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模范出生
他,曾想当一名探索宇宙的科学家,却因小时候生病落下残疾,梦想破灭了。
在古城新镇西北6公里处,有一个名叫“枋城村”村庄。该村东、南、西三面环水,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这里水系发达,土地肥沃,倍受大自然的宠爱和馈赠。
“省劳动模范”孙炳良,就出生在这里。
枋城村西边的小河,名叫淇河,流水欢快的歌唱,深情款款,从西北方蹦跳而来,从枋城村南边绕过,汇入卫河。卫水来自西南方,从枋城村东边流过。淇卫之水,在此合二为一,以卫河之名,向东北方流去。弯弯曲曲,来到浚县古城,恩泽黎阳。再向前进,滋养华北大地。
淇水的儿女《诗经》,盛名古今,源远流长。卫水的流韵遗风,也同样光辉灿烂。
另一条小河,名叫共产主义渠。夹在淇卫两水中间,在村东边。这是人工开挖的灌溉渠,南北长约160公里,宽80米左右。如同今天引丹入京的南水北调工程,它是引黄济卫。
该渠自1957年冬至1960年7月,分两期建设,动员豫冀鲁三省19县三十余万劳力,不分昼夜,全靠手脚,肩挑背扛,忍饥挨饿,日夜奋战修成。当时劳动人民的干劲激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就是多打粮食、衣食无忧。该渠自武陟县秦厂村起,至鹤壁浚县王庄镇老关嘴,汇入卫河。其身材像极了淇卫两水孕育的孩子。
枋城村人滨水而居,以农耕为生。1969年6月,村里的孙家,迎来一个劳力。
夏日午后,骄阳似火。火烤孙父,令他焦灼难耐,亢奋不安。旱烟吐出一团雾气,在他腰间打转。
突然,屋里响起一阵撕心裂肺地狂叫。之后,呱呱呱几声啼哭。空气随之清新。
“生了!生了!是个带把儿的,有劳力挣工分了。”
接生婆喊着,把一个用碎布条拼接的五颜六色的小褥子,递给跑进来的孙父。褥子里裹着一个白白胖胖健健康康的男婴。
尽管孙家已有男丁,可孙父还是乐呵呵的。多子多福呀!
男婴开始他自由的生命历程了。
母亲是村办小学教师,文化人。上户口,她给儿子申报了“孙炳良”。希望儿子前程似锦,心地善良。
炳良从上班到创业,他所做的,都是父母期望的。
1994年起,炳良下海经商,先后创办了炳良家电维修部、炳良家电维修技术培训班,中途扩大规模和维修范围、成立炳良家电销售公司、炳良电子商务公司。
炳良用智慧和辛勤劳动,还清了家里的巨额欠债,也让家人过上了吃饱穿暖、心情愉悦、生活有奔头的幸福日子。
同时,炳良还竭尽全力,助残、助困、搞教育,回报社会。
若把炳良比作枋城村的土地,相会于此的三条小河,就是炳良身上的血管,里面流淌的鲜血,除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他全都奉献出来,把爱心输送到他力所能及的地方。
2014年夏国务院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思路。炳良有了打造双创园的想法。2018年国家推动企业打造“双创”升级版,促使他计划变现实。2022年8月,炳良自强双创园投入使用。
园区占地二十余亩,办公面积六千余平,员工餐饮住宿两千余平,且装修一新。大小会议室、培训中心、电商平台工作区、展示区、直播间、残疾人体验康复中心等,场地设置合理、部门齐全。每个区域还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
对照28年前只一间门市,而且还是租的,炳良很知足。
“让残疾人活得更有尊严”雕刻在主楼C位,正对园区大门。
这是炳良一直坚守的初心和使命。关爱残疾人,济贫扶困,是他终生的事业。
29年间,炳良帮助3800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创业的梦想;帮助数百贫困户脱贫;累积向社会捐赠善款近380余万元。
因此,炳良自强精神,得到了社会认可,受到了历届领导的支持和关怀。
2019年5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炳良获得“全国自强模范”荣誉,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这可是至高无上的奖赏呀!
如果炳良四肢正常、身体健康,企业做大做强了,为社会奉献爱心、承担社会责任,说明他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企业家。
可一瘸一拐的炳良是残疾人呀!
