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真是惭愧,作为一位在甘肃省通渭县偏远小山村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年近半百才“卧好了”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
那是1982年的春天,我家准备乔迁新居,要从前湾搬到后湾,前湾老庄旁边的沟壑越来越深,随时都有滑坡的可能。几乎所有的家当都是装在架子车上套着大黑骡子拉到新家的,唯有那口我最讨厌且与众不同的酸菜浆水缸是爷爷和父亲抬着护送到新家的。我踢踏着两只烂布鞋扛着一把扫竹跟在后面左思右想,为什么我们家的酸菜浆水缸外面会比别人家的多了三个箍圈呢?酸菜浆水那么难吃会不会是由于这多余的三个箍圈造成的?想想觉的又不对,不好吃那三妈为什么隔三岔五拿个大碗来挖这缸里的酸菜舀这缸里的浆水呢?还满脸堆笑连声跟母亲说:“还是他五妈妈馇的酸菜投的浆水好吃!好吃得很么!”母亲做的酸棒棒那些大人们都能吃好几大碗,吃饱了用手一抹嘴,打着饱嗝还不忘说一句:“哎呀他五妈妈这酸饭做的好吃的很么!”既然这么好吃,母亲用小碗给我舀了半碗,我捞了一筷子塞嘴里嚼呀嚼啊感觉越嚼越多了,就是咽不下去,我们这些娃娃怎么就不喜欢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寻找心中正真的答案。
1920年即民国九年,爷爷两岁多,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通渭县死亡人数高达18208人,强烈持续不断的余震,太奶奶只好把两岁的爷爷放到这口缸里才躲过了一劫。不幸的是这口缸还是有了一道裂缝,舍不得丢,就等着箍缸的匠人来箍了三个竹圈继续用。爷爷成了家和大爷爷分家分到了这口缸,奶奶就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1959年大饥荒开始,一个冬天一家人就靠着奶奶的半缸酸菜和浆水维持着。1960年春天奶奶带着当时只有七岁的父亲在外面边讨吃要饭边挖野菜,回家又馇了半缸酸菜和浆水,但奶奶还是没能躲过悲惨的命运,生病加上饥饿撒手走了,也正是奶奶的这半缸酸菜和浆水,才让爷爷带着不到十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姑姑得以活命。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母亲到我们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又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外婆的真传,就连引子也都是从外婆家的酸菜浆水缸里挖出来的。当时还是姑娘的姑姑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母亲教给她的。
世道沧桑,酸菜浆水的食用,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于充饥。酸菜浆水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西周时期,有说开始于秦朝末年,有说偶得于三国时期,有说“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而服之”,有说蜀汉大将姜维率大军行军途中天降大雨,士兵们带的干菜被雨淋湿又经高温曝晒而变为酸菜。不管是那种说法,都可谓酸菜浆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已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至今还流传着“三天不吃酸饭,走路打起战战”的俗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酸菜浆水的主要原料苦苣、苜蓿冒出新芽,在春雨的滋润下,三五天就长成一簇簇的最适合采食之时,母亲给我们几个娃娃每人发一把除草用的小铲子,带着我们在庄稼地里剜菜,人多力量大,不大一会儿功夫母亲拿着的那个大篮子就堆得满满当当。回到家母亲将一大篮子菜一朵一朵重新挑拣一遍,洗干净后煮到七、八成熟,然后用大铁漏勺捞到竹筛子里滤水,等水滤的差不多了菜叶不烫手了,母亲会把菜叶子里的水捏干,一疙瘩一疙瘩放进酸菜缸内。重新烧一锅开水,开水中洒少许面粉,搅溶倒入缸里,然后盖上麦秆做的缸盖,三五天时间即可食用。
炎炎夏日主要是投浆水,母亲会烧一锅清面汤凉温后直接倒入酸菜缸内,隔夜浆水味儿就凸显出来可以食用。酸菜浆水是非常讲究干净的,母亲总会先擦干净勺子,小心翼翼地打去飘浮在浆水上面的一层白花舀出浆水,勺子不干净,整缸酸菜浆水就会坏掉,尤其是夏天更容易坏掉。因此,懒和邋遢的人是做不好酸菜浆水的。
深秋时节开始馇酸菜,母亲用准备好的萝卜和大白菜,馇满满一缸的酸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开春,新的苦苣、苜蓿可以采食之时。
寒冬腊月坐享其成,以吃酸菜为主,母亲唯一要做好的是缸的保暖,否则结冰缸会破裂,尽管它早已伤痕累累。
这口缸里的酸菜浆水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年复一年的变化着,唯有那味道是一成不变的。直到母亲离世,我离开家乡之时,也还是不喜欢那种味道。
如今酸菜浆水早已在原来充饥的基础上,又有了诸多的延伸,兰州大学研发的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对增强人体排泄功能的浆水酸奶,以及可以降低缓解尿酸、痛风人群也可以适当饮用浆水啤酒。还发现了诸多药疗价值,如降血压,降血脂,减脂肪,清热解毒,消肿止渴等等。
在外漂泊的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很少回去,直到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吃到了姑姑做的酸棒棒我才意识到,原来不喜欢酸菜浆水那才是青春,那天开始喜欢了,说明已经老了。由于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为了方便照顾,父亲退休后也去了兰州哥哥和妹妹那边,老家的房子姑姑和姑父在看管着,父亲会偶尔回去收拾一下住几天。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这块地方不能在我的手里丢了,你们几个娃娃谁想回去看一看至少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是啊!上房(客房)当年用核桃木打造的家具原封不动地都还摆在那儿,在厢房看到了母亲一直当作宝贝的蝴蝶牌缝纫机,当我走进厨房看到那口三个箍圈的缸时眼泪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炝浆水、和面、揉面、擀面、切面条、烧水下面条、捞面……没错!这就是母亲亲手做的浆水面,一碗又一碗我在狼吞虎咽。“老爸,你愣在这儿干嘛呢!”我被儿子的叫声带回了现实。我抹去眼泪,跟儿子讲了这口三个箍圈的缸的来龙去脉。儿子听完提议我们走的时候把这口缸带走,我笑了,在灶台后面的墙角看到了一个母亲当年装肉臊子的小坛子,我拿过来交给了儿子。姑姑给我准备了做引子的酸菜浆水,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做的方法,儿子还帮忙录制了视频。
于是乎,拥有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
说来真是惭愧,作为一位在甘肃省通渭县偏远小山村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年近半百才“卧好了”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
那是1982年的春天,我家准备乔迁新居,要从前湾搬到后湾,前湾老庄旁边的沟壑越来越深,随时都有滑坡的可能。几乎所有的家当都是装在架子车上套着大黑骡子拉到新家的,唯有那口我最讨厌且与众不同的酸菜浆水缸是爷爷和父亲抬着护送到新家的。我踢踏着两只烂布鞋扛着一把扫竹跟在后面左思右想,为什么我们家的酸菜浆水缸外面会比别人家的多了三个箍圈呢?酸菜浆水那么难吃会不会是由于这多余的三个箍圈造成的?想想觉的又不对,不好吃那三妈为什么隔三岔五拿个大碗来挖这缸里的酸菜舀这缸里的浆水呢?还满脸堆笑连声跟母亲说:“还是他五妈妈馇的酸菜投的浆水好吃!好吃得很么!”母亲做的酸棒棒那些大人们都能吃好几大碗,吃饱了用手一抹嘴,打着饱嗝还不忘说一句:“哎呀他五妈妈这酸饭做的好吃的很么!”既然这么好吃,母亲用小碗给我舀了半碗,我捞了一筷子塞嘴里嚼呀嚼啊感觉越嚼越多了,就是咽不下去,我们这些娃娃怎么就不喜欢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寻找心中正真的答案。
1920年即民国九年,爷爷两岁多,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通渭县死亡人数高达18208人,强烈持续不断的余震,太奶奶只好把两岁的爷爷放到这口缸里才躲过了一劫。不幸的是这口缸还是有了一道裂缝,舍不得丢,就等着箍缸的匠人来箍了三个竹圈继续用。爷爷成了家和大爷爷分家分到了这口缸,奶奶就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1959年大饥荒开始,一个冬天一家人就靠着奶奶的半缸酸菜和浆水维持着。1960年春天奶奶带着当时只有七岁的父亲在外面边讨吃要饭边挖野菜,回家又馇了半缸酸菜和浆水,但奶奶还是没能躲过悲惨的命运,生病加上饥饿撒手走了,也正是奶奶的这半缸酸菜和浆水,才让爷爷带着不到十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姑姑得以活命。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母亲到我们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又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外婆的真传,就连引子也都是从外婆家的酸菜浆水缸里挖出来的。当时还是姑娘的姑姑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母亲教给她的。
