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
随着岁月的增长,最美的时光虽然远去,然而曾经如梦似幻般的年华与流年似水般的联中岁月,合奏出一部高山流水般相聚的时光,浸润出温暖,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几位老师和学生的身影在记忆中时常浮现,如同夜空的星斗,遥遥的静默里,给人以融融暖意;那些植根心田,留痕深深的事儿,每每想起,仿佛时光倒流,人随心去。
黄连树上弹琴
她——吴村桥联中坐落在地势开阔的高地,草坪天然为乐园,树木葱茏是围墙。每当春风绿江南时,一片葱绿,一片嫩黄拥抱着校园,鸟语花香,蜂恋蝶舞。她诞辰于上世纪70年代初,于1974年丹桂飘香之时,接纳、哺育少男少女。从此她如同一位亭亭玉立而又羞涩、温柔、聪慧的乡村少女撑着油纸伞,在烟雨朦胧或笛声悠扬、水牛哞哞的江南,编织如诗如画的温梦整整20年。我于1977年“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那诗画般的季节投入她的怀抱,步入诗酒花般的教育生活。
起初的联中仅4间校舍,1979年在原校舍西面增5间教室,坐北朝南,新老校舍形成一排。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所在的学校正处在兴建阶段。1980年于第一排校舍后50米处新建4个教室12间。1985年在校园北面距离第二排80米处低平地带新建5间校舍,成为坐北朝南第三排。这样学校初具规模,成了双轨六班的初级联中,另加一个85人的补习班。当时兴建校舍,一缺经费,二是交通不便,三是民工难请,于是,校长高志清就带着我们教师利用清晨、下午放学后、休假日、甚至晚上将黄沙、红砖、水泥等所有建材,一担担从河埠头沿着蜿蜒曲折的田间小道运往数里外的校建场地。
记得,1983年一个夏天的夜晚,我校顾请的水泥船装来了四吨生石灰要运往学校,第二天急用,不然要待料停工。由于天晚,顾请不到民工,又联系不上其他老师们,高老师要我和他挑运。为了缩短时间,我们用稻箩挑,我每担160斤左右,高老师担担180斤以上。挑着沉重的担子在弯曲的田间小路上行走,加上出汗招引蚊虫的叮咬,其情景可想而知。等到运完时夜已深,月儿已到达了她行程的终点,悄然隐没了。那时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家走时,心想有一条沙石大道通往学校该多好啊。寂静的夜,只有一片蛙鸣声。我们两人在咯咯罗罗中行走在回家的路上,一阵微风吹来,到有了一种为建校付出特别的心情。
1983年前,作为中学民办教师的我们,每月17元,到年底再补100元,这就是我们一年的所有工薪。当时上级指道我们将工资交生产队记工分红,而我们村每工分红1.2元,村里根本不接受我们交钱记工。
1983年实行责任制,家里有了责任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靠妻子种责任田是顾不过来的,生活迫使我们起半夜,睡五更帮种责任田。尽管如此,我们不忘示范引导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早到校是我们联中教师的习惯,也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记得1984年的冬天的一天清晨,因一夜大雪,一片白茫茫,天空灰蒙蒙,还飘着雪花,哪里是路哪里是沟,根本看不清。一位叫殷福寿的学生,第一个走在毫无踪迹的雪路上,咯吱咯吱的,艰难如跋涉。走到学校附近的塘埂上,踩进了水沟,人没顶了。幸亏巡查校园的高校长及时赶到拉起了他。尽管家忙,然而,我们非但不误教学,而是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研讨,有时还很灵动。记得1983年的11月下午,我们听了周贤清老师的《失街亭》一课,为组织好研讨,高校长就建议大家晚餐宰羊搭平伙。征得大家同意,就分工协作。研讨的研讨,宰羊的宰羊,烹饪的烹饪。研讨的后期,高校长又抛出班级管理这个话题,并说以沙龙的形式进行,当时大家就放开了。而我结合课文,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而统一”这样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智慧者,却失在了对夸夸其谈的马谡实战经验不足的了解,丢失了街亭,失去了统一大业;失在了一成不变的“事必亲躬”,忠言逆耳的父式教育,而忽略了身为君主阿斗的感受,迫使他只听得进甜蜜的谗言,最后是乐不思蜀。就此我提出“管理学生应踏实而灵动,爱护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作对联与大家共勉:管孩子有规矩要张弛,自悟养心成方圆;育学生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成长应深思。
