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沙田的头像

沙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09
分享

追梦中的涟漪

迈入古稀之年,暮年已隐约可见,时光静静地流淌,温馨而又残酷,青春也随之一往而不复返。可逝去的岁月、远去的梦境,如倒流之水,涟漪起来,让人再次如初恋的情人朦胧般甜美。

三十年前,我有幸与施、俞两位年龄较大的老师搭档,一位是施老师从乡村联办中学到乡村小学同行26年。前18年他教初中数学,我教初中语文,我们一直搭档。后8年小学他仍教数学,但与另一位语文老师搭档;俞老师,他所在的村小学撤并到我校,让我们有了机缘,我们同班搭档8年,我教语文,他教数学。那时我是村完小校长,常听他们的课,和他们研讨课堂教学。

他们俩各有特色:

施老师1958年从溧水县中学高中毕业回乡,1977年起到我所在的联办初中、村小学执教26年。前18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后8年执教小学数学。他无论初中还是小学教学,学生和家长对他的课堂教学评价颇高:通俗易懂,课堂轻松、活跃;校、局领导也很赞赏。他非常注重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切入、挖掘上颇为用心,每堂课他都要自编2—3道例题;在教学上,他很注重将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因此,他的课上的透彻、风趣,没有学生听不懂、接受不了而厌学的,那怕是后进生,也都乐意上他的课。他的作业仅限于课本中的练习,课本上的习题他批改完后,将学生的错题集中起来,当堂讲清,他从不课后单独辅导学生,更不强化训练。他18年的中学教学,不说缕缕出彩,但最起码赢得了学生的肯定。1988年中考,他班的数学成绩位居县榜首。然而他的8年小学数学教学在检测中,成绩始终处在乡镇中等。

另一位俞老师,他17虚岁初中毕业后就踏上了讲台,从教小学数学43年,他的课堂教学虽没有施老师精彩,但他堂堂课上得严谨、扎实,毫不懈怠,尤其对学困生、粗枝大叶生,在学习上那怕出现丝毫瑕疵,他都要将学生叫到跟前进行辅导,直到所学知识正真接受。对全班学生他非常重视强化巩固。几十年来,无论是学业检测还是学生参加竞赛,他的班级都是名列前茅。教学中他虽然很严,但他语气温和,说话如一缕清风,面含微笑,和蔼可亲,因此学生没有丝毫懈怠、厌倦学习而嫌他的。他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和尊敬。

施、俞两位教师,领导和同事曾这样评价:‘’施老师课是上得有水平,但小学教学业绩与课堂教学不成正比,可能是施老师不适应小学教育学;俞老师课上得一丝不苟,能磨课,教学业绩也显著”’。其实这种评判有失偏颇。

施老师的课上得好是值得点赞,业绩不理想并非是他“不适应小学教育学”而是忽略了小学生的专注力和自觉性等还未养成,特别是,人在知识接受中会先快后慢的遗忘,小学生更显现,施老师没有握住这个切入点,仍以初中生的教学模式对待小学生必然相形见绌。要知道,小学生与初中生是有差异的,小学生理解与识记要比初中生逊色的多,学习知识易遗忘。因此,小学生学习知识所需的强化,应高于初中生。而施老师缺的就是此,将小学生视为初中生,自信于课堂讲解,无足够的强化巩固,犯了一劳永逸的大忌,自然知识的掌握就够不牢了;同时,对学生的纠错辅导,他也是满堂统一讲解,缺乏个性辅导,区别对待。而俞老师的课虽然平静朴素,但他做到了从学生实情出发,对学生进行区别纠错辅导,掌握学生出错实情,杜绝错误再发生。这样辅导,合理有效,尤其是对学困生。还有他培养了学生数理上的一丝不苟、严谨的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位教师教学上各有千秋,如若能互补,教学就更合理有效。

2015年11月,踏入了三年级同课异构的研讨课。教研课一,分四步走:第一步导入新课,朗读第一自然段;第二步品读2—5自然段,欣赏露珠形之美;第三步学习第6自然段,欣赏露珠神之美;第四步品读第7自然段,最后师生齐读全文。整个教学过程,朗读贯穿始终,在每一个环节,读的方式又各有侧重,有教师引读、范读、指导读,有学生在读中欣赏语言之美;感受小露珠的神形之美;体验大自然的情趣之美;此外注重“读”的同时,教者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性的感受。可概括为:课件设计精美,指导品读到位。但我心存疑虑:其一课堂上课件的频繁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这种课件制作时间是否允许;其二课堂上课件的频繁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的翅膀;其三语文课除了引导学生朗读外,还应做些什么?

带着这些疑虑,我又步入了研二课。研课二有这样几个板块: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二充分朗读,概述课文;三创设情境,运用实践;四情感诵读,设计练习。和研一课有共同的朗读贯穿始终。然,研二课的着眼点已不再局限于“朗读感悟”,而是提升到“发展学生的语言”上了。为达这一目标,教者将重心放在了创设语言实践情境上。如导入新课时,教者鼓励学生围绕“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这些方面谈自己的感受,在学习2—5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种小动物,老师是小露珠,然后教师走进学生中与其对话,形成相互主动问早的生动场景。这就是传统的阅读文学作品时“形象再创造”的践行,多好啊。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又创设写话情境,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种植物,写下自己对小露珠感谢的话。在学习最后一节之后,让学生运用朗读、背诵、写感想、绘画、唱歌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即使在练习设计上,教师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这些都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堂课教者虽然没有运用多媒体辅导教学,但学生学得仍然兴趣盎然,整个课堂充满活力。研二课为学生营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与发展空间。

这两堂课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以及教学预设上都显示了扎实的功底,但由于着眼点不同,对教材的选择、挖掘而不同,自然效果也不同。尤其研二课将研一课的不足进行了修正补充,这正是大家所期待的。

同课异构课让我看到了教学的希望而欣慰。

忽然觉得这些教师的课就像一条条小溪的清泉,流淌在我们生命的深深山谷中,流水淙淙滋润着我们的情感草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