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7/15
分享

建阳朱子书院二章

                                                                          祝    熹

寒泉精舍,著理学之作

寒泉精舍在莒口马伏村,是朱子在建阳建的第一所书院。

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子的母亲祝夫人去世。乾道六年(1170)春正月,朱子安葬母亲于建阳马伏村北面太平山麓。依照丧礼,朱子“庐墓三年”,守三年之丧。朱子建起几间守孝小屋并用于著书教学,并取名“寒泉精舍”。

寒泉守孝

当年朱子父亲朱松举家八口入闽,至祝夫人去世,八人已无一人在世。

祝夫人活到了古来稀的70岁,她丈夫朱松已过世26年。朱松去世时,朱子14岁;祝夫人去世时,朱子40岁。朱子说:“老母亲晚年的生活穷困贫贱,全是因为她的不肖子我难与世俗相容,以致她无比忧愁窘迫,没有一天舒泰。我真的不孝顺!每想起这些,心肝就像要撕裂一样……葬地的事,我也不能免俗,要找一片平稳的地方,大约冬天可以寻到葬地的吧!”

《诗经》中有一首《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是一首赞美七位儿子能尽孝道的诗,后世则用“凯风寒泉之思”借指儿子感念母亲。祝夫人原是歙县大户人家的女儿,来到闽地,丈夫早逝,她守寡26年抚育朱子。同时,祝夫人是婺源过来的八口最后去世的,她的去世意味着朱子父辈时代的结束。因此,朱子通过选择好的葬地来寄托哀痛之情,以此尽孝,以此表达对母亲的感念,所以给那片山坞林地取名——寒泉。

寒泉著述

从乾道六年(1170)起,寒泉精舍便成为朱子讲学和著书立说的主要阵地。

寒泉精舍比一般的草庐规模更大,以便会友、教学之用。朱子给蔡元定的信曾提及寒泉精舍的规模:“别后两日,稍得观书,多所欲论者,幸会期不远。此只八九间,下寒泉十一二间,定望临顾也。”束景南先生认为“此”即指寒泉精舍,可见寒泉精舍至少有八九间的规模。

除了守孝,寒泉精舍还兼有会客、著述、讨论等功能,朱子书信中有“月初至寒泉,叔京约来相聚旬日”“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予寒泉精舍留止旬日”“寒泉精舍才到即宾客满坐”等语。寒泉精舍规模应不至太小。朱子在《答范伯崇》的信中提及,“熹比携二子过寒泉,招李通来相聚,更有一二朋友来”。朱子带着儿子朱塾、朱埜到寒泉,约蔡元定等朋友一起来相聚论辩。朱子在《答林择之》的信中提及,在寒泉精舍时,李宗思前来相见。李宗思资质好,但沉迷禅学,朱子约蔡元定前来,通过激烈的论辩,李宗思“逃禅归儒”。朱子在《答吕伯恭》中提及,因为母亲墓地离刘爚、刘炳的住地很近,朱子在寒泉精舍其间,刘爚、刘炳都到朱子的门下求学。两年后,朱子推荐刘爚、刘炳到吕祖谦门下学习。

厦门大学教授傅小凡、谢清果主编《朱子理学与武夷山文化》对朱子在寒泉精舍的生活有一段记录:“(朱子)携二子朱塾、朱埜饮食起居于其间。卧室外专设房舍,以作讲学之地。在朱熹的倡导下,精舍学风渐浓,逐渐成为当地的理学研讨中心。经常来聚的有何镐、吴楫、刘爚、刘炳、林用中等22名士人,其中有最为朱熹器重的蔡元定。三年居丧期间,朱熹的大部分时间都往来于寒泉,生活的主要内容便是讲学授徒。寒泉精舍是朱熹创立的第一个私垫性质的讲习之地,经他的大力宣扬,这里成为与吕祖谦金华、张栻长沙三足鼎立的理学研讨中心。”傅小凡先生将寒泉精舍的门人名士确定为22人。综合《南宋大儒朱熹》《朱子文化大典》等书籍,可以明确寒泉精舍从学的门人有:蔡元定、刘爚、刘炳、杨方、方耒、方士繇、廖德明、冯允中、连嵩卿、刘尧夫、周谟、魏应仲、吴英、李宗思、范念德、林允中、何镐、许升等人。