那天的研讨不但很成功,不但让我们还分享了一顿美美的羊肉餐,高校长还做了件暖心的事:“老师们,不能光顾我们自己,把剩下的羊肉汤带回家,让家人尝尝,多支持我们的工作”,那晚有鲜又嫩的羊肉尽管是我们每位教师出钱“搭平伙”的,我将热腾腾且又的羊肉汤带回家,年迈的父母、辛劳的妻子,别提有多开心,直到现在妻子还说,从未吃过那么鲜的羊肉汤。那个夜晚,一弯朦胧的上弦月斜挂在西天,夜色把睡眠的穹庐覆盖在大地,晚风吹拂着窗帘,我轻轻抚摸桌上的书,自觉在这夜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事比在灯下备课更幸福惬意了。坐在灯下,淡黄色的灯光,伴着书页散发出来的墨香,心灵得到了抚慰和升华。
风轻日丽凤和鸣
教育教学是学校核心和生命,教学质量涉及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尽管我们教师承受着建校和人均每周24节课的课务,同时每天半小时的早读、晨会课、中午的辅导课,下午第8节课后的自习辅导必不可少。但是我们尽心竭力抓管理、抓学风、抓习惯养成、抓学习专注力的培养,坚持有计划教学研讨,我们一样也没有拉下。我们14位教职员工仅有两名老三届高中生,我们拷问自己,作为农村中学二年制高中毕业生,名义上十年寒窗,实际是在学语录、学毛选、大批判、学工学农中度过的。现在既无教学理论支撑,又无良好的学业修养,更无教学路径,凭什么立足讲坛?我们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有价值的水,自己就要努力开凿一眼清泉。为弥补不足,更为教学的需要,我们把读书求教当做人生的头等大事,刻苦钻研,不断充盈自己的底气,渴望“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因此,我们除积极参加进修的同时,常请校际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听课、指导,探索教学方法、教学规律。
在这种环境氛围中,初为人师的我,读书、备课、设计方案、批阅作业常常至万籁俱寂的深夜,有时甚至到雄鸡啼鸣的凌晨,如果是三九严寒的话,结束时,双脚总是被冻得站起来疼痛难忍。
忘不了1979年1月12日晚上,19:00开始批改作文、备课,在教案设计与教学时间的吻合上推敲、修改了不知多少遍,不知不觉中,时针指向了01:50时,“咔嚓”一声清脆的响声,将我吓了一跳,我站起来想开门看看外面,先是麻木的腿脚不听使唤,接着是脚后跟钻心的痛。我一打开门,寒气逼人,门外白雪一片,屋前东南面,一根粗大的树枝横卧在积雪中,如一幅白石老人的画。
我常将语文教学比作一泓汩汩流淌的清泉,把全部真情和挚爱都融进去,让课堂成为一种艺术熏染而具真正的魅力。但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忽然发现,本来诗意盎然的课文被教的毫无生机,此不误人子弟。从此,我在精心设计教案的同时,更注重成功课例及教学中闪光点的打磨,总想娴熟的引导学生全方位的思考互动,促成学生不但要学得活,思维能力还应得到提升。
我们学生的基础是与名师学生的基础有差别的。校长讲了一个段子点醒我们。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给孩子买衣服时,在相同价格的情况下,她总是买大的,她认为相同价格买大的布料多,划算,更主要孩子在长大。然而她孩子总是穿着大胧大款而不合身的衣服,让孩子总是行动不便而难看,等到合身时早就破旧了。人们总是摇头,孩子也很不乐意。像这样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经常不在家的包工头,却造着巨大的墅园,这些带来很大劳累的同时也是极大的浪费。