世道沧桑,酸菜浆水的食用,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于充饥。酸菜浆水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西周时期,有说开始于秦朝末年,有说偶得于三国时期,有说“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而服之”,有说蜀汉大将姜维率大军行军途中天降大雨,士兵们带的干菜被雨淋湿又经高温曝晒而变为酸菜。不管是那种说法,都可谓酸菜浆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已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至今还流传着“三天不吃酸饭,走路打起战战”的俗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酸菜浆水的主要原料苦苣、苜蓿冒出新芽,在春雨的滋润下,三五天就长成一簇簇的最适合采食之时,母亲给我们几个娃娃每人发一把除草用的小铲子,带着我们在庄稼地里剜菜,人多力量大,不大一会儿功夫母亲拿着的那个大篮子就堆得满满当当。回到家母亲将一大篮子菜一朵一朵重新挑拣一遍,洗干净后煮到七、八成熟,然后用大铁漏勺捞到竹筛子里滤水,等水滤的差不多了菜叶不烫手了,母亲会把菜叶子里的水捏干,一疙瘩一疙瘩放进酸菜缸内。重新烧一锅开水,开水中洒少许面粉,搅溶倒入缸里,然后盖上麦秆做的缸盖,三五天时间即可食用。
炎炎夏日主要是投浆水,母亲会烧一锅清面汤凉温后直接倒入酸菜缸内,隔夜浆水味儿就凸显出来可以食用。酸菜浆水是非常讲究干净的,母亲总会先擦干净勺子,小心翼翼地打去飘浮在浆水上面的一层白花舀出浆水,勺子不干净,整缸酸菜浆水就会坏掉,尤其是夏天更容易坏掉。因此,懒和邋遢的人是做不好酸菜浆水的。
深秋时节开始馇酸菜,母亲用准备好的萝卜和大白菜,馇满满一缸的酸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开春,新的苦苣、苜蓿可以采食之时。
寒冬腊月坐享其成,以吃酸菜为主,母亲唯一要做好的是缸的保暖,否则结冰缸会破裂,尽管它早已伤痕累累。
这口缸里的酸菜浆水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年复一年的变化着,唯有那味道是一成不变的。直到母亲离世,我离开家乡之时,也还是不喜欢那种味道。
如今酸菜浆水早已在原来充饥的基础上,又有了诸多的延伸,兰州大学研发的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对增强人体排泄功能的浆水酸奶,以及可以降低缓解尿酸、痛风人群也可以适当饮用浆水啤酒。还发现了诸多药疗价值,如降血压,降血脂,减脂肪,清热解毒,消肿止渴等等。
在外漂泊的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很少回去,直到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吃到了姑姑做的酸棒棒我才意识到,原来不喜欢酸菜浆水那才是青春,那天开始喜欢了,说明已经老了。由于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为了方便照顾,父亲退休后也去了兰州哥哥和妹妹那边,老家的房子姑姑和姑父在看管着,父亲会偶尔回去收拾一下住几天。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这块地方不能在我的手里丢了,你们几个娃娃谁想回去看一看至少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是啊!上房(客房)当年用核桃木打造的家具原封不动地都还摆在那儿,在厢房看到了母亲一直当作宝贝的蝴蝶牌缝纫机,当我走进厨房看到那口三个箍圈的缸时眼泪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炝浆水、和面、揉面、擀面、切面条、烧水下面条、捞面……没错!这就是母亲亲手做的浆水面,一碗又一碗我在狼吞虎咽。“老爸,你愣在这儿干嘛呢!”我被儿子的叫声带回了现实。我抹去眼泪,跟儿子讲了这口三个箍圈的缸的来龙去脉。儿子听完提议我们走的时候把这口缸带走,我笑了,在灶台后面的墙角看到了一个母亲当年装肉臊子的小坛子,我拿过来交给了儿子。姑姑给我准备了做引子的酸菜浆水,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做的方法,儿子还帮忙录制了视频。
于是乎,拥有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说来真是惭愧,作为一位在甘肃省通渭县偏远小山村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年近半百才“卧好了”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
那是1982年的春天,我家准备乔迁新居,要从前湾搬到后湾,前湾老庄旁边的沟壑越来越深,随时都有滑坡的可能。几乎所有的家当都是装在架子车上套着大黑骡子拉到新家的,唯有那口我最讨厌且与众不同的酸菜浆水缸是爷爷和父亲抬着护送到新家的。我踢踏着两只烂布鞋扛着一把扫竹跟在后面左思右想,为什么我们家的酸菜浆水缸外面会比别人家的多了三个箍圈呢?酸菜浆水那么难吃会不会是由于这多余的三个箍圈造成的?想想觉的又不对,不好吃那三妈为什么隔三岔五拿个大碗来挖这缸里的酸菜舀这缸里的浆水呢?还满脸堆笑连声跟母亲说:“还是他五妈妈馇的酸菜投的浆水好吃!好吃得很么!”母亲做的酸棒棒那些大人们都能吃好几大碗,吃饱了用手一抹嘴,打着饱嗝还不忘说一句:“哎呀他五妈妈这酸饭做的好吃的很么!”既然这么好吃,母亲用小碗给我舀了半碗,我捞了一筷子塞嘴里嚼呀嚼啊感觉越嚼越多了,就是咽不下去,我们这些娃娃怎么就不喜欢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寻找心中正真的答案。
1920年即民国九年,爷爷两岁多,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通渭县死亡人数高达18208人,强烈持续不断的余震,太奶奶只好把两岁的爷爷放到这口缸里才躲过了一劫。不幸的是这口缸还是有了一道裂缝,舍不得丢,就等着箍缸的匠人来箍了三个竹圈继续用。爷爷成了家和大爷爷分家分到了这口缸,奶奶就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1959年大饥荒开始,一个冬天一家人就靠着奶奶的半缸酸菜和浆水维持着。1960年春天奶奶带着当时只有七岁的父亲在外面边讨吃要饭边挖野菜,回家又馇了半缸酸菜和浆水,但奶奶还是没能躲过悲惨的命运,生病加上饥饿撒手走了,也正是奶奶的这半缸酸菜和浆水,才让爷爷带着不到十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姑姑得以活命。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母亲到我们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又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外婆的真传,就连引子也都是从外婆家的酸菜浆水缸里挖出来的。当时还是姑娘的姑姑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母亲教给她的。
世道沧桑,酸菜浆水的食用,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于充饥。酸菜浆水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西周时期,有说开始于秦朝末年,有说偶得于三国时期,有说“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而服之”,有说蜀汉大将姜维率大军行军途中天降大雨,士兵们带的干菜被雨淋湿又经高温曝晒而变为酸菜。不管是那种说法,都可谓酸菜浆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已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至今还流传着“三天不吃酸饭,走路打起战战”的俗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酸菜浆水的主要原料苦苣、苜蓿冒出新芽,在春雨的滋润下,三五天就长成一簇簇的最适合采食之时,母亲给我们几个娃娃每人发一把除草用的小铲子,带着我们在庄稼地里剜菜,人多力量大,不大一会儿功夫母亲拿着的那个大篮子就堆得满满当当。回到家母亲将一大篮子菜一朵一朵重新挑拣一遍,洗干净后煮到七、八成熟,然后用大铁漏勺捞到竹筛子里滤水,等水滤的差不多了菜叶不烫手了,母亲会把菜叶子里的水捏干,一疙瘩一疙瘩放进酸菜缸内。重新烧一锅开水,开水中洒少许面粉,搅溶倒入缸里,然后盖上麦秆做的缸盖,三五天时间即可食用。
炎炎夏日主要是投浆水,母亲会烧一锅清面汤凉温后直接倒入酸菜缸内,隔夜浆水味儿就凸显出来可以食用。酸菜浆水是非常讲究干净的,母亲总会先擦干净勺子,小心翼翼地打去飘浮在浆水上面的一层白花舀出浆水,勺子不干净,整缸酸菜浆水就会坏掉,尤其是夏天更容易坏掉。因此,懒和邋遢的人是做不好酸菜浆水的。
深秋时节开始馇酸菜,母亲用准备好的萝卜和大白菜,馇满满一缸的酸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开春,新的苦苣、苜蓿可以采食之时。
寒冬腊月坐享其成,以吃酸菜为主,母亲唯一要做好的是缸的保暖,否则结冰缸会破裂,尽管它早已伤痕累累。
这口缸里的酸菜浆水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年复一年的变化着,唯有那味道是一成不变的。直到母亲离世,我离开家乡之时,也还是不喜欢那种味道。
如今酸菜浆水早已在原来充饥的基础上,又有了诸多的延伸,兰州大学研发的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对增强人体排泄功能的浆水酸奶,以及可以降低缓解尿酸、痛风人群也可以适当饮用浆水啤酒。还发现了诸多药疗价值,如降血压,降血脂,减脂肪,清热解毒,消肿止渴等等。
