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风的头像

朱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03
分享

过年好!

记得母亲在世的时候,每逢春节,我都要带着妻子儿子回到故乡,在母亲及兄长姐妹的亲情护佑下,过一个心情愉悦、到处都充满喜气和关爱、物质和精神也都很丰盛的年。

在春节来临之前,打电话和母亲约定好回家的日子,母亲将会在此日到来之际,趁光照充足的晴天午时,把家里闲置了一年的我的铺盖,从柜子里取出来,晒到蓬松厚实、暖意满满。在我们到家的那一天,母亲又亲手铺好床铺,给我们准备一个没有一丝冰凉感觉的被窝。当我躺在厚厚的暖暖的软绵绵的被窝里时,就庆幸有母亲的关爱是多么的幸福,就想起有妈的孩子真的是块宝。睡得香香甜甜的我,做梦中能笑出声来。在过年的欢乐和趣事装扮的梦中,我愉悦的心情,达到了一年的峰值。

“过年”,是春节的传统称谓,也叫“过大年”。民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这是中国众多古老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是得到国家批准有法定休假日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

过年,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的。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越演越烈,燃爆竹、换桃符、饮酒、守岁、游乐赏灯等民俗,代代相传。到了唐宋时期,过年的习俗逐渐从迷信、祈报、禳除的神秘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娱乐庆祝,爆竹驱邪变成了欢庆。

而今,过年的庆祝活动侧重于亲朋团圆、聚餐分享美食、排练节目表演娱乐等。

“过年”的活动,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民俗大节,它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

过年,已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中,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情感的认同和昄依。如今在世界各地,只要有华夏血脉的人在,就有传统的中国年的过年庆典活动。

梦中,我遵循过年的传统习俗,效仿前人到祖祠祭祀。当我屈膝跪拜,磕头向历代祖宗问候,说“春节好”时,却发现除了自父亲以上的近三代祖宗能听懂我的话以外,其他先祖并不知道我说的什么。当我改口用“过年好”问候时,先祖们都明白了。他们双手捧起,合成一个能装下头的形状,弯腰成作揖状。都能笑眯眯收头还礼。这种隔阂也许是古今语言不通的缘故吧。

据史料记载,民国以前各朝代的过年,并未出现“春节”一词。故生活在民国之前的先祖,听不懂“春节好”,在情理之中。而“过年好”却是古今通用的问候语,是都能听得懂的词汇。因为民国之初的1913年,袁世凯当总统时,才批准开始使用春节一词,代替过年,以区分过年的中西不同含义。过年,可以是公历纪年的元旦,即阳历一月一日,也可以是中国的农历正月初一和相邻的节日。

中国过年喜庆活动的习俗,历经时代发展的演变,时间也拉得越来长。中国人说的过年是特指中国的阴历年,阴历是华夏文明最最深刻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真实存在。

在我的脑海里,过年的活动,时间长达一月有余。

民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即腊八是过年活动的开始;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国人称之为小年。

众所周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这一天是旧年的最后一天。

正月初一为春节,是新年的开始。

“辞旧迎新”一词,说的是除夕夜的12点和春节零时重合的那一刻。春节之后的正月初五,叫破五,是“送穷”迎财神的日子。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挂花灯猜灯谜的游乐活动,前后至少要热闹三天,直到过完正月十六,过年的活动才算结束。

从腊八到正月十六,在这近四十天的时间里,整个中华大地,都沉浸在过年的庆典氛围里。这一特征,在某些地方的庙会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正月每一天,都是赶庙会的好日子。

过年,其实是过了两个年的节日,旧年的腊八、祭灶和除夕,加上新年的春节、破五、元宵节,组成了盛大的中国民俗过年活动,是新旧交替的连环节日组合。在这个节日集群的每一天里,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尤其从用餐上,可以看到明显的区别。比如腊八早上吃腊八粥;祭灶晚上吃面条、祭灶糖;除夕吃满汉全席的年味饭;春节早上吃饺子,中午吃熬菜;破五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

从亲人朋友互相问候和祝福中,也可以感受过年的时间进度。如果在除夕及之前的日子,向别人问候时用“春节好”“春节快乐”“新年好”“新年快乐”的问候语,是不妥的。因为春节(新年)的日子还未到来,属于用词不恰当。故有人就用“腊八快乐”“小年快乐”“除夕快乐”的问候语。只有在大年初一及之后的正月里,问候时用“春节快乐”“新年快乐”等,比较妥帖,也符合过年的时间进度。现在过年的七天假期,把除夕这天拦了进去,媒体习惯用“春节假期”“新年假期”的词汇表达,显然有些欠妥。不过,习惯的叫法,很少有人去纠正。过年是高兴的事,谁还在乎说错一两句话呢,没有人因此较真扫兴,非要改为“过年假期”不可。以前有个“过年七天乐”的电视栏目,名字就起得非常精准,无可挑剔。记得当时的除夕还上班,正月初一才是过年的第一天假期。

最能体会过年心情的,还是采购年货,和消费分享年货。吃过腊八粥,没有工作任务的老年人就开始为儿孙采办团聚的年货。先是采办一些保质期长的能储存的干货,

到最隆重的除夕夜和春节前几天,再买些新鲜的果蔬放到冰箱里。这个时候很纠结,新鲜的买早了怕坏,买晚了怕涨价,更怕没有。买多了怕浪费,买少了更怕不够用,市场上又没卖的。因为春节前一阵抢购,春节后几天超市闭店较多。民间有“穷一年不穷一节”的说法,这个节指的是春节,由于以前物资紧缺,人们只有在新年第一天,能吃上一顿饺子。春节是人们集中敞开消费的最好理由,也是商家卖货的最佳时机。但纠结归纠结,基本都是想买就买,天天往家里搬东西。消费的时候,先干掉外面无法长时间放置的,再消灭冰箱冷藏室的,然后再清除冷冻室的。等能去买新鲜的食材时,过年的气息离人们已经有些时日了。

最能感染人们情绪的是春节串亲戚拜年。女婿看望岳父岳母,外甥看望舅和姨,侄子看望姑姑,都必须拿最好的过年礼物。以前用八斗篮、五升篮装,现在都换成了礼品箱。拿的越多,说明越懂事越孝顺越尊敬长辈。若带上孩子,孩子们都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

想当年,我曾经开着皮卡车,总是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再回故乡过年,成箱的火腿、酒、水果、速冻食品、成袋的大米等。到故乡串过亲戚,车的后备箱的东西卸空,然后换成了亲戚们回赠的花生油、花糕、豆馍、炸豆腐、焖子等土特产。回到城市的家,冰箱就会被塞得满满的,吃上一两个月,才能把故乡的年味吃进肚里。花生油则能吃到下一次过年。

如今,我已年过半百,即将成为退休的老人。即使回到故乡,已不能再与母亲见面了。我想见的长辈,也越来越少。同辈的亲哥亲姐,虽然如父如母,但毕竟不是父母。有儿子登门看望,他们已足以心悦了。

对长期漂泊在外的我来说,再回故乡,好像已是多余的人了。只有在心里,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过年,故乡的亲人,一个一个就会在我的眼前走动。此时,我会激动地站起来,一一向他们道一声:

“过年好”!

2023年元月28日写于郑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