朱子在寒泉精舍一边守孝,一边读书、著述和讲学,“圣人见孝,可以化民”,他在寒泉精舍由守母之孝转为“化民”的大孝,期间著述、注释了一系列的理学之作:《太极图说解》初稿、《西铭解》、《论语精义》十卷、《孟子精义》十四卷、《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八朝名臣言行录》二十四卷、《程氏外书》十二篇、《伊洛渊源录》十四卷、《古今家祭礼》十六篇、《阴符经考异》一卷,还有和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十四卷。

编近思录

朱子把寒泉精舍当做一个著书讲道的重要据点,因此,朱子有6年的时间是以寒泉精舍为中心的,徐伟、涂怀京在《朱熹与南宋闽北书院》中称朱子的这段时光为“闽学学派开创时期”:“寒泉精舍的落成,标志着朱熹生平一段重要的讲学著述时期的开始,即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学派开创时期(1170-1178)。”束景南先生的《朱子大传》则称为“寒泉著述时期”:“从乾道六年(1170)起,寒泉精舍便成为他朋来讲学和著书立说的主要地方,他往返于寒泉、云谷、潭溪之间,丧终以后也就常居在寒泉精舍。这是他生平的一段重要的‘寒泉著述时期’,一直到淳熙二年(1175)七月,云谷建造全部就绪,朱熹讲学著述的中心才从寒泉转到云谷。”

《近思录》是朱子在寒泉著述的一部重要著作。

《近思录》编于淳熙二年(1175)夏,当时,浙东的吕祖谦到访,两人在寒泉精舍合编《近思录》。朱、吕二人只用11天就编定此书。

《近思录》是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朱子以大公至正的态度,采选周敦颐、二程、张载著作中的622条几乎代表了理学全部的内容,分十四卷编定。《近思录》对后世影响极大,钱穆先生将《近思录》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传习录》并列,认为是中国人必读的七部经典之一。

明代天启时期的内阁首辅朱国祯在随笔文集《涌幢小品》中,记载两人合编《近思录》的故事。寒泉精舍的那几天,两位大儒,没日没夜。夜深人静时,朱子精神百倍,不知疲倦;吕祖谦则体力不支,一定要休息。吕祖谦自叹不如,他问朱子:超常的体力到底是怎么来的?原来,朱子晚上著述时,总感觉脚下会踏着一个物体,让人精神倍增。几年后,朱子忽然见到一位神仙,头上有目光一百多道,说是多目星。见到多目星后的朱子,脚下踩踏的东西就消失了,到了半夜,朱子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也一定得去休息。大概是后世文人,对朱子编定《近思录》只用11天时间感到惊讶,所以虚构出“多目星”的故事来。

元朝末年,寒泉精舍倒塌。明朝的正统十年(1445),朱子的八世孙朱澍,看到寒泉精舍的旧基低矮潮湿,就往高处移建。精舍的主体是祭堂,祭堂安奉祝夫人及韦斋先生(朱松)的神主。祭堂前是大门,祭堂两边建两条走廊。祭堂边上建了几间屋宇,是祭祀前斋戒、住宿的房间。此时,书院的功能已经消失,到了康熙年间,寒泉精舍废弃。2023年,寒泉精舍重建,由敬萱堂、寒泉精舍两大建筑群组成,展陈布置涵盖“孝”“近思录”两大主题。

考亭书院,续道统之传

考亭书院是朱子晚年的讲学地。

宋绍熙三年(1192),朱子迁居考亭,四方学者云集,朱子在居室的东面筑房舍授徒,教书之处称“竹林精舍”,后更名“沧洲精舍”,淳祐四年(1244),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匾额,始称考亭书院。

