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2013年就整理过一遍文集,当时只是想把以前整理好的文章集中在一起存档,不正式出版,印几本出来自己保存。文集取名为《命逢文昌君》,因为我八字不是太好,但是命格里带文昌,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后来又改名为《脚踏厚土,头顶文昌》,因为我五行喜土,所以又加上“脚踏厚土”,借此补土。文集共收入12万多字。
2013年,我和县实验中学的孙三周老师交流,孙老师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说他和出版社有关系,如果我的散文质量高,出版社可以免费给我出版。我听后很高兴,不过也知道自己好作品太少,达不到出版的数量。2014年我把文集草稿发给孙老师看,他也觉得文稿达不到出书标准,不过他鼓励我可以多写一点散文,其它文体的作品不能全部放在一起。我当时也曾下过一次狠心,想多写点散文,争取2014年能公开出版散文集。不过我后来因为懒惰,不但没写出好散文,就连文集都没整理完毕。
这一拖就是10年,到了2022年2月,我把以前写在笔记本上的稿件都誊抄到方格稿纸上,抄完后又想起来文集还没整理完,接着就再次开始整理文集。整起来很费事,又加上我懒散,拖拖拉拉一直到2023年7月才算基本整理完毕。
二
我反复想要整理文集的原因大约有这样几条:
第一,我经常会设想要是哪天自己突然死了,谁可以帮我整理遗稿。经过推算,我得出的结论是没人愿意整理,或是有人想整理,也不知从何处入手。我稿子太杂太乱了,自己都理不清,别人根本整理不出来。转念又一想,我何不自己花点时间把文集整理好?这样万一哪天发生意外,也不会留下文稿方面的遗憾。
第二,为了投稿方便。我写了很多作品,很杂,需要投稿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去找稿子。发出去之前都要校对一遍,校对完的稿子往往又扔到了一边,下次投稿还需要继续校对,这样很浪费精力。一开始的电子稿往往错误比较多,后来存在电子邮箱里的稿子往往是校对过的,错误要少很多。但是使用时觉得乱七八糟的,自己根本不知道从哪里找稿子。
现在把所有作品全部收录到文集里,再从头到尾认真校对一遍,以后投稿全部用文集这个版本,直接从文集里复制使用,这样既不需用各处去寻找稿子,也不需用再校对修改,比以前投稿方便多了。另外,我在文集中所有作品的末尾都标注了发表获奖情况,这样更方便我有针对性地去投稿。
第三,把自己能搜集到的所有作品编在一起,并且印出来,也是对自己创作生涯的一种总结。我今年刚好40周岁,这部文集也算是送给自己的一个生日礼物。把所有的作品集中到一起,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创作轨迹。看到自己创作出那么多的作品,我也觉得很骄傲;同时,看完自己的旧作,我也能看出作品中的诸多不足,改正这些缺点,以后的创作才能少走弯路。
三
这次整理文集和2013年略有不同,本次我把自己所有能搜集到的作品全部收入到文集中来了,字数多了很多。由于本次文集不是公开出版,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只是为了自己存档,因此,只要是自己的创作,尽量都收入进来。其实,我的作品是不可能收集齐全的。因为小学时写的古体自由诗,绝大多数都丢失了;高中时写的新诗原稿也被我销毁了;上大学及工作后写的诗歌散文也有很多都丢失或销毁了。现在文集中的作品,工作以前创作的都是凭记忆重写的。工作以后创作的,重要的作品原稿都基本保留了下来,普通作品原稿大多都销毁了,现在能收集到的作品大多数都是通过电子稿保存下来的。
我把所有收集到的作品,编为八辑。第一辑为古体自由诗,第二辑为格律诗联,第三辑为新诗,第四辑为我只是灵感的记录者,第五辑为散文随笔,第六辑为各类故事,第七辑为民间文学,第八辑为与教育有关,最后还有附录。
文集中的每篇作品后面都标注着写作日期、发表获奖信息等内容,这样才能把作品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来。不过,我不能保证文集里所有标记的日期全都是准确无误的!
