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7/29
分享

亭外古道旁,这儿静悄悄

                                                                           卓三

秋风已悄然走进这座高山里的小小山村,一进山,顿然就觉得不同于城里,怎么人们已经穿起长袖衣服了?哦,位居一千三百多米的地方,要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正是时候,怎么能和还在摄氏37度的地方相提并论呢!

初来乍到,会让人感到,好安静的地方!小村的房子,是围着一个相当考究的池子建造的,幢数不多,有土木或砖木结构的,中间穿插着新盖的农家客舍,还有一座靠围池房子后边一些的,看来还是早年用就地山石垒建不大的石头房,没什么修饰。离山那边,有座小别墅,据说归侨建的。一石垒,一洋房,好有别样感。村里没看到溜达的人,倒是鸟声叽喳,周山显得更为安静,真印证了“鸟鸣山更幽”诗句。

转到村头,沿新开的柏油马路,走到山湾处,两排宾馆,新的,那一定是为游客建的,展现出诱人的气色。倒也没见到什么留在舍外旅客,是不是秋凉了,以高山纳凉地为主的迎宾设备也逢休息期?

最诱人的是由山村口下到山下的那条长满绿苔的山石阶梯道,弯弯曲曲,三十多里,原先小山村就靠它下山进城的。可别小看它石阶路,怎么弯都向阳,它可把山地分为两个天地:右边,一片偌大的油茶林,阳光下油绿的茶树叶,光闪闪,好不气派!真有炫耀的底气!石阶路左边,比右边的稍大些,是原生的松杉和阔叶树混合的林子,围边的又有一色毛竹林。光这条石阶路,就和盘托出山村的生态!

其实,看是避暑的好地方,可是冬天,春天更有秋,山村来人都不会少的。哪都是游客?清明斗出,谷雨争长的时节,挖春笋得赶在清明前,制作笋干的队伍,那是一队一队的奔来,煮笋飘香,十里可闻!秋的到来,山茶籽结果,科研单位深入研究的,与当地油茶农共赴探究,农林学院到场的也是不会落下。冬季自然相对于夏季,赏雪之队伍还会少?

就这个小小的山村,怎会如此?那你得看一看村里那座不起眼的石头老房子。原来它是村两委办公的地方。里面最显眼的是两张规划图:山茶展望、蔬菜种植基地。一看便知,展望的油茶,从培育良种,良茶油林管理,采摘机械化,到机械榨油,无一不了然。那蔬菜基地是和城里蔬菜公司联合创办的。就在村后一片芭蕉叶一样形状的谷地平带。当然都讲棚栽的,播种、施肥、除草、杀虫、控温、保湿、光照、收采、包装,直到运输,全都一体化。说这儿已经是挂牌的美丽山村,理所当然。

经济是基础,打得牢,怎么学校没办?村里孩子都进城学习了。原来小学校舍,办起了文化馆。一个大图书室,有电脑学习班,农技学习班,时政听讲堂等。那里的放映室有两个,可以看到,一个放着像浙江走共同富裕的乡村实况,一个还放着原苏联拍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影片。

要知道,村里原有一座山神庙,香火不断。归侨捐盖的基督教堂,哥特式的建筑,每周都有来牧师布道。信仰挺多元的!

沿古老石阶道,下至一华里处有座老亭子,双盖六柱,亭中挖有水井。围栏保护,清冽泉水一掬清心。一副古代楹联赫然存挂明晰:

水活如何来自现;

渠清几许掬当知。

亭右不远处有座念祖的碑位。碑文写着:“槐树根深。”落款是:“陈氏族裔立”。大约属明朝所立。兴许山村最早河南来的南迁人?但河南迁福建的,多留中原口音,如泉州。但迁到这么远的北部地区,多为山东、河北来的,如何也跟河南挂起钩来?衣冠南渡还真是复杂。

石阶道如今走的人肯定不会太多,静悄悄的,唯有落叶声不绝于耳。

噢!混合林哪儿有声音!

“奶奶,我一袋都装满了!”少年的声音。

奶奶反问道:“你就那么快?”

一大袋装满枯叶、小枯枝,被一位少年拖到奶奶跟前。奶奶一看就知道:“人家拾好堆在一起的,你顺手就拿了?”

“没有人啊!”

“堆好的,上面还压着大一点树枝的,是吧?”

“是啊,你怎么知道?”

“村里人家,下山回家,天没黑,先到林子里捡好放着,有空时候再来拿回去,常有的事。”

那少年赶紧问奶奶:“哎呀,那该怎么办?”

他大概好久没来村里了,什么都生疏着呢。

“回家问问,谁拾的柴叶,我们给送还吧。不贪小便宜,从小得作起来,是吗?”少年立刻想起,学校学的,到了这儿怎么都连不到一起了?真的还要努力!

这样的小山村,你以为一切老八股的,明明全村都有电磁炉,还弄什么柴禾烧?不破坏山林吗?深究一下就会明白,枯枝败叶收拾了,清理林子,烧煮用,节约电力呢!老八股的倒也有,那就是爱见那炊烟。

是很久没见炊烟了吧?这里就有!围池的村舍,青烟正起,晚风徐徐,扭舞出幅幅暮霭妍艳图。练舞者谁?不正是清理枯枝败叶的他们?

忽然,混合林下悠出一只山麂,它后边紧跟着一只小山麂,它们若无其事地想要去寻觅可口的食物。一个声音尖叫起来:“山麂!山麂!”呼啦啦,一对山鸡冲出林地,雄的好是美丽,长长的尾巴,艳出一道彩光!

原来,这周六,农林大教授带着学生,本地区老科协的老同志,还有村两委带的青壮年,正从油茶林收工回来,刚才尖叫声就是一位大学生发出的。

亭外古道边,热腾腾,一时秋潮涌起,打破了秋的静悄悄!

                                                                                                                     责任编辑:黄文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