残疾人一般是需要社会同情、帮助和支持的。
1977年,炳良得了骨髓炎。当时只有8岁啊。
医生还建议锯掉双腿治病保命呢。
二、不幸的童年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的祖国,还是一个缺吃少穿的落后国家。不像现在这么富有,山珍海味鸡鸭鱼肉,把人吃得肥头大耳。肥胖、三高等富贵病缠身,成了现代人新的烦恼。
在物资紧缺的年代,吃饭也要靠国家分配。干部、工人凭粮票、布票。农民靠自产的粮棉,磨面、纺花、织布,自给但不能自足。农家孩子多,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一身衣服,老大穿过老二穿,老三穿过老四穿,补丁摞补丁,不计其数,直到一戳一个大窟窿,无法再缝补为止。
炳良的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退伍后到新镇粮管所上班。母亲在村小学教书。家庭属半城半乡型。他家虽然定量的钱粮,但供应兄妹五人,实在是紧巴得很。
父亲偏爱炳良,偷偷给他吃个烧饼。但炳良不是躲在屋里吃独食,他找玩伴儿,你一口我一口一起分享。最后给他留一口,还没他的嘴巴大。
小炳良酷爱学习,求知欲非常强烈。不明白的事,总是打烂砂锅问到底。他也爱玩,兄妹多,不寂寞,争吃抢穿,也是他难忘的童年趣事。
炳良在与玩伴儿浇尿泥捏小人的合作中,在你追我赶捉迷藏的嬉戏中,和发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长出了亲密的互助关系。
1976年,炳良上小学一年级。期末考试都是满分,喜获三好学生荣誉。
上二年级的一个冬日下午,炳良背着用花布片拼接的书包,和同伴儿一起,放学回家。他们一路打打闹闹、蹦蹦跳跳。在岔路口分手后,炳良蹽起双腿,使足劲往家蹿。突然,他感觉左脚心踩到一个硬东西,小鸡附近剧烈地蹲了一下,撕裂的酸痛,直捣心窝。他立刻停下,坐到土路上,狠狠拍打疼痛的双腿。可他越拍越痛,那痛好像在骨头里来回穿梭。他唉声叹气,只好原地休息,等路人相助。左等右等,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竟然不见一个人来。他强忍疼痛,缓慢站起,一寸一寸往家挪。他扶墙根,扶树,到家衣服都湿透了。他腿疼得不能上学,只好在家休息,但几天不见好转。父母带他到距他家最近的极县医院检查。几位医生仔细会诊,诊断结果是骨髓炎。医生建议尽快锯掉双腿截肢治疗,防止炎症在骨髓腔上下扩散,否则会要了他的小命。
骨髓炎?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撞来,炳良来不及躲闪,被车轮碾轧住了双腿。父母眼巴巴地瞅着儿子的遭遇,鲜血从心脏挤出来,在眼睛里打转儿。
“医生搞错了吧?”没人相信这是真的。
骨髓炎,是骨的感染和破坏,易发病于儿童供血良好的长骨,如胫骨或股骨的干骺端。有骨痛、行走困难、局部红肿等临床表现,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劳动能力。
按当时治疗条件,此病的确是一种致残、甚至要命的骨病。
炳良厄运降临。锯掉双腿,以后咋生活呀?
父母不想看到儿子失去无腿,顶着要命的痛苦和压力,拒绝截肢治病。他们接受了一位老军医制定的保守治疗方案。在炳良左胯动手术刮骨治疗,同时,让炳良坚持服用中药,直到炎症消失。
现在看来,父母的决断是正确的,炳良是幸运的。虽然他吞咽了刮骨时杀猪般的疼痛,喝掉了每天都捏着鼻子硬灌的孟婆汤,但他的长期坚持,有了回报。他保住了双腿,而且扔掉双拐,通过锻炼,双腿能独立行走了。
炳良治病几年,花了一万多元。父亲每月工资30元,需要30多年才能攒够这笔钱呀。如果没有亲戚朋友的帮助,炳良的腿,肯定废了。
这笔巨债,父母愿意用一辈子的劳动来还。可他们却没办法回答儿子一次又一次天真的发问:
“爹,我的腿还能好吗?还能走路吗?”
“妈,我天天喝那么多的苦药,是不是以后就能走路了?要是我的腿好了,会比别人跑得快吗?”