在外漂泊的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很少回去,直到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吃到了姑姑做的酸棒棒我才意识到,原来不喜欢酸菜浆水那才是青春,那天开始喜欢了,说明已经老了。由于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为了方便照顾,父亲退休后也去了兰州哥哥和妹妹那边,老家的房子姑姑和姑父在看管着,父亲会偶尔回去收拾一下住几天。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这块地方不能在我的手里丢了,你们几个娃娃谁想回去看一看至少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是啊!上房(客房)当年用核桃木打造的家具原封不动地都还摆在那儿,在厢房看到了母亲一直当作宝贝的蝴蝶牌缝纫机,当我走进厨房看到那口三个箍圈的缸时眼泪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炝浆水、和面、揉面、擀面、切面条、烧水下面条、捞面……没错!这就是母亲亲手做的浆水面,一碗又一碗我在狼吞虎咽。“老爸,你愣在这儿干嘛呢!”我被儿子的叫声带回了现实。我抹去眼泪,跟儿子讲了这口三个箍圈的缸的来龙去脉。儿子听完提议我们走的时候把这口缸带走,我笑了,在灶台后面的墙角看到了一个母亲当年装肉臊子的小坛子,我拿过来交给了儿子。姑姑给我准备了做引子的酸菜浆水,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做的方法,儿子还帮忙录制了视频。
于是乎,拥有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说来真是惭愧,作为一位在甘肃省通渭县偏远小山村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年近半百才“卧好了”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
那是1982年的春天,我家准备乔迁新居,要从前湾搬到后湾,前湾老庄旁边的沟壑越来越深,随时都有滑坡的可能。几乎所有的家当都是装在架子车上套着大黑骡子拉到新家的,唯有那口我最讨厌且与众不同的酸菜浆水缸是爷爷和父亲抬着护送到新家的。我踢踏着两只烂布鞋扛着一把扫竹跟在后面左思右想,为什么我们家的酸菜浆水缸外面会比别人家的多了三个箍圈呢?酸菜浆水那么难吃会不会是由于这多余的三个箍圈造成的?想想觉的又不对,不好吃那三妈为什么隔三岔五拿个大碗来挖这缸里的酸菜舀这缸里的浆水呢?还满脸堆笑连声跟母亲说:“还是他五妈妈馇的酸菜投的浆水好吃!好吃得很么!”母亲做的酸棒棒那些大人们都能吃好几大碗,吃饱了用手一抹嘴,打着饱嗝还不忘说一句:“哎呀他五妈妈这酸饭做的好吃的很么!”既然这么好吃,母亲用小碗给我舀了半碗,我捞了一筷子塞嘴里嚼呀嚼啊感觉越嚼越多了,就是咽不下去,我们这些娃娃怎么就不喜欢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寻找心中正真的答案。
1920年即民国九年,爷爷两岁多,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通渭县死亡人数高达18208人,强烈持续不断的余震,太奶奶只好把两岁的爷爷放到这口缸里才躲过了一劫。不幸的是这口缸还是有了一道裂缝,舍不得丢,就等着箍缸的匠人来箍了三个竹圈继续用。爷爷成了家和大爷爷分家分到了这口缸,奶奶就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1959年大饥荒开始,一个冬天一家人就靠着奶奶的半缸酸菜和浆水维持着。1960年春天奶奶带着当时只有七岁的父亲在外面边讨吃要饭边挖野菜,回家又馇了半缸酸菜和浆水,但奶奶还是没能躲过悲惨的命运,生病加上饥饿撒手走了,也正是奶奶的这半缸酸菜和浆水,才让爷爷带着不到十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姑姑得以活命。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母亲到我们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又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外婆的真传,就连引子也都是从外婆家的酸菜浆水缸里挖出来的。当时还是姑娘的姑姑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母亲教给她的。
世道沧桑,酸菜浆水的食用,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于充饥。酸菜浆水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西周时期,有说开始于秦朝末年,有说偶得于三国时期,有说“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而服之”,有说蜀汉大将姜维率大军行军途中天降大雨,士兵们带的干菜被雨淋湿又经高温曝晒而变为酸菜。不管是那种说法,都可谓酸菜浆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已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至今还流传着“三天不吃酸饭,走路打起战战”的俗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酸菜浆水的主要原料苦苣、苜蓿冒出新芽,在春雨的滋润下,三五天就长成一簇簇的最适合采食之时,母亲给我们几个娃娃每人发一把除草用的小铲子,带着我们在庄稼地里剜菜,人多力量大,不大一会儿功夫母亲拿着的那个大篮子就堆得满满当当。回到家母亲将一大篮子菜一朵一朵重新挑拣一遍,洗干净后煮到七、八成熟,然后用大铁漏勺捞到竹筛子里滤水,等水滤的差不多了菜叶不烫手了,母亲会把菜叶子里的水捏干,一疙瘩一疙瘩放进酸菜缸内。重新烧一锅开水,开水中洒少许面粉,搅溶倒入缸里,然后盖上麦秆做的缸盖,三五天时间即可食用。
炎炎夏日主要是投浆水,母亲会烧一锅清面汤凉温后直接倒入酸菜缸内,隔夜浆水味儿就凸显出来可以食用。酸菜浆水是非常讲究干净的,母亲总会先擦干净勺子,小心翼翼地打去飘浮在浆水上面的一层白花舀出浆水,勺子不干净,整缸酸菜浆水就会坏掉,尤其是夏天更容易坏掉。因此,懒和邋遢的人是做不好酸菜浆水的。
深秋时节开始馇酸菜,母亲用准备好的萝卜和大白菜,馇满满一缸的酸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开春,新的苦苣、苜蓿可以采食之时。
寒冬腊月坐享其成,以吃酸菜为主,母亲唯一要做好的是缸的保暖,否则结冰缸会破裂,尽管它早已伤痕累累。
这口缸里的酸菜浆水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年复一年的变化着,唯有那味道是一成不变的。直到母亲离世,我离开家乡之时,也还是不喜欢那种味道。
如今酸菜浆水早已在原来充饥的基础上,又有了诸多的延伸,兰州大学研发的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对增强人体排泄功能的浆水酸奶,以及可以降低缓解尿酸、痛风人群也可以适当饮用浆水啤酒。还发现了诸多药疗价值,如降血压,降血脂,减脂肪,清热解毒,消肿止渴等等。
在外漂泊的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很少回去,直到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吃到了姑姑做的酸棒棒我才意识到,原来不喜欢酸菜浆水那才是青春,那天开始喜欢了,说明已经老了。由于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为了方便照顾,父亲退休后也去了兰州哥哥和妹妹那边,老家的房子姑姑和姑父在看管着,父亲会偶尔回去收拾一下住几天。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这块地方不能在我的手里丢了,你们几个娃娃谁想回去看一看至少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是啊!上房(客房)当年用核桃木打造的家具原封不动地都还摆在那儿,在厢房看到了母亲一直当作宝贝的蝴蝶牌缝纫机,当我走进厨房看到那口三个箍圈的缸时眼泪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炝浆水、和面、揉面、擀面、切面条、烧水下面条、捞面……没错!这就是母亲亲手做的浆水面,一碗又一碗我在狼吞虎咽。“老爸,你愣在这儿干嘛呢!”我被儿子的叫声带回了现实。我抹去眼泪,跟儿子讲了这口三个箍圈的缸的来龙去脉。儿子听完提议我们走的时候把这口缸带走,我笑了,在灶台后面的墙角看到了一个母亲当年装肉臊子的小坛子,我拿过来交给了儿子。姑姑给我准备了做引子的酸菜浆水,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做的方法,儿子还帮忙录制了视频。
于是乎,拥有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说来真是惭愧,作为一位在甘肃省通渭县偏远小山村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年近半百才“卧好了”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
那是1982年的春天,我家准备乔迁新居,要从前湾搬到后湾,前湾老庄旁边的沟壑越来越深,随时都有滑坡的可能。几乎所有的家当都是装在架子车上套着大黑骡子拉到新家的,唯有那口我最讨厌且与众不同的酸菜浆水缸是爷爷和父亲抬着护送到新家的。我踢踏着两只烂布鞋扛着一把扫竹跟在后面左思右想,为什么我们家的酸菜浆水缸外面会比别人家的多了三个箍圈呢?酸菜浆水那么难吃会不会是由于这多余的三个箍圈造成的?想想觉的又不对,不好吃那三妈为什么隔三岔五拿个大碗来挖这缸里的酸菜舀这缸里的浆水呢?还满脸堆笑连声跟母亲说:“还是他五妈妈馇的酸菜投的浆水好吃!好吃得很么!”母亲做的酸棒棒那些大人们都能吃好几大碗,吃饱了用手一抹嘴,打着饱嗝还不忘说一句:“哎呀他五妈妈这酸饭做的好吃的很么!”既然这么好吃,母亲用小碗给我舀了半碗,我捞了一筷子塞嘴里嚼呀嚼啊感觉越嚼越多了,就是咽不下去,我们这些娃娃怎么就不喜欢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寻找心中正真的答案。