结缘考亭

朱子之父朱松,登进士第后授任政和县尉。入闽仕宦后,朱松常到建阳考亭与考亭陈家“盖竹诗社”的诗友酬唱吟咏。朱松喜欢考亭山水的宁静幽美,对年幼的朱子说:“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

绍兴十七年(1147),18岁的朱子到建州参加州一级的考试脱颖而出;绍兴十八年(1148),朱子参加礼部试,得中进士。那一榜的状元是王佐,共录取三百三十人,分五甲,朱子是第五甲第九十人,同进士出身。参加科考前,朱子与刘勉之的女儿刘清四结婚。此时,岳父刘勉之住在考亭不远的萧屯村。朱子也落籍建阳,并以“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的籍贯参加科考。

绍熙三年(1192)六月,朱子从五夫迁居考亭。因求学的人众多,便在居室的东面建一座精舍供门人学习之用。精舍的门坊有两副对联,“道迷前圣统,朋误远方来”;“爱君希道泰,忧国愿年丰”。朱子的居室为“清邃阁”,“清邃阁”之名则出自当年朱松所说的“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之语。清邃阁门联是“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清邃阁有藏书处,“藏书”的匾额是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所写。

道付沧洲

绍熙五年(1194)七月,大臣赵汝愚与外戚韩侂胄联手,拥立宋宁宗继位,史称“绍熙内禅”。随后,赵汝愚力荐朱子入朝。宁宗召朱子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朱子成了帝师。

帝师朱子给新君宁宗讲授《大学》,讲解“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也批评新君“但崇空言,以应故事”。宁宗不久就容不下耿直的朱子,在第46天的晚间讲课结束后,宁宗颁下御笔:“朕悯卿耆艾,方此隆冬,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可知悉。”意思是天寒了,卿站着讲课累,卿不如去任宫观闲差吧!并对赵汝愚说:“朱熹所言,多不可用。”朱子只给皇帝上7次课就结束了帝师的生涯。

朱子从朝廷回到考亭。考亭溪边,溪岸有一片洲渚,形状像龙舌,村民称龙舌洲。朱子将龙舌洲改名为沧洲,并填《水调歌头》一阙。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仗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鱼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朱子决定“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将中国文化道统在考亭续接下去。此后,朱子自号“沧洲病叟”。

伪学之祸

庆元二年(1196),权臣韩侂胄独揽朝纲,权倾中外,党同伐异,将理学定性为“伪学”,理学思想被禁,著作被毁。朱子的门生叶味道参加科考,因在科举试卷中表达理学的内容而被黜落。理学的士人还被认定为“逆党”,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语录》被列入毁禁的书目。这场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被称为“庆元党禁”。

党禁酷烈,朱子在考亭的门生也有不能坚守的。一些转学其他去了,有的躲到山林中,有的过门而不敢侧目,有的甚至脱下儒生的冠服跑到市井中放浪形骸。门人董铢训诫同门说:“如果是祸,终究是不能避的,我们学圣人之学,传圣人之道,何祸之有?”

一些门人担心朱子有性命之忧,请朱子外出避祸,朱子回答说:“自古以来,圣人未尝被人所杀。”又说:“今为避祸之说者,固出于相爱,然得某壁立万仞,岂不益为吾道之光?”

