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雷的头像

张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21
分享

海晏河清

河流总在生命必经的路边,记录时光深处的喧嚣,积淀生命的荣枯和历史的兴衰。

—— 题 记

水是生命之源。

河流,是大地的动脉、文明的摇篮。择水而憩,倚河而居,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更是一种丰泽温润的情怀。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童年记忆中,总会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河流。

浩瀚的黄海之滨,广袤的盐阜大地上,河流纵横交错,水网交织密布,湿地连绵成片,涵养田园诗意的生态、万物栖居的净土。横亘里下河平原的串场河,沟通着南北,连接着古今,映照过唐宋的明月、明清的星辰,过不尽往来如梭的千帆,停泊过万杆林立的樯桅,穿越岁月浩渺的烟岚,依旧激荡起款款的柔波、婆娑的涟漪,默默记录着光阴的故事,倾听喧腾的海啸和人世的悲欢离合……

与河流相比,人生也不过是另一场漂泊。

流淌千年的串场河,以170千米广阔的流域,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接济,滋养着这片土地,串联起上游和下游、城市与乡村,衔接着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豪壮,让上游和下游、此岸与彼岸一脉相通,让辛苦劳碌、辗转奔波的人们,有了一个停泊的港湾,一个心灵的寄托与灵魂的安放之处。

生于斯长于斯的盐阜儿女,世世代代栖息在串场河畔,一衣带水,灯火相邀,鸡犬相闻。取之不竭的河水浇灌着他们的生活,终日潺潺流动的河水带走他们一辈子的劳碌和忧愁。人与河流朝夕相处、休戚与共、千年不渝,串场河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归宿。漫长的岁月里,寻找生计的乡民或溯水南下,或沿河北上,串场河承载着他们的期盼,牵引远方的梦想。背井离乡千里之外,串场河水又是他们思乡的邮路,传递着浓郁的乡愁。

“运河两岸有人家,水田漠漠小江南”。绵延百里的串场河,催生了两岸村镇的繁衍。河流改变了空间格局。人家枕河而居,工厂、码头星罗棋布,一座座桥梁跨越运河的隔阻,接通了两岸的神经和脉管。沿途的村居粉墙红瓦,错落有致,厂房、学校、寺庙隔河相望,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靠岸的船只随波荡漾,仿若不系之舟。清蓝高远的天空下,阡陌纵横的田野广袤无垠、一望平畴。

盈盈流动的河水,宛如一位娴静的少女,舞动舒缓飘逸的水袖。两岸草木葳蕤,繁葩密缀,顾盼生姿。河岸护坡被嫩绿的苜蓿、牛筋、狗尾草密集地覆盖着,整块的绿色从河水中延伸出来,仿佛是碧水上岸的化身。河水、堤岸、青草、绿树、拱桥、村舍,相映成趣,连缀成纵贯盐阜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河水潺潺流动,寂静的村庄才有了灵动的感觉。串场河流向多依附古范公堤,截弯取直,没有多少蜿蜒曲折、拐弯抹角,不像江南含蓄的曲水流觞。这种格局秉性也浸润塑造了乡民的性格,既有北方人的直率,又有南方人的柔韧,粗犷中有了水润的细腻,直率中也有脉脉的温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碌困顿的日子,因了一条相伴相依的河流的洗刷,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期盼,才有了诗与远方的牵挂。串场河承载着乡民对如梦岁月的感怀与随想。

悠悠千年串场河,以其清醇甘冽的河水,成就了一个有味道的滨海之城。

沿河的村镇,至今仍以场、仓、团、灶命名,这一个个代表生产组织管理体系分类的地名,是残留在盐阜大地的煮海印记,是海盐文化最初的胎记,依然散发着浓重的咸湿味和燎人的烟火气。

这里,曾是原始生态的濒海滩涂,广袤无垠、卑湿荒凉。

一切因海而生、以盐为媒。

大海是自然界的神功造化,性情多变、难以捉摸。滩涂是大海与陆地的缓冲地带。风平浪静时,大海安详宁谧,一碧万顷;风暴雨急时,潮汹波涌,惊涛骇浪吞天沃日,山呼海啸,考验生命的极限。

奇幻美丽又反复无常的大海,深不可测却又让人心生神往。大海不仅拥有广阔无垠的胸怀,还赐予人类无限的资源。自古以来,人们就怀着敬畏之情,渴望了解大海,试探着揭开她的神秘面纱、探寻无尽的宝藏。

