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沙田的头像

沙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23
分享

山乡抒情曲——春风绿江南 后浪韶华行

轻风低吟,树叶沙沙。南京溧水吴村桥村“秦淮梅园”内,一片欢乐。这是吴村桥社区开启稻田“认养”模式,将水田划分若干单元,以家庭为单位有偿“认养”,便可有了自己的一块田。稻田实行托管监管,为用户配制远程设备,查看自家农田水稻生长常态及管理状态,零距离直观农事活动,从而基本全程溯源,达到“私人订制”健康的绿色生态大米,高端生态大米。

一位上着深蓝T血杉,下穿蓝褐裤的年轻人,英俊的脸上露着甜美的笑容,与操着不同口音的人群解说:“你们的农场基地位于石臼湖畔,东风圩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圩内河网密布,日照充沛,周边无任何工业企业及污染源。水稻是“南粳46”,生长期长达180天,大米颗粒饱满,饭粒油亮,香味浓郁。现在请大家登车去实地考察,回程再签约。”他是吴村桥党总支委员刘昌国,这是在深化改革中,大胆创新,为粮农们开启新模式。

这场景仅是刘昌国和吴村桥村后浪团队行走在振兴乡村路上的一个景点,其实他们感人的故事,翻开了一页又一页。

刘昌国,这位年轻的后浪,自2006年在党旗下宣誓起,立志振兴家乡,报效桑梓。2008年7月,他辞去职业中学教师,通过招考,成了家乡吴村桥社区的保障员,开启了服务家乡,脱贫攻坚,振兴乡村之路。

2008年8月,骄阳似火,蝉歌嘹亮。一位身材高挑的年轻人,俊俏的脸膛挂着汗珠,蹬着自行车行驶在乡村路上,他就是大学生村干刘昌国。他在为村民们养老、医保、低保、残疾等交费办卡上门服务而奔走。通过两周时间的快节奏,将全村村民应办均办妥。村民们一说到刘昌国都热情地称赞:“帅气而又和人的好村干”。

在工作服务中,与村民谈话时,他了解到一个很突出的乡情,让他纠结:吴村桥村自1980年实行了第一轮联产承包后,大多数村民凭每户5—10亩左右的水田耕种,不再愁吃穿,热情高涨。

然而,第二轮承包又过去了十五年,可大部分村民还是处在耕种仅有的农田。部分年轻的农民想走出家门,可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走出去,农田谁耕种?如果抛荒就得不偿失了。再说这些人也没有多少技能,农闲只能跟着泥瓦匠、木匠打打工;而中老年人更是无工打,好歹有饭吃有衣穿,于是就龟缩在家里,闲时就围着桌子打打牌。只有周旺村、陈郭村较为突出,大部分青壮年村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前往苏锡常沪当菜农打拼去了。他们有钱了就回村造了楼房,改变了物质生活,新农保、新农合也及时交,但这些家庭,老人、儿童留守,老人恋牌,儿童散养,教育、素养令人堪忧。

这样的乡情与他非常难受。他想,改革春风如此之暖,这些村民乡亲还是处在低收入境况,要改变。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迅速的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对社区内18个自然村的村情村貌实地调研,专业大户严景万、陈兴建、曹玉春的崛起,带动了部分村民就业,这些村民经济得到了提升,生活得到改善启发他明确到,仅靠传统的大幅笼农耕是难以振兴的,必须深化改革,用特色产业带动就业,赋能乡村振兴,那就应对辖区内农田进行高效改造,让小田变大田,筑巢引凤,吸引有资源、有能力的年轻村民争当职业农民,让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实现外出务工,或在家门口打工。并倡导职业农民,让低收入村民优先就业。特别是村内产业繁忙期的灵活就业人员,应签订双向合同,做到“肥水不外流”,避免网上域外招工,提升村民增收,“自我造血”的功能。

要使低收入的村民脱贫不返贫,还得引导职业农民发展创意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聚力打造具有乡土气息,规范化的品牌,寻求全区域化的发展轨道,让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成常态化,让留守儿童老人的标签降到最低率,为转型发展铺平道路。