每当此时,母亲只能扭头,背着炳良抹眼泪,把抽泣咽到肚里。平静了,再回头与他搭话。担心他脆弱敏感,生出个好歹来,咋办。
炳良的双腿,自生病以来,软弱无力。即使能站起来,也不听使唤。支撑不了他的体重。他借助双拐,勉强行走,可速度太慢,他要去上学呀。他年龄太小,个头不适合长时间拄拐走路,父亲就买来一辆小推车,推他上下学。村里的玩伴同学很给力,三五成群,拉他一起上下学。还亲切地喊他“小茄子”,逗他开心。
同学的关照和调侃,并没给炳良带来伤害。他梦想未改,当一个拄着双拐的科学家,傲游天空,也行。他靠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行动不便的困扰,坚持努力学习。
一晃几年过去了,炳良小学毕业,考出全乡第三名的好成绩,被重点乡中录取。开学那天,炳良催着父母送他到学校报到。他的心情阳光灿烂,激情高涨。他拄着双拐,来到报到处,把入学资料和录取通知书递给老师,办理入学手续。老师瞪着鸡蛋眼睛,诧异地瞅着炳良腋下的双拐,说道:“咋还拄着双拐呢!走吧!学校不让收残疾人。”
父母懵了,赶紧上前解释。母亲用哀求的眼神和谦卑的话语,想用炳良成绩好打动老师,但无济于事。
此刻的炳良,才真正意识到,残疾人是讨人嫌的。他开始痛恨双拐,痛恨别人喊他小茄子。
他意识到,一定有人在背后嘲笑他,歧视他,看不起他。他的心刹那间变成了琉璃咯嘣。他开始自卑了。
回到家,炳良把自己关到小黑屋,不吃、不喝、不说话,满脑都是怨恨,痛恨学校拒收他。他上不了学,也无法下地劳动。家里为他看病的欠债,看了他没有机会偿还了。他的存在,只会让家里更贫穷,过得更艰难。还不如死了,算了。死了还能省些口粮。他不想连累父母。他更不想让父母养他一辈子呀。
这是1981年的秋天,12岁的炳良,因拄双拐被学校抛弃,成了不能到学校读书的苦命人。
炳良失去了活着的希望,万念俱焚,有了轻生的念头。他背着父母,偷偷买来一包老鼠药。他要告别这个不让他上学读书的世界。
三、光明战胜阴霾
父母担心炳良想不开做傻事,轮流看护他,还不敢让他发现。
炳良几天没出门,突然想去转转,找发小小军说说话。父亲陪他去,他不让。母亲陪他,他头一拧,双拐一扔,不去了。父母耐心劝解、做出保证,他才拄着双拐,出了院子。
炳良刚走,母亲赶紧给丈夫使眼色,他心领神会,蹑手蹑脚,立马也出了门。
炳良挪递了好大一阵,到了母亲教书的村小学门口,靠在一堆废弃的土垛墙边,呆呆地往学校里看。跟踪过来的父亲猜测,这孩子一定是把这当成了中学。小军已经上初中,不在这个学校了。哎,今天是星期天,小军在家哩。炳良应该去他家找他呀。
父亲忘掉了自己的使命,自作主张,去喊小军来这陪炳良说话。他刚走一会儿,一驼背老汉肩背一个褡裢,到了学校附近。嘴里嘟噜着:
“上你的炕,爬你的床,咬坏你的的确良。爬锅台,上案板,踢烂盘子踩烂碗。---”
小军不在家,不知去哪里耍了。
孙父回到原处时,不见炳良,慌了。他赶紧往家返。儿子还没回家。老师生气地数落他,他再次出门,到处寻儿子。
午饭时刻,父子俩才在家里相遇。母亲发现炳良有些异常,很是焦虑。趁炳良上厕所解手的空档,她翻了炳良的枕头,从里头搜出一包老鼠药,她挤着泪递给丈夫,不敢大声嚷嚷。
炳良吃了饭,端一水缸,回屋午休,发现他的自杀武器不见了,心里一颤,委屈地嚎啕大哭起来。
此时,惊魂未定的父亲,一口接一口抽旱烟,平息恐惧情绪。母亲心如刀绞,无可奈何地抹眼泪。
等炳良宣泄的差不多了,他们才敢进到屋里,安慰他。母亲依偎着儿子,讲了张海迪“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的故事。
炳良第一次听到张海迪事迹,大受触动,埋怨母亲讲的晚。炳良觉得他比5岁就被截肢的海迪姐姐幸运多了。他起码还能靠双拐走路,还能正常看书学习。他不该自暴自弃。他要学习海迪姐姐顽强与病魔抗争的精神,学习她热爱生命自强自立的思想品德。他也可以做到自学求知。
比他命苦的残疾人,还能坚强地活着,惊醒炳良开始珍爱生命了。他求父母原谅他做的傻事。母亲趁机切入,把聋子贝多芬成为大音乐家、盲人阿炳成为娱乐明星等故事,讲给他,进一步感化儿子。
