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08/26
分享

林则徐结缘浦城

黄文富:林则徐结缘浦城

林则徐(1785-1850)是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为国为民南北奔走,在闽北边陲的浦城,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结下不解的情缘。

同窗之谊 手足情深

清·嘉庆十二年(1807),风华正茂,青年中举的林则徐,首次来到闽北边陲的浦城,看望福州“鳌峰书院”的同窗好友——梁章钜(1775-1849),时梁正在浦城举办“南浦书院”并自任山长。

林则徐从考中秀才到20岁中举前,都在福州“鳌峰书院”读书,其间,与梁章钜闻鸡起舞,切磋学问,二人共同立下志向,做个学而致用的人。林、梁结下了莫逆之交。

之前,梁章钜多次致信林则徐:“综全闽数十州县,书院之盛必以南浦,次鳌峰”。史载:“浦城虽处闽北边陲之地,清乾隆年间,却科举鼎盛,为建宁府七县之首”。丰厚的人文底蕴,仙霞的丹山碧水,更有吴越之地的唐宋遗风……这些正合林则徐的趣味胸襟。这年秋,林则徐择日于福州洪山桥登舟,溯闽江而上,经延平、建瓯、水吉,过南浦(浦城俗称南浦)的旧馆、观前,六天五夜,昼行夜泊,风雨行舟,终于在浦城城关大西门码头登岸……

林则徐虽感风尘劳顿,但不胜梁章钜一片盛情。据传,这次林、梁之会,名士列座,吟诗作赋,一觞一咏,其乐融融。林、梁及浦城一班文人雅士、墨客骚人,聚会浦城城关仙楼山古琴楼,抚琴咏唱,曲名为《风云际会》。(注:此曲为古时“工尺谱”,前几年,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一行来浦考察,索“谱”带省研究)。这次南浦林、梁之会,成就了浦城人文历史上的佳话一桩。这次盛会,林则徐《日记》(注:《林则徐集·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室编)记载:“南浦之会,十分愉悦”。

嘉庆十五年(1810)十月,福建巡抚张师诚十分赏识其幕僚林则徐的才学,为林则徐备下盘缠,趁他进京觐见的机会,携林则徐共同北上第三次进京赶考。(嘉庆九年(1804)年底,林则徐首次进京赶考落第。嘉庆十三年(1808),林则徐二次进京赶考又落第)。林则徐第三次进京赶考,可谓“不负师恩”,获:复试一等,殿试二甲四名,朝试第五名,赐进士及第,入翰林院庶常馆“派习图书”。

林则除并未陶醉在新科进士及第的喜悦之中,而是更加谦虚谨慎,他在与“恩师”张师诚的书信中说:“则徐远离绛帷,无日不以老夫子之所厚期之复铭心,无以复求……眼下滥厕清华,弱鸟高巢,恐非终据。”是年重阳过后,林则徐告假回闽,南归取眷。这次南归,林则徐取水路抵浙衢清湖(今浙江江山清湖)登岸,翻越仙霞古道达闽北浦城,林则徐辞谢了旅浦乡党及浦城文友的挽留,即轻舟直下。

边城逗留 人脉衍生

嘉庆十七年(1812)十二月初,林则徐携眷北上。行前,福州的师友们,“皆以诗宠行”,寄托了福州士林对新科进士林则徐的厚望。其中,梁章钜诗云:

“当代清华选,通才易冠场……”

挥鞭增意气,为尔一轩昂。

12月上旬,林则徐溯舟而上,在浦城碪头,舍舟登岸。继续北上,要连接浙衢江山的清湖过钱塘(今杭州)后,才能进入京杭大运河,抵达京津。从闽北浦城到江山清湖,其间近200里的古驿道,尚需担挑人抬,才能翻越仙霞。

林则徐《日记》记载:“已刻抵浦城,遇雨,卸舟移装……询知,此处人夫短缺,大差络绎,有客自省中来,先抵半月,尚在等候。”林则徐只好在浦城逗留下来。

隔日,林则徐欲前往浦城盐馆,租借轿舆北上。其时,浦城盐馆经销的“三萨食盐”(即盐商萨重三、萨三捷、萨重熙)占据浦城市场的半数以上。官府驻浦城的盐务官员萨肇文,既为“三萨”的宗亲,亦为林则徐福州士林中朋友。于是浦城盐馆,速将情况禀报了驻浦的盐务官员萨肇文。

萨肇文得知林则徐抵达浦城,并借寓在“三山会馆”(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州俗称“三山”,即乌山、于山、屏山。“三山会馆”是旅浦福州乡党、商贾,联系乡谊,洽谈商务的场所)急忙前往拜会。因萨年长,故林则徐见之双手作揖:“萨兄!惊动了!”

林则徐此番逗留浦城,不巧,梁章钜母故回乡“丁忧”(守孝),而失之交臂,否则又将是盛况一番。此前,梁章钜曾对林则徐屡述:“南浦祖舫斋(嘉庆十四年刑部尚书,号舫斋),对其有知遇之恩。梁章钜嘉庆七年(1802)进士及第,时为刑部右侍郎的祖之望,曾力荐梁章钜,并为其所著的《南浦诗话》作序。”林则徐思忖:吾与梁情同手足,祖舫斋又系前辈仕宦,此番正以母病,告假回浦侍奉。林则徐故称祖之望为‘少寇’(右代称刑部官员为“少寇”老前辈,前往拜访。

