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倪霞的头像

倪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24
分享

报国家万里

报国家万里

——“百年统战路,同心跟党走”通山统战故事征文

◎倪霞

多年前的通山周刊上,刊载了一首《1945年随军光复台湾感赋》的格律诗:

国难当头竞请缨,

八年血战梦魂惊。

乘风破浪驱穷寇,

宝岛重光万象新!

此诗选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文集》,作者陈智。读此诗时,心中在问,陈智何许人也?

无独有偶。近日,得知通山县委统战部和县作协合作的“百年统战路,同心跟党走”的通山统战征文故事时,县一中退休、满头银发的朱希斌老师找到我,说他的大舅爷陈智,为了抗日,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抗战队伍里,离开通山的那一年才16岁。不日,朱希斌老师为我送来了关于陈智的部分资料,还有陈智两次从台湾回通山的一些珍贵图片。至此,从朱老师提供的有限文字资料里,我开始寻找,寻找那个写诗的陈智,作为通山人的陈智,那个年少离家报国而去的陈智,还有陈智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历史翻开几十年前的那一页,是中国的苦难岁月。1924年陈智出生在通山县城内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在无忧无虑饱读诗书中长大成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与家国紧密相连,平和的日子,普通老百姓可安逸享受生活,而国难当头时,没有人能安享太平。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灾难,抗日救国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这时候的陈智,已是政府部门的文书。日机连续轰炸县城,国破家亡,河山千疮百孔。

1939年的春天,陈智没有心情看一看凤池山上的桃花是否盛开,没有到从小和玩伴们一起玩耍读书的朱侍郎洞看一看;穿城而过的雉水河,春雨后的滔滔黄水,如他的心情一样波浪滔天。犹豫再三的陈智,向政府递交了辞职书,他决意投笔从戎,前往抗日前线,追随杀敌的队伍而去。

陈智别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别了生养他的通山小城,别了亲朋好友,魁梧高大的他,昂首挺胸走出了界水岭。这一年,陈智16岁。可谓少年壮志,报国情深。陈智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员,投入到抗日杀敌的战场。有文化的陈智受到部队的重用,随之派他到广西桂林军校深造。在军校的他勤学苦练,成绩斐然。军校毕业后,随部队投入到战场,参加了桂阳、柳州等地战役。陈智当兵时冲锋陷阵,枪林弹雨,不畏生死;带兵时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出生入死中已是部队里的一名年轻的军官,受到几位高级将领的赏识。1945年抗日胜利,他随部队渡海去了台湾。再一次望海告别家乡,一去经年,不知何日还故乡。

陈智的父亲陈光雄,知道儿子这一去将是隔海难回,痛心疾首却无可奈何。陈光雄是读书人,曾就读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解放前任过通山县教育局局长职务,也做过县参议长等社会兼职。是一位有学识有才干之人。

1948年,国民党有意调派陈智回大陆与共军作战,陈智断然拒绝,致使台湾当局对他的不满,之后没有得到重用。1949年5月下旬,按中国人民解放军通山县军管会的要求,陈光雄亲笔书信给国民党通山县自卫纵队的司令刘慕麟,请他为通山百姓着想,率部起义,和平解放通山。陈光雄的信,起到了促成和平解放通山的作用。此事传到台湾,对陈智的前程影响之大可想而知。而陈智,他为自己的父亲深明大义而欣慰,更为通山百姓免受战火之苦而心安。自己不受重用又何妨。

后来的陈智,在台湾难以回故里的陈智,只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也曾任过某军校的校长。利用校长职务,教导他的学生学军事本领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告诉学子们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文化同宗,海峡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兄弟一家亲。

退役后的陈智定居高雄,高雄是民进党的“大本营”,而陈智,利用他的便利,在维护国家统一上不遗余力地做了不少工作,坚决反对民进党搞台独行为。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往日的战火烟云,也在时间的淘洗中日渐淡去。“相逢一笑泯恩仇”成了人们期盼中的又一次“国共合作”。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其内容主要为商讨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并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两岸的交流。洋洋千言告同胞书,除了政策内容,让所有大陆在台湾的同胞感同身受的是开篇:

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自从一九四九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许多同胞听到这里,百感交集,激动得泣不成声。陈智也不例外。

1988年春天,冰雪刚刚消融,新绿爬上枝头。陈智辗转从台湾经香港回到大陆,踏上通山这片热土。面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想着再也看不到的父母,他泪流满面,悲声凄泣。去台整整五十年,离家却有六十年了!当年的少年,如今是花甲老人却仍然气宇轩昂的陈智,在父母坟前长跪不起,父母和他自己,当年都没有想到,一别是永别,一去家万里,报国不复还。

陈智在通山住了一些日子,看了兄弟姐妹和晚辈,看了亲朋戚友,几十年了,依然用一口标准的通山话与亲人对话。期间,县委统战部、对台办领导和县委四大家领导,分别接待了陈智;陈智在领导和亲朋的陪同下,终于踏实又真实地走在夜夜思梦中的故土。他爬了凤池山,看了朱侍郎洞,掬了通羊河的水,走进古老的圣庙……恨不得眼睛是台录相机,把他看不完的家乡带走。再次离开家乡的时候,陈智心中一直默念着、从小就熟知的北宋通山知县蒋之奇的诗句:

我爱通羊好,青山便是城。

白云深处宿,一枕玉泉声。

我爱通羊好,楼高如锦城。

青山常在眼,涧水不闻声。

……

三年后,即1991年,又是一个春天,陈智冲破政治上和年龄身体上的重重阻力,再次踏进了家乡通山这片他魂牵梦萦的土地。而这一次,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回家乡。陈智返台后的1992年,海峡两岸的有识之士,共同促成了“九二共识”历史大事件。即:

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受权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事宜进行协商。经过1992年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其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从而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1994年,也就是“九二共识”之后,陈智在台湾逝世,享年71岁。陈智虽然没能盼来祖国统一,但“九二共识”,让他和他的四个儿女,在远隔海峡的台湾,看到了两岸骨肉同胞团圆的希望……

2022年11月21日于玉竹楼·子谦书院

注:参考资料由朱希斌老师入提供。谢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