母亲指导炳良开始自学。炳良也立下誓言,自我激励。他在土坯墙上用手蘸着墨写下“立下愚公志,身残何所惧,只要肯登攀,胜利在眼前”的励志铭。
母亲找来各个年级的课本,从初中到高中,一级一级一科一科,指导炳良按部就班的在家自学。炳良通过三年努力,把初中高中的各科课本,全都学了一遍。
炳良最喜欢的科目是物理,书中有小实验,他总是想着法子找来材料,反复做,直到实验成功。他曾用找来的材料,做成简易天线,接上二极管,收听广播,和玩伴儿分享小发明的快乐。他对运动和电路的知识,越来越感兴趣。
炳良在学习施力物和受力物时,突发奇想,准备利用所学知识的原理,练习用双腿走路,把自己爱恨交加的双拐甩掉。学校拒收他,是双拐带给他的屈辱。双拐是“祸根”。他要有尊严的活着,不招人白眼,不让陌生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必须除掉祸根。他必须扔掉双拐,让自己真正站起来。他趁奶奶不注意,把双拐扔进灶火烧掉了。他开始艰苦训练。
最初的日子,炳良借助高凳子行走。他两手扶着,一步一步往前挪。双腿的支撑力根本不够用,经常拖着前行。练习姿势像极了由猿变人的历史画面。双腿几年闲置,如同僵尸,不听使唤。上身体重一压下来,就有五马分尸般撕扯的疼痛。他咬紧牙关,坚持再坚持,豆大的汗珠,像下雨,这雨里还混着他的眼泪。好长一阵子练习,双腿终于能承重了,他就试图扔掉高凳,扶墙练习走动。他每挪一步,就像在战场上冲锋。迎面而来的炮火,把他轰倒了。他爬起来,再往前冲。再次被轰倒,他重新爬起来。他灰头灰脸、鼻青脸肿、遍体鳞伤。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年多的魔鬼苦练,他终于可以独立行走了。此间,胯骨发育畸形错位,导致他的右腿长左腿短,走路产生摇摆。
炳良把荒废了五年的双腿,锻炼出原本的功能,在医学上是个奇迹。他戳穿了那个要他截肢的医生的谎言。
炳良爱动脑筋,在村小学发现了商机。他要求父亲,给他买来几十本连环画。他在校门口摆了个小摊,做租看画册的生意。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次创业,但没挣到钱。他迫切想学一门手艺,来养活自己。他准备学习最感兴趣的家电维修。
1985年冬天。经父母同意,16岁的炳良背起行李,按广告的地址,只身来到焦西钟表无线电技校,学习家电维修技术。焦西离家一百多公里,他第一次到这么远的地方,感到十分新奇。但人生地疏,他又有些恐慌。
炳良是培训班里最特别的一名学员,同学们给他定了三最:一学习最刻苦;二跑步最慢;三个子最低。也是因此特点,师友们都很关注他,帮助他。尤其是平山学员凤英,不嫌弃他是瘸子,对他关照有加。这使炳良非常感动,友谊督促他更加努力学技术。他把学到的知识经常和她分享,还主动教她动手操作。
用心学习时间,犹如闪电,三个月一晃即逝。离校时,炳良和凤英互留了通讯地址。没想到,这个地址,竟然是一颗爱情种子。
炳良学成回来,在农村干起了家电维修,主要是修收音机。因为当时农村很穷,电视是消费大件,只有上班的公家人,才能攒几年钱买一台。村里若有三五台电视机,那就是土豪村,但也只能是黑白影像。炳良突发奇想,竟然让村里人提前看上了彩电。
炳良在县城闲逛时,在一家商店发现了彩色塑料薄膜。他买了一块红的,一块绿的。回村后到支书家,给他的电视覆了红薄膜。打开一看,耶!成彩电了。支书高兴得他吃了一顿肉。
当时农村经常停电,电视剧正看到兴头上,吹灯拔蜡,影像没了。影在脑袋里静止了。想看下文的人,就地直打转。恨得真想把电视机砸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炳良找来资料,认真学习蓄电池的供电原理,找到如何跟电视机对接的办法,通过多次改进实验,终于成功了。这个招数迅速在十里八村推广开来,炳良荣获了家电医生的美名。