1920年即民国九年,爷爷两岁多,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通渭县死亡人数高达18208人,强烈持续不断的余震,太奶奶只好把两岁的爷爷放到这口缸里才躲过了一劫。不幸的是这口缸还是有了一道裂缝,舍不得丢,就等着箍缸的匠人来箍了三个竹圈继续用。爷爷成了家和大爷爷分家分到了这口缸,奶奶就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1959年大饥荒开始,一个冬天一家人就靠着奶奶的半缸酸菜和浆水维持着。1960年春天奶奶带着当时只有七岁的父亲在外面边讨吃要饭边挖野菜,回家又馇了半缸酸菜和浆水,但奶奶还是没能躲过悲惨的命运,生病加上饥饿撒手走了,也正是奶奶的这半缸酸菜和浆水,才让爷爷带着不到十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姑姑得以活命。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母亲到我们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又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外婆的真传,就连引子也都是从外婆家的酸菜浆水缸里挖出来的。当时还是姑娘的姑姑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母亲教给她的。
世道沧桑,酸菜浆水的食用,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于充饥。酸菜浆水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西周时期,有说开始于秦朝末年,有说偶得于三国时期,有说“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而服之”,有说蜀汉大将姜维率大军行军途中天降大雨,士兵们带的干菜被雨淋湿又经高温曝晒而变为酸菜。不管是那种说法,都可谓酸菜浆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已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至今还流传着“三天不吃酸饭,走路打起战战”的俗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酸菜浆水的主要原料苦苣、苜蓿冒出新芽,在春雨的滋润下,三五天就长成一簇簇的最适合采食之时,母亲给我们几个娃娃每人发一把除草用的小铲子,带着我们在庄稼地里剜菜,人多力量大,不大一会儿功夫母亲拿着的那个大篮子就堆得满满当当。回到家母亲将一大篮子菜一朵一朵重新挑拣一遍,洗干净后煮到七、八成熟,然后用大铁漏勺捞到竹筛子里滤水,等水滤的差不多了菜叶不烫手了,母亲会把菜叶子里的水捏干,一疙瘩一疙瘩放进酸菜缸内。重新烧一锅开水,开水中洒少许面粉,搅溶倒入缸里,然后盖上麦秆做的缸盖,三五天时间即可食用。
炎炎夏日主要是投浆水,母亲会烧一锅清面汤凉温后直接倒入酸菜缸内,隔夜浆水味儿就凸显出来可以食用。酸菜浆水是非常讲究干净的,母亲总会先擦干净勺子,小心翼翼地打去飘浮在浆水上面的一层白花舀出浆水,勺子不干净,整缸酸菜浆水就会坏掉,尤其是夏天更容易坏掉。因此,懒和邋遢的人是做不好酸菜浆水的。
深秋时节开始馇酸菜,母亲用准备好的萝卜和大白菜,馇满满一缸的酸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开春,新的苦苣、苜蓿可以采食之时。
寒冬腊月坐享其成,以吃酸菜为主,母亲唯一要做好的是缸的保暖,否则结冰缸会破裂,尽管它早已伤痕累累。
这口缸里的酸菜浆水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年复一年的变化着,唯有那味道是一成不变的。直到母亲离世,我离开家乡之时,也还是不喜欢那种味道。
如今酸菜浆水早已在原来充饥的基础上,又有了诸多的延伸,兰州大学研发的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对增强人体排泄功能的浆水酸奶,以及可以降低缓解尿酸、痛风人群也可以适当饮用浆水啤酒。还发现了诸多药疗价值,如降血压,降血脂,减脂肪,清热解毒,消肿止渴等等。
在外漂泊的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很少回去,直到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吃到了姑姑做的酸棒棒我才意识到,原来不喜欢酸菜浆水那才是青春,那天开始喜欢了,说明已经老了。由于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为了方便照顾,父亲退休后也去了兰州哥哥和妹妹那边,老家的房子姑姑和姑父在看管着,父亲会偶尔回去收拾一下住几天。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这块地方不能在我的手里丢了,你们几个娃娃谁想回去看一看至少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是啊!上房(客房)当年用核桃木打造的家具原封不动地都还摆在那儿,在厢房看到了母亲一直当作宝贝的蝴蝶牌缝纫机,当我走进厨房看到那口三个箍圈的缸时眼泪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炝浆水、和面、揉面、擀面、切面条、烧水下面条、捞面……没错!这就是母亲亲手做的浆水面,一碗又一碗我在狼吞虎咽。“老爸,你愣在这儿干嘛呢!”我被儿子的叫声带回了现实。我抹去眼泪,跟儿子讲了这口三个箍圈的缸的来龙去脉。儿子听完提议我们走的时候把这口缸带走,我笑了,在灶台后面的墙角看到了一个母亲当年装肉臊子的小坛子,我拿过来交给了儿子。姑姑给我准备了做引子的酸菜浆水,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做的方法,儿子还帮忙录制了视频。
于是乎,拥有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说来真是惭愧,作为一位在甘肃省通渭县偏远小山村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年近半百才“卧好了”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
那是1982年的春天,我家准备乔迁新居,要从前湾搬到后湾,前湾老庄旁边的沟壑越来越深,随时都有滑坡的可能。几乎所有的家当都是装在架子车上套着大黑骡子拉到新家的,唯有那口我最讨厌且与众不同的酸菜浆水缸是爷爷和父亲抬着护送到新家的。我踢踏着两只烂布鞋扛着一把扫竹跟在后面左思右想,为什么我们家的酸菜浆水缸外面会比别人家的多了三个箍圈呢?酸菜浆水那么难吃会不会是由于这多余的三个箍圈造成的?想想觉的又不对,不好吃那三妈为什么隔三岔五拿个大碗来挖这缸里的酸菜舀这缸里的浆水呢?还满脸堆笑连声跟母亲说:“还是他五妈妈馇的酸菜投的浆水好吃!好吃得很么!”母亲做的酸棒棒那些大人们都能吃好几大碗,吃饱了用手一抹嘴,打着饱嗝还不忘说一句:“哎呀他五妈妈这酸饭做的好吃的很么!”既然这么好吃,母亲用小碗给我舀了半碗,我捞了一筷子塞嘴里嚼呀嚼啊感觉越嚼越多了,就是咽不下去,我们这些娃娃怎么就不喜欢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寻找心中正真的答案。
1920年即民国九年,爷爷两岁多,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通渭县死亡人数高达18208人,强烈持续不断的余震,太奶奶只好把两岁的爷爷放到这口缸里才躲过了一劫。不幸的是这口缸还是有了一道裂缝,舍不得丢,就等着箍缸的匠人来箍了三个竹圈继续用。爷爷成了家和大爷爷分家分到了这口缸,奶奶就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1959年大饥荒开始,一个冬天一家人就靠着奶奶的半缸酸菜和浆水维持着。1960年春天奶奶带着当时只有七岁的父亲在外面边讨吃要饭边挖野菜,回家又馇了半缸酸菜和浆水,但奶奶还是没能躲过悲惨的命运,生病加上饥饿撒手走了,也正是奶奶的这半缸酸菜和浆水,才让爷爷带着不到十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姑姑得以活命。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母亲到我们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又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外婆的真传,就连引子也都是从外婆家的酸菜浆水缸里挖出来的。当时还是姑娘的姑姑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母亲教给她的。
世道沧桑,酸菜浆水的食用,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于充饥。酸菜浆水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西周时期,有说开始于秦朝末年,有说偶得于三国时期,有说“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而服之”,有说蜀汉大将姜维率大军行军途中天降大雨,士兵们带的干菜被雨淋湿又经高温曝晒而变为酸菜。不管是那种说法,都可谓酸菜浆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已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至今还流传着“三天不吃酸饭,走路打起战战”的俗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酸菜浆水的主要原料苦苣、苜蓿冒出新芽,在春雨的滋润下,三五天就长成一簇簇的最适合采食之时,母亲给我们几个娃娃每人发一把除草用的小铲子,带着我们在庄稼地里剜菜,人多力量大,不大一会儿功夫母亲拿着的那个大篮子就堆得满满当当。回到家母亲将一大篮子菜一朵一朵重新挑拣一遍,洗干净后煮到七、八成熟,然后用大铁漏勺捞到竹筛子里滤水,等水滤的差不多了菜叶不烫手了,母亲会把菜叶子里的水捏干,一疙瘩一疙瘩放进酸菜缸内。重新烧一锅开水,开水中洒少许面粉,搅溶倒入缸里,然后盖上麦秆做的缸盖,三五天时间即可食用。