庆元三年(1197)正月初七。蔡元定因为支持朱子的“伪学”被流放道州。朱子带着一百多位门生在书院不远的靖安寺送别。离别之际,蔡元定的同门凑分子去买了酒来。大家喝酒。朱子喝醉了。丘膺为蔡元定担心,一直在哭。蔡元定却吟诗相劝:“……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轻醇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心天所知”。这既是劝勉同门不要有儿女之悲,也是对朱子表态说“断不负所学”。

伪学之祸,这些门人在逆境中坚持是高贵的美德。靖安寺离别的那年,朱子68岁,蔡元定63岁。一年后,蔡元定去世;三年后,朱子辞世。

考亭学派

朱子的门人,以考亭为优秀。

朱子的学派,以考亭为名,称“考亭学派”。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为朱子门人方伯谟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朱公之徒数百千人”。朱子一生教育的学生数,各本记载不同,统计不一。据陈荣捷先生统计,朱子的门人有明确姓名的467人,其中有官职的门人133人,有里居的门人378人。按里居分:福建164人,浙江80人,江西79人,湖南、安徽各15人,江苏、四川各7人,湖北5人,广东4人,原籍河南、山西各1人。朱子门人极多,“故谓汉后朱门人数居首,并非过言”。朱子门人许多名里不详,无职无衔无爵无禄,“全世界任何文化,任何社会,其知识阶级,恐未有如是之平民化者。”

朱子在考亭,“比武夷为短,然学子之多,声誉之隆,则出乎武夷之上。杰出门徒如黄榦、陈淳、蔡元定、蔡沉、陈埴辈,皆竹林诸生。”

朱子与其门人在考亭创立的学派称考亭学派,而朱子门人又继续将理学发扬光大,黄榦创立勉斋学派,陈淳创立北溪学派,蔡元定创立西山学派等。

淳祐元年 (1241),宋理宗赵昀诏令“崇奖”理学,肯定朱子承继孔孟之学的道统地位。朱子在考亭创立的闽学集濂学、洛学、关学之大成,对宋代后期的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后世重建

宋庆元六年(1200),71岁的朱子病逝于考亭,书院不久荒废。

宝庆元年(1225)秋,莆田的刘克庄到建阳任县令,决定在沧洲精舍的旧址上建祠堂祭祀朱子。次年(1226)祠堂落成,主祀朱子,朱子的门人黄榦配祀。朱子的谥号“文”。刘克庄将祠堂取名为“文公祠”。此为考亭祭祀朱子的开端。

淳祐四年(1244),宋理宗赐“考亭书院”御书匾额。此为考亭书院之名的开始。

咸淳九年(1273),考亭建“文公阙里”牌坊,朱子“考亭”与孔子“阙里”并称。后来“文公阙里”改称“南闽阙里”,与“东鲁阙里”对应。

此后,考亭书院不断重修重建,随着科举终结,书院停摆。1919年,考亭书院改为建阳县第六国民学校,后又创办建阳县立初级中学等。

1949年后,“考亭书院”成了集体财产,1958年,考亭书院成了考亭大队的公共食堂,后来又成了大队的养猪场、牛栏。1965年,书院被拆毁,仅存“恩荣”石牌坊,1966年西门电站建成蓄水,牌坊下半部被库水淹没。

1984年,由省政府拨款,将“恩荣”石牌坊移至考亭书院后面的玉枕山。1998年,建阳市政府与韩国朱子后裔共同出资重建朱文公祠,为单体建筑,规模较小。

2012年秋,建阳市委、市政府制订了重建考亭书院的规划。2017年夏正式开工建设,主体工程2018年秋建成,2019年秋,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总体规划占地面积230亩,总投资1.8亿元,完成的第一期工程为60亩,总投资1.21亿元。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以嘉靖辛卯(1531)所建的考亭书院古牌坊为起点,依次新建沧洲精舍门楼、道原堂、集成殿、庆云楼;南面建勉斋堂;北面建燕居庙、清邃阁,为展示区、研学区。集成殿的负一层VR场景体验中心、学术报告厅作为开展各类教育培训的场所。

如今一走近考亭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531年所建的“恩荣”牌坊,牌坊上刻有宋理宗御书的“考亭书院”四个大字,这座牌坊历经沧桑巍然伫立在玉枕山麓,已然成了闽学文化的象征。

                                                                                                                    责任编辑:黄文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