炳良进齐配件,还尝试组装电视剧。他装成的价格,只有商场里的三成。炳良牌电视机在新镇周边的农村大有名气,可农村还穷,销量并不大。炳良想尽百法,苦干了几年,还是没攒几个钱。他治病借的外债,也没还上多少,心里很是不甘。他想走出去,寻找发展机会。
1989年5月,古城福利电线厂招工,对残疾人有照顾政策。炳良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古城进厂当了一名维修工人,领固定工资。
炳良为了早点还清父母给他看病欠下的债。他申请领班给他安排夜班。他利用白天时间,到家电门市做兼职家电维修工。这样既能保证他的技术不丢生,也能跟着师傅,学习新的修理技术。干了几年,不管是啥牌子的啥样电器,他都能修理了。
1994年,积累的资金和技术,让炳良心里有了开店的底气。他不顾父母的阻拦和反对,毅然扔掉福利厂的铁饭碗,在县古城南大街租了一间门面,办了执照,主营家电维修,成为光荣的纳税人。他踏上了梦寐以求的创业之路。炳良之所以这么大胆,是因为娶了媳妇。
如果没有凤英,也许炳良会在福利厂干一辈子。
四、爱情与事业
史曰,女人是祸水,可美女凤英却是炳良这辈子的香水。
在焦西培训期间,凤英被炳良的聪明好学所吸引,对这个小茄子有了意思。碍于世俗的眼光,她怕朋友说她眼拙,喜欢一个瘸子。一直把这个秘密藏得很深。而炳良压根就没敢对凤英动心思。他清楚自己残疾个子又矮,咋敢想高攀凤英。凤英貌似刘晓庆,抓心的身材,爱说爱笑,是个人见人爱的美少女。他们没有般配的条件。瘸子这辈子能混个媳妇,就是天大的幸事。何况培训班还有几个长得帅穿的好的富家子弟,天天盯着她呢。
然而,炳良想错了。凤英不仅长得漂亮,而且看人很准。她痴情不改,等了三年,也没等到炳良哥哥给她来信。但她不担心。她知道没人敢跟她争抢残疾人。直到父母三天两头催她相亲,她一个也不见。她心烦意乱,寝食难安。她鼓鼓勇气,害羞地给日思夜盼的小茄子哥哥写了第一封情书。
1989年初春,在一个春情萌动的日子,炳良意外收到一封来自平山页县的信。这可是七百里开外的远方呀。他和父母都很惊讶。页县从来没啥亲戚朋友,是谁寄的信呢?
当炳良看了信的内容,才把记忆里的凤英调出来。她可是一朵美丽的鲜花呀!炳良壮了壮胆,把这个女同学从头到脚仔仔细细打量了好几遍。凤英为什么来信?她是想来古城看风景,让我接待吗?还是她寂寞了,找俺叙旧?炳良思来想去,就是没敢想凤英要和他一起过日子的美事。炳良因残疾,有天生的自卑感,这种不自信,时时刻刻束缚着他对爱情的态度。故,炳良的回信,没有一点造次。他老老实实把自己的经历用心说给了她。
凤英及时回信,滴水不漏。两个人就这样你来我往,各自把生活日常用心记录下来,装到信封里,在页县和古城之间,像荡一个大秋千,频繁地南来北往。书信飞了大半年,彼此熟悉得想拉手了。
这年秋天,在一个收获的日子,他们同时收到了对方表达相思之苦的情书。他们把窗户纸捅破了。凤英立马安排行程,到古城要看望她的小茄子哥哥。炳良也夜不梦寐,期待情妹妹早点到来。
两个有情人在古城的钟鼓楼相会了。炳良带凤英踩了踩云溪桥上的石板路,抚了抚600多年前的古城墙砖,拜了千年姿势依旧的大禹石佛,逛了逛神仙娘娘住的古香古色的碧霞宫。之后,来到福利厂,看望炳良的工友。同事调侃炳良见色忘友,直夸赞凤英的美。背后却说他俩不般配、早晚会吹的坏话。
在凤英诚恳要求下,炳良带着女朋友,回了一趟枋城村。
该见的亲朋好友和即将生活一辈子的环境,凤英都见到了,像吃到了定心丸。她回到页县,给父母摊牌,决定嫁给小茄子。父母肺都要气炸了。体格健全貌美如花的女儿要嫁给一个瘸子,而且还远在他乡,就狠狠骂了女儿,把她锁在屋里,不让她出门。
过了几天,凤英看父母的气消了些,就主动讨好麻痹他们。然后,趁父母外出,她悄悄溜出家门。凤英先到郑州,再倒车到古城。没有花轿和娘家人的祝福,凤英把自己嫁到古城,嫁给了她看中的小茄子。
炳良身高一米五五,凤英比她高半头。二人逛街的身影,如同一位母亲拉扶个瘸儿子。当人们知道他俩是恋人后,男人反应强烈,无地自容,惭愧、嫉妒又羡慕。女人心里犯嘀咕:“这瘸子,要么他爹是大官,要么他家有矿山。否则,就是这美女脑子进水了!”
