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风的头像

朱风

网站用户

儿童文学
202210/04
分享

爷孙儿俩与蚊子

一、

杜小苗自来到甲市,上了小学,已经三年了,几乎没有看见过黄土。甲市是一座干净整洁的海滨城市,只有到了公园,或者是郊区,才能拔开绿化地带地表的草丛或绿植,找到一些黄土来。呵护城市环境的绿色植被,像人的衣服一样,把黄土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绿植在掩盖黄土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生命的活力,已及清新爽目的空气。

就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城市居然大面积感冒了,如同流感一样的病,人是传播体。感染上的人,需要隔离在特定的空间治疗。治愈后,再呆在该呆的地方,观察两三周时间。进行核酸检测,天天为阴,没有返阳的情况,才能视为消除了传播的风险,才可与健康的人正常接触。绿植孤独地站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里的人们。绿植散发出来的茁壮生长的生机,等不来人们的驻足观赏,感觉有点失落,也有些悲观绝望。

小苗戴上口罩,一个人下了楼。他来到小区唯一的出入口,拿出一张特别出入证,递给保安。穿着防护服的保安,用戴着医护手套的左手,接住出入证,双目隔着透明塑料布,仔细看了看,用戴着医护手套的右手,在出入证上设定的日期栏处,标出当日出去的时间点。然后,把出入证递给小苗,叮嘱了一句:

“不能超时呀!”

小苗出了大门,来到距离小区不远处的小游园。小苗在一片灌木丛处,拔开绿植,找到了黄土。小苗在黄土上找呀找,他想找到苍蝇或是蚊子,可怎么也找不到。小苗有些失望。

苍蝇和蚊子是小苗学龄前,在千里之外的农村老家结识的异类朋友。当时,这些小动物与小苗朝夕相处,曾经陪伴小苗度过了好长一段孤独留守的岁月。

小苗继续找,他终于瞅见了一群蚂蚁。小苗兴奋地大叫:

“蚂蚁!这儿有蚂蚁!”

随及,小苗立刻止住大叫,他似乎意识到,叫声太大,可能会吓着蚂蚁。吓跑了蚂蚁,自己又该孤独了。小苗憋住气息,开始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他瞅着成群结队的蚂蚁,浩浩荡荡,往家里抬东西。它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齐心协力,没有一个偷奸耍滑的。

小苗盯着蚂蚁搬家队都进了蚂蚁洞,留下他一个人时,他再次想起了苍蝇和蚊子。他继续找,希望在这里能见到苍蝇或者蚊子,和它们说说话、聊聊天,诉说一下心中的烦心事。

“苍蝇喜欢白天飞,蚊子喜欢夜晚出来。”爷爷老杜曾经说过的话,在小苗耳边响起。

小苗意识到,现在是艳阳高照的大白天,到处都是明晃晃的。苍蝇有可能飞出来。这个时间点,想见到蚊子,是没指望了。

“苍蝇喜欢叮屎粪,找找,看哪里有屎有粪。”

“要不,干脆自己在这拉一泡,招惹苍蝇过来吧”。

突然,小苗的心底,生出一种令人作呕的怪诞的想法。

“找,可以,自己绝不能随地大小便!讲文明!要讲文明!”小苗立刻否定了自己的第二个荒诞的想法,对自己不满起来。

“真荒唐!”小苗羞愧得满脸热乎乎的,骂自己咋能生出如此腥馊的意念来。小苗害怕有人看出来他的心思,不由自主地向四周张望一番,确认了周边没其他人,他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才渐渐平静下来。其实,小苗的这种担心,是没必要有。因为整座城市,目前还未解封,除了白衣战士、快递小哥、环卫工和防疫志愿者,大街小巷,公共场所,几乎没有一个闲逛的人,

平静下来的小苗,继续找,他依次又拨开几处绿植,仍然没找到苍蝇的踪迹,更不可能与蚊子偶遇。小苗泄气地坐在绿化带旁的长椅上,像一个扁皮球,瘫软得无精打采,不可能再蹦起来。

“这里找不到苍蝇和蚊子,还有另一个原因。”