文集中使用的字体,在此也作一说明:每辑的大标题用小二号宋体字加黑;作品题目使用小三号宋体字加黑;作品内容使用小四号宋体字;写作日期、发表获奖信息使用小四号仿宋字;序言、目录使用小四号仿宋字。
本文集共收入36万多字,各类非创作文字约6万,作品30多万字。看到30万这个数字,我心里还是很高兴的,从小学三年级写出第一首诗到现在,整整过去了30年,30年写出30万字,对于懒于写作的我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当然,这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废品,没有几篇是我满意的。也就第四辑“我只是灵感的记录者”中的作品还能令我满意,其它几辑,每辑里也只有很少的几篇作品能让我基本满意。不过因为是编文集,所以哪怕是不满意的作品,我也都一并收入了进来。
第一辑古体自由诗收录诗作54首;第二辑格律诗联收录格律诗词257首、楹联36副;第三辑新诗收录诗作70首;第四辑我只是灵感的记录者收录作品10篇;第五辑散文随笔收录作品25篇;第六辑各类故事收录微型小说7篇、民间故事17篇、寓言16篇;第七辑民间文学收录微语录四十四则、东海童谣民歌八十八首、带儿歌的游戏十五组、俗语释义一百二十九条及4篇其它文章;第八与教育有关收录教育叙事14篇、学生征文13篇、读书心得22篇、计划总结16篇、培训杂感17篇、教学设计、教学论文14篇、校园新闻18篇、节目串词9篇;附录包括对我的报道、个人简介、作品发表目录、会员证样刊照片等。文集共收入诗文625篇(首)。
四
下面我再来说说我的创作历程并分类别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
我平生的第一首作品《自觉》是在小学三年级时写出来的。我们家上找好几代都没有爱好创作的文化人,我有时也好奇自己为什么会突然想写诗呢,也许是命格里自带文昌,天生就喜爱创作吧。小学时作品的文体和语言,主要是受小学课本中古诗的影响,也就是说我最初的创作基本都是对小学课本中古诗的模仿。
小学时我写了不少古体诗,五年级写的最多。这些诗后来都被我销毁了,只凭记忆保留下来几首。小学写的古体诗主要是为了“言志”,也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
初一初二我基本没写,初三是创作井喷期。可能是因为初三时,我的感情世界逐渐开始变得丰富,所以才想通过诗歌这种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初三毕业时,我非常伤感,整个暑假都在怀念着初三时光,这是我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从来没有过的体验。感情深挚,才能写出《毕业留念》《毕业歌》这样真诚的诗歌。初三时写的诗已基本上完成了由“言志”向“抒情”的过渡。
在写作过程中,我逐渐感觉短短的四句古体诗已表达不出我心中的深厚情感,所以初三时便开始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先是探索出组诗和长诗这两种形式,代表作品是组诗《毕业歌》,还有一首写元旦晚会的长诗,现在已经丢失了。接着又摸索出平生第一首新诗《桃花开放的夜晚》,不过摸索出来新诗这种形式之后,我却并没有大量地创作新诗。
高一时受同学徐贵州、欧王芹的影响,我开始疯狂地创作新诗。整个高中时期,我对新诗都非常痴迷,有时上课时都在构思诗歌。当时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在30岁以前出一本诗集。那段时间写的诗大多都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情感,但是那时候我的脑海中已经开始产生灵感,我很想用新诗来表达灵感,可是到了高三的时候,我发现新诗这种形式根本无法将我的灵感表达得清楚到位。因此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果断放弃了新诗写作,并且烧毁了所有的诗稿。