1991年6月6日,炳良和凤英举办了婚礼。
有情人成了眷属。他们为了早日回娘家门,有空就给叶县的父母写信,详细叙说生活的幸福日子,还给老人电汇尽孝的银两。
过了半年,凤英的父母终于吐嘴。不过,是让小茄子上门修电视。老丈人的电视机坏了。
炳良在页县城买了个21寸的新电视,背着走了六七里,汗流浃背,歇了几歇,才背到岳父家。
凤英喋怪炳良浪费,老丈人让你来修电视,你倒好,买个新的,作啥?炳良解释,旧的修好了,俩老人一人看一台,省得爹娘争频道,拌嘴。
这几年,炳良的运气特好,喜事接二连三。工作、爱情、婚姻,该有的全有了。这是他聪明善良、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结果。
1992年,炳良和凤英的儿子出生。凤英在家相夫教子,以打理日常生活为主。炳良忙于在外创业,以打拼创收为主。
关键时刻,俩人的意见,总能出奇的一致。家和万事兴,凤英是丈夫的助手和参谋,但她从来都不干涉丈夫的事业。炳良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凤英都是赞同的。他们心有灵犀,凡事举手表决。炳良后院稳固,干劲十足。他需要创造更多财富,去还债、养家,去帮助像他一样的残疾人。
炳良的家电维修部如期开业,开门一个多月却没有开张。
炳良和凤英分析原因,认为有三:
一、古城几家老家电维修部,已锁定熟人消费圈;
二、刚开业的新店,坐等客户上门,知道者少,没有作宣传拉客;
三、炳良太年轻且是瘸子,客户怀疑他的维修水平,担心他把电器打开,修不好也收开机费。
针对这三点,炳良出了个一招鲜的方案,凤英审核通过。方案一实施,很快就有了顾客。
炳良没钱做电视广告,就印了几百份传单,张贴在路口、胡同口等墙和线杆的显眼位置。公布店名、地址和三免政策。
“本店对困难户免费,对残疾人免费,对老红军、军烈属免费。”
正是这充满爱心的三免,引来了口口相传的顾客,为炳良打响了名号,也竖起了金字招牌。得到了顾客的信任、理解和尊重。
炳良的助残扶贫事业,由三免政策开始。
一个和炳良一样下肢残疾的年轻人,在炳良店门口转悠好多天。炳良问他,才知道他想学家电维修,却没有钱。炳良欣然应允教他,不收学费,还免他的饭钱。由此,炳良受到启发,在1997年,开办了炳良家电维修技术培训班。除了三免政策,炳良增加一条,对下岗工人的培训费,减半收取。
事实上,炳良的家电维修培训,是同行最憎恶的业务。古城的同行没有不骂他。
“同行争生意。同行不同利。同行是冤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你瘸子开店,我们已经多了你这个竞争对手。你还办培训班,培养更多竞争对手。古城就恁大,客户也恁多,你这样搞,不是来抢我生意吗?太缺德了!”
