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风的头像

朱风

网站用户

其他
202305/26
分享

文学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记得2022年10月26日,已经是我足不出户的第十四天了。两周来,除了给家人准备一日三餐或一日两餐的饭菜外,我把自己关在阳台上,也就是狭窄的只能属于我自己的空间里。我时而读书、遥望、思考,时而对着电脑屏幕,写一段或几句表达不甚完整和不清晰的话。孩子在客厅里上网课、写作业、读书,或是跟着手机里的音响做几分钟的体操。妻子在卧室睡觉、追剧,或者浏览微信群、朋友圈,收集一些外界最新的防疫信息,在我们吃饭或闲聊时与我分享。但在长时间的压抑中,也时常表现出不可名状的困惑和焦虑。

窝在家里,如同一个漂浮在大洋深处的小岛国,周边被深不可测的海水包围着,不能离开小岛半步。也可以说成是一座与大地隔云相望的太空舱,四周全都是不敢落脚、不能托浮身体和心愿的空气。通向外界的出港口和国门,虽然还是那一扇一直在用的窄窄的铁门,但此时的铁门,成了一堵不可逾越不能通过的屏障。钥匙已经失去了开门的价值,用于从此地出去的护照,已不具备原本证明出去的功能了。即使近在咫尺,也如同公海公陆的走廊或电梯,不是俺想去就可以随便去的地方了。小区保安的职权,已经超越了边防战士的职责,对偷渡和越境行为,严厉打击,零容忍。楼管员也成了俺的常驻联合国大使,全权处理俺的一切外交事务。

直到家里的用于烹炸煎炒的食用油油壶,快要见底了;白面袋已空;米袋也所剩无几;网购的白萝卜等蔬菜,不但价格翻了一倍,不要说当天能送达,而且次日,也不敢保证按时送达。这些从未预料的突发状况,令我揪心不安。眼看着管控形势一天比一天升级,眼看着这次疫情比以往历次都严重得多。我不得不拿出提前储备的战略物资,粉条、干菜、干挂面等,凑合着度日。尤其是在我们单元检测出阳性病例的那一刻,我内心的惊恐和后怕,就像自己被丢到了豺狼虎豹出没的原始森林。加上电视上新闻每天播报的欧洲能源危机,俄乌炮火,物价通胀,民众为生计集会游行等实时状况。我的心情,越加沉重起来,对忧患的思考,也随之加剧升温。突然有了写点东西的想法,也许这就是写作的灵感吧。

在与妻子的探讨中,理顺思绪,选好了所要表达的主旨,开始动笔。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终于在26日晚上10点,完成了一篇稿件。

可这篇稿件不符合平台上发表稿件的要求,审核不会通过。我仔细揣摩,通过进一步推敲,深思熟虑之后,把题目的涵盖范围缩小。其实,平台审核不会通过的真正原因,在于所作文章是否能够给社会带来正向积极向善的生活方向,还有题目是否能贴切概括全文所要表达的主旨,以及小说开头和结尾是否合情合理的前后呼应。

我想写篇小说要表达的主旨是,疫情之下的生活中,孩子因想玩手机,想让爸妈陪伴,愿意在家上网课。爸妈为生计需要努力工作,在有机会陪伴孩子的时候,却因不能出去工作,迫于生活压力而发愁。借此来表达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思想变化,及人们在危难时刻,还能顾全大局的法则意识。故小说在发表时的结尾,就写成了:爸妈只有正常工作了,才能挣来养家糊口的工资。我只有少用手机,不上网课了,不要爸妈长时间陪伴了,才是真正的好。

