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光
朱子诗中多雨。捧起诗笺,心里顿生温润。细细检点,以雨为题的诗竟有33首,至于即景雨中意象的诗句,那更是不计其数。朱子的雨诗,覆盖了岁月季节,也摹写了发生的全过程,更寄托了人生情感:春雨、秋雨、冬雨;雨前、雨中、雨后;骤雨、小雨;雨打枝叶、雨入方塘;观雨、对雨……
且读《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
云起欲为雨,中川分晦明。
才惊横岭断,已觉疏林鸣。
空际旱尘灭,虚堂凉思生。
颓檐滴沥余,忽作流泉倾。
况此高人居,地偏园景清。
芳馨杂悄蒨,俯仰同鲜荣。
我来偶兹适,中怀淡无营。
归路绿泱漭,因之想岩耕。
诗作平白晓畅,无须翻读。诗人首仕同安,造访水公庵遇雨。从雨前吟起:“云起欲为雨”;继写雨中,瓦上雨积成泉倾流;再写雨后,草木鲜明明泛绿。古代诗评家云:“前段不即说雨,备将云起风鸣,旱尘都灭,一番雨势摹拟,是做题中‘作’字。中段形容草庵清凉,令人忘却题中‘六月十五’之为盛暑也。一结,绘雨后景,尤佳,且确是久宦情事。”故而,想起躬耕田园。
朱子的雨诗,以三十岁为界,形成两种景象:前者多,后者少。以雨为题的诗大多写在绍兴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也就是朱子23岁到28岁的时候;前者幽,后者白。有如宋代诗人蒋捷所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风声、雨声、读书声;物外、方外、尘事外。“读书春日晏,雨至满郊园”,写于23岁;“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写于24岁;“与君此日俱无事,共爱寒阶滴雨声”,写于26岁;“读书清磬外,看雨暮钟时”,写于27岁;作者这类雨诗大多收集在“牧斋净稿”集中。
不仅仅是年岁增长,而且还因儒家的坚定,理学研究的深入,朱子雨诗中的人民性愈发呈现三十岁后。雨中即景,景中即情,点点滴滴皆与百姓生计关联。就是同朋友游历百丈山时,仍不相忘人世间。《西阁》诗云:
借此云窗眠,静夜心独苦。
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
王维曾有诗,“不知栋里云,云作人间雨。”有人评价:辋川诗是“高人闲致”,而朱子则是“圣贤热肠”。
久旱逢甘霖,朱子欣然挥笔“喜雨”:
雨师谁遣送余春,珍重天公惠我民。
且看欢颜垂白叟,莫愁頩颊踏青人。
是谁请雨师春末给干旱送来喜雨,珍惜天公惠顾劳苦百姓,你看白发老人和踏青小伙,无不鼓舞欢欣。
仰诉天公雨太多,才方欲住又滂沱。
九关虎豹还知否?烂尽田中白死禾。
风云变幻,喜雨又转为“苦雨”。朱子39岁时,武夷山久雨成灾。朱子引用楚辞典故,直接谴责“天公”,质问值守天门的“九关虎豹”。诗虽然用俳谐体,但对于以天为命的朱子而言,感情是何等激烈?