那时光知道写诗,阅读量不大,所以,写出来的诗,非常幼稚。我为了找到写作灵感的文学形式,也为了提高自己的底蕴,决定大学只上中文专业。后来我如愿以偿,上了徐州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我当时想,学文学,也得有饭吃,所以就选择了师范专业。
大学三年的阅读和思索提高了我的鉴赏能力,让我能判断出来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也让我找到了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灵感的文学形式。大二时,系里开设写作课,写作学老师王冬云给全系布置了一篇作文,内容是关于成长的。我试着用当时刚摸索出来的文学形式来写,后来这篇作文被王老师在全系范读,还被作为范文给后面几届的学生使用。这件事对于当时正处于创作摸索期的我来说,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它对我的写作影响深远,让我更有信心进行写作探索。大学三年,我的主要精力都用在阅读上,很少创作,三年就写了一首诗歌《思念》和几篇散文,几篇散文的底稿后来还都被我销毁了。
工作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我开始写作系列散文《家园》,从那以后,我的主要创作形式便由诗歌转变为灵感类散文。
本以为自己以后不会再写诗歌了,因为诗歌已经表达不出我的灵感了。可是2006年6月22日,我的新诗《思念》在《今日东海》发表,一下子又把我对诗歌的创作热情调动了起来。《今日东海》是一种地方小报,当时夹带在《扬子晚报》里一起发行,第一版有几条地方新闻,第四版刊发几篇文学作品,其它位置全是广告。虽然相当于是发表在广告宣传单上,但是因为是生平第一次发表作品,所以我收到样刊时还是非常地激动。
2006年是我写诗的分水岭,之前写的作品肤浅而又虚浮,而2006年以后写的新诗则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口语化、语言浅显、中心比较明确、有一种淡淡的诗味。我还专门写了一首《白色的水》对两个时期的诗风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从2006年到现在,我一直没有间断过古体自由诗和新诗的创作,虽然每年写得不多,但是我很高兴自己还保持有写诗的冲动。而且有感受时,我能下意识地知道使用什么文体去表达更合适,也能很自然地就把作品给写出来。
我一直只把灵感类创作作为自己真正的成就,古体自由诗和新诗大多数只是随手写的,并没有刻意去追求诗艺。不过,因为写作时没有什么功利性,所以古体自由诗和新诗多数都是有感而发,感情相对来说比较纯粹。因此这两类诗歌作品中令我自己满意的也比较多。
古体自由诗中令我满意的篇目有:《猎人笔记》《草木身》《坟头雉鸣》《自画像》《近年创作之状态》《和郑继营谈读诗》《人生一世》《丹顶鹤》《秋凉觉爽》《木歌》《一叶兰》等。新诗中令我满意的篇目有:《月亮梦》《失眠的思念》《一张飘雪的贺卡》《致木香花》《思念》《带雾的情感》《有时》《给“欢乐点播”》《想去的地方》《给初三毕业生》《流浪》《给未来的爱人》《活在这多难的人世》《寒假里的舞蹈》《哦,少年》《墙根的驴耳蒿》《当你开始成长,却没有找到方向》《那阳光》《回首》《伟大的老天》《如果》《失去的记忆》《思华年》《那些誓言》《红色高跟鞋》《虚拟》《霜雪千年》《借过》《与你同行》《激情的舞蹈》《观花或赏雪》《见路旁野花》《人生的档案》《你的脸庞》等。
古体自由诗发表途径少,其中只有几首发表于地方刊物,最高级别的发表获奖是《草木身》《丹顶鹤》《一叶兰》于2019年12月在浙江省义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举办的“善爱杯”第二届全国新古体诗大赛中获“最佳新古体诗创作奖”,并收录入《天歌雅颂》团结出版社2021年2月第1版。
