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远的头像

牧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17
分享

平安十年 继往开来

平安十年继往开来

——写在《平安》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

牧远

我从部队转业十年,《平安》杂志创刊十年,如此算起来,我与《平安》杂志的缘分还是不浅的,听闻《平安》杂志创刊十年,欣喜之余,写下这段文字,以示祝贺。

知道《平安》杂志创刊,见到《平安》杂志缘于工作。记得《平安》杂志创刊的筹备工作始于2012年,2013年创刊号刊出,当时我已从单位的理论处调到文艺处工作,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那时起,我开始对各地的文化及文学艺术工作关心、关注,但多是从工作角度,对《平安》杂志的了解,当时也仅限于工作层面,只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并且也相信《平安》杂志一定会对当地的作家培养、对当地的文学创作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识《平安》杂志,并向《平安》杂志投稿缘于雪归。雪归老师本名杨秀珍,雪归是她的笔名,她是中国作协的会员,也是平安、海东乃至青海作家群里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她不仅小说写的好,散文、诗歌也写的很棒,而且创作颇丰,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发表过很多作品,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家。如:《文艺报》《作品与争鸣》《清明》《北京文学》《芳草》等,都能常见到她的作品。另外从网上也能读到她不少作品,如她写的散文《时光里的影》《记忆深处,留念一份杂志》等,我都是在中国作家网上看到的,写的也都很好。

最近,在青海省作家协会网上,我还看到了她写的一首诗,名字是《有一个地方必须抵达——写给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扎门村》,写的很好,有一段“抵达这里金色铺陈的小麦地/抵达这里果荚饱满的油菜地/抵达这里即将收获的洋芋地/去看望村庄里/有着辛劳一生/有着苦难一生/也有着幸福一生的父亲和母亲”的诗句让我印象深刻,也引起了思想上的不小共鸣,读到此处,那种想家的念头当时就油然而生,心中瞬间多出几份惆怅。

对雪归老师印象最深的还是她的小说,如她的小说集《暗蚀》《无脚鸟》《在我之上》《这世界》等,都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她的小说多从小人物、底层人的生活入手,从而上升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文笔细腻流畅,读来让人深思。在这里,我更想讲的是作为文学编辑的雪归,雪归是《平安》杂志编辑,当然,她应该还受请担任着其他一些杂志的编辑,这是大家对她的认可。作为一名编辑,她是认真的,也是非常勤奋的,我阅读过不少期《平安》杂志,我的感觉是,杂志从文章的选用到文字的校对再到版面的设计装帧,都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都是无可挑剔的,拿在手里,会让人有一种清新和舒适的感觉,读来也非常让人受益。再说雪归老师,我始终觉得,她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韧劲和拼劲,有一种非常执着的精神,这可能是她的爱好和兴致所使,我想应该是这样的,这也是我认识雪归老师这许多年来的一个最深切的感受,这一点,也让我非常感动。

我平时喜欢写一些东西,算是工作之余的一点爱好,有时写好了,觉得还可以,也会在朋友圈转发一下,这可能是我们这些爱写点什么的人的一个共同地方。记得应该是在四年前发生的事情吧,一天,我在朋友圈转发了我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叫《鹦鹉之死》几天后,我接到了雪归老师的电话,她告诉我,她看了这篇小说、想在《平安》杂志上刊发,我听了非常感动,当时就答应了。我觉得这是雪归老师作为一名编辑对我的这篇小说的认可和肯定,对一个写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令我欣喜的,感激之余,内心也升起了一种遇到了知音的感觉。

记得当时跟雪归老师交流时,我还跟她说了许多感谢和感激的话,并告诉她我读过她不少作品、写的都很好,特别是在谈到她的小说时,我还告诉她我的一些阅读心得,并告诉她有机会了一定会去平安拜访她,也想顺便得到一本由她亲自签名的她自己的小说集。我记得她当时答应了,可机会却一直迟迟没有到来。这些年,由于工作原因,我一直没有机会去平安,现在想来,挺遗憾的!不过也没有关系,平安毕竟离西宁不远,我想以后一定会有机会去的,有点期待也挺好。

接下来,我又陆续又把几则写好的短篇小说《山核桃》《猴子当大王》等发给了雪归老师,再后来,这些作品也陆续都在《平安》杂志上发表了。在《平安》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我觉得我有必要写下这点文字,一是表达我对《平安》杂志创刊十周年的祝贺,祝愿《平安》杂志越办越好,承载举旗帜、聚民心、展形象、兴文化、育新人历史使命,为平安的文化建设再立新功。二是表示我对《平安》杂志、对《平安》杂志的编辑老师,特别是对雪归老师的感谢和致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