他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整理成文,向村书记、主任汇报。他的想法得到了周书记、陈书记的肯定,特别得到了陈书记舆论宣传全力支持。在两委的合力下,通过两年农田高质量的改造、新型职业农民的招选、政策法规的宣讲、就业农民的培训、签约,造就了全区域内由原有3户专业户提升到16户:水产鱼农30亩以上有6户,粮农1000——3000亩以上5户,果农100——1000亩以上3户,经济林农1000——3000亩以上3户。另外,高塘冲、姚家庄两自然村,在帮扶、引导下成了林农村,小王埂成了塘河泥浆清淤专业村。区域内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的形成,促进了绿色经济的生根发芽,为转型发展而加速。

可是,在转型中,村民们那种散漫、依赖、保守、患得患失的习性和心态依然存在。面对问题他不是逃避,而是进行多次的解释和引导,并开办各类培训班,让青壮年能走出乡村,让中老年能在家门口有工打并能懂得法规政策,让转型中的问题得到圆满解答。

攻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云淡风轻。那些低收入农民闲散惯了,工作中消极怠工。产业人认为务工人员工作质量差,经常完不成任务,要解聘这些农场务工人员,由网上招来外地务工人员。社区周书记就将此事交给刘昌国处理。这位后浪耐心倾听他们的叙述,了解清楚情况后,就从政策、法律法规、观念、经济效益、习性等诸多方面进行疏导调解,向他们指出矛盾是一些陋习、传统观念引起,应去掉。刘昌国的亲和疏导促使专业农民和务工人员有正确的认识,就心平气和,重归常态。

吴村桥新型农业,带动了一大部分村民就业脱贫,但仍有些许农田和部分村民闲置。刘昌国就又向村两委建议,向在苏锡常沪的菜农发出倡议:回乡当菜农,带动闲散村民共同致富,村委提供平台。就这样,区域内生成菜农20—50亩的,有20户,又安置了一批闲散村民灵活就业,那些留守老人儿童也不再被贴上标签了。

从这里起步,成功转换跑道,找准了发展的方向,精彩逆袭,完美蜕变,华丽转身,铸就了乡村美景:

初春的吴村桥,是一首抒情的诗、一幅泼墨的画、一首动听的歌,天蓝地青,水绿村美。

初春的吴村桥--南京秦淮梅园,更是别有一番风韵。水榭亭台、小桥栈道,掩映在红霞般的梅花丛中,棵棵古梅枝干屈曲盘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再配上那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的香,真是惹人爱怜,流连忘返。

然而,这片跨越两乡镇的1800亩的美妙土地,直到2008年还是荒坡茅岭,放牛之地。她的蜕变是有动人的故事的。

一次,刘昌国到陈郭村上门服务,看到村中老人依赖于政府的养老金,热衷于麻将,带坏风气:一些中年人也热心打麻将,荒废了田地。他感到痛心,真的是“吃吃嬉戏,政府的救济”?他跟村支书谈到村情及发展的思考,正与周书记不谋而合。他们谋划后,通过多渠道将陈龙云请回来流转、开发这块土地,让闲散人员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

陈龙云,回乡前已是江苏省龙头企业——南京市龙力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事业有成,开拓发展也有很大的前景,完全没必要淡吃萝卜咸操心。但他那份挚爱家乡的情感受周书记、刘昌国的激发,越来越强烈。陈龙云深知是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他富了,他那“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心也驱使他,决定回乡带领乡亲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08年10月,陈龙云回家乡吴村桥,将陈郭村村东、村北杂草丛生的荒坡茅地承包下来。

初创时,花木的成活率、劳动技术缺乏,尤其是大面积红梅的培植仅供休闲观光,大量的成本的投入,花光了陈龙云的积蓄,这些都令人担忧,而龙云却是那样的云淡风轻。

陈龙云历经跋涉,奋斗3年,终于“不负春光不负卿”,创办成青梅种植示范基地,集观赏培育、销售、青梅文化展示、青梅制品销售、旅游观光于一体。“南京溧水秦淮梅园”,被江苏省农委认定为省主题创意农园、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被南京市农委评为“南京休闲农业新四十八景”,被溧水区授予“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更动人的是那分热爱家乡的情感落地生根,带动了家乡部分人脱贫致富,尤其是中老年人有事可做,不再玩牌、闲聊扯淡,促成村风开出了文明之花。

