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沙田的头像

沙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11
分享

《山乡抒情曲》

乡村抒情曲(散文)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春光柔和的上午,我肩负和凤镇党委徐书记托付,一定将和凤的红色历史挖掘好,也要整理好当今和凤产业人的事迹,给全镇党员讲讲家乡的动人故事。我约了沙岗村的一位同事先去沙岗采访,回程再到陈郭村采访。

说实话,心里真没底。要整理的红色历史主人公早就去世,后人也远在上海。当我踏上行程时,一条宽阔平整的沥青路展现在眼前,河沿水泥浇制的护栏与沥青路伸向前方,河水清凌凌的。我沐浴在柔和的春风里骑到了沙岗,心情特好。在同事的引导下,我采访了几位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老人,并与张一平后人联系上了,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采访,收获了:张一平,原名张仁湘。1906年3月24日出生于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乌飞塘沙岗村。1932年毕业于上海法学院的张一平,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奏出一首感人肺腑的抒情曲。

曲从“五卅”起。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激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爱国热忱,掀起反帝大风暴。消息传到溧水,当时在溧水师范读书的张一平,自觉的与学校老师、学友起来加入反帝爱国的斗争行列,并通电上海,声援上海人民,慰问遇难同胞的家属。

张一平与溧水师范学校200多名青年学生满腔怒火、慷慨激昂地走出校门,集会游行,声援上海人民,愤怒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他们的爱国行动得到全县人民的支持。

1937年“七.七”事变,国土沦陷,民族危亡,溧水遭日军占领后四乡兵匪为患,生灵涂炭。时任小学教师的张一平目睹现状,义愤填膺,会同有志抗日的进步青年一起商讨救国救民的道路。正当忧虑之际,1938年6月,陈毅司令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东进苏南敌后抗日。

1938年6月陈司令的一支队副司令兼一团团长付秋涛、副团长江渭清率一团来到溧水新桥地区,张一平闻讯后偕同爱国青年朱述华、曹明梁等到团部所在地,找到团政治处报名入伍,参加战地服务团。

张一平参加革命后,在地方宣传抗日救亡,发动青年抗日,奉命筹建青抗会。青抗会很快发展到数千人,张一平任民运科长。

8月张一平奉调参加一团政治处在溧水岗上村举办的青年抗日救国训练班。学习期间,张一平和朱述华等首批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抗战时期溧水最早的党员。

创建沙岗党支部 开辟溧水五区委

8月底训练班一结束,张一平便在沙岗、小朱村秘密发展贫苦农民张康祥、张春林和张正香等入党,又往溧高边区发展漆桥地区爱国青年李代胜、孔华令和唐邵的孔繁荣等入党。在他的积极工作下,先后建立了沙岗、悍泽、松圆、唐邵、张家、后傅家和高淳境内的永城宋家等8个党的支部。

10月底,经上级批准,建立中共溧水县第五区区委,张一平担任第五区区委书记。到1939年1月,张一平先后建立了8个党支部。由于工作出色,同年4月,张一平调离溧水,任宣郎高边区县工委书记,进行开辟建党工作。1940年7月,张一平随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去苏中地区,任两泰边区县委、如西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和宣传部部长。

出任科长兼区长,积极统战共抗日

1941年底,苏皖区党委机关和第十六旅旅部移驻溧水新桥地区,建设和发展溧水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2年2月,苏皖区党委领导和十六旅领导申请将张一平从苏中调回,出任溧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长。任职期间,他忠于党领导的抗日斗争,热忱工作。在建设民主政权、发展抗日统一战线、筹集抗日经费、开展减租减息等方面作出了成绩。他又兼任新桥中心区区长,并负责溧水西南办事处工作,将开辟工作推进到孔镇、高淳的漆桥一带,积极扩大抗日游击区。为保障机关部队的供给,他通过统战关系,购买军粮,向大户借粮筹款,开展税收,筹集抗战军费。

4月,区党委在尤家召开扩大会议,驻溧水城、溧阳长兴、句容天王寺三路日军妄图奔袭我区党委机关和十六旅旅部。张一平得此情报,立即将情报送报区党委,使首脑机关及时转移,粉碎了日军的阴谋,避免了重大损失。为此,张一平受到区党委的嘉奖。

