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天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龙年端午,赤水市丹青湖畔将举行龙舟大赛。”
知道这个消息,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年过五十之后,许多事开始看淡,反应上也感觉慢了半拍不止。虽然端午龙舟,也是盛事,但就是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这也许就是人到一定年龄会荣辱不惊了吧。但是,事有缘起缘灭,虽然不太关注,然关于龙舟和端午的记忆还是慢慢涌现,张张件件竟慢慢连接成型。
片断里面也不知道是哪一年,好像天气很炎热。我骑在四叔的肩上从四川老家大坡下来,到了赤水对面的九支区华剪坝。四叔因为“糖尿病”去世很多年了,去世那时候我只有十一二岁。虽然人去了,但关于四叔的记忆还在。
记忆里赤水河对河两岸人山人海,水很浑很黄很大。铁壳的机帆船在河中来回穿梭,有人在船上往河水里扔鸭子,划龙舟的人跳入水中去追赶鸭子,岸上的人扎场子的声音不断……
记得那一天,四叔还很冒火。好像是我不太听话,非要往河边上挤。
“赤水河可是淹得死人的啊,三娃子”四叔咬着牙说。
四叔尽管咬牙对我说话,但回程的路上,他仍然只扛我没扛二哥和大哥。让他们当哥哥的自己走。大哥没话说,二哥却不服气。因为他只比我大一岁,所以心里很不平。回家去就把我告了状。
那时父亲刚刚回到家,穿着一件红色的背心,上面还印着数字。和刚刚在赤水河龙舟上看到的那些人一种穿法。他听了二哥的话,也没有太生气,只是淡淡地说了我两句。此时我们的关注点已经转移到父亲身上的红背心上了。
一问,父亲果然也是轮船公司船厂龙舟队的一员。但因为那年水太大,父亲又不太会水,所以厂里没敢让他上。发了的衣服到底穿回来了。
小时候关于龙舟的记忆现在都很模糊,但有些记忆又很清晰。比如父亲的这套红背心,我后来也偷着穿过一回,可惜太大穿不了。
听说哪些年赤水年年都会赛龙舟,时间在7月16日,为什么“7.16”赛龙舟而不是端午赛龙舟呢?我也是很多年后才从互联网知道的。
原来“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主席以73岁高龄再次畅游长江。10天后,《人民日报》以“特大喜讯”作了报道,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紧跟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奋勇前进。”这就是著名的“7.16”通知毛主席这次畅游长江活动得到了广泛宣传,全国各地随之举行了一些纪念庆祝活动,武汉市每年“7.16”都举行畅游长江活动,并将“7.16”定为“渡江节”。
赤水响应“7.16”号召,每年举行龙舟赛就不奇怪了。网上还偶然看到“为纪念毛主席7.16畅游长江44周年,乌有之乡网站定做了两幅大型毛主席畅游长江的剧照,由什刹海冬泳队配合,定于2010年7月17日早晨7点在什刹海举行畅游什刹海活动。为此次活动,乌有之乡网站还为畅游者准备了印有毛主席画像的文化衫,参加者每人一件留做纪念。”
另从网上查阅后得知,80年代至新时代,赤水也举办过好几次龙舟赛,时间应该是在端午前后。
2015年6月19日下午,世界丹霞地貌自然遗产地贵州赤水,时隔19年之后,再次举办盛况空前的龙舟赛事,以迎端午佳节。赤水端午龙舟比赛有6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赤水年年举办声势浩大的龙舟比赛,赤水龙舟队还在1996年获得贵州省龙舟比赛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龙舟赛事开始前,组委会还举办了独竹漂、摩托快艇、低空飞行、威风锣鼓等表演,特别是运动员们“脚踩一根楠竹,手持一根竹竿”在汹涌的赤水河上乘竹而下的情景,让两岸群众不禁惊呼和热烈鼓掌。
2016年6月9日,由省文明办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系列活动在赤水举行,上午在大同古镇举办端午文化活动和包粽子比赛、蒸笼鲊长街宴、祭水仪式、花灯戏、竹竿舞、苗族山歌等众多民俗活动。下午2点50分,龙舟赛在赤水城区冬泳基地开赛,18支队伍400多名参赛队员在赤水河赛道上竞相驰骋,鼓点声中,划船手整齐快速地划动船桨,加油声响彻赤水河两岸,上万观众也盯着河心呐喊,为胜利者欢呼,为失败者惋惜。经激烈角逐,复兴镇代表队最终夺冠。