但原稿的结尾并非如此。原稿搁笔之时,我把自己当成了小说中的爸爸:我站起来,摇了摇头,扭了扭腰,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向满是灯光的窗外望去。外面的夜幕中,一排排辉煌耀眼的路灯,照耀着宽敞却很寂寞的高架路、大街小巷。显得有些伤感,有些孤独。这个时间点,对于灯红酒绿、昼夜难分的大都市不夜城来说,应该是车流如织、霓虹闪烁、人们撒欢休闲的浪漫时刻。可是,眼前的夜景却和白天一样,看不到一点生机,路上几乎没有行驶的车,没有一点令人兴奋的烟火气息。就连笼罩着路灯光线的空气,都显得冷冷清清,令人窒息。空寂的绿化带休闲步道,叫人毛骨悚然。

所以,在结尾,我留下了自己的感受,写出了也是这次疫情中大多数人的感受,很心酸也很无奈的感觉:爸站在阳台上,站成了这次疫情中呈现在我家的一幅特写。特写中夹杂了一句冗长的、我还不能听懂的爸的喃喃自语:“等能出门了,我先找一个除了我家以外的地方,伸伸腿,扭扭懒腰,揉揉不敢与阳光和月牙对视的双眼,再用双手捂住脸,一转头,背着同类,痛快地喷出一股令同类厌恶至极的气流,一股足以毁灭同类的气流;完成一个憋了好久的自以为很漂亮很完美的动作,一个特别轻松、特别满足、特别高贵的动作。然后,上班去?”其实,在每家庭的阳台上,疫情期间,都有一幅这样的人物特写。

原想通过对一个人小心翼翼地打个喷嚏的动作描述,来表达疫情中,人的复杂思绪和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对生命中不确定因素的忧虑。这样的结尾,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力。给读者一种表达特别精准,特别恰当,特别令人感动的悟觉意识。为此,我竟然感动得老泪纵横,面目全非。抽泣了好长时间,等平复情绪之后,已是27日的凌晨1点。

没有睡意,坐在电脑前,又专心致志地看了两遍稿子,也许是过于孤芳自赏,也许是被冲动的情绪蒙蔽了理智的判断,一万来字,除了揪出来几个音不达意的错别字外,并没有发现文本上有什么问题,文脉和结构上有什么瑕疵。就信心满满地按了确认键,提交,等待编辑老师审核。

然而,在一天多的等待之后,仍然没有达到平台的发表要求的,这令我很是沮丧。我突然意识到,写作虽然可以根据事实凭感觉和想象合理发挥,但不能脱离了要表达的主题,更不能出现影响主题表达的文字。于是,我按照妻子和女儿的感受和建议,删除了自以为是的结尾,换上了能女儿的心愿的结尾。再次提交,29日晚9点58分,终于收到了编辑老师审核通过的通知。

10月28日,我翻看朋友圈时,发现了两个与此次创作关系密切的事实:

一个是,一位乡村教师文友的一段公开工作日志:

“今天我需要联系18位学生的家长,本来是准备空出来俩小时,来完成这项工作的。但因大多学生在家,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我得留足让老人家向我唠叨的时间。结果我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结束了。18个电话打了一遍,只接通了三个:第一个接通了几分钟,没人应声,我只能对着对方的沉默,语气极尽温和地交代了一些学校要求家长配合的事情,自始至终也没换得对方话筒的一句回应,我只好挂了电话;另一个接通搭话的是一个男孩儿的奶奶,我们通话过程很愉快,老人说孩子的爸妈外出打工了,她和老伴儿在家照顾两个孩子,老伴儿天天去地里干活。我对老人说了些感谢他们辛苦照顾孩子的话。挂了电话;第三个是一个男生本人接的,他说他爸去世了,妈妈外出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两次,爷爷奶奶七十多了,在家照顾他们姐弟俩。他还说爷奶都不在家,无法接老师的电话。我交代他要多帮爷奶干些体力活,之后挂了电话。…这18个学生,其中男生14个,…我想说,无论城里,还是乡下,虽然上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学习一定是。”

另一个,是一位文友对一个上了热搜的某厂员工集体逃离事件的判词:

“某某康员工不坐车,不进村,徒步背负行囊的回家队伍,成了独特风景线;这是一场特殊的马拉松,没有呐喊加油的观众,却有一个个陌生人用爱心温暖了这个特殊的初冬。”

这两段话,不解释,是看不出有什么关联的,但在封城管控的疫情防控期间,不管什么特别的理由,无视疫情防控规定,冒着可能传播最亲最近的家人、乡亲的风险,步行几十公里、或上百公里,非要回家不可。这种行为,都是因为不知道学习造成的。

这些孩子,难道就没有找一找在事发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吗?难道就不会和厂里商量,找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吗?难道就不会想一想,在逃离的长途跋涉中,没吃没喝,没法通过关卡等因素,可能会给生命带来更大的风险呀!

