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11/20
分享

熹拜阿娘

                                                                       张建光

朱熹能够成为朱子,母亲的培育功莫大焉。然而文献反映不多,《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中,只有《尚书吏部员外郎朱君孺人祝氏圹志》和几篇祭文有所提及。篇幅短不说,且行文笼统简约,诸如“辛勤抚教,俾知所向”等。倒是朱子诗歌透露的信息,生动和具体。读读《寿母生朝》吧:

秋风萧爽天气凉,此日何日升斯堂。

堂中老人寿而康,红颜绿鬓双瞳方。

家贫儿痴但深藏,五年不出门庭荒。

灶陉十日九不炀,岂办甘脆陈壶觞。

低头包羞汗如浆,老人此心久已忘。

一笑谓汝庸何伤,人间荣耀岂可常。

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

熹前再拜谢阿娘,自古作善天降祥。

但愿年年似今日,老莱母子俱徜徉。

这是一首朱子为母亲祝寿的诗。诗里充满着母子深情,又反映了儒家的道德风范。

祝夫人对儿子的情感,有其特别之处。她寓爱于严,寓爱于道,寓爱于礼。

诗中的母爱严大于亲。“家贫儿痴但深藏,五年不出门庭荒。”年幼失怙的朱子寄居五夫,离家不远是繁华的兴贤古街,但是朱子一心向学,五年都未上街市游玩,“纵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门庭荒芜虽属夸张,不过朱子寒窗苦读确是事实。“某自十六七时,下工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恁地硬著力去做。至今日虽不足道,但当时也是吃了多少辛苦读书。”“某年十七八时,读 《中庸》《大学》,每早起须诵十遍。”朱子托孤之时,年仅十四岁,对比现在我们儿孙,朱子的定力让人称道。朱子生性活泼向动,这从他六十岁写的《出山道中口占》也可看出:“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朱子能够自律苦读,绝对是母亲教子有方。我们找不到祝夫人像孟母那样的“择邻处,断机杼”的激烈举动,听到的是五夫人关于母亲“煮莲教子”的传说。莲子可食可药,莲心却十分清苦。朱子师从理学大家之一的周敦颐。《爱莲说》自然十分熟悉。母亲一次次端送莲汤过程,也是一次次的教诲:要像白莲那样出尘不染,亭亭净直,当做正人君子。同时,他也领会母亲的心意,莲(怜)子心苦。

诗中的母爱道大于家。“一笑谓汝庸何伤,人间荣耀岂可常。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朱子的家道到了父母辈已是中落。父亲入闽政和为官,带了一家八口,以抵当婺源全部田产成行。母亲把家族振兴的所有希望寄托在朱子身上。但是“五世业儒”且识文知礼的母亲,更把儒学的复兴的重担放在朱子肩上。朱子在《牧斋记》中讲得很清楚:“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为了让朱子学好“为己之学”,“自达于圣人”,母亲在朱子成年冠礼仪式上,请来了老师刘子翚为其取字“元晦”,其含义为“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先生所赠之字,深孚(得)祝夫人之意。朱熹的名字大红大亮,且生性耿直,恰好以晦中和,刚柔相济。为人做事,于晦于和,犹能象根深大树一样,枝繁叶茂,内外兼秀。朱子读研过《周易》,知道元乃“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先自“晦”过,自谦为“仲晦”。

诗中母爱礼大于情。朱子理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道德哲学。有人说,朱子的学说是以“理”为本体,以“礼”为外在规范,以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为终极关怀的“礼本理用”的理论,朱子有关“礼”的启蒙来自母亲。朱子的第一部著作便是《诸家祭礼考编》。书中说道:“某自十四岁而孤,十六岁而免丧。是时祭祀只依家中旧礼。礼文虽未备,却甚齐整。先妣执祭事甚虔。及某年十七八,方考订得诸家礼,礼文稍备。”束景南先生指出,《诸家祭礼考编》是朱子“后来作《祭礼》《家礼》和《古今家祭礼》的最原始的稿本,成为他生平《礼》理学思想的滥觞。”朱子参加乡试后的完婚,中举后回婺源祭祖,清明到政和为祖母祖父叔母展墓寄哀……方方面面,人情事故,俱是母亲打理,且与礼周严,与情妥帖。朱子曾经感叹母亲行事,“有人所难能者”。