炎炎夏日主要是投浆水,母亲会烧一锅清面汤凉温后直接倒入酸菜缸内,隔夜浆水味儿就凸显出来可以食用。酸菜浆水是非常讲究干净的,母亲总会先擦干净勺子,小心翼翼地打去飘浮在浆水上面的一层白花舀出浆水,勺子不干净,整缸酸菜浆水就会坏掉,尤其是夏天更容易坏掉。因此,懒和邋遢的人是做不好酸菜浆水的。
深秋时节开始馇酸菜,母亲用准备好的萝卜和大白菜,馇满满一缸的酸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开春,新的苦苣、苜蓿可以采食之时。
寒冬腊月坐享其成,以吃酸菜为主,母亲唯一要做好的是缸的保暖,否则结冰缸会破裂,尽管它早已伤痕累累。
这口缸里的酸菜浆水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年复一年的变化着,唯有那味道是一成不变的。直到母亲离世,我离开家乡之时,也还是不喜欢那种味道。
如今酸菜浆水早已在原来充饥的基础上,又有了诸多的延伸,兰州大学研发的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对增强人体排泄功能的浆水酸奶,以及可以降低缓解尿酸、痛风人群也可以适当饮用浆水啤酒。还发现了诸多药疗价值,如降血压,降血脂,减脂肪,清热解毒,消肿止渴等等。
在外漂泊的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很少回去,直到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吃到了姑姑做的酸棒棒我才意识到,原来不喜欢酸菜浆水那才是青春,那天开始喜欢了,说明已经老了。由于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为了方便照顾,父亲退休后也去了兰州哥哥和妹妹那边,老家的房子姑姑和姑父在看管着,父亲会偶尔回去收拾一下住几天。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这块地方不能在我的手里丢了,你们几个娃娃谁想回去看一看至少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是啊!上房(客房)当年用核桃木打造的家具原封不动地都还摆在那儿,在厢房看到了母亲一直当作宝贝的蝴蝶牌缝纫机,当我走进厨房看到那口三个箍圈的缸时眼泪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炝浆水、和面、揉面、擀面、切面条、烧水下面条、捞面……没错!这就是母亲亲手做的浆水面,一碗又一碗我在狼吞虎咽。“老爸,你愣在这儿干嘛呢!”我被儿子的叫声带回了现实。我抹去眼泪,跟儿子讲了这口三个箍圈的缸的来龙去脉。儿子听完提议我们走的时候把这口缸带走,我笑了,在灶台后面的墙角看到了一个母亲当年装肉臊子的小坛子,我拿过来交给了儿子。姑姑给我准备了做引子的酸菜浆水,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做的方法,儿子还帮忙录制了视频。
于是乎,拥有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说来真是惭愧,作为一位在甘肃省通渭县偏远小山村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年近半百才“卧好了”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
那是1982年的春天,我家准备乔迁新居,要从前湾搬到后湾,前湾老庄旁边的沟壑越来越深,随时都有滑坡的可能。几乎所有的家当都是装在架子车上套着大黑骡子拉到新家的,唯有那口我最讨厌且与众不同的酸菜浆水缸是爷爷和父亲抬着护送到新家的。我踢踏着两只烂布鞋扛着一把扫竹跟在后面左思右想,为什么我们家的酸菜浆水缸外面会比别人家的多了三个箍圈呢?酸菜浆水那么难吃会不会是由于这多余的三个箍圈造成的?想想觉的又不对,不好吃那三妈为什么隔三岔五拿个大碗来挖这缸里的酸菜舀这缸里的浆水呢?还满脸堆笑连声跟母亲说:“还是他五妈妈馇的酸菜投的浆水好吃!好吃得很么!”母亲做的酸棒棒那些大人们都能吃好几大碗,吃饱了用手一抹嘴,打着饱嗝还不忘说一句:“哎呀他五妈妈这酸饭做的好吃的很么!”既然这么好吃,母亲用小碗给我舀了半碗,我捞了一筷子塞嘴里嚼呀嚼啊感觉越嚼越多了,就是咽不下去,我们这些娃娃怎么就不喜欢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寻找心中正真的答案。
1920年即民国九年,爷爷两岁多,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通渭县死亡人数高达18208人,强烈持续不断的余震,太奶奶只好把两岁的爷爷放到这口缸里才躲过了一劫。不幸的是这口缸还是有了一道裂缝,舍不得丢,就等着箍缸的匠人来箍了三个竹圈继续用。爷爷成了家和大爷爷分家分到了这口缸,奶奶就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1959年大饥荒开始,一个冬天一家人就靠着奶奶的半缸酸菜和浆水维持着。1960年春天奶奶带着当时只有七岁的父亲在外面边讨吃要饭边挖野菜,回家又馇了半缸酸菜和浆水,但奶奶还是没能躲过悲惨的命运,生病加上饥饿撒手走了,也正是奶奶的这半缸酸菜和浆水,才让爷爷带着不到十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姑姑得以活命。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母亲到我们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又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外婆的真传,就连引子也都是从外婆家的酸菜浆水缸里挖出来的。当时还是姑娘的姑姑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母亲教给她的。
世道沧桑,酸菜浆水的食用,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于充饥。酸菜浆水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西周时期,有说开始于秦朝末年,有说偶得于三国时期,有说“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而服之”,有说蜀汉大将姜维率大军行军途中天降大雨,士兵们带的干菜被雨淋湿又经高温曝晒而变为酸菜。不管是那种说法,都可谓酸菜浆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已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至今还流传着“三天不吃酸饭,走路打起战战”的俗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酸菜浆水的主要原料苦苣、苜蓿冒出新芽,在春雨的滋润下,三五天就长成一簇簇的最适合采食之时,母亲给我们几个娃娃每人发一把除草用的小铲子,带着我们在庄稼地里剜菜,人多力量大,不大一会儿功夫母亲拿着的那个大篮子就堆得满满当当。回到家母亲将一大篮子菜一朵一朵重新挑拣一遍,洗干净后煮到七、八成熟,然后用大铁漏勺捞到竹筛子里滤水,等水滤的差不多了菜叶不烫手了,母亲会把菜叶子里的水捏干,一疙瘩一疙瘩放进酸菜缸内。重新烧一锅开水,开水中洒少许面粉,搅溶倒入缸里,然后盖上麦秆做的缸盖,三五天时间即可食用。
炎炎夏日主要是投浆水,母亲会烧一锅清面汤凉温后直接倒入酸菜缸内,隔夜浆水味儿就凸显出来可以食用。酸菜浆水是非常讲究干净的,母亲总会先擦干净勺子,小心翼翼地打去飘浮在浆水上面的一层白花舀出浆水,勺子不干净,整缸酸菜浆水就会坏掉,尤其是夏天更容易坏掉。因此,懒和邋遢的人是做不好酸菜浆水的。
深秋时节开始馇酸菜,母亲用准备好的萝卜和大白菜,馇满满一缸的酸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开春,新的苦苣、苜蓿可以采食之时。
寒冬腊月坐享其成,以吃酸菜为主,母亲唯一要做好的是缸的保暖,否则结冰缸会破裂,尽管它早已伤痕累累。
这口缸里的酸菜浆水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年复一年的变化着,唯有那味道是一成不变的。直到母亲离世,我离开家乡之时,也还是不喜欢那种味道。
如今酸菜浆水早已在原来充饥的基础上,又有了诸多的延伸,兰州大学研发的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对增强人体排泄功能的浆水酸奶,以及可以降低缓解尿酸、痛风人群也可以适当饮用浆水啤酒。还发现了诸多药疗价值,如降血压,降血脂,减脂肪,清热解毒,消肿止渴等等。
在外漂泊的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很少回去,直到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吃到了姑姑做的酸棒棒我才意识到,原来不喜欢酸菜浆水那才是青春,那天开始喜欢了,说明已经老了。由于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为了方便照顾,父亲退休后也去了兰州哥哥和妹妹那边,老家的房子姑姑和姑父在看管着,父亲会偶尔回去收拾一下住几天。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这块地方不能在我的手里丢了,你们几个娃娃谁想回去看一看至少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是啊!上房(客房)当年用核桃木打造的家具原封不动地都还摆在那儿,在厢房看到了母亲一直当作宝贝的蝴蝶牌缝纫机,当我走进厨房看到那口三个箍圈的缸时眼泪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炝浆水、和面、揉面、擀面、切面条、烧水下面条、捞面……没错!这就是母亲亲手做的浆水面,一碗又一碗我在狼吞虎咽。“老爸,你愣在这儿干嘛呢!”我被儿子的叫声带回了现实。我抹去眼泪,跟儿子讲了这口三个箍圈的缸的来龙去脉。儿子听完提议我们走的时候把这口缸带走,我笑了,在灶台后面的墙角看到了一个母亲当年装肉臊子的小坛子,我拿过来交给了儿子。姑姑给我准备了做引子的酸菜浆水,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做的方法,儿子还帮忙录制了视频。