新诗除了在地方刊物上发表了一部分以外,基本上都在《中国诗词》上发过一遍。在《周末·现在写作专刊》《苍梧晚报》《连云港文学》《金山》《新浪潮·老朋友》《今古传奇·中华文学》《诗词之友》《速读》《扬子晚报》等带刊号的报刊上也发表过。我新诗创作历程中有二次高光时刻,第一次是 《想去的地方》被收入“文学连云港70年”诗歌卷《想衣裳的云》一书;第二次是《寒假》发表于2021年第2期的《中华诗词》。这两次高级别的发表都是对我诗歌创作的巨大肯定。
小学三年级开始创作的古体自由诗,到后来演变为两条道路。一条路是按感情、灵感表达的需要去变化形式,由四句自由诗变为长诗、组诗,由长诗、组诗变为新诗,由新诗变为灵感类散文;另一条路是将古体自由诗的形式继续保留下来,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不断提高,由自由诗演变成格律诗词。第一条路是我写作的正路,第二条路算是对童年写作的致敬和回望。
2016年东海县创建“江苏省诗词之乡”,诗词进校园是其中一项必查项目,我因此也被波及,2016年暑假开始去东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学习格律诗创作,当年共写出了38首格律诗词。2017年前半年,我嫌太累,去诗社学习的次数就减少了,因此创作量也就减少了。下半年因为青湖镇申请创建“江苏省诗词之乡”,所以我们学校也必须创建“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我被逼无奈,又开始写诗词、搞创建。这段时间为了完成任务乱写一气,质量都不太高。2018年为了迎接创建,我拼命创作格律诗,一年写了74首。因为写得多,所以本年度让我满意的作品也不少。2019年上半年依然搞创建,所以我创作势头依然很猛,下半年创建完成,我写的也就少了。2020到2021年,创建工作完成,我也不再需用拼命写诗,平时完成县诗词协会部分写作任务就可以了。2022年到现在,我为了安心整理文集基本处于停笔状态,创作很少。让人欣慰的是,我现在还会有写诗的冲动,诗思还没有枯竭。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今年写的《见单位铺沥青路有思》《落花入屋》等诗质量还可以,说明我写作水平还基本在线。在格律诗词几种样式中我习惯写绝句,很少写律诗、词、曲,觉得它们不太好写,也写不习惯。我平时喜欢写五言绝句,觉得五言有味道。
到目前为止,我一共创作了36副楹联。其中有一部分是学习对联时试着创作的,其它都是每年春节前写的春联,水平不高,只能算是勉强完成了诗词协会布置的任务。
格律诗中让我满意的篇目有:《题海洋玉髓画面石》《秋》《秋晨》《石榴街道浦西村大白果树》《平明访许其举老师》《赠宋亚轩》《晚菊》《夜光鱼漂》《柴恩芝多年照顾瘫痪妻子》《和徐曼同学
格律诗的发表相对比其它体裁作品来说要容易得多,我几乎所有诗词都在《东海诗词》上发表过,还有部分在《东海日报》《东海文艺》《花果山诗词》《奔月诗文》《诗词月刊》《中国诗词》《中华诗教》《诗词百家》《北京诗词》《诗词选刊》《红叶》《东坡赤壁诗词》《诗词之友》《心潮诗词》《长白山诗词》等报刊上发表。有部分诗词收录入《诗意童年》《西双湖之韵》《东海诗词三十年》《东海县“农业机械化”摄影展》《诗咏先锋》《第十一届华鼎奖获奖诗词集》《魅力东辛70年》《光辉里程》等著作。
2019年3月青湖中学为了迎接“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验收,编辑了几本校本教材,我也把自己的诗歌编为《凉泉诗稿》印了出来,这本诗集收录了我绝大多数的诗词作品。2023年3月我又把文集中的新诗单独摘出来印了一本《桃花开放的夜晚》,又把自由诗和格律诗词摘出来印了一本《自觉》。
目前我最高级别的发表几乎都是诗词,其中五绝《题海洋玉髓画面石》发表于《中华诗词》2020年第1期;五绝《登高有思》《与妻过湖滨见并蒂枯荷》发表于《中华诗词》2022年第2期;七律《青湖镇东朱洲村西红柿大棚》发表于《中华辞赋》2022年第9期。《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全都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属于国刊。这三次发表,是对我诗歌创作的极大肯定,我终于可以自信地对自己说:你的诗并非如你想象的那般不入流!
