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欧廷君的头像

欧廷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22
分享

故乡厚重的人文乡土 乡愁内涵的生动诠释

作者:欧廷君

春暖花开的季节,爬上南岳衡山七十二峰延绵的会子坳对面后山之巅,遥望长乐境内峰峦起伏、卧龙盘绕的村镇,依山傍水的自然风景,美不胜收。家乡虽没有什么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但这里的人文地貌确显得格外美丽。看那春季的百花盛开;夏季莲花吐艳,蛙鸣蝶舞,燕舞莺歌;秋天的硕果垒垒,漫山红遍;腊月雪飘时的银装素裹。好似在向家乡人民奏传新时代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动人乐章,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会子坳,这个熟悉的名字,不由使我想起年少的时候,长辈们经常说起该名的历史典故。那是在明末清初时,一位反清将士与清军战败被捕,在压赴衡州(衡阳)府处斩之时,为看年幼儿子一眼,最后在这里与幼子挥泪离别,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具有家国情怀的抗清英雄而得此名。

几年前,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我沿着家乡小溪边的村道,仔细探究家乡的人文地貌,望这条蜿蜒曲折的小溪水,确有违常规地向西悠悠流入武水河。从小溪的源头大年冲到武水河,它贯穿着四个似带型的自然山村,承担着这里人均不到0.4亩的农田灌溉。在小溪的中段,这里曾有个红矛堰,据说是清军从天现原(现称天水村)追杀到此地时,看到这里有座水堰,清军将士们就地稍竭,在此堰洗矛擦枪,顿时满堰一片通红,此堰名称从此而来。

这里的人文地貌,别具特色,如在金秋季节,你从山上俯视一下该村的地貌形状,就会让人看似一条金色的鲤鱼平躺在该村的田野上。

记得孩童时候,我的家门口曾有数棵高大的槐树、樟树和柳树,特别是那棵柳树最为突出,树高大约百尺,直耸云霄,树围六尺左右。一到春夏季之季,大自然便给柳树换上一套碧绿的新装,好似一位姿态优美而极为成熟的姑娘,妩媚地“对镜着妆”,正在伸展着自身修长的臂膀,将肩披的发辫轻轻地覆盖着春水荡漾的小溪。鸟儿们欢快地飞到“柳姑娘”的“肩上”和“手臂”,用它们美妙的歌喉,唱响起婉转悠扬的人间欢歌。

多少年来,心里总是很难平静曾经的记忆,这里有着让我魂牵梦绕少年时情窦初芽的翘首期望,披着柔媚的春光,略带盈暖的微风。领悟到故乡春的气息,蕴涵着让人最感动的柔情。感恩大自然这位奇特的母亲,将千姿百态的生命寄身于长乐境内,孕育出无数的优秀儿女。

据《地书》记载,明末清初时期,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天下大乱。著名反清将领、后周遗臣刘春风率领部下,选择这群山环绕、有“世外桃源”之称的衡阳西南丘陵的长乐(原永康镇)驻扎,依托山地屏障,构筑48寨与清兵对抗,几年期间,清兵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兵折将,吃尽了不少苦头。无奈之下,一位清兵头领,设法收买刘春风的妻子,趁他酒后酣睡而杀,不到一年,48寨就被清兵一一攻破。再有著名思想家王船山为避孙可望之害,公元1651~1654年(清朝顺治8年至11年)特与大哥王介之隐居耶姜山(如今长乐境内的大云山),历时3载,并著有《广明大师(黄将军)小传》及《小云山记》等人文名篇。

 历史的村落,印记着岁月的苍桑,正因这里人文地貌独特,民风扑实。抗战时期,中央军委特科在境内成立中共清潭地下支部,周里、熊子烈等革命烈士曾在这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开展抗日救亡和反“三征”活动,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作出巨大贡献。