于是乎,拥有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说来真是惭愧,作为一位在甘肃省通渭县偏远小山村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年近半百才“卧好了”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
那是1982年的春天,我家准备乔迁新居,要从前湾搬到后湾,前湾老庄旁边的沟壑越来越深,随时都有滑坡的可能。几乎所有的家当都是装在架子车上套着大黑骡子拉到新家的,唯有那口我最讨厌且与众不同的酸菜浆水缸是爷爷和父亲抬着护送到新家的。我踢踏着两只烂布鞋扛着一把扫竹跟在后面左思右想,为什么我们家的酸菜浆水缸外面会比别人家的多了三个箍圈呢?酸菜浆水那么难吃会不会是由于这多余的三个箍圈造成的?想想觉的又不对,不好吃那三妈为什么隔三岔五拿个大碗来挖这缸里的酸菜舀这缸里的浆水呢?还满脸堆笑连声跟母亲说:“还是他五妈妈馇的酸菜投的浆水好吃!好吃得很么!”母亲做的酸棒棒那些大人们都能吃好几大碗,吃饱了用手一抹嘴,打着饱嗝还不忘说一句:“哎呀他五妈妈这酸饭做的好吃的很么!”既然这么好吃,母亲用小碗给我舀了半碗,我捞了一筷子塞嘴里嚼呀嚼啊感觉越嚼越多了,就是咽不下去,我们这些娃娃怎么就不喜欢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寻找心中正真的答案。
1920年即民国九年,爷爷两岁多,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通渭县死亡人数高达18208人,强烈持续不断的余震,太奶奶只好把两岁的爷爷放到这口缸里才躲过了一劫。不幸的是这口缸还是有了一道裂缝,舍不得丢,就等着箍缸的匠人来箍了三个竹圈继续用。爷爷成了家和大爷爷分家分到了这口缸,奶奶就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1959年大饥荒开始,一个冬天一家人就靠着奶奶的半缸酸菜和浆水维持着。1960年春天奶奶带着当时只有七岁的父亲在外面边讨吃要饭边挖野菜,回家又馇了半缸酸菜和浆水,但奶奶还是没能躲过悲惨的命运,生病加上饥饿撒手走了,也正是奶奶的这半缸酸菜和浆水,才让爷爷带着不到十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姑姑得以活命。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母亲到我们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又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外婆的真传,就连引子也都是从外婆家的酸菜浆水缸里挖出来的。当时还是姑娘的姑姑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母亲教给她的。
世道沧桑,酸菜浆水的食用,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于充饥。酸菜浆水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西周时期,有说开始于秦朝末年,有说偶得于三国时期,有说“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而服之”,有说蜀汉大将姜维率大军行军途中天降大雨,士兵们带的干菜被雨淋湿又经高温曝晒而变为酸菜。不管是那种说法,都可谓酸菜浆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已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至今还流传着“三天不吃酸饭,走路打起战战”的俗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酸菜浆水的主要原料苦苣、苜蓿冒出新芽,在春雨的滋润下,三五天就长成一簇簇的最适合采食之时,母亲给我们几个娃娃每人发一把除草用的小铲子,带着我们在庄稼地里剜菜,人多力量大,不大一会儿功夫母亲拿着的那个大篮子就堆得满满当当。回到家母亲将一大篮子菜一朵一朵重新挑拣一遍,洗干净后煮到七、八成熟,然后用大铁漏勺捞到竹筛子里滤水,等水滤的差不多了菜叶不烫手了,母亲会把菜叶子里的水捏干,一疙瘩一疙瘩放进酸菜缸内。重新烧一锅开水,开水中洒少许面粉,搅溶倒入缸里,然后盖上麦秆做的缸盖,三五天时间即可食用。
炎炎夏日主要是投浆水,母亲会烧一锅清面汤凉温后直接倒入酸菜缸内,隔夜浆水味儿就凸显出来可以食用。酸菜浆水是非常讲究干净的,母亲总会先擦干净勺子,小心翼翼地打去飘浮在浆水上面的一层白花舀出浆水,勺子不干净,整缸酸菜浆水就会坏掉,尤其是夏天更容易坏掉。因此,懒和邋遢的人是做不好酸菜浆水的。
深秋时节开始馇酸菜,母亲用准备好的萝卜和大白菜,馇满满一缸的酸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开春,新的苦苣、苜蓿可以采食之时。
寒冬腊月坐享其成,以吃酸菜为主,母亲唯一要做好的是缸的保暖,否则结冰缸会破裂,尽管它早已伤痕累累。
这口缸里的酸菜浆水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年复一年的变化着,唯有那味道是一成不变的。直到母亲离世,我离开家乡之时,也还是不喜欢那种味道。
如今酸菜浆水早已在原来充饥的基础上,又有了诸多的延伸,兰州大学研发的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对增强人体排泄功能的浆水酸奶,以及可以降低缓解尿酸、痛风人群也可以适当饮用浆水啤酒。还发现了诸多药疗价值,如降血压,降血脂,减脂肪,清热解毒,消肿止渴等等。
在外漂泊的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很少回去,直到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吃到了姑姑做的酸棒棒我才意识到,原来不喜欢酸菜浆水那才是青春,那天开始喜欢了,说明已经老了。由于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为了方便照顾,父亲退休后也去了兰州哥哥和妹妹那边,老家的房子姑姑和姑父在看管着,父亲会偶尔回去收拾一下住几天。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这块地方不能在我的手里丢了,你们几个娃娃谁想回去看一看至少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是啊!上房(客房)当年用核桃木打造的家具原封不动地都还摆在那儿,在厢房看到了母亲一直当作宝贝的蝴蝶牌缝纫机,当我走进厨房看到那口三个箍圈的缸时眼泪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炝浆水、和面、揉面、擀面、切面条、烧水下面条、捞面……没错!这就是母亲亲手做的浆水面,一碗又一碗我在狼吞虎咽。“老爸,你愣在这儿干嘛呢!”我被儿子的叫声带回了现实。我抹去眼泪,跟儿子讲了这口三个箍圈的缸的来龙去脉。儿子听完提议我们走的时候把这口缸带走,我笑了,在灶台后面的墙角看到了一个母亲当年装肉臊子的小坛子,我拿过来交给了儿子。姑姑给我准备了做引子的酸菜浆水,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做的方法,儿子还帮忙录制了视频。
于是乎,拥有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说来真是惭愧,作为一位在甘肃省通渭县偏远小山村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年近半百才“卧好了”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
那是1982年的春天,我家准备乔迁新居,要从前湾搬到后湾,前湾老庄旁边的沟壑越来越深,随时都有滑坡的可能。几乎所有的家当都是装在架子车上套着大黑骡子拉到新家的,唯有那口我最讨厌且与众不同的酸菜浆水缸是爷爷和父亲抬着护送到新家的。我踢踏着两只烂布鞋扛着一把扫竹跟在后面左思右想,为什么我们家的酸菜浆水缸外面会比别人家的多了三个箍圈呢?酸菜浆水那么难吃会不会是由于这多余的三个箍圈造成的?想想觉的又不对,不好吃那三妈为什么隔三岔五拿个大碗来挖这缸里的酸菜舀这缸里的浆水呢?还满脸堆笑连声跟母亲说:“还是他五妈妈馇的酸菜投的浆水好吃!好吃得很么!”母亲做的酸棒棒那些大人们都能吃好几大碗,吃饱了用手一抹嘴,打着饱嗝还不忘说一句:“哎呀他五妈妈这酸饭做的好吃的很么!”既然这么好吃,母亲用小碗给我舀了半碗,我捞了一筷子塞嘴里嚼呀嚼啊感觉越嚼越多了,就是咽不下去,我们这些娃娃怎么就不喜欢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寻找心中正真的答案。