“烟火三百里,灶煮满天星”。这里,曾经遍布煮盐亭场,承载着古老帝国关于财富的梦想。然而,不期而来的海潮常常让梦想化为泡影。倒灌的海水不仅冲毁盐亭、淹没庐舍,而且会卤化耕地、破坏农田,让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漫长的过往,先民们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但面对喜怒无常的大海,只能望洋兴叹。迷惘无助的人们,纠结龟甲焚烧的痕迹、兽骨迷乱的纹路和混沌的兆象。面对绚烂的夜空、浩瀚的苍穹,心神不宁的先民们急切地眺望,虔敬地祈祷,日夜企盼着定海驭龙的守护神……

这一等又是千年。

气象博大的唐朝,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带来了文化的自信。此时的淮南,陆地淤长,盐业更加兴盛。“有盐亭百二十三,岁煮盐四十五万石。”人类挑战大海、征服自然终于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史以来黄海之滨最长的捍海堰常丰堰,带着千百年来庶民的祈愿横空出世!筑堤取土形成的一段段不相连通的复堆河,沿常丰堰西侧向南北延伸,伴着常丰堰绵绵七十里长虹卧波,在烟涛蒸腾里踏浪镇海,在地动山摇中默默承受千军万马无休无止的撞击。骄横恣肆的大海哪里甘心堤堰的遏阻,那磅礴恢弘的气势,凤翥龙翔的姿态,一次次卷土重来,一次次有力的撞击,撞得地动山摇,砸得飞花溅玉。筚路蓝缕的时代,建筑这接天连海的雄伟屏障,需要决策者多大的勇气、智慧和魄力!需要百姓苍生付出多少艰辛的努力!因为这条捍海堰,浩如烟海的史籍上记下了黜陟使李承的名字,常丰堰在老百姓心中也有了另一个名字——李堤。

拨开历史的迷雾,穿越千年的时光,捍海堰的修筑是一场生生不息的接力。而修建捍海堰的“副产品”——复堆河无意中成就了与捍海堰比肩齐声的伟业。

建造捍海堰从来不可能一劳永逸。常丰堰建成后,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厥功至伟。但沙土蛎蚜堆砌的堤坝怎经得起海潮成年累月的冲击侵蚀。随时间推移,海堰日渐颓圮。

历史不会忘记人与自然的抗争,帝国需要重建经济命脉,百姓祈盼太平顺遂。

因缘际会,和合而生。上苍眷顾湿地滩涂,让一代名臣与边远的海疆结缘。天禧五年,登科及第不久的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目睹旧堤坍塌,“风潮泛滥,淹没田产,毁坏田灶”,向江淮六路发运副使、泰州知州张纶提议发通、泰、楚、海四州民工修筑捍海堰。他的主张得到张纶赞同,并经张纶转奏仁宗皇帝,奉旨重筑海堰,拉开了修建范公堤、疏通复堆河的序幕。

刚过而立之年的范仲淹带领数万民工,身先士卒,不畏艰险,在修堤一线督工指挥。他以一介书生,亲临现场踏勘地形,观测海潮起落规律,探索采用稻糠撒海、着陆成堤的方法确定最高水位线和堤堰线路走向,并捐俸禄补贴修堤费用。他不争功、不诿过,谦虚低调,以大海一样的情怀与胸襟,功成不必在我的至高境界,全力以赴投身浩大的民生工程,也为“先忧后乐”思想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主持重修海堰,是范仲淹一生不懈修为的肇始起步,是他践行“立功立德立言”政治理想的首次历练。面对桀骜不驯的大海,他初显身手,力挽狂澜。此后,不管政途遇到多大的风浪,无论宦海有多少起落沉浮,范仲淹都能坦然面对,凝神静气,初心不改,坚持操守。他的忧乐观,他的家国情,就像那浩浩汤汤的黄海潮、巍然屹立的岳阳楼,撼天动地,气壮山河。

一边是浩瀚无垠、浊浪滔天的大海,一边是风平浪静、气定神闲的复堆河,一堤中分定乾坤,分出了两个天地,分开了动与静、喧嚣与平和、苦咸与恬淡。是捍海堰分隔了生与死的界限,捍卫了人定胜天、坚忍不拔的意志;是复堆河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守护了一方水土的安宁。

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在阜宁县范公堤遗址,范仲淹石像屹立天地之间,目光如炬,注视着远去的大海、浩淼的星空,注视着穿越千年的串场河。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串场河边、范公堤旁经年累月的涛声早已化作潺潺的流水、拂柳的清风,昔日锁镇狂浪、横亘绵延的捍海巨龙早已与盐阜大地融为一体,在岁月流转中逐渐销声匿迹。然而,范公坚定不移的捍海意志和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精神在世代盐阜人民心中铸成不朽的丰碑,作为盐阜精神和盐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与千年盘桓坚守的串场河一起见证着波谲云诡的历史,见证着时空的变迁。

