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1/22
分享

城村物语

                                                                      张晓平

2023年8月,闽浙赣皖边界文学采风活动举办之际,我再一次来到被称为“东方庞贝”的武夷山汉城遗址城村。

这一次,探寻“一个人——闽越王无诸、一座城——闽越王城”的故事,面对闽越时期古人的技艺和聪慧,感受西汉历史上一段短暂而又辉煌的文明融合。华夏古老文化与物质的瑰宝,处处闪耀着文明之光。古城物语,发出来自土地和历史深处的声音……

无诸雕像

在城村闽越王城博物馆前,伫立着一尊闽越王无诸的石质雕像,刻意烘托这位“开闽始祖”的英姿勃发、高大伟岸,展现他雄才大略的形象。

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员梅华全介绍说:无诸生于战国晚期,卒于西汉初期。越国解体后,王侯贵族纷纷逃到南方各地,或为王,或为君,建立割据囯(岛)多达近200个,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越”时期。公元前202年2月(汉高祖5年),无诸被汉高祖刘邦复立为闽越王。闽越国揭开了福建文明史的光辉篇章,无诸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代表人物。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福建省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认为,每一个文明的诞生,都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地处东南一隅的闽越国更是如此。考古材料显示,福建在距今4000年至3600年间跨入青铜时代,形成了多个部落联盟,文明社会初步显现。当时的部落文化呈现出普遍繁荣、多样融合的特点,闽江上游武夷船棺就是这一时期先民的奇特葬俗,也是中国江南地区及东南亚一带悬棺葬的发源地。楼建龙说,闽越国的建立,使福建及周边浙南、赣东北、赣东南及粤东北等地区的闽越文化更显繁荣发展。由考古发现可见,闽越文化的遗址遗存在这些地区广泛分布,闽北地区最丰富。

梅华全说,为什么叫“闽越国”呢?因为有一个“闽越族”,其中“闽”是闽族,“越”是越族。福建这边是闽族,“七闽”是主体,越是客体,两者融合就形成了闽越族。

站在无诸雕像之前,我们不禁对这位拥有大智慧的闽越先王肃然起敬!无诸作为一个越人,以武力占据闽人地盘。在那样一个群雄争霸、胜者为王的战国年代,各族群之间你争我斗,不是我灭了你,就是你灭了我。“百越”之国成也于此,败也于此。但无诸闽越国的扩张并非一味吞并,而是兼顾越族和闽族的利益,没有刻意划分所谓的“闽”和“越”,更避免两族之间陷入争斗、分出个高下贵贱,而是融合打拼出一个共同的“闽越国”。能够平衡两族关系、让两族相处相融并非易事,但2000多年前的无诸做到了!他统一了“七闽”,创建闽越国。闽越国中闽人和越人相生共荣,闽人还保存了“主体”。这是无诸了不起之处,也成就了他的王者之道。

这就必须提到无诸的祖先越王勾践。从血脉基因看,无诸是勾践的后代;从精神谱系看,无诸继承了勾践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越王勾践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两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千百年来,是智慧和坚忍的化身。勾践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他饭前尝苦胆,睡觉睡柴草,从一个失败者翻转为最大的胜利者,让羞辱他的吴王羞辱自杀。勾践十三世孙无诸秉承先祖遗风,每当重要关头,进退有度,最终成为人生赢家。可以说,闽越王无诸和越王勾践,既有血脉基因的关系,又有精神传承的关系。

无诸雕像立在武夷山城村,无诸对整个武夷山区域的影响无处不在。大王峰是耸立的武夷山中有一块特别醒目、高大威武的巨岩,据说因为大王无诸经常在这一带附近带兵练武而得名。专家考证武夷山之名与无诸有关,无诸的祖先名为“无余”,越语“无余”与“武夷”读音相同,族人祭祖口中的“无余无余”(“武夷武夷”)久而久之就叫成了武夷山的名字。

武夷山大王峰,何尝不可以说是另一座永久耸立的“无诸雕像”?

瓦当、铧犁和空心砖

关于“七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周礼·夏宫》:“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人们印象中的“七闽”是蛮荒之地,许多人津津乐道的闽族文化特征诸如拜蛇图腾、断发纹身、拨牙巫术、魑魅鬼物等等,说明属于更远古时的风情风俗得到保存。对无诸时期闽越国文化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这些事物上,当时闽越国文明融合的大门已经打开,先进的汉文化、越文化占主导地位,与当地以印纹硬陶为代表的闽族文化融合,碰撞出瑰丽的闽越文化。比如建筑文化,建筑师们模仿秦都汉宫的中原风尚建造王城:王殿居中,左祖右社,这是秦汉的礼制格弓局;城门高大气派,城墙严实厚重,这是中原古城的特征;庭院、汉阙、宫庙、中轴线、祭坛等,中原文化铬印深刻。但在细节之处体现出浓郁的闽越风情,“干栏式”建筑、墙体蛇纹图、彩绘、砖瓦纹路等等,把闽越王风情展现得琳璃尽致。