那天早上,妻子早早地起来忙碌。煮了鸡蛋、大蒜和棕子。中午是“蒸笼鲊”,我和女儿照例吃了不少。妻子的味口不好,吃得不多。
饭后,我们一家到冬泳基地观看赛龙舟。妻子和女儿打着伞,妻子还戴着顶黑色的薄帽子用以遮一遮她因为化疗而脱掉的头发。看了一会儿,妻子身体开始不适,准备往家走。她劝我继续把比赛看完,我没答应。
2017年“五一”小长假第二天,赤水市复兴古镇举办的“千年古镇忆民俗·诗意复兴赛龙舟”五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本次系列活动由“复兴赋朗诵”“独竹漂表演”“赛龙舟”3个部分组成。宽阔的赤水河上,船公划动一只小船载着“屈原”从远方驶来,一首远古悠扬的《复兴赋》响彻两岸;“一苇渡江”绝技,引得现场观众一阵叫好;6支龙舟队像“离弦之箭”一般从起点冲向终点,凉江村队拔得头筹。
但这一年,妻子的人生快走到了尽头。年初病情恶化,除医保报销外,每月3万余元的个人支付让我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更难的是妻子的身体在一次化疗和放疗之下越来越虚弱。妻子的生命延续是我家的第一要事,除每二十天去重庆新桥医院治疗,生日、节假日都未暇关注。直到12月8日,妻子终于走了,她走得很安祥。
二
由百度可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 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瑞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从小到大,关于端午的记忆也很深刻。孩童时候并不知道屈原,有一次听老师讲过屈原的故事,听得孩子们哭兮兮的。老师说:“端午为什么要包棕子呢,是因为爱国诗人屈原跳江后,人们担心鱼会吃掉屈原的遗体,所以包了棕子扔下江河,希望鱼鱼们别食诗人食棕子呢”。
娃娃些听得一知半解的。但也知道老师口中的端午就是端阳,而过端阳节是能吃点好的,所以对端阳是拍手欢迎的。我收集的赤水本地童谣:“白鹤儿白鹤儿赶场,一赶赶到旺隆场,不杀猪,不杀羊,杀个‘叫鸡’来过端阳。”
“叫鸡”指公鸡。这一首童谣,很好地描述了儿童的纯真愿望,那就是在节日吃点好的。当地,赤水本地还有一个版本是这样唱的:“叮叮猫儿赶场,黄水狼歇凉,不杀猪,不杀羊,杀个袁世盟祖祭端阳。”
这一首童谣传说为旧时所唱。叮叮猫:指蜻蜓;端阳:指当时农民起义军领袖,传袁世盟平南时在征剿苗王时,端阳领导贫民起义被杀,故有此谣。
我的老家在四川省合江县九支镇,过赤水大桥就是。我关于端午的记忆,更深的是“蒸笼鲊”。现在也不记得从哪一年起我家每到端午都会有这道菜。
这也是流行于川黔的一道地域性美食,主料为猪五花肉、排骨、糯米等,可按喜好配以红薯、豆类、竹笋等食材,经腌制、炒料、拌米粉等十余道工序,再上竹蒸笼蒸制而成。成品讲究润而不腻,是当地人过节和祭祀的一道必备菜。“蒸笼鲊”的“鲊”为什么是鱼字旁边,一种可能是鱼能够进入蒸的内容,另一种可能就是保护诗人屈原的美好愿望,将鱼“鲊”了,诗人就能得以保全了吧。
在我家,除“蒸笼鲊”个,还可能配上点凉菜,一般是盐蛋或凉拌皮蛋、凉拌黄瓜、凉拌豇豆、凉拌海带丝、凉拌藤藤菜等等。总而言之,儿时的端午,相当于过年,值得期待。
为什么关于端午的记忆,80年代比70年代更清晰些呢?除了时间线更近以外,应该是70年代我家或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都相对拮据,能兼点杂粮吃饱就不错了。所以记忆中的端午“蒸笼鲊”应该是80年代。
端午挂陈艾、菖莆草在农村也是常规操作,田边土角多的是,平时弃之如如敝履的它们,到端午前夕却突然身份高涨。不但要规规矩矩地采回来整理好挂灶房门上。大人还要给皮孩子打招呼不要乱摸,好像圣草。但孩子眼中它们仍是野草,也不太爱闻艾草味。
“端午到,草变药,清洗疮疮少不了。”
农村孩子皮实,蚊虫叮咬,热毒生疮都是常事。最烦的是疥疮,一人得全家传染,整湾整村的人往往都跑不脱。全身的轮流长,排排的小疙瘩,痒得不得了,一挠一排血珠子,但又控制不住不挠。在学校班级里,大半的同学都被传染了,上课时有人开始挠,就很快传染开来,连老师也禁不住卷起裤腿挠起来,边挠边笑。每当半夜被窝热了之后,疥疮激发出来更痒更挠,孩子哭大人烦的。
