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聂建民的头像

聂建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10
分享

从来佳茗似佳人

从来佳茗似佳人

聂建民

三十年前朋友处饮茶时,茶室的一幅狂草书法作品:“人间有味是清欢”“从来佳茗似佳人”,点画腾跃,犹如天空之飞鸟,草原之奔马,长江之流水,高山之飞瀑,笔画如杯中的茶叶在杯水之中潇洒放纵,自由活泼,放逸生奇,精神饱满,加之盖碗中茶汤色泽渐渐绿亮,只见茶芽朵朵、亭亭玉立,或旗枪交错、上下浮沉,瞬间愉悦了茶人的视觉感受,增加饮茶的意趣,狂草与水气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趁着温热,闻闻茶汤香气,清香令人心旷神怡;观察茶汤颜色,或黄绿碧清,或乳白微绿,或淡绿微黄……隔杯对着阳光透视,还可见到汤中有细细茸豪沉浮游动,熠熠生辉。待茶汤与舌头味蕾充分接触,细细领略杯中茗韵:真是“茶如佳人”啊,饮茶的情趣也引发了我对于茶品,茶具的兴趣,更对“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产生探索的欲望,“从来佳茗似佳人” 是苏轼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收束之句。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从诗题可以知道,苏东坡的诗作是一首唱和诗。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一○九○年)春,福建壑源山上的新茶面市,其时在闽地任转运判官的曹辅,给远在杭州任太守的老朋友苏东坡送了一些,并依照当时文人交往的惯例,同时呈上自己所写的一首七律。酷爱饮茶的苏东坡品尝新茗后有感而发,和诗答谢。历史上,曹辅也是有名的谏臣,官声颇好,但他的这首茶诗好像并不曾流传下来,恐怕早被东坡的光芒掩盖了。而苏东坡的和诗则一纸风行,千年不朽。

古往今来,自有了茶这个不可或缺的生活品后,关于茶的比喻可以说五花八门:嘉木、佳人、叶嘉、瑞草、灵草、灵芽、雀舌、龙团、清友、花朵、扇子、雏鸟、琼蕊浆、忘忧草等等,也有抽象的说茶像人生,像命运、像爱情。笔者以为,其中最具创意和形象思维的,当数“佳人”莫属。

到了东坡这里他以浪漫诙谐的笔调锦心绣口喻茶为“佳人”,将茶的喻说换了天地,“从来佳茗似佳人”。自东坡这句诗一出,古今所有关于茶的比喻,都立刻相形见绌,黯淡无光,都成了一堆俗脂庸粉。这一诗句被誉为是“古往今来咏茶第一名句”。东坡之前,谁能谁又有胆量把茶比作美女来品赏呢?这千八百年过去了,还有哪一句能出其右呢?谁又能吟诵出比这更好的诗句呢?

“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历代文士茶人耳熟能详的名句,这句诗不仅指代佳人,还喻指君子贤良。从此,历代与茶沾边的人,无论是种茶的、制茶的还是喝茶的,也无论是真风流还是假风雅,莫不争相传诵。即便大字不识的山野村夫,也一定会会意“佳茗”与“佳人”的妙意。

去年的一天,托四川文友买来一斤蒙顶甘露。立即用豆绿色镂空盖碗冲泡了一碗。

喜出望外的是发生在饮茶时──揭开盖碗,随意一瞟,目光立即被拉直了。只见碗里的茶叶细而长,茶汤黄而碧,阵阵香气从盖碗中袅袅升起,蒙覆碗上,久久凝结不散。赶忙端起品尝,清淡中透出甘美,真是妙不可言!“这就是蒙顶甘露!于是“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行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诗句,立即在我面前变得具体而生动。

和蒙顶甘露的邂逅,勾起了我探究蜀茶的兴趣。立即翻阅各种资料查阅四川的茶,原来蜀茶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叶之祖。《神农本草》中说,“茶树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这益州,就是今日之四川。《华阳国志》里载,周武王伐纣后,巴蜀等西南小国曾以茶叶作贡品,茶叶出川,即由此时起。另外,我国最早的关于买茶卖茶的文字记录,出自西汉文学家、四川资中人王褒所写的《僮约》之中:“武阳(今四川)买茶”,“烹茶尽具”。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在他的《茶经》里,谈及蜀茶栽种、制作、饮用情况的,竟有十七处之多。所以,清人顾炎武《日知录》曰:“秦人取蜀,尔后始有茗饮之事。”实不谬也!