创作、发表诗词,也让我成功地加入了各级诗词协会。2017年11月本人加入了东海县诗词楹联协会;2018年6月本人加入了连云港市诗词楹联协会;2019年4月本人加入了江苏省诗词协会;2018年11月本人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2020年本人在东海县诗词楹联协会第四届换届选举中被选为副秘书长。这些成绩都离不开东海县诗词楹联协会特别是已故王希光会长的帮助。
创作、发表新诗,也让我在2019年11月成功加入了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学会是我自己在网上申报并加入的,没用找任何人推荐。
五
虽然诗歌表达不出我的灵感,但是我有时还会写诗,因为有一些零碎的感受还是需要使用诗歌这种形式去表达。不过,真要表达灵感,还得使用抒情散文。
从高二作文《院子里有两棵槐树》开始,我其实已经初步探索出表达灵感的文学形式了,可是心里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写作思路,因此就没怎么写。直到2005年,我才算真正找到能够准确表达灵感的文体,于是开始着手创作长篇系类散文《家园》,从这以后,我才算正式开始写作灵感。《家园》大部分内容写于2005到2008年之间,分别记在两个硬壳笔记本上,一开始是用铅笔写的,后来又改用黑笔。前几年,我烧掉了绝大多数的旧稿,不过还是把《家园》大部分的底稿保存了下来。
《家园》写出来以后,反响还不错,没完稿时,我就开始整理并投稿。2006年7月《家园》片段收录于《中华散文精粹(二)》,那是我最早发表的散文作品。后来《家园》片段又发表于《当代小说·下半月刊》2007年第2期,并被《散文选刊》2007年第7期转载。对于刚发表作品的我来说,这算是一个很大的荣誉;对于当时正处于试探性写作的我来说,这更是一个巨大的肯定和鼓励。因为被《散文选刊》转载,这篇散文也被时任东海县作协秘书长的李明老师推荐,进入“连云港市作协2007年作品排行榜”。《家园》后来陆续在《今日东海》《东海文艺》《连云港文学》《泉州文学》《周末·现代写作专刊》《大科技·文学百家》《河南科技报》《中国文艺家·专刊》等报刊发表,2010年还被收入《连云港新时期文学10年精品选》一书。
除了《家园》,我在2006到2012年之间,还写了《相伴过年华》《画梦录(五章)》《青春的声音,青春的颜色(外一篇)》《三个特殊的女人》《路上小记》《我们如何对待一位乞讨者》《过客》《半个恋爱》等几篇灵感类散文。这几篇作品发表得也都不错,在《雨花·青少刊》《慈善公益周刊》《连云港日报》《泉州文学》《散文界》《文学百花苑》《鸭绿江·下半月刊》《苍梧晚报》《散文家》《青海湖·文学》等报刊发表。这说明灵感类散文不光我自己非常喜爱,大家也都能认同。
高中时,就是因为新诗表达不出自己的灵感,我才放弃新诗创作的;上大学学文学,也是为了找到能够表达灵感的文学形式。灵感是我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也是我走上写作道路的初衷。现在,终于算是找到了能表达出灵感的文体!这是我文学创作历程中最重要的一次突破。灵感类作品情感真挚,语言纯粹,意境也非常优美,符合我对它们的审美期待。
按理说,摸索很多年终于找到了表达灵感的形式,而且当时灵感还挺多,我应该能创作出一大批精品力作。但是十分可惜,自从《家园》写完后,我基本上就没写什么灵感类作品。
2010年以后,灵感逐渐减少,导致灵感类散文的创作也一直没有多少成果。我有时甚至害怕灵感会永远消失。不过经过认真思索,我感觉自己还是有灵感的,只是因为自身懒散和睡眠不足以及生活环境单调,导致灵感减少而已。我经常在睡着前和刚睡醒时有灵感,但是因为要睡觉,往往就把灵感错过了;另外,灵感有时也很虚无,想记下它们时,却写不出具体的内容。有时,上陌生的地方转一转,我也会产生灵感或是类似灵感的感受;另外,见到美丽的景色我也会产生灵感。
我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安心地等待灵感的降临,然后准确地把它们记录下来。不要羡慕别人发表作品,因为那些作品不是你最终想要写的东西。只有灵感类散文才可以作为我人生的成就,也只有将灵感类散文都写出来,我的人生才不会留下遗憾。我准备将灵感类作品取一个总名为“我只是灵感的记录者”,还印制了10本带“我只是灵感的记录者”名字的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录灵感。灵感来得往往比较突然,写在方格稿纸上不容易操作,写在笔记本上比较方便,而且把所有灵感都记在笔记本上也方便集中保管。