不知什么时候,小苗学会了分析。现代的大都市,走人行车的地面,全是硬化的。清洁工爷爷把整座城市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杂草和浑水没有落脚的地方,那会给蚊子和苍蝇预备生存的环境呢。小动物本来是喜欢驻足绿色植物和行道树的,可园林护工尽职尽责,总是定期搞消杀,早已把城市的草木,打扮得像喷了香水的具有高贵身份的阿姨,没人敢有接近的本领和勇气。小动物们已经卑微得只想着逃跑了。

“叮铃铃,叮铃铃”。小苗的电话手表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催他赶快回家。

“俩小时!过得真快。”小苗抱怨玩的时间太短。但他没敢犹豫,起身匆匆往家里赶。

甲市封城快一个月了,阳性人还一直在增加。这一轮疫情,来势凶猛,多点爆发,传播速度快,一天增加好几百例。已经扩散为社区传播,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凡是有阳性病例的小区,执行全员足不出户、居家隔离、天天核酸检测的防疫政策。争取在短时间内,把传播源携带的病毒捕干捞净。所以,成人居家网上办公,学生在家上网课,每天核酸检测排查,成为风险管控区域的标准生活方式和作息流程。

小苗所在的小区内,暂时还没有发现阳性病例,是非常幸运的。受封城的影响,小区虽然实行了静态管理,但每户每天还允许一人外出,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两个小时的时间,也足够用的。

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尽量减少外出,人们总是用一次外出购物的机会,买来足够几天使用的生活物资。小苗的妈妈也不例外,她把省出来的有限的外出特权,给小苗用,让小苗到外面放放风。按说这是不应该的。但她担心小苗,在家上网课受不了,在家时间长了憋得慌。她害怕小苗情绪低迷,影响身心健康。

二、

小苗学龄前的身份,除了婴幼儿这个主导的标签,还要加上“留守在农村的城市的”拗口的定语。

小苗出生后,过了百天,就被爸妈急匆匆地送到了千里之外的农村老家,交给小苗的爷爷抚养。小苗的爸妈必须正常上班,挣工资,还房贷,给小苗存教育金,才能确保在城市立足。

爷爷老杜,是一位退休教师。他教了半辈子生物,也对苍蝇蚊子也研究了半辈子。退居二线后,老杜正好赶上小苗生出来,就毫不犹豫地接下了照看孙子的美差。老杜一边享受天伦之乐,一边发挥余热,他要把孙子儿培养成他想看到的模样。

农村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全都是看家、种地、带孩子的老人、妇女、小孩儿。小苗长大一些,学会了走路、说话。接着,他慢慢明白一些事理,跟着老杜,开始尝试与小动物交朋友。没有多久,不管是地上爬的、空中飞的、土里藏地、树上站的、还是庄稼地里生长的,小苗只要看上几眼,就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来。

小苗看到嗡嗡嗡乱飞的苍蝇,吼道:“走开,脏家伙!”然后用右手拿着一根带叶子的树枝,对着成群乱舞的苍蝇乱舞,把苍蝇撵得抱头鼠窜,不知所向。

老杜对小苗说:“你知道人们为啥讨厌苍蝇吗?还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对它深恶痛绝。”

小苗说:“苍蝇叮屎尿,太脏了!”

老杜说:“苍蝇传播疾病,是人们讨厌它的主要原因。但苍蝇的存在,还有好多好处呢。”

小苗反问道:“苍蝇能有啥好处?”

老杜说:“正是因为苍蝇能够嗡嗡地飞来飞去,才具有了传播的特征。在芒果园里,苍蝇叮叮这朵花,再叮叮那朵花,无意中,就有了帮助芒果授粉的功能。”

接着,老杜一项一项的给小苗讲苍蝇的活动习性、特点、苍蝇存在的价值。

苍蝇去了厕所去厨房,叮叮粪尿再咬饭菜,看它搓手怪勤的,但从来没用过消毒液,它身上带的致病细菌,成为疾病的传播源、祸害精,人们喷药杀它、拿拍子拍它,活该!

