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诗歌
202309/11
分享

环溪精舍的脉动

                                                                                              乔   夫



相传建瓯城南云际山下的紫芝坊,曾发现会发光的灵芝,因而建瓯别名“芝城”。史书记载,朱熹年少时随父寓居读书的“环溪精舍”,就坐落在当年的紫芝上坊。精舍选址于斯,与朱熹儿时喜欢坐沙画卦有很大关系。

朱熹祖籍是古歙州的婺源。北宋政和八年(1118),国子监以同上舍成绩准予朱熹的父亲朱松毕业,授官迪功郎,尉福建路建州政和县。世代以儒为业的婺源朱家,有子被朝廷授官,上下自是欢喜。同年,朱松就领父朱森、母程氏及弟妹,一家8口远离故土,来到政和履职。

宣和二年(1120),朱森在政和去世,朱松将其安葬在政和城东感化里(今铁山镇凤林村)的护国寺旁。按照朝廷的“丁忧”之制,朱松辞去官职,在政和守制三年。宣和五年(1123),朱松服除,朝廷将其调任南剑州(今南平)尤溪县尉,后又调往福州长乐任职一年多,于建炎三年(1129)冬,再被调回闽北任建州权职官。时年正值金兵南侵,虎骑汹汹从江西入闽直驱邵武,令闽中官员人心惶惶。朱松亦不例外。为避敌锋芒,保护自身及家眷安全,他放弃了朝廷新委任的职务,携一家老小重新回到偏僻的政和躲避战乱。

建炎四年(1130),金兵北撤。不料驻浙江金华的宋军御营前军将杨勍叛乱,其部将龚仪随即入侵闽北并攻下松溪县城。朱松不敢再停留毗邻的政和,连夜乘船南下,经南剑州回到尤溪安顿。同年七月,建州欧宁县盐商范汝为在吉阳里又揭竿而起。起义军横扫建州和南剑州,逢此乱世,朱松只好蜷缩家中韬光养晦。九月十五日,朱熹诞生。

绍兴元年(1131)正月,盐商范汝为刚被朝廷招安,二月,南剑州顺昌县的余汝霖、余胜等又聚众造反,不日就攻犯到尤溪毗邻的古田。因此,朱松又携家先逃亡古田龙爬,再转闽东长溪(今霞浦)寓居。后又因范汝为复叛,兵指闽东,不得安生的朱松再携家逃往福州的桐江,直至绍兴二年(1132)正月范汝为被剿,朱松一家再回尤溪。

朱松一家在尤溪的住处叫“郑氏馆舍”,这是当地名门郑德赠送给他们居住的。当年朱松到尤溪任县尉,与时任县丞的郑德结为知交,他任期届满后,郑家便把这所房子献予他。

“郑氏馆舍”风光秀丽,它背靠毓秀峰,面临青印溪,且馆舍前的溪畔,有一块白色的沙洲。朱熹5岁那年的一天,小伙伴们都在洲上追逐嬉戏,他却独自端坐沙上,用手指画出了刚从父亲书本上看来的八卦图。

绍兴6年,与朱松有太学渊源的好友、崇安五夫里大学士胡宪来建州担任州学教授,因故回到政和的朱松,得知消息不久便带着儿子朱熹前来拜会。

好友携子来访,胡宪喜不自胜。他带着朱松父子参观完州学,又带着他们往名刹光孝寺礼佛。刚出建溪城门踏上跨溪而架的木桥,朱熹见对岸有一片宽阔的沙洲,便激动地飞奔而去。他卷起袖口,双膝跪地以指作画,待胡宪和朱松走到近前,一幅八卦图已赫然在现。

朱松知道儿子在青印溪畔的沙洲画卦,已让人赐赞“神童”,但今天儿子的举动,令他不禁驻足四望。“果然是一派好风光啊!”背面云际山峰峦连绵,前方建溪水玉带环腰,左边宝刹肃穆灵光,右边民舍炊烟袅袅。于是,朱松顿生要来此安家的念想。只是他当时没想到,此行竟真成了他日后到建州筑屋的选址之行。


 

朱松的一生,命运多舛。

自建炎三年(1129)冬携家东躲西藏避乱,至再回尤溪寓居,朱松已4年未得俸禄,家庭生活,捉襟见肘。幸有熟识举荐,在回到尤溪的3个月后,得任泉州石井镇的地方监税官,于是举家搬往泉州。之后经泉州知州谢克家和翰林学士綦崇礼共同举荐,朱松获得一个去京都应试馆职的机会。绍兴四年(1134)初,朱松又携家回到尤溪安顿,并于当年三月,只身前往京都参加召试,被录用并授秘书省正字之职。但好景不长。正当朱松踌躇满志,且深得时任知枢密院事赵鼎赏识并欲招其为幕僚之时,传来家母程氏去世的噩耗,朱松无奈辞职,回尤溪为母守丧3个月后,将灵柩运到政和下葬。之后,便又是漫长的3年“丁忧”。