炳良没理会这些,反而扩大他的维修门市规模,让无法自主开店的残疾人,留在他店里工作。
古城的顾客的确有限,电器也不会经常坏。家电维修,僧多粥少。不想法子,很难在竞争中活得滋润。炳良居安思危,决定把市场延伸。他把员工组成家电维修小分队,带上工具和干粮,定时定点到农村,走街串巷搞维修。由于员工都是残疾人,形象遭人白眼,刚开始工作很难开展。他就换个思路,搞了个“学雷锋义务维修月”活动,用免费维修带动有偿服务,最终换来了生意,以及村民的尊重。
中国制造崛起,家电技术更新换代特别快。光电视机一项,就有显像管、背投、等离子、液晶等电视的快速更新换代。冰箱、空调、洗衣机厂家,都设立了自己的专业维修团队。加上人富了,腰包鼓了,旧电器一坏,就想着扔掉换新的。炳良的家电维修及技术培训业务,受到了发展瓶颈。
为应对市场巨变,炳良在2003年成立了炳良家电销售公司。他需要企业盈利来保证一家老小正常生活的开支,还要确保十几名残疾员工不失业。
2011年1月22日,国务院总理到古城考察,在黎镇新村召开农民座谈会时,炳良用一首打油诗向总理介绍自己:
“炳良今年四十三,八岁残疾步履艰,党和人民救了我,政府就是我的天,炳良自强自立了,要为国家做贡献。”
总理紧紧握住炳良的手,赞道:
“从你身上我们看到一种精神。对于残疾人,我们要给予更多的扶持。”
并为此诗提名“炳良自强”。
五、助残抚贫励志人生
炳良自强,循其道,有三步。
首先,自强精神。张海迪的事迹,让因拄双拐遭受屈辱的炳良,看到了活着的通道和希望,以及生命的坚强和宝贵。走出人生迷茫,先做到活着,热爱生命,再图自强自立。
其次,自强身体。因双拐学校拒收,促使炳良烧掉双拐,启用闲置多年的双腿。他数十年如一日,甚至每天坚持一小时的登山运动。他锻炼出了旋风般的跑步姿势。炳良在办公楼电梯口,让人贴上通往步梯的提示:“省时坐电梯,保健走步梯”。在三层办公的炳良,送客人时,他站在电梯口,身体稍倾,面带微笑,伸出右手,示意客人们进电梯。等他进入,超载报警响起。他退出,梯门关上。他走步梯下楼。他与客人同时到了一层。
第三,自强事业。炳良身体残疾,他深知残疾人的身心痛苦和生活艰难。无论是出于同病相怜,还是社会责任使然,既然把助残当成毕生努力的事业,就必须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的。
人不去工作,哪来财富;不去学习,哪来知识;不去拼搏,哪来成功;不参与大趋势,哪来机会。炳良这样想,也努力工作、学习、拼搏了。他总能顺势而为,寻找生机,适时调整发展方向。
2012年夏天,朋友网购了一台空调,找炳良派人安装。炳良问明缘由,意识到网购的便捷和电商的发展趋势。他赶紧报了清华大学卓越企业管理培训班充电。他要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了解市场大趋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炳良通过一段市场调研,他召开董事会商讨,深思熟虑后,决定放弃传统家电维修培训,开启电子商务培训。
这两种业务,虽然都是培训,都带“电”字,但除了教室以外,内容、教具和教师,差别甚大。对炳良来说,他还是个电商的小白,又年近半百,面临的困难,绝不亚于当初他烧掉双拐时的选择。唯一令他欣慰的是,都是师傅教会徒弟的活儿,他有信心做好。租场地、配电脑、备教具、聘讲师,炳良搭好舞台,很快进入了新的角色。
为了给电商培训的结业学员谋出路,炳良于2014年5月成立炳良电子商务公司。自此,炳良完成了企业的升级转型。用电商平台销售和培训等业务,来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行。
炳良助残扶贫,不局限于单一的捐款捐物,他除了捐赠,主要是帮助残疾人和贫困户学到谋生的技艺,自食其力。
炳良采取健残结合的用工制度。残疾人能胜任的岗位,绝不让健全人占用。比如门卫、讲师、网店客服、运营、维护等。园区126名员工,其中91人残疾。
轮椅上的金牌讲师郭守宁,是郭家营的农民,自幼患病,依靠轮椅生活,是2002年的免费学员。他学了手机维修开店,自力更生。但因手机更新换代太快,2012年不得不闭店,在家啃老。炳良知道后邀请他学习电商。2015年郭守宁学成后,留在公司担任电商培训讲师。被县残联评为“自强模范”。
在炳良助残扶贫中,像郭守宁这样的残疾劳动者很多:
脑瘫优秀网店客服司太峰。
无臂小伙粉丝百万直播带货的网红任建伟;
因患小儿麻痹双手肌肉萎缩学会制作麦秸画的能手郭辉;
因患先天性脊椎裂离不开轮椅的平面设计师、省第七届残运会举重铜牌获得者李安成;