我在写作《家园》那段时期,基本写不出什么完整的长散文,因为我当时是按灵感来写作的,其它的内容写不习惯,也不太会写。后来参加笔会、征文增多,不会写也得写,写习惯了,也就会写了。这类散文因为写作都有针对性,所以获奖、发表情况都还可以,先后在《今日东海》《东海广播电视新周刊》《海陵潮》《东海文艺》《苍梧晚报》《雨花·青少刊》《文学百花苑》《文化艺术报》《俪人·西部散文选刊》《中国文艺家·专刊》《连云港文学·校园美文》《连云港文学》《参花》《速读》《新浪潮·老朋友》等报刊上发表过。
这类散文不是我特别珍视的作品,不过也不算垃圾作品,有一定的价值。我以后还会写不少这类作品,因为我除了灵感外,还有许多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诗歌表达不出来(诗歌只能表现一时的感受,不适合表现很多很杂的内容),只能用散文来写。
因为写作了《家园》及其它一系列作品,也使我顺利加入各级作家协会。
在上小学、初中的时候,我虽然也会因为写了几首诗而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但并不觉得自己写的诗有什么水平,我知道它们并没有什么文学价值。到了高中,我依然觉得自己写的新诗水平不高,不过,我已经开始准备投稿。我当时并不奢望在全国或者地方成为知名作家,只想发表作品,证明一下自己的创作有一定的水准。大学时想发表作品这个愿望更加迫切,但是,因为作品质量不高,也因为时运不济,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在高中时,同学欧王芹已经在《东海报》上发表过新诗,大学时,徐志东、顾吉萍等同学也在报刊上发表过作品。我大二时写的作文《院子里有两棵槐树》原稿都给校报编辑部要过去了,最后也没有发表出来。我加入学校文学社,本来有机会在文学社主办的刊物上发表一篇作品,可惜我当时请假回家,同学欧王芹帮我发了一首,署名是我,内容却是她写的。
大学以前创作的作品水平确实不高,我认为发表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发了,那将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也是对我创作的巨大肯定,但是不发也在情理之中。可经过大学三年的探索,我已经找到了表达灵感的形式,并且能够肯定,由此创作出来的作品质量不会太差。所以,可以说,参加工作以后,我对发表有了更大的信心。甚至,我的野心比以前更大,不但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发表,而且希望自己能在地方文坛上崭露头角。
一直到2007年《家园》被《散文选刊》转载,我才终于在全县甚至是全市有了点名气。2007年我去东海县老县委大院探访县作协,去了好几趟,都没找到,只找到县文联。我现在还记得自己当年在老县委大院游玩的场景,当时不需用在门卫登记,自己直接进出就可以了。后来,我又写信跟县文联联系,因为当时还没买手机,所以信上没写联系电话。当时的县文联主席袁春斗老师收到信后,专门给我们单位打了一个电话,让我联系时任县作协秘书长的李琳老师,联系李老师后,他告诉我说自己已经卸任了,让我联系新任秘书长李明老师。我后来找过李明老师好几次,有一次因为单位有事还失约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十分的愧疚。经李老师介绍,我于2007年顺利加入东海县作家协会,这是除了第一次发表作品以外最让我高兴的事。当时去县文联办会员证的时候,给我盖钢印的是马钝老师。虽然那个会员证样式很老,但是我却把它当作宝贝,那段时间经常把它拿出来给人看。
加入县作协以后,我一直想加入市作协,可是我从县作协申报了几次市作协都没有回复,我自己去了市文联好几趟也没找到途径。一直到2012年,时任县作协秘书长的张守忠老师和市作协主要领导沟通,说我县有不少写作者想加入市作协,领导人同意后,我们这一批写作者不久便填写了申报表,千辛万苦最后总算是加入了市作协。加入市作协以后,我一直都在积攒材料准备加入省作协,可是苦于材料不硬,一直都没敢申报。
