湖》的艺术表达及成就

牛学军

回想这许多年来,在短时间内连续两次到影院去看同一部电影,也只有这部电影《长津湖》了。电影《长津湖》在未播出之前就已经被“热炒”,也正是在这种“热炒”的影响下,我先是在“今日头条”看了纪录片《冰血长津湖》,后又陆续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长津湖战役的资料。通过对纪录片《冰血长津湖》的观看和对长津湖战役有关资料的查阅,对长津湖战役的总体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加之作为一名曾经在部队服役二十二年的老兵,对战争题材电影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对电影《长津湖》的播出也就更多了一些期待。而作为一名又曾经多年从事文艺和电影管理工作,也参与过一些影视作品的评审和组织工作,并写过一部电影剧本的我,在观影的同时,也习惯性地做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对电影《长津湖》是认可的,我相信,它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成就,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得到显现。其次,我对影片中我志愿军战士战天斗地、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战斗精神是充满深深敬意的。另外我还想讲的是:电影《长津湖》是一部非常让人震撼、让人感动的电影,它能够让我们在感受电影艺术魅力的同时,心灵受到洗礼,情感得以迸发,从而更加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激励我们的昂扬斗志。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观影感受,从影片的基本框架、叙事场景和诸多细节等方面谈几点的思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熠熠生辉的两条明线巧妙搭起电影《长津湖》的基本框架

不容置疑,电影《长津湖》虽然具有一定的商业属性,但总体上还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是一部史诗级的战争题材电影、是一段用血与火凝成的红色记忆、是一曲颂扬我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赞歌。电影《长津湖》一经播出,便引发热议,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无论是群众的观影热情,还是网上铺天盖地的热评。无论是它所呈现出来的电影艺术价值,还是它所弘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再或是一路走高的票房,都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电影《长津湖》的播出,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值得我们肯定和点赞的。

在观影中,我们会很自然地发现电影的两条主线,而这两条主线又都是极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对观众对整个电影的理解和思考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第一条主线是担任朝鲜战争东线作战的志愿军第9兵团某部,执行穿插任务的“第七穿插连”的战斗故事,第二条是整个朝鲜战争,或者说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这两条主线在影片中都是明线,没有明暗之分,只有粗细之别。它们所表现的侧重点也主要是根据故事的发展需要,而不是有意地去突出哪一条线或某一条线的某一个方面,且镜头的转换和切入也都显得非常自然,没有让人觉察到丝毫的刻意。这与我们经常在电影或小说中看到的普通意义上的一明一暗,或一主一副的故事线都是有区别的。这一点,应该算是电影《长津湖》的一个创新和成功之处。

先讲第一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从“第七穿插连”的战斗故事展开的。影片通过“第七穿插连”的人员紧急召回、部队快速集结、临战动员、战前准备、受领任务、铁路输送、行军穿插,以及途中遇到的冰天雪地、缺衣少食和几次遭遇敌机轰炸、与敌人发生遭遇战斗,再及在完成护送电台和译电人员之后,未及休整就又受命出发,并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完成潜伏任务,直至战斗打响、发起冲锋等,突出表现了我志愿军战士在极度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不怕牺牲,敢打硬拼,奋勇杀敌,决战决胜,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决心。与此同时,电影还围绕这条主线发生了许多精彩故事,如发生在“第七穿插连”战士之间的调侃、争斗、打趣、戏耍、对白、自语等,还有“第七穿插连”与友军的协同作战,以及“第七穿插连”官兵在战斗中的默契配合等,这些都处理得非常好,很有看头。

再就是电影一开始就以“第七穿插连”为缩影,将从南方紧急调往朝鲜战场的第9兵团部队,途中奉命改变行军路线,没有更换厚棉衣的事件作了交代,这为后续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的一边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作战,一边与朝鲜严寒的天气作斗争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后面的故事变得更加自然、更加流畅、更加合理。而作为影片的一条主线,也变得更为清晰,从而增加了故事的代入感,让电影变得更加耐人寻味,更加扣人心弦,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能够不知不觉地走进影片、进入角色,沉浸其中。