1920年即民国九年,爷爷两岁多,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通渭县死亡人数高达18208人,强烈持续不断的余震,太奶奶只好把两岁的爷爷放到这口缸里才躲过了一劫。不幸的是这口缸还是有了一道裂缝,舍不得丢,就等着箍缸的匠人来箍了三个竹圈继续用。爷爷成了家和大爷爷分家分到了这口缸,奶奶就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1959年大饥荒开始,一个冬天一家人就靠着奶奶的半缸酸菜和浆水维持着。1960年春天奶奶带着当时只有七岁的父亲在外面边讨吃要饭边挖野菜,回家又馇了半缸酸菜和浆水,但奶奶还是没能躲过悲惨的命运,生病加上饥饿撒手走了,也正是奶奶的这半缸酸菜和浆水,才让爷爷带着不到十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姑姑得以活命。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母亲到我们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又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外婆的真传,就连引子也都是从外婆家的酸菜浆水缸里挖出来的。当时还是姑娘的姑姑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母亲教给她的。
世道沧桑,酸菜浆水的食用,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于充饥。酸菜浆水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西周时期,有说开始于秦朝末年,有说偶得于三国时期,有说“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而服之”,有说蜀汉大将姜维率大军行军途中天降大雨,士兵们带的干菜被雨淋湿又经高温曝晒而变为酸菜。不管是那种说法,都可谓酸菜浆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已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至今还流传着“三天不吃酸饭,走路打起战战”的俗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酸菜浆水的主要原料苦苣、苜蓿冒出新芽,在春雨的滋润下,三五天就长成一簇簇的最适合采食之时,母亲给我们几个娃娃每人发一把除草用的小铲子,带着我们在庄稼地里剜菜,人多力量大,不大一会儿功夫母亲拿着的那个大篮子就堆得满满当当。回到家母亲将一大篮子菜一朵一朵重新挑拣一遍,洗干净后煮到七、八成熟,然后用大铁漏勺捞到竹筛子里滤水,等水滤的差不多了菜叶不烫手了,母亲会把菜叶子里的水捏干,一疙瘩一疙瘩放进酸菜缸内。重新烧一锅开水,开水中洒少许面粉,搅溶倒入缸里,然后盖上麦秆做的缸盖,三五天时间即可食用。
炎炎夏日主要是投浆水,母亲会烧一锅清面汤凉温后直接倒入酸菜缸内,隔夜浆水味儿就凸显出来可以食用。酸菜浆水是非常讲究干净的,母亲总会先擦干净勺子,小心翼翼地打去飘浮在浆水上面的一层白花舀出浆水,勺子不干净,整缸酸菜浆水就会坏掉,尤其是夏天更容易坏掉。因此,懒和邋遢的人是做不好酸菜浆水的。
深秋时节开始馇酸菜,母亲用准备好的萝卜和大白菜,馇满满一缸的酸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开春,新的苦苣、苜蓿可以采食之时。
寒冬腊月坐享其成,以吃酸菜为主,母亲唯一要做好的是缸的保暖,否则结冰缸会破裂,尽管它早已伤痕累累。
这口缸里的酸菜浆水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年复一年的变化着,唯有那味道是一成不变的。直到母亲离世,我离开家乡之时,也还是不喜欢那种味道。
如今酸菜浆水早已在原来充饥的基础上,又有了诸多的延伸,兰州大学研发的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对增强人体排泄功能的浆水酸奶,以及可以降低缓解尿酸、痛风人群也可以适当饮用浆水啤酒。还发现了诸多药疗价值,如降血压,降血脂,减脂肪,清热解毒,消肿止渴等等。
在外漂泊的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很少回去,直到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吃到了姑姑做的酸棒棒我才意识到,原来不喜欢酸菜浆水那才是青春,那天开始喜欢了,说明已经老了。由于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为了方便照顾,父亲退休后也去了兰州哥哥和妹妹那边,老家的房子姑姑和姑父在看管着,父亲会偶尔回去收拾一下住几天。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这块地方不能在我的手里丢了,你们几个娃娃谁想回去看一看至少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是啊!上房(客房)当年用核桃木打造的家具原封不动地都还摆在那儿,在厢房看到了母亲一直当作宝贝的蝴蝶牌缝纫机,当我走进厨房看到那口三个箍圈的缸时眼泪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炝浆水、和面、揉面、擀面、切面条、烧水下面条、捞面……没错!这就是母亲亲手做的浆水面,一碗又一碗我在狼吞虎咽。“老爸,你愣在这儿干嘛呢!”我被儿子的叫声带回了现实。我抹去眼泪,跟儿子讲了这口三个箍圈的缸的来龙去脉。儿子听完提议我们走的时候把这口缸带走,我笑了,在灶台后面的墙角看到了一个母亲当年装肉臊子的小坛子,我拿过来交给了儿子。姑姑给我准备了做引子的酸菜浆水,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做的方法,儿子还帮忙录制了视频。
于是乎,拥有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说来真是惭愧,作为一位在甘肃省通渭县偏远小山村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年近半百才“卧好了”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
那是1982年的春天,我家准备乔迁新居,要从前湾搬到后湾,前湾老庄旁边的沟壑越来越深,随时都有滑坡的可能。几乎所有的家当都是装在架子车上套着大黑骡子拉到新家的,唯有那口我最讨厌且与众不同的酸菜浆水缸是爷爷和父亲抬着护送到新家的。我踢踏着两只烂布鞋扛着一把扫竹跟在后面左思右想,为什么我们家的酸菜浆水缸外面会比别人家的多了三个箍圈呢?酸菜浆水那么难吃会不会是由于这多余的三个箍圈造成的?想想觉的又不对,不好吃那三妈为什么隔三岔五拿个大碗来挖这缸里的酸菜舀这缸里的浆水呢?还满脸堆笑连声跟母亲说:“还是他五妈妈馇的酸菜投的浆水好吃!好吃得很么!”母亲做的酸棒棒那些大人们都能吃好几大碗,吃饱了用手一抹嘴,打着饱嗝还不忘说一句:“哎呀他五妈妈这酸饭做的好吃的很么!”既然这么好吃,母亲用小碗给我舀了半碗,我捞了一筷子塞嘴里嚼呀嚼啊感觉越嚼越多了,就是咽不下去,我们这些娃娃怎么就不喜欢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寻找心中正真的答案。
1920年即民国九年,爷爷两岁多,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通渭县死亡人数高达18208人,强烈持续不断的余震,太奶奶只好把两岁的爷爷放到这口缸里才躲过了一劫。不幸的是这口缸还是有了一道裂缝,舍不得丢,就等着箍缸的匠人来箍了三个竹圈继续用。爷爷成了家和大爷爷分家分到了这口缸,奶奶就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1959年大饥荒开始,一个冬天一家人就靠着奶奶的半缸酸菜和浆水维持着。1960年春天奶奶带着当时只有七岁的父亲在外面边讨吃要饭边挖野菜,回家又馇了半缸酸菜和浆水,但奶奶还是没能躲过悲惨的命运,生病加上饥饿撒手走了,也正是奶奶的这半缸酸菜和浆水,才让爷爷带着不到十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姑姑得以活命。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母亲到我们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又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外婆的真传,就连引子也都是从外婆家的酸菜浆水缸里挖出来的。当时还是姑娘的姑姑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母亲教给她的。
世道沧桑,酸菜浆水的食用,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于充饥。酸菜浆水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西周时期,有说开始于秦朝末年,有说偶得于三国时期,有说“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而服之”,有说蜀汉大将姜维率大军行军途中天降大雨,士兵们带的干菜被雨淋湿又经高温曝晒而变为酸菜。不管是那种说法,都可谓酸菜浆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已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至今还流传着“三天不吃酸饭,走路打起战战”的俗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酸菜浆水的主要原料苦苣、苜蓿冒出新芽,在春雨的滋润下,三五天就长成一簇簇的最适合采食之时,母亲给我们几个娃娃每人发一把除草用的小铲子,带着我们在庄稼地里剜菜,人多力量大,不大一会儿功夫母亲拿着的那个大篮子就堆得满满当当。回到家母亲将一大篮子菜一朵一朵重新挑拣一遍,洗干净后煮到七、八成熟,然后用大铁漏勺捞到竹筛子里滤水,等水滤的差不多了菜叶不烫手了,母亲会把菜叶子里的水捏干,一疙瘩一疙瘩放进酸菜缸内。重新烧一锅开水,开水中洒少许面粉,搅溶倒入缸里,然后盖上麦秆做的缸盖,三五天时间即可食用。
炎炎夏日主要是投浆水,母亲会烧一锅清面汤凉温后直接倒入酸菜缸内,隔夜浆水味儿就凸显出来可以食用。酸菜浆水是非常讲究干净的,母亲总会先擦干净勺子,小心翼翼地打去飘浮在浆水上面的一层白花舀出浆水,勺子不干净,整缸酸菜浆水就会坏掉,尤其是夏天更容易坏掉。因此,懒和邋遢的人是做不好酸菜浆水的。