我们教育教学上的研讨极具灵动性,大多时间是在课间、中午讨论。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吴村桥联中的老师从来没有午间休息,天冷时,我们的办公室是赤脚瓦房,毫无保暖措施,寒冷无比,我们就用废旧的大铁锅,摆在办公室中间,放上我们在附近山上采来的松果点燃取暖,于是大家围在一起,边取暖边讨论;偶尔也边打打乒乓边讨论。
我们的生活虽然清贫而辛劳,然而,校长用一双妙手和一颗智慧的心,把看似枯燥无味,甚至有点苦涩的生活加工成雅洁的禅意。每年春天他将自种、自采、自炒的明前茶,给我们每人泡上一盏,边品边研讨教学。喝一口清香绵淡,袅袅淡雅,唇齿留香,回味悠长。这样的好茶,如同知己,可遇不可求。一盏清茶也泡出别意荷花韵,一盏茶常将研讨推向高潮。
一次,我们讨论学区学情时谈到,为什么周王村、陈郭村有一大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如此不理想,整天无精打采懒懒散散的?跟其他行政村的学生相比,差距太大。我们家访发现,原来,周王村、陈郭村的学生家长早在1983年就到无锡当菜农去了,将子女丢在家里上学,这些学生有的跟随爷爷奶奶,有的跟随家族中人,有的甚至毫无人相托,独自留守。这些大批量的留守生,家庭教育成了盲区,走进这些学生的卧室,乱糟糟的,邋遢无比,只要在家,既不看书也不做作业,一味听收音机、看电视到深更半夜。跟家长们联系,他们感到无奈的说,谁愿意把孩子丢在家里而背井离乡去打工?还不是生活所迫。学校认为,一个长期离开父母之爱的儿童少年,是没有幸福感的,是没有一颗快乐心的。那么孩子的现在是一个什么样子,未来又是个什么样子?大家认为,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就是一座鸟语花香的花园,不能让孩子的心里播下灰色的种子,不能让这些学生任其发展,学校应克服困难,让学生有家的感觉。于是,学校决定让这些留守学生住校,用学校教师的温暖弥补家庭的缺失,尽管乡村联中条件简陋。有了决策,学校就有针对性,先培训教师,并采取两名教师一组,轮流住校值班辅导,对学生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举行叠被子,整理宿舍竞赛;带学生晨跑、晨读,打乒乓、打篮球,师生对赛,让校园充满欢乐,充满生机;有时还带学生走出校门,到南京、广德太极洞、秋湖山,附近的丁山,段家山春游、秋游、郊游,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生活情趣。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故事。
乡村多花,四季不息,而阳春三月简直就是花的盛期,随便一抬眼,就能看到一片嫩黄,一片葱绿,每一朵油菜花就是一张晶莹的笑脸。1987年阳春一天,我爬上校园东面高于地面10米长龙般的机垛埂,居高临下,放眼望去,一片黄色,实在震撼人心:鹅黄的油菜花延伸到远方,与蓝天相接,那村庄成了孤岛。云鹤支河穿过万亩油菜田,将其分为群英圩和东风圩,清凌凌的河水绘出“群菜倒映花浮水”的春景,明媚的阳光下,芳香迷人,真乃“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这样的奇景有哪位花匠,哪位画家有这样的大手笔?这样的奇景,我们为何不充分利用指导学生习作?思路决定出路。于是,我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扩大视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指导学生围绕农村资源习作。还别说,学生习作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记得班上有位女学生,观赏油菜花后写下文字让人颇感惊喜:“阳光温柔地照耀着沿途的村庄和田野,清澈澄明的河水犹如宝石落在河底,成片成片的油菜花的倒影清晰可见。碧波映黄花,花在水中开,水在花中流;原野闲适、恬淡、清丽,山间悠悠涟漪摇荡着浅绿。” 这样的资源,还有很多。为引导启发,打开思路,我们尽力给学生创设情境。
我们在努力做好学校各项工作、潜心研究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习动力的研究。动力的产生我认为不外乎兴趣的激发、有成就感的品尝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以作文教学为契机,常常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得到体验,尝到滋味。
