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9/04
分享

金坑掠影

                                                                蔡旭麟 

时令已过中秋,天气转凉,下午的阳光还有些灼热。走进金坑上、下坊,穿街过巷,大伙在保存较好的众多古民居前留连,在星星点点的红色历史遗迹上凭吊,我边走边看,若有所思,在脑海中植入了参观游历的见闻。

置身于红三军团临时指挥部旧址——文昌阁内,时间仿佛倒流回血雨腥风、苦难辉煌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那一行行文字,一件件实物,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赤胆忠心、荡气回肠的悲壮故事,展示着共产党人豪气干云、碧血千秋的丰功伟绩。彭德怀、滕代远、邵式平……一个个威震敌胆的名字,镶嵌在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让后人怀揣崇仰之情追思不已。

在随后的寻访中,中共闽赣省委旧址、闽赣省东方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医院旧址、金坑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标语群等场景一一映入眼帘,它们虽然历经将近百年的风云变幻,但在精心的修缮保护下,仍然鲜活地再现着当年苏区军民坚持斗争的不倦身影。其中,在金坑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内,两边厢房门口壁板上分别挂着“区政府主席”“区肃反委员”“区财粮委员”等牌子,拨开氤氲的历史烟云,我们远眺着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的勤勉和奉献,简陋的办公环境则见证着那段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的清贫岁月。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在一面弹痕累累的弹孔墙前停下脚步,注视着它曾受战火摧残的沧桑容颜,不由联想到一代伟人气度非凡的诗词《菩萨蛮·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些意境深远的词句让人咀嚼良久,回味无穷……

途经观音阁、仲新祠、九阶厅等处,所见多为清代老厝,风格相仿,风貌相近,门楼为歇山顶或悬山顶,穿斗式结构,砖雕精美,牌匾古朴,可以想见昔日的富丽堂皇,只是“门掩黄昏”,空余“庭院深深、帘幕无重数”,不免感叹物是人非,红楼一梦。移至观音阁大门前的“重建万灵峰记”青石碑,碑上三道裂纹,互相衔接,构成“人”字形,正文以楷体刻字,字迹有些风化,有些残缺,要瞪大眼睛辨认。也许是好奇心使然,不少游客在此驻足观看和拍照。

令人惊奇的是,一座西方哥特式建筑在周围深宅大院的衬托下,醒目而又孤单地矗立在村中。据说,这是德国传教士在抗战烽烟红似火的1941年募资修筑的天主教堂,高耸的三角屋顶、半弧型门窗的形制,使用当地的青砖、红石等建筑材料,可谓土洋结合,是中西方文化有机交融的成功案例。教堂的左侧空坪建有“同心馆”“民俗乡愁馆”等造型独特的场馆,一大群人鱼贯而入,我缓缓而行,逐字阅读展板的内容,仔细端详陈设的展品。透过“擂茶”“红菇”“米酒”“傩舞”“河鱼干”“麦芽糖”等一扇扇精心设计的窗口,我深切感触到富含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及浓酽得化不开的乡愁。

站在老式的玻璃柜台前,我左瞧瞧、右看看,扫视着那些摆放齐整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的商品,内心涌动着“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美妙感觉。当我看到曾经给童年带来无比欢乐的连环画时,禁不住大喊一声:“喏,小人书!”数人围着展出的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等物件指指点点,在愉快地交谈着,那激动的神情,好像在穿越和重温难忘的计划经济时代……携带着怀旧的心情,我们告别了原供销社商店改装的展馆。

转瞬之间,已是傍晚时分。来自十县(市)的文学同仁,以“助力乡村振兴”采风活动的名义,行走在金坑这个宁静的乡村,探寻乡村背后的精彩故事,以“喜迎二十大”的精气神,聚集在红军桥畔合影留念。

不一会工夫,车到黄土关。在险峻的隘口前,古道蜿蜒而去,消失在远方茂密的竹林中。我望着古老关门那些千年时光垒砌的条石,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历史强劲的脉搏,此时,苍山似海,落日正红……

                                                                                                                     责任编辑:黄文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