母慈子亦孝。朱子的孝顺,报之以亲,报之以久,报之以业。

难得孝之以“色”。孔子说过:“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只有深爱才能和颜悦色。《二十四孝》中有《戏彩娱亲》的故事。说的是行年七十的楚国隐士老莱子,穿五色彩衣,行儿童之状,取娱双亲。朱子诗中“老莱母子俱徜徉”指的就是此孝。实际上,朱子的言行更有过之。“熹前再拜谢阿娘,自古作善天降祥。”熟悉朱子诗歌的人都知道,其诗风萧散高雅,很少有口语入诗,更没有如此感情激烈,动作大幅的言行。朱子成诗之时,早已与佛教划清界限。但母亲信佛为善,朱子仍然迁就顺从母意,祝福常做好事的母亲会得到天降祥瑞保佑。

难得孝之以久。行孝最难是恒常。朱子书中表示:“但愿年年似今日。”实际上《寿母生朝》只是为母生辰的一首诗。朱子以此为题材的诗还有:“又一首”“又二首”“又三首”,真是一而再,再而三,且首首写得感人至深。《寿母生朝》的写作时间,有不同的说法。束景南先生考证为绍兴十七年,即1147年,母亲48岁。朱子在母亲的培育下,已是出类拔萃的行道士子;而主编《朱熹诗词选注》的杨青先生则认为写于绍兴三十一年秋,即1142年。祝夫人60寿辰之时。朱子自同安主簿任满回来闲居五年。我不去辨别哪个时间点,因为它们都证明了:只要朱子人在母亲身边,年年都要给母亲拜寿,举办庆生仪式。1169年,母亲去世了。朱子和门生蔡元定四处寻找风水宝地,倾其所有,购地安葬母亲。朱子在祝孺人的墓侧建了小屋,取名寒泉精舍,然后一守八年之孝。

难得孝之以业。不孝有三,其二为“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管乡试夺魁之后,还是同安为官归来,朱子均告贫在家。诚如诗中所言:“灶陉十日九不炀,岂办甘脆陈壶觞?”经济窘迫,母亲寿辰连办一顿好的酒菜都无能为力。好在母亲压根都忘了自己的生日。她安慰儿子“一笑谓汝庸何伤,人间荣耀岂可常。”但朱子可以让母亲骄傲的是学业有成,道德有成。不说朱子一生成就的儒学事业,仅数守孝八年,恰是朱子著述最为丰硕的时期。撰写《朱子传》的祝熹先生说:“乾道六年(1170)到淳熙五年(1178),朱子几乎把时间都留给了寒泉精舍,在先人的墓侧,依礼守丧,无饮宴,远声色,脚踩地,头顶天;肃穆地思考生死的命题,恢弘地思考宋王朝的天下,安静地读书著书。”其著作有北宋诸子的《太极图说解》《西铭解》,《程氏易传》《程氏文集》《程氏经说》《红说》《巧言令色说》,有北宋名臣的《八朝名臣言公禄》,有道统谱系的《伊洛渊源录》,有先秦四子的《论语》《孟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特别是与好友吕祖谦十一天编订的《近思录》,是我国第一部哲学选辑。朱子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钱穆先生认为,这部书是中国人必读的七部经典之一。假如寒泉下的祝夫人有知,定会欣慰无比。

祝夫人生日和卒日都在秋天,朱子的《寿母生朝》也写于“秋风萧爽”的日子。那一个秋天,他们告诉后人,为人之母应怎样慈爱,为人之子该如何孝顺。

                                                                                                             责任编辑:黄文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