祝熹先生在《朱子诗词一百首鉴赏》中写道:“作为兼善天下的理学家,朱熹没有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也没有写‘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当然,更没有戴望舒的丁香雨巷,也没有现代人忘记带伞狂跑雨中。他心中装满着百姓的饱暖“寒饥”,牵挂的是民本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爱君希道泰,忧国愿年丰”。
以民为本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思想精华。孔孟发扬光大,而朱子进一步继承发展。朱子的贡献在于:理论上,从天理的高度阐述民本思想,为其找到本体论的哲学依据。43岁时修订完成《西铭解义》。他对张载名著的解说,可以用四句话概括:“乾父坤母,民胞物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既然天是父亲,地是母亲,人民乃同胞手足,万物与我同类,整个天下都是一家人,那么统治者应当视民为己出,以民为本。孔子的学说,仁学占一半;孟子的学说,大半是仁。然而他们对仁都是作“指示语”,而未下过定义。只有朱子给仁作了质的规定性:仁是天地生物之心;仁是心之德,爱之理。统治者实施仁政,就要仁民爱物。亦即“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亦即“爱民如子”“取信于民”“与民同乐”;实践上,朱子身体力行民本思想。他在职为官不到九年,初仕同安便以“视民如伤”为座右铭。他想为民做很多,但种种原因,许多他想做而无法去做,去做又只做了一半。只有两件事,他想到了又做到了,那就是抗灾和兴教。这两项都事关民之大本。他亲自组织了南康和浙东的赈灾。离开之时,百姓“阖境千里欢呼鼓舞”,甚至以板车挡道不让起发。朱子没有担任过武夷山的主官,当地百姓的疾苦他却十分关心。1168年,武夷山遭受重大水灾,县令请他出面帮忙。朱子亲自修书建宁府求助,借得600石谷子给百姓。灾后,朱子在群众还回谷子的基础上,建立了“五夫社仓”。平时外借,“以谷还谷”,收取20%的利息;灾时以低息甚至无息接济灾民。套用现在的话,就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赈灾。这个做法在闽北率先推广,灾民“脸无菜色”。社仓运转十年,储粮增至3200石。朱子的惠民创举,朝廷以“社仓法”颁行天下。朱子在抗灾期间写诗不多,但他却用满腔心血和辛劳写就了人间“喜雨”之诗。
好雨知时,好人知雨。朱子熟谙雨情农事,得益于生活乡间,加上担任过五处地方官的经历。如他所说:“久处田间,习知稼穑。”他在跋唐人《暮雨牧牛图》中写道:“余老于农圃,日亲犁耙”。他懂农事也亲于农事。春来,发榜《劝农文》;夏末,观刈早稻;秋到,拾栗入药;冬末,把酒辞旧。
黄昏一雨到天明,梦里丰年有颂声。
起望平畴烟草绿,只今投笔事农耕。
此诗是《和喜雨二绝》中的另一首:春雨从黄昏下到了天亮,人们做梦都在庆祝丰年。晨起看到雨后的平原——雨雾弥漫,绿草如茵,生机勃发,朱子也要放下书笔参加农事活动了。
从朱子自述看,他对农活“十八般武艺”都不陌生。由此肯定他向不少农人请教过,诗歌里有位秀野先生频频出现。他对朱子的影响很大。自号秀野的老人就是刘韫。他是刘子羽和刘子翚兄弟的叔叔,晚年以朝散大夫退休。刘氏以诗名,人称:“吟龙”。他在武夷山城南居住地,建造了一座山庄,内有台榭花木,园林池沼,遍植瓜果菜蔬,实际上更象一个家庭农场。朱子说:“旧喜樊迟知学圃,今看许子快论功”。孔子的学生樊迟爱向孔子学种菜;高士许行偏喜亲自种稻,秀野先生也像他们一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朱子向他学诗也学农事。他们志同道合,相互切磋。他和秀野老人唱和诗有上百首,其中很多都是农事为主题。朱子几乎写尽了农庄里所有的作物,诸如:萝卜、子薑(姜);茭笋、南芥、木耳、芋魁等等。朱子这个时期诗作,评论家认为“才华横溢、较为典雅”。就是吟诵乡间风物,俗则俗矣,但“读来亲切”。诗中当然雨意充沛:“阿香一笑走半隆,雨遍平畴万顷中”,写的是雷神送雨;“悠悠江上林,白日暗风雨”,写的是竹林翠绿欲雨;“食寒到处雨复雨,客里归来山又山”——写的是清明多雨。再读读《次秀野“躬耕桑陌旧园”之韵》中的第一首:
郊园旱久只多蹊,昨夜欣沾雨一犁。
已办青鞋随老圃,便驱黄犊过深溪。
农谈剩喜乡邻近,馌具仍教妇子携。
指点竹寒沙碧处,不知何似锦城西。
旧的桑园久旱得踩出一条条道路来,高兴的是昨夜一场雨,则好一犁入土,诗人已准备了草鞋跟着老农,赶着黄年趟过深溪,开始了耕作。耕余农人相聚闲谈,所喜的是乡里乡亲共住一处。这时妇女孩子们提着餐具送饭到田间。指看碧竹掩映的岸边,那村庄情景怎么像秀野为官的成都锦城呢?诗作中的主角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秀野躬耕桑陌,有人说朱子与刘氏老人一道。不管如何,至少朱子心随刘氏,且描写真实感人,说明诗人亲历过劳作。有评论家言:青鞋黄犊,天然野趣。
这个冬天旱了很久,又处“疫”期,人们读着朱子的诗歌,心中思念人间那一犁春雨。
责任编辑:黄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