第二条主线是一条粗线,其实也是电影的一个大的背景。影片从南北朝鲜的战争到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的介入,再到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决定参战,都作了明确的交代,特别是在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决定入朝作战的那一段,影片从战争的历史背景到我中央高层的决策,从领袖的运筹帷幄到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任命,从志愿军各部的调兵遣将到各部队根据上级命令所进行的一系列战前准备,从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到志愿军在朝鲜的英勇作战,从志愿军部队的兵力部署到后勤及武器装备的补给等,更是作了详细的交代。故事的思路非常清晰,一点都不含糊,让人观之流畅,感之自然,或心灵得到洗礼,或情感得以迸发,再或是义愤填膺、群情激昂,更或是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应该讲,影片在这方面做得都是比较成功的,处理得也相当到位。可以看出,电影《长津湖》在这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另外,电影《长津湖》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地方,那就是尊重史实。当然,电影就是电影,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创作本身就有“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特性。电影《长津湖》也一样,也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历史,但我对照前面所看过的纪录片《冰血长津湖》和一些关于长津湖战役的资料,觉得电影《长津湖》的基本故事内容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一些虚构的情节也总体符合强逻,而那些虚构的或者说是“高于”的部分,也安排的相对恰当。当然,这也是电影的需要,是为了将故事更好地呈现,是允许的。这应该也是这部影片的一个大的亮点。而在这一点上,大家的意见也基本上是一致的。总之,我对电影《长津湖》的整体框架是看好和认可的,影片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二、宏大的叙事场景为电影《长津湖》营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前面讲过,我当过兵,曾在部队服役多年,其间也曾参加过一些军事演习和军事行动,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我也曾潜心学习和研究过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战例,以及一些著名战斗的战略战术,对一些战争和战斗场面也有所了解。但电影《长津湖》的大阵容、大场景,还是把我给深深地震撼了。另外,电影《长津湖》的将近3小时的超时长放映,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回想之前看过的那些包括《集结号》《战狼2》《红海行动》《金刚川》等在内的一些战争题材影片,虽然也都有很多可圈可点地方,但又都似乎没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首先讲电影的大阵容。电影《长津湖》的导演团队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大导演组成,可谓是强强联手,阵容强大。演员队伍也更是空前,有吴京、易烊千玺、段奕宏、朱亚文、李晨、胡军、韩东君、张涵予、林永健、黄轩、周小斌等当红演员,有唐国强、王伍福、刘劲、卢奇、贺镪等老一代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另外还有更多的群众演员也参加了该片的拍摄。我从网上简单查了一下:电影《长津湖》的拍摄团队最多时竟达到了7000多人,动用的群众演员人数,累计甚至超过了7万多人次。如此强大的导演团队、演员阵容和群众演员数量,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气派,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可能也是极少有的。

其次讲电影的大场景。在观影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特效镜头的出现,如众多美军轰炸机在高空飞行、低空俯冲、连续投弹和猛烈射击时的场景;如美空军密集投下的数量巨大的汽油弹、炸弹的爆炸和燃烧时的场景;如庞大的美军坦克、装甲车群和美军实施大规模步坦协同进攻时的场景,等等。再如我志愿军战士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深山老林和一望无际的暴露地段实施穿插、隐蔽、突袭、潜伏、冲锋时的场景,以及影片中的那些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炮火连天、血肉横飞、血流成河的场景,这些大的场景的处理基本上都使用了特效,且也都在影片中发挥了极佳的效果。

大场景需要大制作,大制作需要大投入。据悉,仅参与这部电影拍摄的国内外特效公司就有数十家。我想,如此巨大的投入,电影的出资人和编导组应该不会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或一时冲动,肯定是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和深思熟虑的,而事实上,这一点也在电影播出后很快就得到了验证。电影《长津湖》播出后,它的大场景、大制作和高投入所取得的成效,很快就在一路飙升的票房回报中得以显现。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时至今日,这部电影还是充分彰显了我们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的自信。

最后讲电影的超时长。电影《长津湖》从选题、编剧、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等诸多方面固然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影片也固然非常震撼、非常精彩,能打动人、吸引人、感染人,也做到了故事精彩纷呈,矛盾冲突不断,高潮迭起,引人入胜,但近3个小时的放映,还是显得有些长了。在观影中,特别是在观影的后期,我还是看到了一些观众在打瞌睡,有的虽然没有打瞌睡,但也在左顾右盼、窃窃私语,明显是走神了。我虽然两次观影都没有打瞌睡,但也深感困乏,特别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当杨根思、冰雕连突然出现时,我感到有些恍惚了、竟然在心里问:杨根思是“第七穿插连”的吗?冰雕连是“第七穿插连”吗?

