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光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武夷山的“朱熹园”。总书记在朱子“民本思想”语录墙前停留的时间很长,听完汇报后说道:“朱子民本思想的这几条,和我们党的主张是一致的。”
民本思想并不是朱子首提,也不是朱子在“朱熹园”研究的重点,但它贯穿于朱子一生的言行。朱子从理论和实践上继承了先贤的传统,发展了民本思想。
朱子对民本思想最大的贡献,在于从天理的高度论述民本思想,为其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他注释张载《西铭》,归结为“乾父坤母,民胞物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既然天是父,地是母,人民乃手足,万物与我同类,整个天下都是一家人,那么统治者不过管理家务主事人,理当视民为己出,以民为本。民本就是仁政。人们说,孔子的学说,仁学占一半;孟子的学说,大半是仁。然而给仁下定义,作质的规定性只有朱子。他释仁为二:第一,仁是天地生物之心。“人物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气而生,故此心必仁”。第二,仁是心之德,爱之理。“仁是爱之理,爱是仁之用”,“心非仁,心之德是仁”。爱是仁民爱物,生是生物活民。通俗地说,所谓仁政,就是让人民和万物活得更好且生生不息。从这根本立场出发,朱子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思想和许多具体主张。如“爱民如子”“取信于民”“与民同乐”“富民为本”,特别是在阐述“得民心”道理时,引用《史记》中的话讲道:“平易近民,为政之本”。
朱子实践上身体力行民本思想。初仕福建同安县主簿,他把《左传》里的“视民如伤”作为座右铭,像对待伤口那样呵护百姓。在职为官九年,想为百姓做很多事,有的想到了做不到,有的做了一半没有完成。但有两件事,想到做到而且做得很突出,那就是抗灾和兴教,这两项都事关民之大本。他亲自组织了南康和浙东赈灾,离开时,百姓“阖境千里欢呼鼓舞”,甚至以板车挡道不让起发。朱子亲自经历了两宋六分之一教育实践,不仅重视官学,而且大办书院。与他有关的书院有67所,他走到哪里,教育就办到哪里。他可以说是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没有担任过武夷山主官,却对当地百姓疾苦十分关心。1168年武夷山遭受水灾,县令请他帮忙,他毫不推辞,投身赈灾恤民。一方面呼吁大户开仓放粮济民,一方面修书建宁府求助,借得600石谷子。第二年,朱子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赈灾的长效机制——“五夫社仓制”。平常借谷还谷,“一石收息二斗”外贷;灾时以低息或蚀本接济百姓,社仓的管理全部采用民办的方式。这个社仓运转十年,最后储粮达到了3200 石。朱子这一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保障的做法,先是在闽北推广,因而当地百姓虽然遇灾,而“脸无菜色”;继而朝廷以“社仓法”颁行天下。
“朱熹园”朱子语录墙上有句话,“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引用过它。朱子之语原系《四书集注》在诠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发。朱子认同孟子所说的以“民”居于国家社稷之上,“民”是一切政治权力的依据与目的,在“民本”的基础上,君主的合法性才能形成,民强则国强,民变则国乱。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是为了强调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重大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更是为了说明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要求全党同志时刻以人民的需求为一切行动的旨归,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血肉联系。朱子的民本思想的论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陈来教授在第二届考亭论坛上说道:“在武夷山,习近平总书记了解了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对朱熹的民本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表达了重视,然后他由此直接上升到文明史的高度,谈论到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首次提出了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问题。
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党的十八大一结束,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媒体便表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随后在无数场合,无数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许多“金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诸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人民性,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来源于对中国国情的实践和亲身体验;来源于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第一,源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的群众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他还说,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凡此种种论述,无不闪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体现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三大法宝”之一的群众路线的精神。第二,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的精华。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的治国思想之一,《尚书》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西周周公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孔子总结了三代的民本思想;孟子进一步发扬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进一步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朱子则对传统的民本思想作出理论性的阐释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处引用过朱子关于民本思想的观点。第三,源于与百姓同甘共苦的亲身经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曾几何时啊!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中国人,小时候都吃过苦,住在城里的也穿过补丁衣服,我在陕北农村还曾经自己纺线织布。”“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正因为对百姓的困苦亲身感受,充满深情厚谊,所以才能“民之所忧,我必系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使民本思想为新时代精神所激活而历久弥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至上”理论本源之一。“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也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取得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人民至上,是我们传统所在、力量所在,也是我们价值所在、目的所在。
责任编辑:黄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