路人对他们的帮忙,虽说是一种值得颂扬的善良,但更多的成分,应该视为路人有一种担心。担心万一他们是阳性,带着新冠病毒,在饥饿的怂恿下,失去理智,跑到路人所在村庄的家里,讨要吃的喝的,村民怎么防,怎么躲避?他们可是一群不喜欢学习,又不听话的孩子呀。

面对形势严峻的疫情防控,各地政府只所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分片封控,搞静态管理,都是为了尽快让社会面的阳性病例清零,还大家一个无病毒传播能安全出行的大环境。而他们却因为一时的困难,或缺乏生活物资,怕饿死;或身边有阳性病例,怕传染。就逃离,就抱怨,就恨。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这样会更加危险,不但自己不小心不懂法违了法,而且也给疫情的精准管控,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因素。当然,也可能有甚至就存在有单位和封控执行者工作过度或不到位的失误。但在大局面前,在大是大非面前,应该怎么做,他们应该知道。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总比情绪高涨地反叛对抗的结果要好,如果真的被饿死了,如果真的被传染了,大不了落个无名的英雄,也不至于落个祸害家人、祸害社会的罪名。

至此,这次的员工集体逃离事件,就和教育挂上了钩。据说,徒步回家的员工,大多都是刚刚成年的姑娘或小伙儿,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和朋友日志中的那18位学生,都应该是相似的。朋友的感慨不无道理:无论城里,还是乡下,虽然上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学习一定是。

他们的逃离行为,正是不懂得学习导致的。实际上,学习不止局限于学校,还有工作的地方,生活的地方,与人供事的过程中,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场所和机会。在工厂做工,学技术学操作的同时,还需要学习规则和纪律。在生活中,平平安安地度日的同时,还要学习应急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本领。在困难面前,不能只想到了逃避,逃离,只想到了恐惧,惊慌,要学会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和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不要一到危机时刻,只会想到父母、生养自己的家。如果吃了亏,还是不知道学习,不管什么时候,若遇到无法解决的事,仍然会冲动地做出逃离的行为。

据说,整个该工厂厂区的员工,多达二十万多人,他们只是其中的极少数人。难道就只有他们挨饿了。就只有他们的体质容易被新冠感染。

他们在危难困顿的时刻,想回家,没有交通工具,他们靠两条腿,绕过一道道防疫关卡,历经长途跋涉,也要赶回家,有情可原,说明家的温暖,家是心灵和身体最信赖的港湾。同情这种无奈之下的遭遇时,也想喊两嗓子,发散一下共情的委屈,可是不能盲目地喊,因为社会需要规则,需要秩序,需要行政和法治。在大是大非面前,做一个正直的人,需要有牺牲精神。他们的风景线、马拉松,只能同情或给予一些帮助而已,并不值得宣传和赞美。

打开抖音、快手,这几天都是他们逃离徒步回家的消息,铺天盖地、霸屏、成为热点,社会影响力极大,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关部门及时介入,探究原因,妥善处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做好后续工作。他们既然离开了不想呆的地方,那就祝福他们,顺利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安全到达可以依靠的家。

这些发生身边的事实,都是创作的真实生动的素材,它们佐证了这篇小说创作所设的主旨的正确性。

至此,我要说,学习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重要事情。

虽然来自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但我们一定要把控好文学创作向善向美的表达方向。

2022年10月31日写于郑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