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形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隔段时间就想走出家门外出一趟,无论行程远近,一旦有某个目的地打动了我,便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以达成一次旅行,从而带给我以快乐享受。那快乐,不是视线所能囊括的,而是一份灵魂的流动、身心的愉悦,更是归纳与清空之后再次完美的开启。
人生中美妙的事情很多,并不是在我们想念时就能如愿地等在那儿。乌镇是我曾已预谋了好久的行程,今秋不想再次错过。于是趁今年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组织的员工家属体检的机会到达杭州儿子家中,恰好第二天又是“七夕”节,于是与妻一道在那个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抵达了乌镇。
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距省城杭州60公里。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景区,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11月19日始,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诗人说--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在诗人的意境里,多姿多彩的江南恰如一个温柔秀丽,浪漫热情,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令人向往,惹人遐想,使人爱怜。而水乡乌镇则如一位小家碧玉般娴静、灵秀、如幽兰,一经相识无法释怀。
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造就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使得整个乌镇具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更有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乌镇全镇划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使之有序形成“东栅、南栅、西栅、北栅”。
行走在乌镇青石小巷里,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东栅中,我们游览了茅盾故居。
穿过游船码头,转过有名的逢源双桥,走过长长的东市河北岸,在观前街17号那座古老的民宅,一座二层楼房紧临街道,木门窗,木屋架,青砖黛瓦,典型的清代江南古老建筑。门口左侧一幅陈云题写的“茅盾故居”匾牌,醒目提示我们,茅盾的家就在乌镇。穿过楼道,后面有一个半亩大小的幽静庭院,院中间是茅盾的半身汉白玉雕像,一丛翠绿的天竹点缀在角门。我猜想这或者就是茅盾当年闲暇时的读书或玩耍之处吧!故居中有卧室、书房、餐厅等设施,工作人员介绍说,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楼厅中开设有《茅盾故乡乌镇》、《茅盾走过的道路》、《茅盾故居》三个基本陈列室,展示了茅盾的生平业绩。在这里,我首次看到了茅盾中小学时期习作和他创办《小说月报》的原件及部分手稿,看到了他在各个时期发表的著作版本,读到了他病危临终前写给胡耀邦并中共中央的一封信。
陈列室的出口处另有一副茅盾的青铜塑像:右臂抱在胸前,手中夹着一支香烟,正静静地沉思。他是在构思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子夜》或者是他的《春蚕》三部曲哪?还是担任新中国首任文化部长时在运筹新文化事业的发展呢?
茅盾的成长与乌镇是分不开的,他晚年在《我的故乡》中写道:“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镇上古迹之一有唐代银杏,至今尚存。我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两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可见乌镇从昭明书屋肇始的那股千年文脉,对茅盾的影响有多么深!其实,何止茅盾。据镇志记载,自宋至清900多年间,乌镇一直是求学之士不绝于路,读书之声不绝于耳,先后出了64名进士,167名举人,至于秀才、监生、贡生则难以全计。其中有文学作者378人,作品842部。由此可见乌镇文气之兴盛,文脉之悠长。
乌镇属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环境优美,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西栅是小镇最精彩的一地儿,可以坐乌蓬船出入。西栅由72座石桥连接12座小岛而形成,并有保护完好的明清建筑。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到了夜晚,这里便成了光影的世界。灯光与水色相互交融,水波微漾,倒影婆娑。站在桥头,观河道两岸的灯光,不由得你会憾叹一声--“真美啊!”
在西栅,我们邂逅了乌镇染布坊。其时其境,让我仿佛一下子穿越了历史,回到了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满院晾晒的蓝印花染布透露出一种娴静自然的清新气息,这种简简单单的色彩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舒适,据悉,鸿源泰染布坊是当年乌镇最知名的一家。
乌镇的与众不同还在于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状如乌蓬船歇岸或水上亭榭,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
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现存30多座。
碧水蜿蜒,小桥流影,书香乌镇枕水写意江南山水有如一幅水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种独特的水乡韵味真真的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