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家长期望子女跳出农门形成的社会风气,给中学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促成了数理化英教师强化辅导学生争分夺秒发展到狭隘地做题应试不允侵犯的境地,如若发现学生有课外读物必定没收。针对这种恶性竞争的情景,我想既与同事合作好,又要引导好学生读好书,于是运筹着把它作为一种资源。在指导学生学写心理描写时,我对全班进行突击搜查课外读物,制造紧张气氛,造成特定的心里氛围,然后将书还给学生并用简短的几句话引导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随即以《搜查》为题作文。学生张春兰的习作在20分钟内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心理描写非常成功。我当即点评指明何谓心理描写,并以煽情的语言引发学生就读书与习作、读书与功课学习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性。由于春兰同学品尝到了成功的果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不断地向成功冲击,居然在市《作文选读》上发表了习作。借机我号召学生,每生自备一本图书,成立班级“书香角”,每天中午读40分钟书。那一届学生语文中考升学部分得分率居然比毕业部分还高。
当然一次偶然的成功,会提高一个人多少自信心而产生的动力是没法计算的,但绝对会影响一个人对自我的审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成功一把,从良好的感觉中得到启发。我们这些乡村教师虽然成不了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但我常常是将作文教学作文一个平台,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快乐,受到启迪;或在教育中引发习作欲,力求学生有点点滴滴的改变。
年年六月的校园,草坪绿意盎然,花圃火红,树木葱茏,鸟儿喳喳,仿佛一切被唤醒了。中考后,师范的、中专的、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录取通知,雪花似的飞来,充满喜庆,极高的升学率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1986、1987、1988三年,我校的三届中考成绩均名列县前5名。
晚霞溢彩香满天
他初三数学教师兼教政治、美术,县高中毕业的老三届。因父亲病逝,作为兄弟姐妹中的老大的他,只能放弃升学回乡务农,挑起家庭的重担。直到39岁,步入中年的他才走上讲台。他深知,人在中年,韶华已逝,压力更重,就不敢偷懒,负笈前行。他承担初中数学、政治、美术教学时,为精准把握教材、课标以及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俗易懂的接受,常常利用课间和我们商讨。每堂课前都要精心准备小黑板并制作教具,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他的课深入浅出,谈笑风生,暖意融融。受他的影响,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师范专业,把成为一名老师当作理想。从1984年起,一个仅有六十人毕业生的联中,每届都有至少2人录取师范学校,至于升入高中报考师范学院的就更多了。
他在讲解法律常识时说:“…法律并不能约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事情只能靠道德法律来约束,比方说,农村人夏天喜欢在屋外路边摆个春凳吃晚餐,当人们在路边吃晚饭时,突然一人挑担大粪经过,臭气冲天,令人作呕,也令人切齿。你说这种行为你能用法律来制约他吗?显然不能,他没有违法,那怎么办?此时我们只能用道德法律谴责他,律约束他,这就是道德法律的作用所在。”
