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4/15
分享

圩市里的人间烟火气息

                                                                       刘德明

不论我们的生活状态怎样、生活节奏如何,我们都离不开有烟火气的一日三餐。圩市就是这种人间烟火气的集中体现,那一声声热情的吆喝,那琳琅满目的物品,无不是热闹的代名词,难怪有人说:赶过一次圩就会有一次感悟。

乡村的圩市有一种喜庆热闹的气氛,平日大家伙都在农田干活,交流得少,去城里也不方便,除了节假日之外很少能遇到一个人多的地方。不仅老人喜欢圩日,还有小孩子也特别喜欢逛圩市,为的就是那份人多的热闹劲儿。

我的家乡地处三县市交界处,因为县际交界,所以也是三不管地带。一直以来,经济都特别活跃,改革开放后,就更是活跃到沸点了。我最早见识经济生活,是跟着长辈去到十里外的圩场。赶圩这一天,就好像过节一般令人期待,那时候,是10天才有一次赶圩的。还在圩场口,便闻人声鼎沸,让小小年纪的我,很是热血贲张。进得场来,两眼轱辘着看不过来。

圩场两边是瓦房木屋,有店面,但人们习惯于把商品随意摆在地面上,或装在土箕、箩筐里或直接放在青石地面上,蔬菜瓜果,锄头、镰刀、斗笠,应有尽有。那时乡村的全部经济生活,都在圩场上进行。村里的小卖部是国营供销社的,只卖盐巴、散装烧酒什么的,因此,圩场就成为乡村最奢侈的消费场所,有钱没钱,有无买卖,逢赶圩天都会去圩场蹓一圈。

改革开放后,圩场的内容迅速丰富起来了。商贩们从石狮、广东等地贩回大批服装鞋帽、电子表、收录机、尼龙布甚至黄色录像带都在那个圩场一字儿排开。每每到了赶圩天,那条数百米长的街道就挤得水泄不通,小摊贩嘴上叼着过滤嘴香烟、胸前别一个装钱的挎包、手里拿着一个喇叭:“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跟他们一样忙乎的还有小偷,扒手。时不时就有:“抓小偷、抓扒手”的声音响起。这期间,已经由10天赶一次圩改为5天赶一次圩,大家都把赶圩当着过节一样,穿着体面点的衣服,就好比城里有钱人赶去参加宴请一般。

在延平区工作的那二十多年日子里,只有偶尔去乡下吃喜酒时还能遇到赶圩,赶圩于我已经渐行渐远……

行政中心搬迁到建阳云谷之后,却意外发现:建阳北门批发市场迄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圩市,每逢农历四、九赶圩。此后,只要是周末或节假日逢上圩日,我都会义无反顾前去北门圩市赶圩,不为别的,就为了留存在心里的那份念想。

北门批发市场的圩市活脱脱就是乡村圩市的放大版。每到赶圩天,一大早,圩市就热闹开来了。圩市上人来人往,处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息,本地土特产、农用器具、鸡鸭鱼肉、水果干货应有尽有。摊主喜笑颜开地招呼着顾客,为其展示、讲解、现场交易买卖……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浓厚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形成一幅摇曳生姿的人间烟火画卷。

北门批发市场原先的水泥路破烂不堪,现在已经全部铺上了柏油,成为了一条宽敞的马路,圩市也北移了几百米,主要交易场所位于建阳中医院至永康五金商贸城一带的主街道上。每逢赶圩,摊位密密麻麻地在街道上分两列排开,目之所及皆是商品,活脱脱就是一幅原汁原味的闽北特色民风民俗风情画。

圩市有的地方叫着“赶场”“赶集”,但在闽北各地,一概叫着“赶圩”,不出十几里路就有一个大小不一的圩市,有的是阳历圩,有的是农历圩,中间隔五天。赴圩,闽北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所以那里有着我们闽北人从小到大的记忆。

商场超市的逐渐繁荣,电商网购的铺天盖地,业已改变了圩场的格局,很多乡村圩市都已经荒废,但我老家的圩市还在不急不火地赶着,乡土文化还在地摊饭馆酒坊中留连。假如没有了圩场和赶圩天,乡村文化是不是就要成了一片空白,乡村还有多少气儿悠着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平市建阳区还保留下这么一份质朴,在现代县一级以上的城市里,实属奢侈。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小贩的吆喝声,还有扑鼻而来的煎炸烹煮香气,让人流连忘返,也让人想到那久远的少年时代。

市井一隅,聚拢来的是烟火,摊开来就是人间。除了买卖交易,赶圩也代表着浓浓的人情味,久居市井楼房的居民、来自十里八乡的乡民们在这一天碰在一起,在采购买卖的同时闲聊家长里短、约见亲朋好友,传递着温暖,汇成一片“人间烟火气”。

                                                                                                                      责任编辑:黄文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