9月,区党委以溧水县为试点,在根据地内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张一平拥护党的政策,动员家庭带头“双减”,县委、县农救会及时通报了情况,对运动的开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941年张一平堂兄张宝钧当上了国民党溧水县二区区长。1942年春,张一平奉命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其抗日。但张宝钧坚持顽固立场,暗中向国民党江南行署递送情报,勾结顽军,制造磨擦。上级指示张一平。对张宝钧教育和争取。当年8月26日,即农历7月15日,沙岗村举办“盂兰会”,在筵席上张一平抓住时机就抗战路线,对张宝钧说:“国民党顽固派置民族利益于不顾,假抗日真反共。你身为区长,要做主持正义的中国人,应该同新四军合作共同抗日”话未说完,张宝钧就傲慢地说:“国民党军队多,武器好,又有美国支持,我的事不用你操心”。 张一平击案而起,怒斥张宝钧说:“你真不知羞耻,一点民族气节都没有,大敌当前,不抗日,靠美国支持反对共产党。新四军目前力量虽不及国民党,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尊重民意,团结人民积极抗日,艰苦奋斗,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张一平的一席话,驳得张宝钧,哑口无言。

机智开辟游击区 大义灭亲惩汉奸

1943年4月中旬,国民党顽固派对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新桥中心区大举进攻。新四军自卫还击后,转移到敌后,县、区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原地坚持斗争。新桥中心区,南有顽军“清剿”,北有日伪军“扫荡”,两面夹击,环境极其险恶。张一平灵动地在石臼湖东岸陈家、卞家一带开辟游击区坚持斗争,并往返于湖东和湖西,为主力部队转移,准备渡湖船只;联系上层人士,开展统战,掩护伤员,护送失散的干部战士;积极配合姜家秘密交通站,收集和递送情报,在艰苦的岁月里,保证了苏皖区党政干部过往石臼湖的安全。

同年秋,张宝钧投入日寇怀抱,当上了孔镇伪维持会会长,随后,又出任伪孔镇区区长。张宝钧充当日寇鹰犬还大言不惭地说:“我此举是为了保护地方老百姓”。他收罗地主武装,组织伪自卫团,操纵大刀会,搜捕杀害地方抗日干部。

此时,中共溧水县委决定设立孔镇区,委任张一平兼该区区长,同敌伪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孔镇区内京建(123省道)公路由北向南贯穿通过,西临石臼湖,中间有孔镇日伪据点;南北有漆桥、蒲塘桥据点;东有东流村、新桥据点,而且境内国民党地方顽固势力较强,情况复杂,斗争尖锐。

张一平临危不惧,临险不避,勇敢地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象一把利剑插在敌人的心脏。他组织精干武装,打击张宝钧的伪政权;对国民党和日伪特务,发动群众检举,严厉打击;对敌据点禁运粮食,伪乡长陈模贤运粮资敌,给予了严惩。张宝钧对此恨之入骨,扬言:“疯子(指张一平)不除,地方不得安宁”,派遣特务侦探张一平的行动。张宝钧还阴险地在孔镇街上贴标语,诬称张一平已投降日寇,以此来欺骗人民群众,企图动摇人民群众抗日意志,推行伪化统治。

张一平一身正气,决心严惩汉奸张宝钧。经县委批准,按照关于处理汉奸财产的政策,1944年春,张一平带领新晶、常乐、观峰等乡300多群众,包围了张宝钧家并没收了汉奸张宝钧家的粮食、衣被、农具等,查封其家产。又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张一平带领区大队包围了张宝钧沙岗村的家,意将张宝钧的儿子-也是汉奸的张光灿逮住,不料,区大队认错了人,让张光灿躲匿了。

开创地下情报网 智取情报抗日

1943年10月初,日军在我抗日根据地边区孔镇构筑碉堡,设立据点,对我抗日是一大威胁。为及时了解敌据点的动态,张一平按照溧水县委的指示,建立西区情报站,站点设在小朱村付顺贤家,派地下党员张文斌和他的大儿子张彦明,以泥匠身份为掩护,进入孔镇据点做工,掌握敌伪动态;派秘密党员徐声潮进入张宝钧家做“长工”,了解张宝钧的情况;同时,张一平又根据县委的指示,建立孔镇到小朱村经小官塘、大李巷的地下情报线,及时传递情报。