但苍蝇可以吞食危害花果的蚜虫,保护花果。

苍蝇也可以成为青蛙壁虎的美味佳肴,为益虫提供食物。

苍蝇眼睛,长得非常特殊,在头部是凸出来的,而且是复眼,有四千多个小眼组成,反应能力是人的眼睛的五六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已被人类研究利用,开发出360度广角录像机等高科技仪器。而人的眼睛,在头部的脸面上是凹陷的,能看的角度只有180度。

小苗听着听着,虽然似懂非懂,但兴致大增。

他不懂苍蝇搓手是咋回事。不懂什么是授粉,不懂复眼、不懂广角的意思。他就插话让爷爷解释。

老杜边说边解释,小苗有些后悔,他不应该骂苍蝇是祸害精,也不该有拍死它的念头。

等老杜讲完,小苗已经感觉到,苍蝇也不是多么令人讨厌的害虫了。小苗想着苍蝇存在的价值,开始有点喜欢这个小动物了。

听完苍蝇的故事,小苗缠着爷爷,还要听蚊子的故事。

老杜觉得小苗太小,担心他的小脑袋一下子装不了多少东西,就刻意拖延,决定过一段时间再讲。

过了几天,老杜被小苗缠得实在招架不住了,就问小苗:

“苗儿,你知道苍蝇什么时候休息吗?”

“晚上吧。苍蝇白天忙碌一天,到了晚上,累了,不管是地面,还是墙面,趴那就睡着了。”小苗答道。

老杜说:“苗儿说的对,观察细心。蚊子可没有苍蝇好,它趴人身上吸血,让人浑身发痒,有时还起好多大包。是吧?”

“蚊子太可恶了。”小苗顺着爷爷的话,附和道。

老杜接着说:“蚊子也是人们讨厌的四害之一。蚊子喜欢昏暗,只要光线一昏暗,它就开始起劲的飞。它的鼻子很灵,知道那里有好吃的。杂草水边、猪圈、羊圈、鸡舍、鸭棚,都是它喜欢的地方。它更喜欢人身上发出的香汗味道。如果腿和胳膊有裸露在外的皮肤,它会悄悄地趴在上面亲吻,把它的像细针管模样的长嘴巴,刺进皮肉,如同吸奶一样,把人体内鲜红的血液吸到它的肚子里。蚊子咬了我,咬了你,再飞到别处咬他人。这个过程就是病原体的传播路径。因此,蚊子会很快地把黄热病、疟疾、丝虫病和登革热等传染病,传播开来,侵害人们。这是蚊子遭人嫌弃和痛恨的主要原因。”

“蚊子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太可恶了。我要发明一种东西,把蚊子消灭干净!”小苗打断爷爷的话,插了话。

“不能呀!并不是所有的蚊子都吸人血。当你感觉身体哪个部位。痒痒的,一巴掌拍过去,手上有一滩吓人的血时,这只被拍死的短命蚊子,一定是母蚊子。母蚊子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是为了生育小蚊子。公蚊子只吸取植物汁液或花蜜,来维持生活,是吸食人和动物的血的。”

“蚊子还分公的母的呀!”小苗好奇的问。

“是呀,要不,咋繁衍生殖。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道理。蚊子的存在,对生态系统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

“蚊子咋平衡生态呀?”

“首先,蚊子是好多动物的食物。如果蚊子消失了,那些赖以生存的小动物也面临被饿死的不良后果。其次,蚊子幼虫可以将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分解成无机物,平衡生态,还可以传播花粉,提高植物结实率。”

老杜讲,小苗听。蛐蛐、蚯蚓、毛毛虫,仓鼠、田鼠、爬墙虎,蝌蚪、青蛙、癞蛤蟆,麻雀、喜鹊、猫头鹰,还有家里养的鸡、鸭、猪、羊、狗、兔子等。小苗要听,老杜就讲。

时间长了,小苗似乎对身边的小动物,产生了深厚的爱意和情感。它们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真实存在。尤其是常见的蚂蚁、苍蝇和蚊子,竟成了小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小玩伴。

三、

小苗要上小学了,被爸爸杜一苗接到甲市。

老杜想跟着儿子到甲市生活,在继续看护小苗的同时,也能享受儿孙相伴的天伦之乐。可条件不允许,杜一苗的家,没有准备老杜落脚的房间。

杜一苗大学毕业,不想回县城上班,更不想回农村老家种地,就留在甲市做了甲漂。由于工作不稳定,工资也理想,辛辛苦苦奋斗十几年,还是在老杜的赞助下,才揍够了房子的首付,在甲市买了一套八十多平的两室,凑合着享受大都市生活。