他的美术课,素描、简笔画、油画、水粉画,上得风生水起,充满魅力,尤其是他因陋就简,用粉笔在白纸上指导画,收效甚好。他的书法指导,跟语文老师联动,实抓写字课,办好各班黑板报并每周评比,举办各类书法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自然,我们学校在省、县各级书画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这些学生由于书画有了一定功底,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行走的是那样的洒脱,在职业生涯中自信满满的。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史老师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柔软芦花,那敛约的神情、优雅的姿态、朴素的色调,让人乐意接受,使人放心,有温暖的感觉。”读这些学生眼中的老师,就是读一种人格魅力,读一种时代的印记。他如同不为人知而生于深山的兰花,照样芳香。
春风雨露花更红
三十年的光阴在岁月的长河里似乎只是微风吹过的一些涟漪,轻轻闪动一下就没了踪影。时光一去不回头,妙龄花季于她,已成回望的过去,已是无法挽回的流水。可她,依旧姿态优雅,韵味丰盈,举手投足,暗香涌动,诗情画意,妙趣横生。她行走在奔知天命的路上,英姿勃发,自信十足,如青春少女一样朝气蓬勃,神采奕奕,光彩照人,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丰满生活,诠释生命的意义。在我的眼里,即便是妙龄女郎也要逊色于她几分。她,像一缕阳光,明媚靓丽;她,像一只百灵,清脆婉转;她,像一条小溪,欢快流畅。
可是,她以前是一位内秀而倔强的女孩。一次,由于政治教师的错误而严厉的批评,只见她低着头,轻咬嘴唇,眼泪一滴一滴滚下来。阳光下,她的眼泪那么晶莹,水晶一样,晃得人心疼。她的学习热情降到冰点。我接班后和颜悦色的与她多次交流均无效,仍是倔。于是,我改变策略,努力寻找她的闪光点,试图找到突破口,增强她的自信心,激发她的学习热情而生成动力。一次,我号召学生写练笔,以生活中的“跌跤”为例作了指导。第二天我在批阅练笔时,她的《伞》让我眼睛一亮:“伞,有油布伞、油纸伞、花洋布伞;从颜色看有红的、绿的、青的、黄的、紫的;从功用讲,风雨天,它忍受雨点的拍打,抗着风的肆虐,为人们遮风挡雨;晴天,它不仅挡住毒花花的太阳投向女人们娇嫩的肤体,更为花枝招展的女人托着它缓缓而行时,增添了风雅,成了一道风景。而当主人们将它冷落家中的某个角落时,它在耐心地等待,等待下一次使命的到来,它从未怨言。”从文章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思考事件内涵的学生,通过文字能表达自己见解,有心灵敏感力和思辨力。机会来了,于是我经过精心准备,把这篇练笔油印成文,发至全班学生进行讲评,以激起她的兴趣和热情,并放大效应当全班宣布:一、此文收入学校《佳作荟萃》,二、由她代表学校参加县作文竞赛。当时是想让她由写作带来的快乐而冰消融化。
竞赛那天我要她到车站等我。而她在焦急中终于等到了我,可我因处理突发事件迟到了,让参赛前仅有的一趟班车驰过了孔镇,她很失望。我告许她,我用自行车载她前往,当时她的眼睛是那样的亮。那天,公路两旁的山上早已姹紫嫣红、群花烂漫、鸟语莺歌。我用一小时拼力驶完全程,到达二中正好抽签开赛。回程我仍骑自行车,她乘车在我前到集镇等我了,并兴奋地和我谈竞赛的思路和内容。我告许她文章下笔时不能仅凭一时的表象认知,这往往对事情了解的比较肤浅,写不出感人的文章来。她听后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从此她的学习热情高涨不下,还在市《作文选读》上发表了习作《我第一次当老师》。后来她说,如果不是老师寓教于德用作文指导来帮助她,那么她也就无法改变自己的心态,也无法体验到自己努力后成功的喜悦,而这种喜悦的心情恰恰是给她带来的无穷动力。她升入高中,考取南师大学习。现在的她行走在教育路上,她用自己的勤奋和不凡,在心里种植一片精神乐园。生活或许对她有诸多不公,但她能够做到心境澄清,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从容而有诗意,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
岁月如歌,陈景赛花。二十年,在时间的无垠里只是瞬间,然而,在我们的心中,清贫惨淡而又温馨快乐的二十年联中岁月,早已在记忆深处生根发芽,抽枝长叶,让我们的人生因此而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