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健
豪饮大碗茶
茶这个东西,挺怪的,视为雅物,可上升为文化,称为茶道;视为凡物,就是一种带苦味的干树叶而已。一种树叶在文明人三千多年的捣腾下,形成了庞杂的茶的家族,而最能体现人的率真和豪放的,莫过于不起眼的大碗茶。
茶按颜色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而大碗茶呢?它与茶的种类无关,是一种泡茶和喝茶的方式。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都可以泡成大碗茶。泡大碗茶的器皿粗犷——大号搪瓷杯、陶钵、水桶、保温桶、脸盆都可以盛大碗茶。泡大碗茶的方法简单,在器皿中放一两把茶叶,倒入开水即可。省去了品好茶对水温、水质和精美茶具的讲究。
喝大碗茶在南北方的广大农村盛行。其泡法可以说是各种泡茶方法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喝大碗茶的人也是最多的。无论是胼手胝足的石匠,还是筚路蓝缕的伐木工;无论是挥汗如雨的耕耘者,还是埋头苦干的收获者;无论是在骄阳似火环境下的放牧人,还是是口干舌燥的赶路人……他们在间歇的时候,都会畅饮大碗茶,百人百感,却都少不了快意人生之感。
我是在闽北一个山村长大的,曾一再品尝了喝大碗茶的惬意。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上中学、师范,每个暑假我都会参加“双抢”。当时已分田到户,种水稻卖是我家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我和弟弟在师范读书所需费用的保障。为了多收稻谷,当时不比现在,各家各户的稻田里都种双季稻。于是,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就要一边忙抢收稻谷,一边忙抢种秧苗,为秋天的丰收打基础。那段时间又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早晨7点多一点,走出家门前往田里双抢,还没走到田里,火辣辣的阳光已开始拼命地把我身体里的水分往外挤,前胸后背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一片。
上午10点多,太阳光就变得毒辣辣的了,照射在皮肤上生疼,汗水湿透了全身的衣裤,人就像从水里捞出的一样。这个时候,嗓子干渴的简直要冒火,我会毫不犹豫地从白色塑料桶里,倒出两三杯茶水,一饮而尽。那个舒畅啊真是难以言表。中午,父亲也会让我做短暂的休息,不过我会在两点之前赶到田里。无论是弯腰割稻,还是弯腰插秧,阳光都太过热情地炙烤着我的背,白色的汗渍在背部两侧的衣服上清晰可辨。如果脚下的田里有水,还可以适当起到降温作用;一旦割那种没有水的田块里的稻子时,人就要遭上烤下蒸的罪了。对付“上烤下蒸”的最大的办法就是频繁地喝放有冰糖的大碗茶,既解暑、解渴、降温,又能补充体力。每每端起盛满茶水的杯子,我都会非常豪爽地一饮再饮。没有多余的想法,只觉的这样喝茶是一件快乐的事。有时,我会把装茶水的桶放到泉水涡里降温。干了一段时间活后,浑身热气蒸腾,暴汗不断,取来“冰镇茶水”,喝一杯肠胃清爽,喝两杯浑身清爽,喝三杯神清气爽,如饮甘露,如饮琼浆,豪气干云霄。
一杯又一杯的大碗茶,在陪伴我进行繁重的劳作,应对烈日的炙烤的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生活需要豪情来映衬,来调济。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静”指茶能静心静神。“怡”为和悦、愉快之意。“真”,意味着真理、真性、真诚,是茶道的终极追求。可见,“和、静、怡、真”构成了中国茶道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茶道精神的高度概括。然而将大碗茶与茶道的“和、静、怡、真”相对应,却发现大碗茶与“和、静”几乎不沾边,与“怡、真”好歹挂得上勾。茶道中的“真性”是指品茶时表露真正的自我,无拘无束,任由言行海阔天空。喝大碗茶应该是最“真性”的,只要你愿意,坐着喝、站着喝、蹲着喝都行;只要你愿意,用杯喝、用碗喝、用瓢喝都可;只要你愿意,热着喝、温着喝、冷着喝皆可,没有人去指责,没有人刻意地去纠正。这是一种平民普世的生活方式,是他们用行动对无拘无束的诠释。