朱熹出生之日,正值举家避乱尤溪之时。有资料称:朱熹一出生,右眼角上就有7颗黑痣,像七星北斗布阵,朱松请人卜吉凶,卜人曰“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子,便是孔夫子。”但在儿子的“三朝”洗会上,朱松写下二首《洗儿诗》,其中“有子添丁助征戎,肯令辛苦更儒冠”之句,却充分表达了他当时对自己儒冠误身以及儿生乱世,恐也只是为国增添一个征戎打仗之丁罢了的感慨。

尽管如此,从石井回到尤溪备考,朱松就把才上5岁的朱熹送进了学堂。他只是没想到儿子对学问有着非凡的领悟力,第一次诵读孝经“即了其大意,书八字于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至此,朱松从“有子添丁助征戎”,立马转向“成家全赖汝,逝此莫踌躇!”并在《送儿读书诗》中,对朱熹立下了几近严苛的家教:“夜寝灯迟灭,晨兴早发疏。诗囊应令满,酒盏固宜疏……”

由于儿子的聪颖,朱松在举家从尤溪又迁往政和庐幕守丧、途径南剑州时,就带着朱熹顺道拜访了当地的著名学者李侗先生。从那时起,朱松已初有“不须志四方,教子求寡过”之意,他不仅带着儿子出入于自己尉政和县时创办的星溪书院和云根书院,而且还带着他经常前往毗邻的松溪湛庐山访儒问学。

绍兴七年(1137),宋高宗赵构动议光复中原计划,朱松应召入都。直至绍兴十年(1140)春,朱松因与秦桧不和遭弹劾,请准任祠官后再返闽北,且寄居在建阳登高山的二妹家中。

这次,朱松是真的无意仕途了。他频繁往返于建州、建阳二地,并于当年秋天,就在建州儿子画卦的沙洲内侧,构筑了一所风雅幽静的房舍,取名:环溪精舍。

精舍者,儒家讲学之社也,之于宋代,则既是纳徒讲学之所,又是居家修养之舍。朱松立于舍前放眼四望:前方三溪汇合,溪水蜿蜒;南面古城雄伟,人车熙攘;北面群山雄踞,起伏绵延,内心充满惬意。因有诗曰:

道人足迹扫尘寰,坐看筇枝上藓斑。

豢得箨龙千就就,却教行水绕空山。

 

当秋,朱松即举家入迁定居。“荤确复荤确,秋山殊未晴。流年半羁旅,此地几经行。雪岭今慵照,茅薝欲谩营。大钧浑莫问,流坎任余生。”在从建阳搬家来环溪精舍的路上,朱松写下了这首诗。

其实,自朱熹5岁“始诵孝经,即了其意”起,朱松就一直在默默地做着培养儿子的功课。如,绍兴七年应召入都时,将朱熹寄居在浦城豪门、杨时的高足萧顗家中。绍兴八年将妻儿接到都城临安后,又带着朱熹先后拜会和结识了诸如杨由义、尹焞、刘勉之、胡铨、胡寅等众多大师名儒。

入住环溪精舍后,朱松就不仅自身潜心教子,而且广邀名人贤士上门。一时间,环溪精舍,鸿儒谈笑。在朱松和各位名师的悉心教导和影响下,朱熹诗文水平突飞猛进,以致南宋诗词家董颖应邀来讲课时,惊叹朱熹已“笔力扛鼎”。

“骎骎惊子笔生风,开卷犹须一尺穷。年长那知虫鼠等,眼明已见角犀丰。”绍兴十一年(1141)农历九月十五月圆之夜,心情愉悦的朱松,以“凤山团饼”之奢,为刚满12周岁的儿子朱熹,摆了一桌生日之宴。

但谁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或许是劳心过度吧,绍兴十三年三月,正是满心欢喜、笑看儿子成长的朱松突然病倒,并于当月二十四日卒于环溪寓舍。疾革时朱松手书以家事讬刘子羽,命朱熹禀学于武夷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屏山刘子翚三先生,并往父事之。

 

朱松死后,于元时有僧人智源建造城南石桥,“假精舍为督工局”,明代洪武初年,石桥工毕,更精舍名为方广寺。成化二年(1466),朱松十一世孙朱濂于寺旁构建祠堂,主祀朱松,配祀朱熹。后又有朱松十二世孙朱栉改寺为堂,重建精舍,直至1973年,建瓯创建袜厂等企业,环溪精舍被拆,至今,仅原址外侧有一今人敬仰而为的铜雕:朱熹坐沙画卦。

是日,笔者伫立于画卦州旁,于是顿想:环溪精舍几成烟云,但烟云之后,人们可否看见巨大成功的朱熹背后,擘画着“望子成龙”这一中华传统家教的精髓?

呜呼,可怜天下父母心!

                                                                                                                                                   责任编辑:黄文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