林则徐在浦期间,还拜访了浦城名士祝昌泰。祝昌泰字东岩,因其曾捐官为“知府”,故亦称“东岩太守”。史料记载:“祝昌泰家资丰厚,曾捐数万金与福州鳌峰及浦城南浦两书院为办院资金。还独资捐修浦城水南的“文昌阁”及“南浦浮桥”。祝母徐氏还独资捐修浦城城关的全城城墙。祝昌泰学富五车,尤喜好收藏前辈先贤的文献遗著,并捐资刊印,筑“留香室”珍藏之。梁章钜居浦举办“南浦书院”时,与祝昌泰系文墨之友,二人意气相投,惺惺相棤,遂结为儿女亲家。祝子普庆,酷爱研习文史,著有《留香墨林》等著。梁女知诗达赋、琴棋书画。恩爱夫妻,举案齐眉。

林则徐在浦期间,祝昌泰还邀其与祖之望、萨肇文等名流,小聚于浦城城关仙楼山麓的“二有堂”(梁章钜将其收藏的南宋名宦真德秀(1178-1235)所用的“共极堂”歙砚和手书《柳记》真迹,赠与亲家祝昌泰。为此,祝昌泰于仙楼山麓续浦城十景之一的“凤池云影”旧迹,筑花园别墅“二有堂”珍藏之。对此,林则徐《日记》记载:“是日,赴东岩之席,所置‘二有堂,居城东隅、亭榭竹林、粲然一新,‘少寇’(祖之望)同席,饮性甚高,二鼓回寓”。

林则徐逗留浦城六天后,“人夫齐备,轿舆同行,整装就陆”,依依离开了浦城。当晚,就宿于距浦城城关30余里的“渔梁驿”。

翌日午刻,林则徐翻越闽浙边境的“仙霞关”……据传:此间,林则徐路过仙霞古道上的一座香火盛旺,信众络绎的寺庙时,不禁心中不免忐忑:“此番刚刚入仕,前程吉凶未卜?”林则徐不能免俗,进得寺庙,求一上签,只见签诗云:

曩时败北又图南,筋力虽衰尚一堪。

欲识生前君大数,前三三与后三三。

后来,曾有学者解读,认为此签诗暗合了林则徐“三起三落”的宦海沉浮及命运多舛的人生历程: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世界,却遭谗言蒙冤获罪,此为一也;充军新疆伊犁,倡修‘坎儿井’,推广纺车纺织,却被贬遣为云、贵边臣,只落得抱病东归,此为二也;道光三十年(1850),清廷重新启用林则徐为钦差兼广东巡抚,林则徐虽老骥伏枥,报效朝廷,却落得客死他乡,病逝于广东普宁驿站,此为三也。然,这些冗言碎语,皆为后人后话矣。

仙霞古道 印迹永铭

道光二年(1822)春,林则徐又一次路过浦城,此番林则徐心境与前大所不同,经官场历练,人生折磨的林则徐“居官不易,侍亲不能”。林则徐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此番出山,大非初念,乃迫于无可如何,楮林中亦不能达此情绪”。

上年秋,林则徐在杭嘉湖道,忽接家书,道父林日宾,“二十来日,粒米未进,垂垂病危”。林则徐心急如焚,挂印离任,驰归故里。林则徐《日记》自述:“晨交篆,午登舟……尔时,老母同行,扶舆越岭,日驰百里。而妇孕已愈十月,分娩之期旦晚莫定,亦兼程相随”。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林妻郑淑卿,于建州(今建瓯)大蒙州水域,在船中产下一女。此刻,玉兔冰轮,月明如昼,林则除触景生情,愿普天下都能这般晴晴朗朗,不禁脱口而出,此女仍“普晴”也。

林则徐好不容易赶到福州,家父病情却渐趋好转,而自己却因风尘劳顿,水土不服,沾染了痢疾,虽不属大碍,却十分折磨人……经这般折腾,林则徐本想辞官不再出山,此番流露的“居官不易,侍亲不能”之惆怅,即源肇于此耳。

道光四年(1824)九月,林则徐老母病逝。林则徐悲痛回乡“丁忧”。此时,黄河决堤,淮扬被淹,漕运受阻,黎庶涂炭……林父日宾,不断催促林则徐尽快北上,救民于水火(此前八月,林则徐已受命督办江苏、浙江水务)并曰:“不得为忠,安得为孝?”林则徐深知督修河工乃国计民生之大事,决不能以母丧“丁忧”未终而规避。

道光五年(1825)二月,林则徐“夺情”母丧“丁忧”,不顾痞病缠身,身穿孝服,免冠“顶戴”,溯舟浦城,翻越仙霞,直趋淮扬。

道光七年(1827)五月,林则徐出任陕西按察使兼布政使事。“关中距闽遥远,迎养老父不便”,林则徐时刻牵挂……十月中旬,林则徐接家书:“林父与家人,已自福州启程来陕。”下旬,林父日宾与家人抵达闽北浦城后,又传书林则除:“沿途眠食安健……”林则徐稍感慰藉,亟待与老父与家人共叙天伦……十二月初,林则徐突接快马速递:“林父日宾病逝于浙江衢州之讣告。”接讣告,林则徐自陕南仓皇奔丧……

次年一月,林则除抵浙省衢州,扶柩翻越仙霞古道,经浦城后,棺椁上舟,沿水路归故里安葬……

浦城仅是林则徐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林则徐对浦城的人文历史、风俗民情耳熟能详,朋友众多,这些充分体现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外,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尚情操及爱国、爱乡、爱人民的家国情怀。林则徐是扎根闽北边陲浦城人民的心中的一棵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李龙年

发表于《武夷》2021年第二期。黄文富,福建浦城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