大碗茶喝的是粗犷和豪气,喝的是生活的滋味,喝的是人们在劳动场合上的率真。
心驰美名更醉茶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闽北,不但风光旖旎,而且生长着有几分仙风道骨的茶树。因此千百年来,闽北的名茶层出不穷——大红袍、正山小种、北苑贡茶、闽北水仙、白毫银针……“一叶赢得万户春”。 常言道,“人靠衣装马靠鞍”,而一款好茶,能配以美名,也会锦上添花,更能体现它具有文化涵养的尊贵。
茶,没有了文化就是一片树叶。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为茶叶赋予一个特立独行,令人一见难忘的名称,就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名的由来自古以来就耐人寻味,就拿闽北茶叶中的极品“大红袍”来说吧,它的名称的由来就不下6种说法,吊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其中“状元报恩说”最令人信服:说的是明朝初年一举子,赶考途径武夷山,中暑昏倒在路边,被九龙窠附近的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药为他治疗。举子病好后高中状元,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叶,叮嘱他用红袍披盖茶树,以表谢恩。“大红袍”故事从此不胫而走……这是一个知恩报恩的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它让大“大红袍”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更深的印象。
在茶叶命名上,现在的闽北人也是精益求精的,创意十足。近年来,风靡大江南北,独占中国红茶鳌头的“金骏眉”,其名称的由来就颇有讲究。金骏眉属于正山小种红茶,首创于2005年,该茶青为野生茶芽尖,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野茶树结合正山小种传统工艺,由师傅全程手工制作。冲泡有类似桂圆香或烤红薯上浇了蜂蜜的香气;品,爽口滑喉、甘甜,回味悠久。“金骏眉”中的“金”,取其为贵重之物,色黄而亮的内涵。“峻(骏)”,点明其采于崇山峻岭之中;“骏”,说明其外形似海马;“眉”,取长寿之意。“金骏眉”把茶叶的贵重、形状、作用都高度地概括出来了。其名明了而不俗,简单而蕴含深意。
在中国白茶之乡的政和,茶文化丰富多彩,至今仍保留着新茶、茶灯戏、高山茶道等与茶有关的民俗。近年来,政和茶人在挖掘、夯实传统茶文化的同时,推陈出新,扩大升华茶文化的内涵,如清风拂面,魅力四射。
他们非常注重对不同种类茶叶的冠名,名字都起得艳丽夺目,意寓深长,令人回味无穷,过目不忘。如白毫银针、醉红岩、红顶山人、金丝猴等。“白毫银针”茶芽肥壮,满披白毫,色泽鲜白,闪烁如银,条长挺直,如梭如针,为白茶品种之极品。沸一钵山泉,倾入玻璃杯中,银针随水流回旋翻腾,汤色由淡绿至浅杏黄,根根银针叶尖冲上,清雅可人。入口毫香氤氲,甘醇清鲜。品佳茗而品茶名,“白毫银针”将此茶的形、色完美呈现,言简意赅,萦怀难忘。
政和白茶纯如初春的山泉,淡雅爽朗,而政和的工夫则温若深春,醇红香艳,名蕴深意。
美名生百媚,遐思“醉红岩”。 “醉红岩”采自于长于岩石罅隙的的茶树,其性温,味醇厚,汤色红而透,深受女士偏爱。“醉红岩”之名,“岩”字源于闽红政和工夫明清时代已有的品牌之一“仙岩工夫”,取其“岩”字,名为“醉红岩”。“女士”又名“红颜”,由“红岩”联想到“红颜”,自然而毫无芥蒂。“醉红岩”道出了此茶不凡的品质与魅力,其醉倒的何止是“红颜”,还应有许多须眉吧?!从硬质的“醉红岩”到婉约的“醉红颜”,是味觉享受,到精神享受的升华,是好茶配美名的绝佳境界。
“红顶山人”分两种,一是红色,一是黄色,具有“香高、色艳、味浓”的品质。沸水冲泡时,飘逸缕缕兰花独有的清香,令人未饮先畅。红色的汤色明艳,黄色的汤色似金,令人明眸生辉。品之清香盈口,吞之回甘绵长。“红顶山人”是用生长于高山、汲取云雾精华的大白茶树嫩芽精制而成的,此茶名也令人浮想联翩。联想到“红顶商人”胡雪岩,其独树一帜,其名声之显赫,令人肃然起敬。再回想到“红顶山人”,“红顶”道出茶叶颜色的特点,“山人”则道出了此茶非俗品,其乐无穷。饮此茶,品其名,眼前可浮现一隽秀的山水画卷,怎能不喜?
