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9/18
分享

表达

                                                                                              王彦敏

胆小,性格内向,是我大部分人生状态的标配,这种状态是好是坏,一言难尽,别人的看法就留给别人吧。至于我自己,倒是很享受这样的状态,少了很多是是非非和干扰,仿佛额外多出很多时间,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自己想活的样子。

这是我的状态和心态。

当然,因为这样的性格失去了很多更好发展的机遇。也曾试图改变过,但太嘈杂的生活不适合我,即便得到了别人很羡慕的东西,相对于自己为此而失去的时间、情感,看脸色、被迫和言不由衷,还是觉得太委屈自己,不值得,最后和自己言和了——好好做自己,顺应内心。

苏格拉底有句格言:认识你自己!

我想,也许是读到这句格言,拯救了我。

是的,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大部分的人,认识了生存、生活,认识了生存环境和社会,认识了生活的内核,然后心安理得静待一隅,通过读书读人读事;学会遵从内心,逐渐活得通透自在。

这大约是人生比较好的状态吧。

读书,学习

 

喜欢上读书,是在童年从一本彩色连环画开始的,一直很清楚的记得那本彩色的连环画叫《动脑筋爷爷》,是读大学的大姐给我买的。

我那时候许多字都不认识,大姐一边读给我听,一边教我认字。

“鸭子水上游,公鸡喔喔叫”,至今依然记得那些画面和注了拼音的文字。

那时候就很奇怪,书的世界也是一副恬静的生活画面吗?院子里的大公鸡每天都要“喔喔”地叫,而写进书中读出时却是那样的清新、明了。

心中就莫名产生一种感动。这种儿时读书产生的感动,一直伴着我走到了如今。

因为有了阅读的爱好和欲望,于是读了很多经典作品,中国的四大名著、世界名著,从这些书中读到了故事背后的故事,看到了历史的发展变化;看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看到了人际关系、人性、人的命运。后来,读了一些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每一类书籍,都是强健精神的营养。

有时候也会将生活中想不明白的事情用书中学到的理论去解决,结果发现,心中的块垒顷刻被化解。

生活是很现实的,而心灵的世界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这种丰富多彩来自于书籍。深深地感受到,读书可以最大限度丰富一个人,读书也会使人心胸开阔,学会乐观、豁达。

这份乐观豁达也会融进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在不住地阅读中,渐渐对事物的看法也相对透彻。

读书,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一定能够改变思维和心态,遇事能客观平静对待。

往远处看,天地无穷;往大处想,心胸开阔。

之所以如此坦然的面对生活,就是源于书籍的影响吧。

读书,让我们体验着千百种人生,因此而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奋斗理由和目标,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更多的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和感受。

除了读书的快乐外,学习也让我快乐。有人曾问我:“你那么爱读书、爱学习,有用吗?”

“有用吗?”我也自问过。

其实读书、学习并不全都是功利的,它们不是升官发财的捷径,也不是包装自己的名片,而是在给灵魂提供养分,读书学习也许不会因此让你当官,让你有钱,但是,却可以让你活得更充实,更丰富,离内在的自己更近,生活的舒服。

写作,表达

 

书读多了,内心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

古今中外那么多的好书中,依然没有读书的个体“我”所存在的这样的生活,一种让人类历史顺畅而延续的欲望催生着写作的冲动。

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也许穷尽一生,所写的文章达不到“千古事”的境界而被存留延续,但是,这种书写的境界却一直鼓舞着我们认真、负责、努力书写下去。

心中有了这个方向和信念,就没有了急功近利。于是,慢慢的收集素材,慢慢的积累知识和经验,慢慢的记录,慢慢的等待时机成熟的书写。

写作有时候像煮茶也像喝茶,慢慢煮,慢慢熬;慢慢喝,慢慢品。那些苦涩和那些苦过的清爽和甘甜,怡自己也怡人。

一直觉得,历史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正史只是其中的一种,正史一是过于正式,记载的又都是国之大事,多少都会有点“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偏颇,而除了正史之外的文学艺术,有更多时下细节的真实,尤其是能够大篇幅的铺成开来讲述的小说。虽然小说难免虚构的成分多一些,但细节的真实是不可否认的。写作者是无法彻底跳离他所存在的时代和他自身所处的生活而创作,时代的烙印会深深地打在他们的身上,打在他们的作品中,创作同样不存在空中楼阁。即使自传,也是牢牢地建立在时代的地基之上。

当然,一个天才的作家,也许是不需要考虑这许多的,只管在自己的时代书写,挥毫泼墨,用质感,细腻,生动,传神的笔调写完故事,其他的事情留予后人去分析。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一直觉得写作也是自我鼓励和自我疗伤,这些在孤寂中书写的文字,让我们将生活的本质、苦难努力想透,然后在书写中释怀,治愈自己也传递与他人。

 

行走,旅游

 

行路和读书一样的重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中,人,其实和草木一样,遵循着一定时间的轮回。但,人不是草木,人是有思想并且可以行走的,人在存在的过程中可以用行走触摸不同的温度,从而使存在更自我也因而更全面更广阔更宏大。

古之圣贤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古人的一种求知模式,也是古人自我修养的一个途径。在经历了半世的人生历练,发现一直没能走出古圣先贤划定的这个圈。

于是,爱上了旅游,爱上一种打破一沉不变的环境和心境求知的生活,爱上了读书和行路相结合的温度和味道。

有人曾言:“如果你有机会,一生一定要多去旅行,一个人经历一场彻底的旅行,一路上自由自在,可以漫无目的的游荡,可以不顾形象的碎碎念,不求遇见谁,也不求遇上什么美好的风景。但这一路上所接触过的一切,足以让你用另一种眼光重新审视自己。让你获得重生,让你知道接下来的路怎么走。”

是的,一定要经常旅行,一个人的人生中见识最重要,见的多了,自然就会视野宽广,心胸豁达,这样,便会在待人接物,处理生活和工作的事情时能更加大气,更加得心应手,也更加有格局,更加懂得利人利己利社会。

旅行教给我最大的一个道理是:世界上原来真的有很多很多种人,用五花八门的方式生活着,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价值观,让这个世界显得纷繁复杂又有趣。

记得最深刻的是到西藏旅游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遇到一个十一二岁的藏民小孩子,在空旷的只有寸把高牧草的牧场,放牧一群牦牛。他穿着一件宽大的长袍,腰间束着一条刺绣的腰带,一只袖子退出胳膊束在腰带处,袍子有些旧、有些脏。他的脸蛋红红的,布满皴裂的小口子。而他看到我们时满脸清纯地对我们笑着,笑容干净。那笑容,像西藏的天空,蓝的纯粹没有一点杂质。大家都被他的笑容感染和感动。

这里封闭落后,但并不影响人们简单快乐的生活,他们的笑容告诉人们他们灵魂的干净和安宁,这让我偶尔怀疑:难道灵魂的高度和文明的程度成反比吗?

那一幕从此深深印在了我的心底,时长想起,会心一笑,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感动人的笑容,像这孩子一样干净清纯的活在世间。

是的,“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万千变化的世界中,纵观全局,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活是美好的,它给予我的这些快乐,足以让我能够愉快而充实的度过这一生。

                                                                                                                                                   责任编辑:黄文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