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风的头像

朱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22
分享

书画里的浚县

李克强总理,来浚县了!在2021年8月18日,在小河镇袁庄村。

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灾区浚县的最美画面。

一年快过去了,浚县蓄滞洪区受灾的房屋,都已翻建成了美丽的新家园。

这是党和政府,足额救助资金雕刻出来的更美画面。

看,画中的风景,都是最美的。

听,党的号角,引领前进的路线。

若景不美,怎能够绘入画面。唯有最美的风景,才能勾起作画的欲念。唯有伟大的创造,才能成就书画里的诗篇。

小孩手举风车飞转,转出了童年的快乐,转出了幸福的源泉。一串又一串的美丽记忆,将是一生的陪伴。

于是,梵高的《风车磨坊》,莫奈的《原野和风车》,雷斯达尔的《韦克的风车》等,都成了世界名画。

毕加索的《戴帽子的男人》,保罗鲁本斯的《草帽》,埃德加德加的《女帽》等,也让帽子成为,人人都想拥有的皇冠。

阎立本的《步辇图》,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都被尊为,中国名画的巨著鸿篇。

齐白石除了《山水十二条屏》的恢弘巨制,他的《虾》,也从具象的个体元素,来把美妙的生活展现。

能够入画的元素,如轨道桥梁湖泊山川,花草鱼虾古庙、道观,---枚不胜举,到处可见。

而今,在浚县,能入画的风景,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最能体现日新月异的元素,我认为,唯有帽子、风车、轿子、牌坊和路子莫属了。

一、帽子

12年夏天,我做过阑尾炎手术,按说两周就该好了,可是直到冬月临近,刀口仍然未能痊愈。我做手术的省城三甲医院的大夫,对此也束手无策,没有什么高招。

鹤壁的同学朱万明,听了我的遭遇,建议我到浚县王庄乡某村治疗。一个老中医,几小包药粉,总重量不足30克,自制的。我半信半疑,按医嘱施药,不到半个月,刀口愈合了。自此,对浚县,我有了新的认识;对叶落归根,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深冬,我突发奇想,在老家建了五间平房,让空寂了二十多年的宅基地,不再荒凉。

有了房屋,就有了家园。回到家乡,吃饭睡觉不愁了,自然多一份,常回家看看的理由和牵绊。

17年,侄子朱传波创业,在安徽马鞍山市,承接了一个光伏发电的安装工程,需要一个施工队。朱英伦、白占伟组织村里的几十位青壮劳力,来到马鞍山,打拼一年多,顺利完工。工程交付后,他们挣来了一大桶金,也锻炼出一批能工巧匠来。

朱传波想在浚县,发展屋顶光伏发电产业,需要先做个样板工程,看中了我的屋顶。

我的院子,正好地处善朱线002乡道旁,位置极佳,适合推广宣传。

白占伟和两个小伙子,没有几天功夫,给我的屋顶,戴上了一顶大大的帽子。

这顶帽子很神奇,专吃太阳光,把光变成电 ,输给国家电网。屋顶不但少了夏日阳光的炙烤,屋里也就多了几份凉爽,而且多了一份收益。

同村的朱周林,看到了商机,另立门户,专门给十里八村的民房安装“光伏帽子”。

为解决资金的不足,他们开发出一套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注册公司,让公司代为农户与银行签订小额贷款协议。即公司租赁农户的房顶,装上太阳能光伏板,发电创收。按协议约定,与农户分配投资和收益。

资料显示:光伏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一项清洁能源应用技术,起源于1954年美国科学家恰宾和皮尔松发明的单晶硅太阳电池。20世纪70年代,全球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的日益突出,传统燃料的不可再生,令人们看上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廉价环保的太阳能。20世纪末,美国提出“百万屋顶”计划,日本提出新阳光计划;本世纪初,以中日印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光伏产业需求大增;中国成为全球光伏发电安装量增长最快的国家,2011已达全球65%的占比。

屋顶光伏发电,收集清洁电能,输送到电网,通过变电站变压,再销售给千家万户。在浚县,该项目已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我的屋顶,自戴上大帽子后,平均每月能进账两千多元。

听朱传波说:光伏板的使用寿命为25年,6至8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后续十几年,发电的收益属于净赚。

瓦房不好装,但屋的主人非要装。即使戴上半顶光伏帽子,也总比不戴的好。于是在瓦房朝阳的一面,顺势而为,也都陆续装上了光伏板。

在浚县,房屋只要没有大树的遮影,房屋的主人定会在房顶戴上一顶脱贫致富、能生钱财的光伏帽子。

二、风车

盛夏的午后,太阳暴晒,天气炎热,我给陈村的同学陈军民打电话,想找他侃大山。

他回道:“我在北地呢,小孙儿缠着我,要看装大风车。你过来吧。”

那一刻,我才注意到,浚县境内,近几年,蔚蓝的天空下,生长出好多“大风车”的风景来。

据在某风电公司任职的表弟夏建春说,浚县境内东半部的大风车,都是他们公司负责安装的,两年了,工程还在继续。

我问表弟:“一台大风车需要多少钱呀?”

表弟说:“这要看功率大小,功率越大,价钱越高。0.5至2.0兆瓦的,价格在三百万到一千万不等。国产的便宜些,进口的贵。”

我接着问:“转一圈能发多少度电呢?多长时间能收回投资?”

