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011/11
分享

李隆智:古渡茶香

2017年6月4日,上午,108岁的老茶人张天福去世,102岁的老红军谢毕真发去唁电。两位老人60多年的友谊发端于一片茶叶,一次旅途,一个古渡篝火婆娑的夜晚。

那一夜,连绵春雨初歇。

那一夜,没有满天星斗。

那一夜,只有篝火相伴。

还有孤独的扁舟,寂寞的小庙,渡口的阶梯,拍打着河心推过来的波浪。

“茶界泰斗”张天福人们熟悉。他20岁入金陵大学,1932 年从金陵大学毕业后的几十年,一直从事茶叶教育、生产、科研和茶文化传播工作。1940年筹建在崇安(今武夷山)的“福建示范茶厂”,特别下设了政和制茶所,由此和政和结缘。

张天福读大学的时候,谢毕真还在武平县老家光彩村,后来参加了“中华抗日义勇军”,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闽粤赣苏区山林中打游击战,曾任梅州地委宣传部长兼《人民报》社长等职。

一个大学生,一个老红军。

因为茶叶,他们认识。

因为古渡,他们深交。

时间:1953年春,山花烂漫,茶芽茁壮。

人物:时任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副处长,44岁的张天福,和小他6岁的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谢毕真。

正是意气风华的年纪,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报国当时。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靠水路和步行。

是政和茶叶的幽香吸引了他们的步伐,从福州坐船沿闽江、建溪、松溪溯流而上,来到政和西津码头。

码头并不繁华,距离政和城区还有遥遥20公里。

因为月黑风高,因为山路崎岖,他们选择了留步。

两个人在渡口不远处的一个小庙席地而坐。

为了驱寒,打游击出身的谢毕真娴熟地点燃了一堆篝火。

由于国内战事的紧张,政和制茶所一度关闭。49年解放,张天福就指派担任过省立福安高级农业学校校长的李润梅到政和,筹建政和茶厂。

李润梅奉张天福命,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于1951年春恢复了政和茶叶生产。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了解政和茶叶生产,并考察建设政和茶厂厂房。

一个副厅长,一个茶叶专家,没有车,没有马,没有人迎接,更没有人宴请。

张天福用杯子靠着篝火,泡了一杯茶,俩人摸出军用书包里面的冷馒头,算是晚餐。

波浪拍打着越来越深的夜色,俩人交流着茶叶与游击战争。

茶香悠悠飘然升起。

敌后游击神出鬼没。

虽然感觉格格不入,映衬着古渡舟影,各显神奇。

虽是五月,雨水季节,依然寒冷。

一阵风吹来,吹醒了渡口的鸬鹚,呱呱呱呱,叫醒了该早起赶路的人们。

他们又迈开双脚匆匆启程,雾气弥漫着浓郁的茶香,七星河闪烁着他们健步如飞的剪影。

中午时分才赶到政和,张天福和谢毕真马不停蹄到茶厂,了解和指导茶叶生产,与技术人员一起同吃同住。

在古渡的夜晚,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政和茶厂厂房建设。

实地考察后,确定了厂址,随即动工建设。

1954年,位于政和城郊的茶厂新厂房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县最漂亮的建筑。刚开始建立时,政和茶厂属于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后来划归地方,改为政和国营茶厂。

古渡的夜宿篝火,点燃了政和茶叶的希望,并持续红火到现在。

政和,是张老最牵挂的地方。政和工夫红茶和政和白茶的茶香,伴随他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

他多次到政和,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5月30日。这天,已经104岁高龄的张老再次踏上政和的土地,并深入狮峰、茂旺、瑞茗等茶叶企业视察。

谢毕真老人后来调任省出版局副局长,张老每每送给他的茶叶,都拌合着政和西津,那一个古渡夜晚的回忆。

六十多年过去,西津渡口已不再有船只停泊。

但古渡石砌的阶梯,依然向河岸远处延伸着,盼望着,祈祷着,回味着。

那一夜,连绵春雨初歇。

那一夜,没有满天星斗。

那一夜,只有篝火相伴。

责任编辑:李龙年

本文发表于《武夷》2019年第5期,李隆智,政和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