秦淮梅园只是一个点,刘昌国要连点成线,他规划将地处秦淮梅园、严景万茶场中间的吴村桥东林场,打造成生态创意园,将三处连成线,与比邻景万茶场的三叶园林无缝对接,成为城乡居民出行休闲的美游地。

吴村桥东林场,三移其主为陈铭,这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生,在外闯荡几十年,也由刘昌国向村两委建议,促成陈铭于2009年将吴村桥东林场800亩杂草丛生、无人肯包的坡岭岗地接过。从初种旱杂粮到经营茶园、经济林、月牙湖生态景观林的经营,从起初的朦胧的承包,到品牌诞生,再到鸟语花香的生态主题创意园建成,无不体现了刘昌国的精心引领。

刘昌国成功打造点、线的同时,经过精心调研,反复谋划,虚心向村民、专家征求意见,笃定良方后,向村两委请求,让辖区内18个自然村的村民都富起来:18个村应依据实情,各具特色的发展,圩区内生产粮油,发展水产品,旱地生产蔬菜、杂粮、苗木、经济林,使村区域发展无盲区,将闲置劳力经过多元化培训,组建各类专业务工队,使他们劳有所值,心有所乐。

刘昌国只是一名普通村干,很微弱。但他以党的精神为支柱,以上级领导、村两委和五千多村民为依靠,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全心全意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活力,倾力推动家乡的产业、生态和文明;他盘活了土地,富了农民,让农村发展多元化:年轻的农民进城务工,年过半百的可就近务工;田流转了没有牵挂,尤其是55-75岁的农民,有事可做,不再恋牌,一年能多挣两三万,老农们实实在在的迈入了新生活。一幅点有特色、线有美景、全面发展的新农村画卷已泼墨成型,让农民们走上了美好幸福路!他感慨地说:“我用行动告诉人们,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探索富民之路上,依靠了党的英明,有了对党的忠诚,有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才有了成功,才有了人生的价值”。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改革后乡村民众的迫切心声、梦想。吴村桥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康瑞,这位95后大学生,自2012年起成了村民出行难的解题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镇村修通了砂石公路,也开通了每天两班次的公交车。可是,从镇村公路到自然村仍是泥土机耕路,有的甚至还是小路。一些小山村农家造楼房,所有建材只能运到村镇公路边,再由手扶拖拉机沿着高高低低、弯弯曲曲的泥土机耕路半车半车的拨运到村口,又一担担挑到宅基地。那时身体疲惫不堪的村民,最大的奢望就是,有一条平整的沙石大道通往村庄。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2000年各自然村修通了砂石路到镇村公路;2002年村镇沙石公路修通了水泥路。

2012年和凤镇迈开了农田二轮大改造的步伐。从那时起,近10年,张康瑞一刻不停的抓住机遇,勘察、规划、汇报、沟通、协调,忙的不亦乐乎。他的目标只有一点,让粮农、果农更便利,也让粮商等直达产区。他的辛劳收到了喜人的成效:

改造后的农田内,沟渠、道路纵横有致,村民就骑着车到农田干活了。

改造后的农田,更显得平整广阔。每到农历二三月的艳阳天,绿苗泛波,一畦畦碧绿的麦苗,像绿丝毯,十分壮观;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那成片的油菜,一夜之间仿佛金浪涌动,变成了一层层,一浪浪黄色的海洋,那黄灿灿,明晃晃的油菜花,是那样鲜亮热烈,那样的悦人心目。那种气势,那种壮观,那种蓬勃,怎不让人心有震撼?广阔田野里的油菜花,随风起伏,把阵阵浓郁的芳香洒向十里八乡,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浓郁的香味儿,地道的“阳春白日风花香”。孩童们也活跃在油菜花丛中的机耕路上,舒心的放飞风筝,欢快的童心随着风筝在金色的海洋中起伏。

2016年区政府按下了村村通、农田路的快进健,张康瑞更是积极投身其中:一条条沥青路,四通八达;一条条机耕水泥路,纵横有致。如今无论是行走在平整宽阔的沥青路上,还是漫步水泥机耕路上,欣赏着村庄田野的风光,都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诗画乡村路,旅景田园村”