深秋时节开始馇酸菜,母亲用准备好的萝卜和大白菜,馇满满一缸的酸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开春,新的苦苣、苜蓿可以采食之时。
寒冬腊月坐享其成,以吃酸菜为主,母亲唯一要做好的是缸的保暖,否则结冰缸会破裂,尽管它早已伤痕累累。
这口缸里的酸菜浆水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年复一年的变化着,唯有那味道是一成不变的。直到母亲离世,我离开家乡之时,也还是不喜欢那种味道。
如今酸菜浆水早已在原来充饥的基础上,又有了诸多的延伸,兰州大学研发的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对增强人体排泄功能的浆水酸奶,以及可以降低缓解尿酸、痛风人群也可以适当饮用浆水啤酒。还发现了诸多药疗价值,如降血压,降血脂,减脂肪,清热解毒,消肿止渴等等。
在外漂泊的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很少回去,直到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吃到了姑姑做的酸棒棒我才意识到,原来不喜欢酸菜浆水那才是青春,那天开始喜欢了,说明已经老了。由于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为了方便照顾,父亲退休后也去了兰州哥哥和妹妹那边,老家的房子姑姑和姑父在看管着,父亲会偶尔回去收拾一下住几天。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这块地方不能在我的手里丢了,你们几个娃娃谁想回去看一看至少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是啊!上房(客房)当年用核桃木打造的家具原封不动地都还摆在那儿,在厢房看到了母亲一直当作宝贝的蝴蝶牌缝纫机,当我走进厨房看到那口三个箍圈的缸时眼泪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炝浆水、和面、揉面、擀面、切面条、烧水下面条、捞面……没错!这就是母亲亲手做的浆水面,一碗又一碗我在狼吞虎咽。“老爸,你愣在这儿干嘛呢!”我被儿子的叫声带回了现实。我抹去眼泪,跟儿子讲了这口三个箍圈的缸的来龙去脉。儿子听完提议我们走的时候把这口缸带走,我笑了,在灶台后面的墙角看到了一个母亲当年装肉臊子的小坛子,我拿过来交给了儿子。姑姑给我准备了做引子的酸菜浆水,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做的方法,儿子还帮忙录制了视频。
于是乎,拥有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说来真是惭愧,作为一位在甘肃省通渭县偏远小山村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年近半百才“卧好了”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
那是1982年的春天,我家准备乔迁新居,要从前湾搬到后湾,前湾老庄旁边的沟壑越来越深,随时都有滑坡的可能。几乎所有的家当都是装在架子车上套着大黑骡子拉到新家的,唯有那口我最讨厌且与众不同的酸菜浆水缸是爷爷和父亲抬着护送到新家的。我踢踏着两只烂布鞋扛着一把扫竹跟在后面左思右想,为什么我们家的酸菜浆水缸外面会比别人家的多了三个箍圈呢?酸菜浆水那么难吃会不会是由于这多余的三个箍圈造成的?想想觉的又不对,不好吃那三妈为什么隔三岔五拿个大碗来挖这缸里的酸菜舀这缸里的浆水呢?还满脸堆笑连声跟母亲说:“还是他五妈妈馇的酸菜投的浆水好吃!好吃得很么!”母亲做的酸棒棒那些大人们都能吃好几大碗,吃饱了用手一抹嘴,打着饱嗝还不忘说一句:“哎呀他五妈妈这酸饭做的好吃的很么!”既然这么好吃,母亲用小碗给我舀了半碗,我捞了一筷子塞嘴里嚼呀嚼啊感觉越嚼越多了,就是咽不下去,我们这些娃娃怎么就不喜欢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寻找心中正真的答案。
1920年即民国九年,爷爷两岁多,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通渭县死亡人数高达18208人,强烈持续不断的余震,太奶奶只好把两岁的爷爷放到这口缸里才躲过了一劫。不幸的是这口缸还是有了一道裂缝,舍不得丢,就等着箍缸的匠人来箍了三个竹圈继续用。爷爷成了家和大爷爷分家分到了这口缸,奶奶就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1959年大饥荒开始,一个冬天一家人就靠着奶奶的半缸酸菜和浆水维持着。1960年春天奶奶带着当时只有七岁的父亲在外面边讨吃要饭边挖野菜,回家又馇了半缸酸菜和浆水,但奶奶还是没能躲过悲惨的命运,生病加上饥饿撒手走了,也正是奶奶的这半缸酸菜和浆水,才让爷爷带着不到十岁的父亲和年幼的姑姑得以活命。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母亲到我们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又用这口缸开始馇酸菜投浆水,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外婆的真传,就连引子也都是从外婆家的酸菜浆水缸里挖出来的。当时还是姑娘的姑姑馇酸菜投浆水的手艺是母亲教给她的。
世道沧桑,酸菜浆水的食用,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于充饥。酸菜浆水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西周时期,有说开始于秦朝末年,有说偶得于三国时期,有说“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而服之”,有说蜀汉大将姜维率大军行军途中天降大雨,士兵们带的干菜被雨淋湿又经高温曝晒而变为酸菜。不管是那种说法,都可谓酸菜浆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已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至今还流传着“三天不吃酸饭,走路打起战战”的俗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酸菜浆水的主要原料苦苣、苜蓿冒出新芽,在春雨的滋润下,三五天就长成一簇簇的最适合采食之时,母亲给我们几个娃娃每人发一把除草用的小铲子,带着我们在庄稼地里剜菜,人多力量大,不大一会儿功夫母亲拿着的那个大篮子就堆得满满当当。回到家母亲将一大篮子菜一朵一朵重新挑拣一遍,洗干净后煮到七、八成熟,然后用大铁漏勺捞到竹筛子里滤水,等水滤的差不多了菜叶不烫手了,母亲会把菜叶子里的水捏干,一疙瘩一疙瘩放进酸菜缸内。重新烧一锅开水,开水中洒少许面粉,搅溶倒入缸里,然后盖上麦秆做的缸盖,三五天时间即可食用。
炎炎夏日主要是投浆水,母亲会烧一锅清面汤凉温后直接倒入酸菜缸内,隔夜浆水味儿就凸显出来可以食用。酸菜浆水是非常讲究干净的,母亲总会先擦干净勺子,小心翼翼地打去飘浮在浆水上面的一层白花舀出浆水,勺子不干净,整缸酸菜浆水就会坏掉,尤其是夏天更容易坏掉。因此,懒和邋遢的人是做不好酸菜浆水的。
深秋时节开始馇酸菜,母亲用准备好的萝卜和大白菜,馇满满一缸的酸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开春,新的苦苣、苜蓿可以采食之时。
寒冬腊月坐享其成,以吃酸菜为主,母亲唯一要做好的是缸的保暖,否则结冰缸会破裂,尽管它早已伤痕累累。
这口缸里的酸菜浆水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年复一年的变化着,唯有那味道是一成不变的。直到母亲离世,我离开家乡之时,也还是不喜欢那种味道。
如今酸菜浆水早已在原来充饥的基础上,又有了诸多的延伸,兰州大学研发的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对增强人体排泄功能的浆水酸奶,以及可以降低缓解尿酸、痛风人群也可以适当饮用浆水啤酒。还发现了诸多药疗价值,如降血压,降血脂,减脂肪,清热解毒,消肿止渴等等。
在外漂泊的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期间很少回去,直到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吃到了姑姑做的酸棒棒我才意识到,原来不喜欢酸菜浆水那才是青春,那天开始喜欢了,说明已经老了。由于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为了方便照顾,父亲退休后也去了兰州哥哥和妹妹那边,老家的房子姑姑和姑父在看管着,父亲会偶尔回去收拾一下住几天。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这块地方不能在我的手里丢了,你们几个娃娃谁想回去看一看至少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是啊!上房(客房)当年用核桃木打造的家具原封不动地都还摆在那儿,在厢房看到了母亲一直当作宝贝的蝴蝶牌缝纫机,当我走进厨房看到那口三个箍圈的缸时眼泪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馇酸菜、投浆水、炝浆水、和面、揉面、擀面、切面条、烧水下面条、捞面……没错!这就是母亲亲手做的浆水面,一碗又一碗我在狼吞虎咽。“老爸,你愣在这儿干嘛呢!”我被儿子的叫声带回了现实。我抹去眼泪,跟儿子讲了这口三个箍圈的缸的来龙去脉。儿子听完提议我们走的时候把这口缸带走,我笑了,在灶台后面的墙角看到了一个母亲当年装肉臊子的小坛子,我拿过来交给了儿子。姑姑给我准备了做引子的酸菜浆水,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做的方法,儿子还帮忙录制了视频。
于是乎,拥有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坛酸菜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