有了房,杜一苗谈了女朋友,结了婚。晚婚晚育,生了小苗。

小苗的妈妈是独生女,同杜一苗结婚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为她的父母留一间住房,并养老送终。杜一苗属于超大龄青年,加上这条件是饱受社会赞美的行孝之举,就高高兴兴地应承下来。结果杜一苗又没有本领换大房子,只得委屈父亲老杜,呆在农村老家,独居。接送小苗上下学的光荣任务,不再劳烦老杜,让岳父母承包了,妥妥的。

逢年过节,杜一苗都会和妻子一起,回老家探视老杜,陪老杜说话聊天,和小苗培养亲子感情,能住几天就住几天。故老杜总是掐指计算一年中的春节、国庆、中秋、端午、五一、清明等节日,相隔多长时间,对应的阴历是什么时候过。这些日子都是老杜最高兴的时刻。

小苗回城里上学,老杜不能到城里陪伴小苗,一肚子的难受和委屈,没地方抛了甩掉,只能独自体验闲愁最苦的滋味。老杜思念孙子心切的时候,只好翻翻老照片,想象孙子哪个时间点,在干什么。总是这样千篇一律的想,老杜都想腻歪了。

“远水解不了近渴,没意思。还是找点实惠的解馋的事来做吧。”

老杜从外出打工的邻居手里,承包了二亩地。他要把大把大把的时间,交给了土地。老杜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侍弄庄稼上,心中的孤单和寂寞,也都被赶跑了多半。

老杜种了一年地,感觉体力不支,身体吃不消,不得不放弃。

完全赋闲的老杜,除了一天三顿饭,几乎无事可干。

白天,老杜到别人家的田间地头溜溜弯;到聚集人的街中心关爷庙拉拉呱;与一帮七老八十的老头,对对眼;听听没了牙的老嘴里挤出来的荤素搭配的段子。如此解闷,老杜倒也其乐融融。

可当老杜回到家时,摆在眼前的冷锅冷灶凉板凳,立刻变成了一团浓浓的阴云,覆盖了老杜的心灵。凄凉和寂寞的感觉,油然而生,如同潮水般的涌来,泛滥。电视上闪动着的快乐情绪,对老杜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感染力。

老杜受不了这种煎熬,拿起一副蝇拍,满屋子地转,找蝇子,撵着打。屋里的蝇子打干净了,跑到院子里,继续找,继续打。找着打着,老杜竟然忘记了做饭、吃饭。

晚上,老杜睡不着,不甘心领受寂寞的伺候,他架开两副手掌,寻找一种特殊的感觉。有了感觉,迅速击掌,啪的一声,老杜的手掌心,会感觉到一点点儿黏糊。老杜的动作,完全没有老人的呆板和缓慢,倒像是一个儿童的麻利动作。不明真相的人,定会误以为老杜遇到了什么高兴事,在鼓掌庆贺呢。实际上,老杜是在尝试盲拍蚊子,借机驱赶心中的寂寞。

老杜打苍蝇、拍蚊子的时候,完全抛开了他曾经理性的价值观。他已经把这些小动物平衡生态的重要意义抛到了九霄云外。他现在只在乎,找一个出气筒,来帮他驱赶孤单。

老杜的这种反常,也不全是杜一苗造成的。

四、

小苗刚被接走时,杜一苗担心父亲难受,一下子适应不了独居的冷清生活。还能隔三差五地给老杜打电话,送关怀,帮助老杜驱除寂寞。让小苗经常主动与爷爷视频聊天,维护爷孙儿相处的情分。

爷孙儿视频时,老杜无话找话,小苗有好多话要说,爷儿俩畅谈起来,时长总能超过新闻联播。

杜一苗认为,微信聊天的时间太长,会耽误小苗写作业,就开始刻意减少或限制爷儿俩的聊天时长和次数。

老杜微信呼叫小苗,杜一苗接通后,对父亲说:

“小苗在写作业呢,一会儿给你回过去。”

“小苗去上补习班了,放学给你回过去。”

“小苗去厕所了,一会给你回过去。”

老杜看不到孙子,与儿子几句寒暄,找不到可说的话题,挂了。过一会儿再打,无人接。再打,接了还是儿子的面孔,儿子的理由。次数多了,老杜觉得没有脸面,就不再主动找孙子视频。“见一回孙子,真难!”