地下党员张文斌、张彦明父子俩是孔镇垾子里村贫苦农民,是心灵手巧的泥瓦匠。张文斌在敌人心脏里侦察,不仅向县委提供了孔镇据点的兵力、武器配备、据点内部通道等情况,还着重观察敌人的动态,为我党我军提供可靠的情报。11月中旬,新四军十六旅特务营和四十团回师溧水大李巷一带,日军探知后,就向孔镇据点增派兵力。一天下午,县城、洪蓝据点派了很多日军到了孔镇据点。狡猾的日寇加岗加哨,并宣布不准一人离开工地。张文斌暗暗地思忖后并对大儿子张彦明说:不管敌人多么狡猾,封锁再严,我们也要想办法将情报送出去。

这一天,张文斌的小儿子张彦亮、侄儿张彦松也随同进据点做小工。张文斌叫张彦松换下年小的张彦亮拎泥桶,并随手从地上拾起一片碎纸,用木匠的画线签写下几个字,藏在张彦亮的裤管里,让他送到小朱村的地下情报站傅顺贤手里。张彦亮心领神会,在嬉闹中通过岗哨,安全地将情报交给了傅顺贤。当月20日夜,十六旅特务营攻打东流村罗山庵日据点,接到张文斌父子俩的情报后,加强了对孔镇方向的警戒,增派了打援的力量。第二天凌晨,增派之敌遭到了新四军的伏击,便拖着几具尸体逃回据点。

张一平一腔热血,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抵外敌入侵、舍弃家庭舒适生活,投身抗日救亡斗争;他信念坚定,身处逆境,不计安危,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爱憎分明,为民族、为人民正气凛然,大义灭亲;他一心扑在抗日事业上。他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在艰难的岁月里,在故土乡村谱写了一首爱国抗日的抒情曲。

溧水和凤,这块革命前辈用青春热血换来的热土地,后人们用更精彩的人生谱写了一首首振兴乡村的抒情曲。

和凤镇吴村桥陈郭村的大学生陈龙云,回乡前已是江苏省龙头企业,他事业有成,开拓发展也有很大的前景,完全没必要“淡吃萝卜咸操心”而回乡。但他那份挚爱家乡的情感越来越强烈。陈龙云深知是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他富了,他那“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心也驱使他,决定回乡带领乡亲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08年10月,陈龙云回家乡,将陈郭村村东、村北杂草丛生的坡岭岗地承包下来。

初创时,花木的成成本、大量劳力的投入,尤其是大面积观赏红梅、古梅的培植仅供休闲观光,花光了陈龙云的积蓄,这些都令人担忧,而陈龙云却是那样的云淡风轻。

陈龙云奋斗3年,终于“不负春光不负卿”,创办成青梅种植示范基地;他遍访贵州、四川、重庆等全国各地的古梅,并高价移植数十棵,集观赏培育、销售、青梅制品销售、青梅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

秦淮梅园成了一首抒情的诗、一曲动听的歌、一幅泼墨的画;秦淮梅园,别有一番风韵:亭台、小桥、栈道,掩映在红霞般的梅花丛中,棵棵古梅枝干屈曲盘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因是开放式,一拨拨、一批批、一群群游人,从四面八方前来赏梅;摩肩接踵的人流穿行在一条条赏梅道上,一座座赏梅亭中。他还打造了“夏赏荷”湖、“秋听松涛”亭、“冬赏盆景赏腊梅”园,营造了游乐风雅园,将美好分享给民众;他安置了大量闲散人员,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安置,他们有事可做,不再玩牌、闲聊扯淡。

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光芒。“江苏省种粮模范大户”陈小建,这位75后,20世纪90年代起,就从那些在外务工的农户中流转土地,种植水稻、油麦。从几十亩到几百亩再到3000余亩,从手工收割到第一个买收割机再到成立“谷丰机械合作社”,从手工播撒化肥种子,喷洒农药到无人机作业,从追求稻麦产量到注重水稻品牌(南粳46水稻)、名牌苏米,无不体现他奋进的满腔热血;他从事农耕机械化、科学化、产业化。

不负春光韶华行。陈龙云用青春把丹青绘在坡岭岗地;陈小建把优美的抒情曲谱在乡村田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