美丽的长乐境内乡村,风光独好。它的自然人文,它的历史古迹,它的自然村落……每一块山土地貌都在诉说着这个境内乡村的奇秀。据考证,这里的自然水土,很适宜水稻、油茶林、红薯、花生等农产品种植与加工,薯粉条与油茶种植和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是这里独有的三大资源禀赋。亟待有关部门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把该境内闲置的人文与自然资源科学整合并充分利用起来。以创新务实的坚定意志,完全可把它转化当地的产业优势,繁荣乡村经济,也是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一片乡愁待酒浇,何日归家洗客袍。故乡的春天,山花开遍了整个村庄,开遍了长乐境内每个村庄的沟沟壑壑,芬芳馥郁。此时此刻,看到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整片整片的油菜花,就会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家屋后那几棵有腰围的杂木树和小片竹林,那是承载我幼年的记忆。

 一晃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昔日老家屋后的杂木树和小竹林早已没有踪影,现只有充满绿意生机的几棵小小桂花树,在老家屋后的土基堡上不断成长,为今后的朝夕遮挡着风和雨,矢志不渝。

如今,长乐境内的绝大多数村民,家家都修盖了红砖瓦房,每个村都有了一条用水泥构筑的村道。但想起过去那交错纵横的黄沙村道;想起那斑驳的泥瓦民房和随风飘荡的树丫枝条;想起曾经坐在大柳树下闲玩,看那牵着黄牛耕地的庄稼人;这才深深懂得,那是对故乡一份深情的牵挂和美好生活的无尽期盼。

是的,曾出生在这个偏僻又贫穷的村庄,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长大。这些年来,没来得及用心去想,就这样过去了。此时,我木然伫立凝望着眼前飞过的小燕,好似历经数百载春秋的石头一样。或许,我才明白,一脉相承的血缘亲友和乡亲之情,希望能把自己的人生岁月留给家乡,因为,家乡毕竟是我们真正的根!

 这么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的不少村落己渐逝去。已老的长辈们,曾经起早贪黑、倾注心血地把儿女养大,他们到羽翼渐丰时,就各奔东南沿海等地务工经商,留下的只能给长辈们太多的念想,更不知道该如何封存或寄托。而今,这里只有某些极为偏僻的地方,还有一些零散没有及时修盖的房子,多少还残留着他们年少时代的记忆。透过久远的乡村往昔;透过一茬又一茬剪不断的岁月。过去,长乐境内村民那份膜拜式的劳作,如是在这里生活一辈子的庄稼人,就能领悟到其中的辛酸,他们把汗水、把情感、把希望、把一家人的生计全部倾注在这片人均耕地面积极少的土地上。

每到春夏时节,天上如火的骄阳一路向西,烧红的云朵,染赤了满山绿意的山峦,随即跌落天边。轻盈的小燕,衔着美食,唱着欢歌,凌空掠过,滑翔归巢。静养一昼的蟋蟀在温暖的季节里,深情弹奏着自然天成的乐曲,一首接着一首。春耕劳作的庄里人,他们扛着农具,甩掉一身的疲惫,慢慢悠悠地向着炊烟袅袅的山村走去。

这种情景、这种心境,让人的怀旧情绪由然而起。因为,那些早已忘却的往事,却被他们这么安好地收藏,说出来还是那么有趣。可在许多时候,我只能出于礼貌地应着,因为那些数不完的人和事,如哪家老人去世,谁家儿女有出息,谁家儿子上大学、谁家建新房、娶媳妇等等,陌生得像在读一本别人写的故事。瞬间,我才发觉,家乡的生活圈子,好像从来没有多大改变,使我难已融入。

虽经常在这里渡过,但因身处的精力均倾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企业经营创新上的思考,有时还要经常到异地实地调查研究,没法太多地过问这些细微的人情世故。对故乡的人之常情,便自然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慨念,这种概念是品尝食物的滋味,是把酒言欢的回忆。因为人的舌尖味觉从不含糊,食物从不背叛,只要寻到家乡的味道,才能找到自己回乡的路。这份对家乡人文地貌的关切,均源于对家乡人文历史的回忆,这份厚重的人文乡土,是乡愁内涵的生动诠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