表弟回道:“2.0兆瓦的机组,工作一小时。可发电2000度。风电项目是发改委立项的国有投资,是国家能源战略,个人一般不涉足。”

表弟介绍,浚县的风力发电,13年起步。一期在屯子镇火龙岗区域,建成33台风力发电机组。所发电量全部上网销售,可供8万多户居民正常用电,一年能够节约标准煤三万余吨。

史料记载,风车最早出现在波斯。传入欧洲后,在15世纪得到广泛应用,起初用来抽水和磨面。风力发电在芬兰、丹麦等国家很流行。在1890年,丹麦开启了风电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战前后,由于能源需求大增,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相继建造了一批大型风力发电机。

中国的风电发展相对滞后,始于建国初期。历经研究实验、持续发展、高速发展、规模化发展四个阶段。最早在甘肃、新疆布局。目前已触及到全国的各个角落。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风力发电具有不需要燃料、占地面积小、无污染、运行成本底等优势,故浚县发展风电产业成为必然。

浚县一期风电工程建成后,形成了非常壮观的风力发电旅游景观,拉动了浚县旅游经济的发展。想看大风车,了解风力发电的过程,再也不用跑大西北了。

如今,善堂镇人想看大风车,再也不用跑屯子了;陈村人想看大风车,也不用跑到后寨、朱村了。

三、轿子

2016年春节前,外甥朱晓焕准备相亲,买了一辆中配的朗逸。二姐夫受到感染,为方便接送孙子上学,年后买了辆吉利帝豪。二姐的三个已成家的女儿,不甘落后,这几年也都陆续买了轿车。我的大姐在县城和农村两头住,早就买了辆新能源电动轿车,来代步了。

在浚县,目前十有八九的院子门口,都会站着一辆小轿车,人们亲切地喊它“轿子”。

据史料记载,轿子起源于夏朝初期,由古代的车子演变而来。轿子成为专门的载人工具,最初的动力是人抬,或骡、马、驴拉、骆驼驮等。

宋代把“轿子”的称谓固定下来,形成了轿子文化。轿子的种类分为官轿、民轿、喜轿(花轿)、魂轿;制作材料有实木、竹子、藤条等;动力有二人抬、四人抬、八人抬,或骆驼、象、骡等动物拉或驮。从轿子的分类可以看出,坐轿人的身份和官级等区别。

清朝的轿车,是马车和轿子的结合物,外形酷似轿子。自西方人用内燃机动力代替了轿子的动力后,出现了现在的轿车。英文轿车Sedan的字义,原来就是轿子、马车的意思。

今天的浚县,轿车已经开进了寻常百姓家,不再像古代的轿子那样,有身份的高低贵贱的区别了。

“轿子”已经成为浚县交通发达、城乡差别缩小、生活幸福指数提升的代名词了。

四、牌坊和路子

卫水右岸,大伾山东,向东约十公里处,有一个超大的自然村落,名曰朱村,这是生我养我的村庄。

说朱村超大,是因为,一个行政村,由几个自然村落组成的情况较常见,而朱村是一个自然村,却在1987年12月,被划为三个行政村,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朱村与滑县白道口镇的村庄搭界,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直到新世纪初,还没有一条硬化的通到村里的柏油路。当时,想把轿车开到村里,都要看老天爷的脸色。遇到下大雨,满街的泥泞,轿车进不来,也出不去。若真想开车进村,只能落得个在泥里原地打滑。村庄的年轻人,一旦有机会走出去,就真的不想回村了。这也是雕刻在,我记忆深处的忧伤和乡愁。

去年,国道342修到了村南头。朱志刚、朱明月等人效仿他村,提议村民捐资建牌坊。

今年春天,朱村花了几十万,在国道旁的南村口,修筑了一座高大威武的石牌坊,上面“朱村”二字,由朱村原村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导、著名书法家朱彦民先生题写,白占伟做了灯光亮化。

牌坊成为朱村的新地标,村民自我介绍时,都充满了自豪感。一到晚上,牌坊灯火通明,与村南边相距不足两公里处的郑济高铁线,对视呼应,成为朱村继关帝庙、明槐、烈士纪念亭之后,又一道明耀的靓丽风景。

正在施工的安罗高速从朱村西地穿过,并在村南的国道342交叉处,设了一个出入口,距离朱村不到一公里。

最近,镇政府在朱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行动,朱村的街道路面,全部做了硬化。村庄的各个角落,也都设立了垃圾箱、垃圾池,并且指派专人,负责街道卫生的清理工作。

在浚县政府和党的引领下,地处县域经济发展神经末梢的朱村,也都绘出了书画里的美景。

用浚县人民的汗水做颜料,定能绘制出更加靓丽的书画里的浚县。

后记

同学兼文友靳思忠先生,邀我写一篇“喜迎二十大,看浚县新变化”的散文,我非常激动,欣然接受了这个美差。

于是,我参照李春雷先生撰写《家在河北》时的感想,回道:

浚县是我们的家乡,我自然有着更多的热爱和了解,更希望国人和世界,了解浚县,祝福浚县,助力浚县。

朱风写于2022年7月22日于郑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