记得那年我实在痒得受不了,就到赤水人民医院去看皮肤科。看完病,医生给我开完药,我还没走出他的诊室,他就忙着走到水槽边,打着肥皂洗手。这被厌弃的感觉让人不好受,但看医生着急的样子又有点好笑。
所以每年一到端午,父亲就会打发我们几兄弟到山坡上去割草药。我不知道什么是草药。父亲就说:“端午万草皆是药,黄荆叶、鸡血藤、马户草、车前子、摘耳根,路边土边随处是嘛。”
于是我们就拿了镰刀出门,果然一会儿就割回半背。父亲接过去清洗了放入一口大铁锅,再烧上水,舀入水桶里让我们提屋后去洗身子。
洗完身子,热腾腾、香喷喷的“蒸笼鲊”已经端上桌,那一种美食遇上少年的激动可想而知。大人就会一遍遍强调着:“自己吃自己面前的啊,从上往下吃啊。”
最上面是肥肉片子,不存在的,再油再腻的肉片子都吃得下,吃得香。肉片子下面是排骨,那更是香,随后是油浸的粉丝、笋干、蕨苔干、葫豆瓣、土豆块等等。搭配上没有那么讲究,一切以附件有或者能置办为准则。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能进入“蒸笼”的都是好菜。
一大锅稀饭不够,吃到肚涨,吃到积食,两三天都还在上吐下泻是常态。为了眼前美食,哪管身体健康哟。此后很多年,我对“蒸笼鲊”都是又恨又爱的。爱吃这个味,恨自己克制不了吃多了生病。
“差不多了,给三娃留点”父亲说,“三娃明天过生日,‘蒸笼鲊’底子就留给三娃吧。”
于是大半碗“蒸笼鲊”底子就冰在水缸里,第二天中午热了大家吃。美其名曰为我过生日,当然我还有一个水煮鸡蛋,唯我独有。
每年这天早上,父亲会将一个滚烫的鸡蛋放在我耳朵边上,如果还不醒,父亲的胡子茬就会杵到我的嫩脸蛋上。随后就是大声的笑语“三屁股,快点起来吃生日蛋罗”。
父亲永远地离开我已经十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时在我耳边心里闪现。父亲的离去,感觉我人生的大戏少了主演,再也无味。
三
转眼又到端午,时间转得飞快,春节过完已经三月,眨眼间一年又过半了。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
今年端午,我就满53岁了。不如意之事早已超过八九件了,但人生就是一种历练,经历过了也就感悟过了。如若玄幻小说中进入元婴、化神阶段需要人生历炼,我也算是能够看破红尘的人了吧。
2018年我有了第二段婚姻。妻是前妻的表妹,后家在遵义。所以这几年端午基本都在遵义过端午。赤水的土鸡、土鸭、冷水鱼或各种笋岳父一家都欢迎。岳母每次都到大门来迎,一边接东西一边埋怨:“买太多了,每次啥子都买来,你们是作客也要带菜来吃哦!”
妻舅也是很高兴,每次我上去他都拿出他的老酒来喝。边喝边介绍着坤砂酒和碎砂酒的区别。我酒量很菜但又爱喝,每次都是妻舅比我多喝半杯。超过二两我就喝睡过去了。好在醉得快也醒得快,十分钟半小时就会醒过来。
醒过来就打一块钱的贵阳麻将,一家人抽着打,还留一两个煮饭。但煮饭的主力是岳母。她是遵义八七厂职工食堂的厨师退休的,煮饭好吃。勤快人多受累,所以岳母值得生病倒下的前一晚还给家人煮饭吃。
打麻将手艺好的有妻子、妻舅和妻舅妈,手气好的是岳母,手气和手艺都不怎么样的是我和岳父。更巧的是岳父的生日居然和我在同一天。我问岳父小时候他的妈妈为他留“蒸笼鲊”底子没,岳父说没有留过。小时候生活紧张,吃的都没有,哪有“蒸笼鲊”哦。我想想也是,八十年你的岳父早为人父,该是他为别人着想了才对。
岳父打牌也是人菜瘾大,输多了又要冒火,好在经常有我这个“倒霉蛋”陪着他输。有时家里人“和”了大牌也不收他的。所以多数时间倒也能相安无事。
去年端午的牌局,岳母的手气特别好。妻舅就开玩笑不叫妈妈改叫“陈二孃”,后来又叫她“龙二孃”。说龙年还未到你就要抢人哟,不是龙二孃是什么呢。
没想到端午没过去多久,就在八月几号的一天早上,岳母就因“脑梗塞”,倒在床边,送到医院后就没有醒过来。
好好一个人,说没就没了。但人到中老年,许多不想经历的事都得经历。眼见一个个亲人从眼前消失,有一天自己也会从亲人的眼前消失。所以人要学会向前看,就如端午年年有,人总要咬牙向前走不是。
转眼之间,父亲去世八年了,妻子也离开七年。这些想着我的或我想着的人都走了,这些年的端午也没有人打招呼把“蒸笼鲊”为我留下来了。好的是母亲身体还好,岳父虽然有“肺气肿”,但只要不感冒,问题不大。
妻子今天已经从贵阳到遵义陪她爸爸去了,我后天也要上去。至于买什么上去,等晚上问妻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