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12/04
分享

岩韵

                                                                      彭彩珍

你不知道武夷山中摩崖石刻有近400方,但你或许知道“岩韵”这方摩崖石刻,它凿刻在岩骨花香漫道的九龙窠岩壁上,位于南面最显眼处,游人来来往往,抬头即可见。

武夷山是茶的故乡,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大红袍名扬天下。武夷岩茶“岩韵”石刻,你侧目一看,就能引发无尽的遐想!

大红袍漫游道,延伸在狭长的峡谷中,两侧是巨大的岩壁。驻足于九龙窠石璧前,就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石刻群。那一方方笔力苍劲、各具特色的石刻流光溢彩:范仲淹脍炙人口的“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以拟侯爵尊称礼赞武夷茶的“晚甘侯”;“茶圣”陆羽后人陆廷灿的“桑苎家传”、许次纾的传世《茶疏》“唯有武夷雨前最胜”……这一方方古意盎然的文字,令人目不暇接,令人急切地观赏、品味,拍照、留影……

这里的石刻一个比一个有名气,书法作者大有来头。“晚甘侯”为“书圣”王羲之的墨迹;许次纾题刻系著名国学家文怀沙墨宝;范仲淹题刻为当代书画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侯德昌所书。

那么你知道吗,九龙窠石刻最有名的是哪一方?武夷山作为岩茶的故乡,当然非“岩韵”莫属。你仔细观赏眼前的“岩韵”,字大位置显眼,幅面 270×430 厘米,每字 250×200 厘米,离地高度 720 厘米。而这两个字鲜为人知的背后,竟关联到两位清朝皇帝。

一位是爱书法的康熙皇帝,高高在上的“岩韵”书法,正是他的手笔,此字尽显帝王书法的气度,正与武夷茶的王者风范匹配。看来,当初石刻雕凿者和策划者,很动了一番脑筋。只是“官宣”不够,所以知道这是“康熙”书法的人并不多。

另一位是爱喝茶的乾隆皇帝,他号称茶皇,是武夷岩茶的知己。第一个提出“岩韵”概念的人,就是这位皇帝。乾隆《冬夜煮茶》诗中有:“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茶界人士认为,“骨鲠”所指即“岩骨”,俗称“岩石味”,那种口感醇厚、滋味留存口舌且回味深长的感觉,就是“岩韵”。

皇帝偏爱“岩韵”,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也赞美“岩韵”。清代巡抚、学者梁章钜,嗜武夷岩茶如命,他以“香,清、甘、活”四字概括“岩韵”,他的说法得到广泛认可。梁章钜归纳:“香”指香幽而无异味,“清”指滋味醇厚无苦涩,“甘”指舌本回甘,“活”指鲜爽润滑。

陆游《建安雪》写道:“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苏东坡《和钱安道惠寄建茶》说:“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白玉蟾《咏茶》也说:“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宋代武夷山属建宁府,武夷茶也被称作建茶,品味大诗人的品茗感受,从“味全”“骨清”“真味永”到“舌头回”,难道不可以看成是“岩韵”最初的表达吗?

问题是,文人风雅的诗句,怎能和茶一起去细品呢?“用无形说有形”,这个叫“岩韵”的东西越来越玄乎。梁章钜的“香”和“甘”好理解,“清”和“活”又是什么意思呢?由此衍生出五花八门的说法,你说品种香、土壤香、气候香,我说岩骨味、花果味、甘泉味,他说粽叶韵、青苔韵、中药韵……众说纷纭,令人如坠云雾。

当代茶圣吴觉农说过 : “以武夷山所产茶叶, 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 味兼红茶绿茶之长。” 茶学专家林馥泉认为:“举凡地势、土壤、气候等天然条件,均足影响产茶之良窳,以论地势,武夷岩茶可谓以山川精英秀气所钟 , 岩骨坑源所滋 , 品具泉洌花香之胜 , 其味甘泽而气馥郁。”对“岩骨”“岩韵”这样的描述,更接地气。

要回到“岩韵”本身,还是回到这九龙窠峡谷来吧。

九龙窠是母树大红袍的生长地,成熟期的丹霞地貌,形成天然峡谷,巨石岩壁夹峙耸立,山谷连着山谷,溪涧接着溪涧,自成一个个小环境。武夷之水天上来,武夷之水地下出,这就是“岩骨坑源所滋”的意思。岩壁上常有水流渗透而出,路边小溪(或沟涧)流水潺潺。武夷山茶园,大多像九龙窠这样分布岩壑幽谷之中,产区平均海拔 650 米,常年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壤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席岩及页岩组成。验证了陆羽《茶经》所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宋代诗人陆游诗云:“一见溪山病眼开,青鞋处处踏苍苔;平生长物尽扫除,犹带笔床茶灶来”。一句“溪山”切中要害,可见他对武夷山的产茶环境,非常了解。

自称“茶中解事人”的清代袁枚有诗:“云此茶种石缝生,金蕾珠蘖殊其名。雨淋日炙俱不到,几茎仙草含虚清”。在大红袍岩骨花香漫游道上,随处可见这种典型的“石缝生”。武夷山茶界推崇的 “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等,大多分布在这里。

此刻,身处九龙窠峡谷的你,是否感受到了大自然对武夷山得天独厚的眷顾?是否进一步提升了对武夷茶“岩韵”的认识?武夷茶的滋生离不开独特的武夷山水,就是这种山地独有自然条件的“岩”,孕育产生出武夷岩茶品质特征的“韵”。

抬头再看,就在九龙窠岩壁之上,还有一方朱熹茶诗的摩崖石刻,幅面380×590 厘米,大字 43×35 厘米,小字 30×20 厘米,距地面高度 550 厘米。这首朱熹的茶诗《春谷》脍炙人口 :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得灵芽手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

朱熹一生与茶结缘,出生三天行洗儿礼时,家人用贡茶“月团”为他洗“三朝”。他以诗悟理:“茶本苦物,吃后却甜”。他以茶修生:“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朱熹晚年为友人题匾赋诗,常以“茶仙”落款。朱熹一生几乎在茶乡度过,无论闽北、闽南,还是安徽、江西都盛产茶叶,到处有朱熹种茶、制茶、煮茶、品茶、咏茶、论茶、以茶会友的故事。但《春谷》这种写茶叶生长环境的诗歌非不多见。诗中写春天美丽的山谷,坐落在武夷高处如蓬莱一般的仙境里。这里幽深静僻的茶园杂树生花、芳菲常在。早春的蜜蜂、蝴蝶悄然而至,晒布岩像彩霞仙女织成的红裳令人陶醉,锦绣屏幛为你敞开。“采得灵芽手自栽”,朱熹亲临现场,他自栽自种茶树,灵芽嫩叶自然生长。在诗的结尾,朱熹表达了饮茶醒心、心寄天涯的遐思。

所以,在岩骨花香九龙窠大红袍的峡谷中,哪一方石刻最著名已经不重要。朱熹这位爱茶的哲人已经用一首诗,为武夷茶的“岩韵”,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责任编辑:黄文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