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倪霞的头像

倪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10
分享

古诗里的通山城

古诗里的通山城

◎倪霞

从县人民医院看一位朋友出来,坐上二路公交车,车过通羊河时,璀璨夺目的河景灯,树下亲水平台上散步的市民,三个一群四个一伙,在灯影映照的不夜城里悠闲踱步;此刻是夜晚接近九点,却没有一点儿深夜之感,天上有星月,人间有灯火。奔流的通羊河古称稚水,流淌了千余年;眼前一河两岸高楼林立的华宇大厦,却不是古人可以想象的。这美丽夜色,不禁让我想起自古流传于通山民间的几句打油诗来:

通山县,六里街,半边水来半边崖。

上街卖豆腐,下街卖草鞋。

如今,如果以医院地段为中心点,新城老城各半,相去几十华里,更有多处老街新街交错纵横。我从医院出发往老城方向而行,只是半城;半城灯火,半城星月,伴我回老城的家。车流如织,繁华芬芳,人声鼎沸之夜色,让小城宁静又美好。从县政府地段到月亮湾,一路行人不断,上车者不断。走过当年的老八队和民营小区时,后街有一所中学,恰逢初中生下晚自习时间,呼啦啦上来的学生,让满车的青春气息徜徉。瞬间让我想起自己在小城读卫校时的那些青春岁月,想起在老城生活过的那二十多年,那些特别浓郁的烟火气,依然如故。

未嫁之前随父母住在老卫校里,那一处的地名叫“仙农潭”。本名“先农坛”,是古代祭祀农神的地方。离当年的政府广场一巷一桥之隔。嫁后住到了老体委,与县政府一个灯光球场之隔。当年的这里,是小城凤池山脚下最热闹地带。每年两次甲乙篮球赛,政府各式各样的大型活动都在这露天的灯光球场里举行,集小城人的文体活动于一体。

通山北宋置县,取“通羊青山”两镇各一字为“通山”。也有“通通是山”之说。不管小城如何演变,一代代文化人与传承者,都特别钟爱北宋时期任通山知县的蒋之奇留下的诗句:

我爱通羊好,青山便是城。

白云深处宿,一枕玉泉声。

我爱通羊好,楼高如锦城。

青山常在眼,涧水不闻声。

我爱通羊好,烟霞冰玉间。

不需乘羽驾,飞入翠屏山。

……

整首诗有多段,而前四句,在通山人心中,几乎妇孺皆知。其中的“不需乘羽驾,飞入翠屏山”。翠屏山即凤池山,如今的凤池山上,依然有一处佛教圣地“翠屏古刹”。在老四街,仍然存在流水泉社区,即玉泉。

在马槽桥,我下了公交车。步入老街,夜色深了一些。

据《通山县志》载:“马槽桥,又名会缘桥,清道光二十八年县人徐赴、张大来等倡捐石桥墩、泊岸各二,次年因大水停工。清咸丰九年,县人阮荣品、乐凤翥等倡捐建成。”这座在古代被纳入“通羊八景”之一的古桥,2013年,已有160多年历史的三拱青石桥重建,重建之后,褒贬参半。古桥已随流水去,不可再现。眼前之桥,可行人不可通车。小城有一帮诗友,自发捐款立“马槽桥”碑于桥畔,只为纪念与怀想。碑上诗刻,作者是解放前一位县官,姓郭名拾尘,其诗颇有争议:

驻马桥头柳又新,山城回望泪沾巾。

吾今归去无他念,只恐来官虐我民。

诗友刻诗于碑,立于桥头,曾遭来文人墨客两派不同的争议,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石头不语,却乃不朽之物,功过是非任由凭说。而诗句与石头的沉默对话,将那些纷争,甩给了岁月,已然让诗句融入了小城之景。

小城开发新城时,也是老城大肆拆迁改造之时。2008年,我从老城搬到新城的水岸花园生活过十年。这十年间,一边热爱着临河观景的新居,一边又往返老城看望父母。父母退休后住在范家垅材场巷的自建房里,逢年过节到父母家吃过饭回新城,父母总是要送我一程。有家人一起时,父母送到垅口。如果是我一个人,特别是晚上,父母一定要把我送到马槽桥,在我一再催促下,他们才频频回首看我离去;我也总是一次次回头,挥手让他们转回去,直到我消失在灯火阑珊处。而我却在某个角落,躲着偷望父母的背影渐行渐远,有时泪湿莫名……

2018年,我再次返回老城,把一座“玉竹楼·子谦书院”建在父母的身旁,陪伴暮年的父母;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来回报父母的爱。那就是,在入住的当月,即2019年6月30日,我开始了“子谦书院公益经典诵读”的第一课,定位古诗词诵读,每周六上午9点到10点;书院宗旨是“小众雅集,文化公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用文字和行动传播真善美。”创立“玩中学、学中玩”的口号。每学一首古诗词,为了加深记忆,会让孩子们表演古诗词内的不同情景,让孩子们了解历史背景,和每一位作者背后的故事。每一节课结束时,发一颗棒棒糖来感恩孩子们的到来。

从最开始附近的几个孩子,几个小塑料櫈,一块小黑板,到三年后的100多期,到一些爱文化爱公益的朋友赠送的投影仪、音响、少儿读物和文学读本等等,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条件。目前为止,新城和老城有上千个孩子参加古诗词诵读,除了疫情期间休课,平常基本做到了每周六相约。随着诗词诵读的飞扬,子谦书院成为通山老城区一处闹中取静的文化风景。

毕竟,古诗词里的通山城是有限的,而把自古至今海量的好诗好词集中起来,细水长流般,一首一首地诵读,让更多的通山孩子从小受诵读的熏陶。当他们一批批在子谦书院的诵读氛围里成长起来时,他们,就是小城里一首首诗和一阙阙词。100期的那一节课,来了五十多个孩子,加上家长和媒体人等等将近百人参与。孩子们以串烧的方式,诵读所学的百余首诗词中的某一两句,那是最动听的曲和最美丽的音符。我仿佛看到,他们,才是影响小城成长中,富于内涵,有趣味有灵魂,有温度有爱的通山城……

2023年5月5日于玉竹楼·子谦书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