先天性脊柱裂患者由炳良帮助成为区域最大家电配件商的缑庆军;
因车祸引起脊髓坏死而高位截瘫还需要养儿女由炳良帮助成为泥塑明星的康忠坡;
因患股骨头坏死失去劳动能力在炳良帮助下成为书画裱装老板的张电旗;
等等,这些残疾人有着各自的命运与遗憾,他们得到了炳良的关爱,并通过努力,都实现了自强自立。
因此,2021年2月,炳良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炳良还做了一份兼职,当红娘。
他已为六对残疾人说成了“天仙配”。
2018年9月9日,是脑瘫男子贾振辉和脑瘫女孩儿姚新建的结婚日。
贾振辉总是歪着头斜着眼观天,行动很不方便,但聪明,心地善良。在公司门卫干保卫。姚母担心遗传,怕雪上加霜,不敢让女儿担风险,坚决反对。炳良三番五次上门求情,苦口婆心地说合,终成圆满。小两口已经有了一个三岁的女儿,健康活泼,还敢调皮的模仿贾振辉的动作,出他的怪相呢。炳良帮他们申请了一套附近的廉租房。
2021年,学员杜凯和王艳丽,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留在园区在云客服工作,他们并排坐,右手缺陷丝毫不影响打字速度。他们工作中互帮互学,生活中互相关照,两颗心相互贴近。炳良看着欢喜,说合他们相爱了。
炳良自强双创园,不仅让残疾人免费学会了技术,有了工作,还让他们收获了爱情,体会到家的温暖。
炳良说,“我要让这里的残疾人,有爱,有家,有梦想。”
一位女士到园区找炳良办事。看门的贾振辉,把她吓了一跳。她远远地躲走了,没敢进门。后来在炳良引导下,她进了园区。她听了炳良讲的几个残疾人的故事,又亲眼目睹了他们艰难地克服自身缺陷,在园区乐观积极的工作和生活。她开始对残疾人有所敬畏,有些崇拜了。
她认为,生活的真正强者,应该是残疾人。
她说“躺平、内卷、啃老、全职儿女”等刺眼的网络热词,及“当个废物也没关系”的走红视频。都是被生活压倒的人的专用语,和炳良自强双创园的残疾人相比,他们应该感到惭愧和羞耻。她想让两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到这里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接受一番励志教育。
这些话让炳良又一次受到启发。
他想,园区有残疾人群体工作和生活的特殊环境,这比熊猫血都稀缺珍贵,何不充分利用该资源,开发一个励志教育的项目呢。
有思路就有出路,园区立马设置了体验的场所,拍摄了残疾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宣传视频等。
比如,你拄着双拐按提示走几圈;你不用双拐,把一只脚垫上一砖高,再走几圈;你把两只手臂缠在腰间,去想办法看书写字,你会怎么做;你在暗室里工作生活,看能坚持多久。
通过模仿残疾人各种行动不便的情形,进行体验、感悟,督促体验者,珍惜当下,热爱生命,不轻生,勇敢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学会坚强,自强自立。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关爱弱势群体。
炳良自强,从枋城到古城,他身负残疾镣铐大半生,从一棵让人俯视的自卑小苗,终于长成了众人仰视的参天大树。
炳良的救星张海迪赠给他一本书,名叫《生命的追问》。她在扉页上留言:
“亲爱的炳良存念,你的故事让人们看到,只要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即使贫瘠的土地上,生命也会开出美丽的花!大姐张海迪”
访谈结束,已到午饭时刻。
在炳良盛情邀请下,我们驱车穿越古城的黄河路,辗过“九坊连珠”美景映照的石板街,来到浮丘东麓驻足,品尝一种名叫“石子馍”的古城美食。
古城是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区虽然不大,但很有度量,内有大运河、卫河,穿城而过;也能包容,深藏大伾、浮丘两山。
到山涧拣一筐鹅卵石,拿回家放灶火上烤。把白面揉捏的饼坯放到温热的石子上。
饼成型后,拣起剖腹,填入鸡蛋或带汁鲜肉,再放回炽热的石子上,继续烤。
稍等,一股麦香,扑面而来。咬一口,清香酥脆,满嘴享受。
于是,古城的美景,还有石子馍的麦香,伴着一种炳良自强精神,飘向远方。
让残疾人活得更有尊严。
2023年5月6日写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