2018年新修的永和路、郭沈路,张康瑞更是出谋划策,修成了美农路,将秦淮梅园、东风林场月牙湖、江苏名茶景万茶场连成一线,西与梦华园无缝对接,北连晶桥石山下,形成了名园区位,村内春秋两季游客如云;也造就了行政村内风景如画的三横三纵沥青路,让困锁的乡村四通八达,园了村民们的出行、致富梦,也见证了张康瑞挥洒的汗水。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上,吴村桥村妇联主任张腊凤的不凡,又成了吴村桥村的另一道风景线。

张腊凤,这位村妇联主任,是吴村桥自然村400余户的联系村干,是吴村桥自然村土生土长人。她在党总支的指导下,带领吴村桥自然村人以健康溧水、美丽溧水、幸福溧水为挈机,结合区域优势、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擦亮生态优美这张名片,上联天线,下接地气,与党群齐心协力打造健康低碳的生活。她以陈小建的“吴谷道”香粳,指导其生产成金牌苏米;她指导在区域内建成珍贵苗木园、果树园、茶园、优质水稻基地、游览观光区、劳动体验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是倾心竭力。

如今走进吴村桥自然村,白墙灰瓦的楼房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步道四通八达,清澈的河塘倒映着青山秀景。

“原来村中三个池塘因为多年的垃圾污泥淤积,水发臭,现在,水清了,岸绿了。”村民们高兴地说。

走在吴村桥,各项公共设施、休闲场所配套完备,凉亭、篮球场、停车位、健康步道、公共厕所都一应俱全。近400户的吴村桥自然村,宽阔的骑行道两边绿荫环绕,青砖铺成的休闲广场干净整洁,近处的河塘清澈如镜,村庄前一树树红花绿叶摇曳……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春风如画的景色,还有一条条翡翠般的道路串起了历史与现代交织的人文气息,让过往行人领略到诗画乡村的勃勃生机。

张腊凤,这位后浪,能出色的将几十年里干群关系一直矛盾、紧张的近400户的吴村桥自然村,在和风细雨中,打造成“南京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南京市水美乡村”,这于她抓住机遇,解读好党和国家的政策密不可分;也于她一边树标杆,一边组团党员、组长、老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党员团队的作用密不可分;更于她没有霸权、霸凌,而是温和平易密不可分。但更令人叹服的,还是她聪慧灵动的引领。

2008年她担任村妇联主任后,在前往村委上班的路上,看到留守在家古稀之年的杨奶奶,在院墙边,精气神十足的给花、菜浇水,手提着三四十斤水桶气不喘,身不歪。就多留点意。通过聊天了解到,奶奶既不愿意到儿女家,更不愿意与人摸牌,特喜欢种菜栽花。于是张腊凤每天提前十几分钟上班,边和奶奶聊天,边同奶奶栽花种菜,将奶奶的院子打造成了既是菜园又是花园。

张腊凤就引导村民们跟着奶奶学,好多有院子的人家兴起花果蔬菜园,一个个美丽庭院也水到渠成。赋闲在家的老村民们牌也不摸了,白天在院子里松土、播种、栽花、施肥、浇水、修剪。。。。。。优哉游哉的;晚饭后常在村活动场地一起交流花果蔬菜的种植,跳跳广场舞,活出了精神,活出了时尚,活出了神奇,活出了文明,活得充实。

张腊凤工作中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引导村民,打造美丽庭院,创建了文明家庭。

2019年,因后浪团队的奋力创新,“扛木稍”的吴村桥村,在和凤镇的综合实力上升了5个名次。2020年综合实力上升为镇前4名。

吴村桥村能有如此实力,其密捷是在党的改革春风吹拂下,以刘昌国、张腊凤、张康瑞为代表的后浪党员们,把农业扛在肩上,把农民放在心上,以党的政策为契机,把爱国富民真正融化至心灵、落实在行动中,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把乡村置入画中,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燕语鸠鸣,蜂蝶带香。吴村桥,梅桃灼灼春水生,秧苗青青夏绿竞。刘昌国、张腊凤、张康瑞、陈龙云这群年轻的后浪,在富民创新的路上,以特有的气质谱奏出时代新曲。在行走的路上,他们又翻开新的一页,讲述更动听的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