蜀茶不但历史久远,而且量多质高。汉代以前蜀茶独步天下;到了唐代,据《茶经》统计,全国茶叶产地共三十一州,四川即有八州。李肇《唐国史补》还说,当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号为第一。”宋代时,蜀茶名声更大,出现了“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等名噪全国的蜀中八大名茶。宋代以后,尽管江南的茶叶栽植制作日益发展,名茶迭出,渐成后来居上之势,但蜀茶依旧优势明显,不可小觑。

被这么一个环境熏陶了整整二十多年的苏东坡,在对茶的理解和热爱这一点上,无疑是有着坚实的童子功。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所幸的是,流落之地,多产佳茗。帮他消解官场愁苦的,想来就应该有或浓郁、或淡雅的茶汤吧!不信请看《仇池笔记》,苏东坡在其中明确写道:“除烦去腻,不可缺茶。”还应该在这里说到的是,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一○七三年),苏东坡在杭州当通判,一日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拜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于是苏东坡在禅院的粉壁上题诗一首:“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帮助苏东坡消解官场愁苦的,除过好茶以外,更有好女人。

苏东坡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苏、王两人情深意笃,但共同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王弗不幸病逝。苏东坡在王弗逝世十周年之时,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二年嫁入苏家。她小苏东坡十一岁,自幼对这位堂姐夫崇拜有加,由于生性温柔,婚后更是处处依着丈夫。王闰之伴随苏东坡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二十五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东坡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后,王闰之不幸逝世。苏东坡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苏东坡还有一个名叫王朝云的侍妾,比他小二十六岁。在苏东坡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东坡的红颜知己,苏东坡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王朝云也先于苏东坡病逝。遵照朝云的遗愿,苏东坡把她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王朝云能歌善舞,尤擅琵琶演奏,且精于茶艺。我想,“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绝妙诗句,很可能就是苏东坡在茶香氤氲里、朝云倩影中开始孕育的吧!

和苏东坡同甘共苦的好茶、好女人,就是这样造就了他在对茶、以及对女人理解和热爱上的登峰造极,于是,“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便从苏东坡的笔下油然而出……

在官场上,苏东坡是失意者,但终生有好女人和好茶相伴,也算是他从冥冥之中得到的一点儿补偿。固然官场得意者的身旁,从来就不缺漂亮女人,但漂亮女人却不一定是好女人;同样,物质层面质量完全相同的好茶,在失意者和得意者的精神感受中,滋味也一定是迥然有异!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苏东坡如是说,苏东坡是明白人!从来佳茗似佳人”,无疑是众多有关茶的意象中最深入人心的意象。这是苏东坡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更是对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贡献。

苏轼深研佛理,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宋代文人相比较前代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在心态上已经走向平和从容。他们对待周围人事或自身遭遇,不是要把自己的心情、感受、体验一股脑地说出来,使激烈的情绪得以释放,而是用更加冷静理性的思索,从经历中得出人生的经验。在欣喜时不得意忘形,在失意时也不颓废自弃,总是能够客观地面对人生和命运,心平气和地接受上天的安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宋代文人显得成熟、理性、平和、包容。即便是要将内心所感所想表达出来,也多会采取一种曲折委婉的方式,体现出“温柔敦厚”的传统观念与旷达情怀。

一盏好茶,随缘自适。苏轼与点茶之间的情缘典故,也只是古代文人与茶相交集的一大代表罢了。古代文人点茶,非源于苏轼,也非止于苏轼,这些闪烁在茶文化、茶历史上的文人点茶故事,精彩而厚重,值得我们去发掘与探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