三、影片的诸多细节让电影《长津湖》更具穿透力更富感染力

在观影中,我们不难发现:电影《长津湖》在诸多细节的处理上是动了心思的,是下了很多、很大功夫的。当然,这些细节的设置和处理也都在整个影片的放映中发挥了极好的效应,有的甚至还成为了影片最终的亮点、成为人们重点谈论和讨论的话题,为电影增了不少色、添了不少彩。这里,我想从这部电影的语言、画面和对比三个层面列举一些关于细节处理方面的例子,或可见一斑。

一是语言,语言也即对话或独白。在电影《长津湖》中,有这么一些台词让人记忆深刻,如毛主席在中央军事会议上讲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如伍千里在临别时对父母讲的:“立春就回来,回来给你们盖房子”。如雷爹在火车上对伍万里讲的:“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如伍千里在教训伍万里时讲的:“一个蛋从外面被敲开,注定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很可能是只鹰”。再如伍千里对正欲举枪向已经中弹濒死的美北极熊团团长射击时的伍万里讲的:“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又如指导员梅生在战斗间隙讲的:“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等等,都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常常萦绕心间。

二是画面。电影《长津湖》中有这么几个画面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一个是伍万里登上列车后,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快速奔跑过来,并扔进他怀里一条红围巾的画面。另一个是伍万里受委屈后,转身打开车门欲往下跳时,眼前突然出现的长城画面——列车在奔跑,画面在流动,唯美、飘然、金光四射,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还有就是冰雕连的出现,一下子就把观众给震撼了,我相信,冰雕连——那些被冰雪覆盖的冰雕似的战士的身影,将永远镌刻在我们每一个观众、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当然,类似的画面在影片中还有许多,如志愿军战士们手中的黑黑的冻土豆、梅生手中的让战火烧得只剩下一小片的女儿的照片、雷爹怀里抱着的冒着滚滚浓烟的美空军投下的标识弹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是对比。这里我之所以要着重讲影片中的对比,是因为电影《长津湖》中所用的对比镜头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电影《长津湖》中用了大量的对比镜头,如:美军军官的趾高气扬和美军士兵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对我志愿军的不屑一顾与我中央高层及志愿军司令部对战事的认真谋划、周密部署和我志愿军官兵克服种种困难、秘密潜入作战地域,并认真进行工事构筑以求万全的严谨作风的对比;美军的飞机坦克与我军的步枪手榴弹的对比;美军的大衣棉靴与我军的单衣布鞋的对比;美军的红酒火鸡与我军的土豆炒面的对比等,以及电影开头出现的我国南方江南水乡的静静渔船、点点渔火与朝鲜境内及我国东北边境的炮火连天和人民群众的奔跑嘶喊、四处躲避、血肉横飞等的对比,都在镜头的切换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反差。这种表现形式虽然是电影拍摄的常见手法,但这种大量运用镜头来不断切换、反复对比的方法,还是在影片中发挥了极好的作用,甚至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特色,让人在对比中得以辨析思考、在对比中寻出答案。

“荡气回肠的战争史诗 慷慨激扬的英雄赞歌”——这是本文的标题,也是我对电影《长津湖》的总体评价。当然,电影《长津湖》中也有一些让大家不太理解或不太情愿接受的地方,如影片最后战斗英雄杨根思的突然出现和冰雕连的突然出现等,处理得还是有点突兀,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杨根思是“第七穿插连”的吗?冰雕连是“第七穿插连”吗?我的这些恍惚和现场观众的疑问,以及网上的那些评论或留言,其实也都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影片中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还是那句老话:瑕不掩瑜。总体上讲,电影《长津湖》还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影片。无论是从长津湖战役事故的本身讲,还是从电影《长津湖》对社会的影响及其所创造的艺术成就讲,再或是从它所收获的高额票房讲,应该都算是成功的,用史诗来形容这部电影,也是不为过的。

(2021年11月9日定稿于青海西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