小苗问一苗:“爷爷好长时间不来视频了,我想爷爷。”

杜一苗说:“做完作业,让你视频。但保证不能超时。”

“今天太晚了,影响爷爷休息,改日再打吧。”

“老家信号不好,现在打不通。”

小苗没有机会和爷爷视频,时间一长,就不那么想爷爷了。老杜看见小苗的机会少了,时间一长,就和孙子生疏起来。爷俩从主动到被动,再到不是万不得已,就不会通话视频。爷儿俩的感情,也随之淡薄起来。

老杜打苍蝇、拍蚊子之前的那阵儿,杜一苗打电话给老杜送关怀:

“爸,睡了吗?在干啥?”

“在听蚊子唱歌。”老杜不冷不热的回道。

杜一苗不明白老杜的意思,让小苗接过话茬问候:

“爷爷,在干啥?”

“在听蚊子唱歌呢。”老杜仍然不冷不热的回道。当他从手机屏幕上看到是小苗在说话时,又立刻来了精神,变了一种口味:“小苗,爷爷跟你说着玩呢。”

“爷爷,新冠病毒靠人体存活,并通过人的呼吸、吐痰,迅速传播。用封城、封区的隔离防控,阻断传播。我感在家隔离,太难受了。爷爷,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显然,小苗把爷爷当成了专家。

“全民打疫苗,提高抵抗力,就不怕传染了。”老杜回道。

“都打三针了,但还是有人被检测出来阳性,还是要静态管理的,还需要全民核酸检测。为啥?”小苗又抛出了新的问题。

“人和苍蝇、蚊子一样,如果身上携带病毒,到了哪传染哪里。不隔离不行呀。”

“爷爷,我想回老家看你,爸爸说他经常出差,害怕自己是阳性人的密接者,我就成了次密,不敢带我回老家。”

“哪有那么多阳性。你爸是怕万一他接触了阳性,会影响你上学,才不让你回的。”

“爷爷,听蚊子唱歌,是啥意思。”

“蚊子嗡嗡叫,像唱歌,伴着我不寂寞。只要不吸我的血。”

“爷爷真逗。”

杜一苗后悔把电话给了小苗,他不是嫉妒爷儿孙儿俩一问一答,畅谈阔论得热乎,而是可惜小苗做作业的时间,被聊天给占用了。

五、

杜一苗对老杜问寒问暖的关心,随着小苗的长大,次数越来越少了。

逢年过节,如果小苗能够正常回老家看望老杜,老杜也不会介意平时视频通话的多少。毕竟,爷孙儿真实的见面,才是老杜真正需要的。可这几年偏偏遇上了疫情此起彼伏的状况。疫情对人们的出行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尤其是家里有学生的家庭。与学生同住的人员,节假日建议最好不离开居住地。确需离开的要报备,要承担因外出产生的不良后果。这是疫情防控的规定。否则,学生、家长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老杜抱怨杜一苗不带小苗回老家看他。杜一苗是真的有苦难言。

一次出差,杜一苗到达目的地,遇到了疫情管控封城。杜一苗在管控的城市呆了半个多月,直到解封,才回到甲市。回到甲市仍需隔离观察,其中的不自在,是绝对不能告诉老杜的。

杜一苗认为:特殊时期,安全第一。不能为了让小苗回一趟老家,耽误了上学。也不能为了爷孙儿的相见,去触犯防疫规定。

杜一苗如果出差顺道,也总能趁着机会,回老家看望父亲的。虽然都是一个人来去匆匆,满足不了老杜的期望,但对自己来说,也能减少几分对老人的愧疚。

甲市的这波疫情,让刚从小游园回来小苗,重新想起了爷爷说的那句话:“听蚊子唱歌”。

夜里,小苗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研究出来一种能杀灭新冠病毒的物质。历经多次实验,他终于把这种物质移植到了蚊子的体内。通过蚊子嗡嗡嗡的叫声,能够彻底消灭人携带的新冠病毒。联合国世卫组织给他颁发了贡献奖。

领奖时,小苗发现,颁奖人不是谭德塞,而是他的爷爷杜老头。

2022年9月29日写于郑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