在闽越王城博物馆里,陈列着“万岁”“常乐”“乐未央”“常乐万岁”瓦当。博物馆研究员告诉我们,瓦当俗称瓦头,古建筑用于顶檐上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武夷山城村地下挖出的瓦当,数量多、制作精美、书法和构图独特,这些吉语瓦当,提供了它们出自官殿建筑的证据。“万岁”瓦当泥质灰硬陶,扁圆形,沿旁一圈弦纹,当心凸起圆泡,上部有云树纹(镞),书法为篆书,图案有蛇、鸟图。“古代瓦当应用在古宫殿、官署、寺庙等级別较高的建筑上。”梅华权说:“从汉城‘万岁’瓦当可以看出多元文化的融合。篆书来自中原文化,文字瓦当多见于西汉初期。右侧‘万’字及左侧‘岁’字均有鸟形勾状,这种‘鸟’语在越文化里经常出现。云树图纹虽然比较普遍,但蛇、鸟图纹少见,闽地有崇蛇习俗,蛇形图纹应该是秦时期闽土族神话传说的体现。”

汉城遗址出土的铁器、兵器值得重视,主要有犁、耙、铲、刀、剑、镞、矛、釜等,种类和数量都是无与伦比的。楼建龙说,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铁器种类齐全,有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及其他日用杂器等300余件,是福建出土最多、最早的一批铁器。许多罕见的器具,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水平,可见闽越国农业生产力达到空前水平,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已被闽越人接受和掌握。一些先进的农具甚至在中原地区也属罕见,比如:一件硕大的铧犁,重达15公斤,须四头牛才能拉动耕田;一件奇特的铁锯,齿轮清晰可辨,残长102厘米,宽3厘米……

闽越王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木器、砖瓦等珍贵文物。比如:一块全国最大的空心砖,泥质橙黄陶,长方形,正面模印两条绶带串联四块玉璧形主体纹饰,边框以菱形纹作辅助装饰;铺地砖及角砖,长46厘米、宽38厘米、厚4厘米,印有菱形花纹的长形砖主要用于铺砌回廊走道宫殿地面,角砖用于建筑边角的陶质建材;还有大小、口径不同的水管道是根据排水流量设计的,反映出当时古城排水系统设计得严密周到。

宫殿浴池

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1256字勾勒出闽越国兴亡的轨迹,最后这样评价:“太史公曰:(闽)越属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民哉!何其久也。……然余善至大逆,灭国迁众。”可见,闽越开囯之王无诸是历史功臣,其继承者东越王余善是历史罪人。

司马迁的闽越国传记为何名《东越列传》而不是名《闽越列传》?一是有考证认为闽越国就是东越国。二是因为后无诸时代,东越王余善戏份太重。

余善是个野心勃勃的狠角色,他杀死自己的亲哥哥、无诸王位继承人郢,把郢的首级作为投名状献给汉武帝,想以此换得闽越王位。不料汉武帝认为“只有无诸之孙繇君丑没有参与阴谋”,立丑为闽越王。此时余善杀郢占据了地盘,收笼了人心,闽中贵族和百姓多半拥戴他。余善自以为已经做大,暗中自立为王。汉武帝得知后也予以默认:“余善屡次同郢阴谋作乱,以后杀死郢,使汉军得以避免征战之苦。”汉武帝索性下诏封立余善为东越王,与此时的闽越王丑并处。

这或许是大汉朝廷惯用的离间计,目的是让闽越王族之间相互制衡,如果相安无事最好,这样也可保一方平安。但屡获成功的余善野心已经包藏不住,居然发兵拒汉:“号将军驺力为吞汉将军,入白沙、武陵、梅岭,杀汉三校尉”。首战告捷,余善被胜利冲昏头脑,便私刻“武帝”玺印自立为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 年),汉武帝派四路大军围剿余善,一直杀到武夷山,武夷山下的闽越王城毁于一旦。这场惨烈战争的主角东越王余善,被东越建成侯敖和繇王居股合谋杀死。

强大的汉武帝铁蹄征服闽越国后,烧光闽越王城的城池宫殿,杀戮闽越残兵败将,将闽越族人流放至江淮一带。在历史长河中,闽越国“兴也匆匆,亡也匆匆”,从此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余善等人犯下致命的错误,将勾践、无诸祖训置之脑后,闽越国与汉、南越、东瓯上演“四国演义”,对抗大汉朝庭统一中国。余善野心膨胀私刻玉玺,擅自称帝搞分裂,逆历史潮流而动不得善终,导致了闽越国的灭亡。

在汉城高胡坪甲组宫殿大殿的东边有一个砖砌的水池。浴池四边有四条并列的东西向陶管,北边也有四条并列的南北向陶管道,东壁下设有一条排水管。在浴池北侧东部又有一组回型陶管道。专家认为这是供暖设施。这些复杂的设施在全国的汉代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固然说明当时浴池设施的先进水平,但闽越宫庭生活的豪奢可见一斑。闽越国在穷兵黩武的同时,王孙贵族生活骄奢淫逸,这也加速了闽越国走向衰亡。

                                                                                                                    责任编辑:黄文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