发酵,用水和时间积淀下精华,再以恰到好处的温热的火再三烤焙的茶叶,金黄如缕,别样灵秀,就是“金丝猴”。此茶叶底红色,细针之末,触角纤纤,如兰花之指。沸水泡茶,香气袅袅;汤色红而透亮,浪漫而喜气。“金丝猴”的名称寓意此茶是红茶中之珍品,可比罕物。此外,政和红茶中还一个“等个人”的茶名,意味虔诚地耐心地等候跟政和工夫茶有缘分的人。这样的茶名怎能让人忘怀?“等个人”此款茶也自然烙印于心了。
茶名文化,为闽北茶叶凭添了几分魅力,也为闽北的茶叶赚足了人气。这正是:淡然品茗遐思远,心驰美名更醉茶。
茶·人
茶是杯中物,优劣取决于人,也取决于大自然的赐予。人的品质高劣,取决于生存的环境,也取决于自身的修为。茶似人,人如茶。
但凡好茶生长地,总有地域的局限性,范围都不是很广阔,均受土壤、小气候影响。一旦移植他方,品质就不能与原产地的相媲美。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尽管人海茫茫,人与人相处却很难走出分群而生的局面,有相同喜好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帮助,生活总是比较惬意。一旦走出这个圈子,平均幸福指数就会骤然降低。因此,无论是茶,还是人,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并不见得一定就是一件好事。
好茶多出于贫瘠。武夷山大红袍茶树立峭壁之上,根扎薄土,饮石隙点滴之水,罩云霭,却产茶中极品。政和红茶中的名品“醉红岩”,源于生长在高山乱石之间,饮云吞露的茶树。贫瘠成就了“一朝明眸生百媚,春水秋香万人迷”的“醉红岩”。而人呢?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有时挫折、艰难甚至会压得人喘不过气。这时选择逃避,就一定会沉沦;选择勇敢地面对困境,就会获得走出逆境的力量,就会有踏上广阔道路的希望。贫瘠不可怕,它能够创造极品;逆境不可怕,它能够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茶是艺术品,人是艺术家。人们用手把茶树上的叶子,变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艺术品,又用嘴慢慢地把它销毁。人是最有灵气的艺术品创造者,又是艺术品的终结者。
不同的茶,加工工艺不同。有的经过采、晾、炒即可,而有的要经过采、晾、揉、发酵、烤等程序才行。茶树上的叶子,只有经过人们的外力作用,才能成为有等次之分的茶。否则,都是平常的树叶而已,年年岁岁安静地兴衰轮回。人呢?不经风雨是见不到彩虹的。不想经受磨砺的人,一辈子庸庸碌碌;积极面对磨砺的人,半辈子庸庸碌碌。
茶与人性相通。冷水冲不出好的茶水,必须用沸水才行。人与人相处,冷言冷语带不来友谊,微笑热情才是开启友情的钥匙。
人品茶越品越淡,人品人越品越深。
责任编辑:黄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