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杰的头像

张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26
分享

那人 那事 那乡情

      张 杰

内蒙古好鲁库种羊场是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地方。记得当年种羊场的四千八百多口人、一千二百多职工干部,由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湖南、四川、河北、辽宁、内蒙古等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员组成。职工干部中由国家调动和分配的大学生、中专生及有技术专长的人员比例很高,因此这里的职工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非常高,在推动种羊场经济建设的同时,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光大,给这片孤独寂静的碧野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使广大职工群众增添了无穷乐趣,丰富和活跃了种羊场的业余文化生活。

    01.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天,微风和煦,艳阳高照。我与几个同伴一起在到总场办公室附近玩耍时,偶然发现总场办公室的东山墙上的黄土泥被白灰墙所代替,用木杆捆绑搭建起的高高的架子上几个身影在忙碌着。他们先用铅笔描出轮廓,再用彩笔粗描而后细描润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巧妙地配色、精心地勾勒,几天工夫已经出来影影超超的轮廓,再过几天,一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油画展现在人们面前。

只见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占据了画面中心位置,身后是翻滚的乌云,沉降的地平线使群山显得低矮。画面上的青年毛泽东身穿一件传统的中式长袍,一只手拿着一把油纸伞,另一只手握着拳,意志坚定地大步走在山路上。将毛主席安排在正朝观众的位置,他远远地,而且镇定自若地朝我们走来,像太阳带给人民希望;高昂的头微微侧转,以表达他的革命精神,不怕艰险和强暴,勇敢斗争并赢得胜利;紧握的拳头表达他的革命意志坚定,不怕牺牲,决心克服困难去解放中国和人类,自信一定会胜利;手中的旧雨伞显示他刻苦工作,生活简朴的作风,为革命长途跋涉,风雨兼程,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崎岖坎坷的小路。秋风吹拂着他的长发,吹动他的长袍,预示着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背景上疾行的云,揭示毛泽东在斗争最尖锐的阶段抵达安源,和他的平静坚定的自信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幅油画原创是以1921年毛泽东到安源组织工人运动并举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为表现题材的油画。该画在当时被称为"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的新纪元",文革期间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和样板戏一样的地位。它是江西省安源煤矿筹办"毛泽东思想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中的一幅画。交由偶然介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刘春华参与执笔创作。1967年10月1日该画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首度展出。次年5月《人民画报》以"毛主席去安源"为名、用彩色夹页首次发表了该画。1968年7月1日经当时江青批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再次以彩色单页形式隆重、热烈、公开发表。署名为"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当时该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不含转载),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当时这幅画的印刷品送到各个基层单位的时候,到处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敬迎宝像。作者刘春华,现任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97年获"中国画坛百杰"称号。

从墙壁上油画描摹的熟练程度,足可以看出描摹者的绘画功底和技艺的高超,遗憾地是忘记了绘画描摹的几位“大师”都是谁啦。记忆里似乎几位高手有付国臣大伯、蒋登俊叔叔……,不管怎样,反正可以认定的是好鲁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我们的父辈们人才辈出。值得自豪的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受到了他们的熏陶,汲取着伟大故乡丰富的营养,从而茁壮成长。

      02.制作毛主席像章

在那个年代,得到一枚毛主席像章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回忆起邻居张秀英阿姨心灵手巧,将别人从外地带回来的像章借来,利用在晚上发电厂上班的空隙,制做像章的故事依然兴奋不已。为了得到几枚像章,吃过晚饭我便早早到阿姨家等候着。阿姨上了班,先给柴油发电机加油、加水,认真检查后准时启动机器,待安全送出电后,便开始做浇铸像章的准备。只见她找来早已准备好的黄土,将它像和面似的用水和好,又反复在一个木板上摔揉,在恰到好处时将像章按压在和好的黄土坯子上做成模具,而后将盛满废旧铅蓄电池铅板的马勺放在熊熊燃烧的火炉上,随着温度的升高,一股浓烟弥漫开来,须臾呛人的味道令人咳嗽不止,顷刻间铅板便化成铅水。阿姨用铁勺将铅水徐徐倒入模具,之后轻轻将一个早已用钢丝做好的别针放在上面,一会儿功夫待铅水凝固便取出来,用小銼稍加打磨,一个个精美逼真的毛主席像章便做成了。阿姨瞧着我那急待渴望的眼神和疲倦的样子,先给我几个像章打发我快回家啦。

第二天,佩戴着阿姨制作的毛主席像章去上学,同学和老师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

       03. 驴皮影

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有号称“大影匠”孟宪田和“二影匠”孟宪增两位大伯的“驴皮影戏”,她也是我们儿提时代接受文化教育的启蒙。

天刚黑,简单的用两张桌子和几根木头搭建的台子前人头攒动,偌大的白布屏幕格外醒目,高悬的汽灯明亮耀眼。随着高亢悦耳、有板有眼的唱腔和铿锵有力的锣鼓镲的伴奏,屏幕上身着盔甲的武士们打斗的正酣,时而棍棒劲舞,时而大刀飞旋,时而弓箭拉圆......走进屏幕后面只见孟宪田、孟宪增两位大伯手脚并用,一边操控着皮影和锣鼓镲,一边唱着台词;王全、孟宪成和李凤成等几位拉胡琴的、吹唢呐的、敲小鼓打快板的忙地不可开交。什么《封神榜》、《连环计》、《白蛇传》和《薛刚反唐》等等,一出接一出,每年夏天的夜晚热闹非凡。

传说2000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病逝,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大臣李少翁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起源。

记得放学时跟老同学孟庆山到他家玩儿,时常看见孟宪增大伯利用业余时间加工制作皮影的忙碌身影。据介绍,制作驴皮影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第一步是选皮。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驴皮,这种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第二步是制皮。通常有两种方法炮制它的原材料—驴皮:"净皮"和"灰皮"。 "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先将选好的驴皮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取出用刀刮制四次,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工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好后撑在木架上阴干,晾到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皮影。 "灰皮"也称为"软刮",浸泡皮时把氧化钙(石灰)、硫化钠(臭火碱)、硫酸等药剂配方化入水中,将牛皮反复浸泡刮制而成。这种方法刮出来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刻。第三步是画稿。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第四步是过稿。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驴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才能描图样。 画稿前对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 接下来是描图样,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第五步是镂刻。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甚至三十把以上。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艺人需要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 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虚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用于景片建筑的刻制。 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刻制皮影有口诀相传,程序如下: 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 刻衣饰花纹--卍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棂丢出齿,挑成雪花花。 刻盔甲--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 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龟,一满都在水字格。第六步是敷彩。皮影雕完之后是敷彩。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 着色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大致敷彩的方法是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胶色交融成为粥状,趁热敷在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第七步是发汗熨平。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 脱水发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熨烫;此外还有一种土办法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之脱水发汗。 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温度一般在摄氏七十度上下。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挥发了,颜色也吃入皮内了,皮影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缩为一团,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胶色就不能溶入肉皮,皮内的水分难以排尽,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泽不亮,时间长了还会变形。第八步是缀结完成。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 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和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装置卡口,皮影人头就插在那里。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上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连。 腹部--腹部上方与胸相连,下方与双腿相连,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包括靴鞋在内)。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称之为"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萎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影人。 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木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用铁丝相连,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于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孟大伯他们在制作皮影的同时,一有时间还要背唱本、练唱腔,这些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功啊。

几度辉煌,几度落寞,这个曾经在好鲁库辉煌过的皮影戏,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消失殆尽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但没看过皮影戏,甚至不知道皮影戏是什么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