历史与运河彼此互动共生。

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到细腻洁白的淮盐,自然造化的奇迹在岁月的滩床上积淀。火红的烈焰与蓝色的海波凝结了素洁的海盐,绘就了一幅盐文化史的绚丽画卷。

煮海为盐是大海的不吝馈赠,更是盐阜大地世世代代盐民血汗的结晶。“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当这一奇迹上升为国家意志时,历朝历代基本沿用盐铁官营的财经政策,设置分工细作的组织机构,昔日的荒滩成为王朝最重要的海盐产地,淮盐成为帝国收入的半壁江山、政府的财政支柱,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左右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海盐的集散流通呼唤便捷经济的运输渠道,复堆河的疏通联接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自范公堤修筑以来,出于运输的需要,地方政府先后多次对复堆河进行疏通。随着盐业的发展兴盛,朝廷又组织对断断续续的复堆河进行开挖连通。为方便淮盐集散交易,南宋咸淳五年,抗元名将、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开浚范公堤下各段复堆河,陆续疏通了各场盐河,将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白驹、刘庄、伍佑、新兴、庙湾等13个大盐场串联起来。一河串珠成链,13场遥相呼应,串场河实至名归。从此,闻名天下的淮盐有了更加便捷的传输航道,富甲一方的盐商有了更加高效的组织收榷,终生浸腌在盐埕里熬波煎卤的盐民也有了情感的寄托、共同的守望和生命的归宿。

百里串场河水情深义重,为盐而生,因盐而兴,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海盐文化,记载着厚重的历史,流淌着岁月的沧桑。这条黄金水道长期承担沟通南北的功能,成为江淮东部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最为繁盛的明清时期,沿海所产之海盐、柴草,西乡所产之稻米等,皆由串场河运往南北各地,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四方辐辏。

商船满载着白花花的盐,向南经通扬运河抵达扬州码头,辗转进入长江航道,运往江南及沿江地区;向北经射阳河转京杭大运河直可抵达京城。历经数千年的商贸流转,淮盐不仅名满中华,更是扬名海外。串场河沿线的盐场驻地多半发展成为集镇或村庄,至今仍遗存着众多海盐文化遗迹,见证着岁月芳华,成为盐阜大地的生动符号。海盐文化绵延至今,所体现出来开放包容、探索创新的精神,促成了两淮盐都古扬州的繁华,也成就了泰州、盐城、淮安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名城名镇。

时光流转,数百年前风浪起伏、灯火辉煌的渡口,细碎如雪的淮盐从岁月的指缝间遗漏,溯水而上的青苔爬满石痕斑驳的码头,千帆过境的场景在时代的卷轴上定格成永恒的记忆。

河流总在生命必经的路边。

这里,是离我最近的远方。阳光下,一泓碧水潋滟,缀满炫目的宝石奢华地流淌,从那流光深处迤逦行来。极目远眺,串场河又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莽苍的田野上,任岁月风雨弹拨。风物长宜放眼量,目光所及只在水天相接的那一片迷茫氤氲,思绪却能挣脱感知的束缚,延伸至更远的山水,穷极辽远的时空……

曾经,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望着汪洋恣肆的大海和流入天际的串场河,一定感觉到宇宙的博大、生命的宏远、人生的短暂和人世的沧桑。然而,一条人工堆砌的捍海堰让大海隐退滔天的肆虐,一条人工水运河换来万顷良田和万世太平,这何尝不是人力胜天最好的例证?以串场河观照厚重的历史,无论兴盛还是颓败,都是古老生动的中国故事。

千百年来,串场河流过鸡犬相闻的村庄,流过店铺林立的集镇,流过四季更迭的原野,干流与支流密织成网,把无数涓涓细流的触角延伸至城市乡村每一个沟汊河道,把河水的脉络和神经渗透进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同源同脉的村镇始终被运河串成一线,结成了“命运共同体”。串场河的节奏和气质无意中也渗透进这片土地,融入村民的精神品格。

如今,串场河航运功能已逐渐被其他运输方式所替代。比肩相邻的公路上,雪白的交通线标识出泾渭分明的界限,系统化的规则体系正在定义飞速运转的现代社会,车辆熙来攘往,每一辆都在自己的车道上快速传输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而一岸之隔的河流,毫不理会时代的变迁、毫不理会尘世的喧嚣,依然按照唐诗宋词的节奏,保持从容淡定的澄澈情怀,固守着那份久远的和谐与安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徜徉在串场河边,你一定会放慢脚步,让步履和心率与河流合拍,让节奏与河流合拍,与明月合拍,让时光沉淀,用若水的上善去修行,才不会让你错过人生旅途中的绝妙风景。

海晏河清,河水依然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沐浴千年风雨,不老的串场河从历史的深处流来,跃动着时代的脉搏,静水流深,行稳致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