2018年有事去《东海日报》编辑部,找卢肃尚老师聊天,我提起很想加入省作协,但是公开发表的文字还不够10万字。卢老师鼓励我大胆申报,别管字数问题。我这才敢在2019年申报省作协,也终于在当年成功加入了省作协,实现了自己多年的一个愿望。在当年的我看来,加入中国作协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所以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入省作协。在加入之前,我也算受了一点煎熬,主要怪自己不够勤奋,写的不多,发表的也少。还有就是不了解加入省作协的路子,过去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网上申报,公开透明,自己条件够了直接申报就可以了。过去不知道申报的路子,我还以为市里每年申报都有名额限制,得和市作协领导熟悉才能得到申报机会。我到2019年申报的时候才知道,只要按照要求整理材料并及时上报就可以了。我当时先是向市作协王军先秘书长、解永红副秘书长询问了一下申报流程,然后将申报材料邮寄给解永红主任,就完成了申报工作,整个过程根本就不像自己想的那般费事。
除了加入省作协,我当时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加入中国散文学会。我上网查了很多关于如何加入中国散文学会的信息,看到有人说想加入中国散文学会,要么出名,让中国散文学会邀请你加入;要么自己申报。可是我给中国散文学会邮寄申请表,中国散文学会没有任何回应。我还查到了几位刚加入中国散文学会的老师的博客,联系并询问他们入会的方式,可惜他们都不愿透露,只说按程序申请就可以。这件事让我觉得挺难受的,因此现在谁要是询问我加入各类各级协会的方式,我都会耐心细致地解答。从网上申报的,我会告诉他们需要注意的事项;需要团体会员或个人推荐的,我也会告知他们申报程序;在有机会的情况下,我也会推荐认识的文友加入各类协会。文友们咨询投稿邮箱、途径时,我也都会如实告知。别人既然向你咨询,就说明他很希望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我们自己也会感到满足和快乐。
2022年,我无意之中在中国散文学会官方公众号上看到学会发布的通知,通知上有对申报方法和流程的详细讲解。加入省作协和其它几个国家级协会以后,我对加入中国散文学会已经没什么兴趣了,可是看到不用拉人情就可以申请加入,我还是申报了,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多年来的愿望。
现如今,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不过,目前我公开发表作品的字数还不够,才18万字。以诗词加入中国作协是不可能的;我的新诗诗坛根本瞧不上,作为主要文体申报肯定也不行;用散文申报是正路,因为我的散文写作水平还算过关,散文作品发表级别也还算可以,不过平时很懒散,不想写,字数上很难积攒到位;小说我根本写不出来;我有时候想写寓言或者童话,通过儿童文学来申报中国作协,因为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相对比来说要容易一点,出几本书还是有可能的,而出版三本著作就拥有了申报中国作协的资格。目前有个写作计划,想写长篇童话《金属王国历险记》,但不一定能写出来,除非强迫自己去写。就好比有人把你囚禁起来,然后告诉你,你什么时候写完一部长篇童话什么时候就能获得自由。我敢保证,如果是这样逼迫,我肯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是主观上自己一点都不想写。
六
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我不会写小说,写过几篇,也是微型小说,而且很像故事。2010年前后,看到《苍梧晚报》有个栏目专门刊发小故事,我就尝试着写了《天气预报》《一条项链》《因祸得福》《没收手机以后》等几篇,可惜投稿给《苍梧晚报》都没被采用。后来在《今日东海》《精短小说》《文学百花苑》等报刊上发表过。2020年,青湖镇文体中心陶主任叫我帮忙写一篇微型小说,完成县里下达的征文任务,我写了一篇《大棚风波》,生拼硬凑,完全不像小说。
2019年我准备创作寓言,孙三周老师把我拉入了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微信群,我在群里加入了中寓闪小说专委会,当时会员证是由洪超、程思良两位老师帮忙办理的。
2019年,我在网上申请加入中国小说学会,申请表报上去以后就后悔了,因为我发现自己根本写不出来小说。后来中国小说学会给了我回复,而我也发表过小说,够入会条件,于是我就报送材料,加入了中国小说学会。2020年我尝试写了一篇微型小说《送情报》,写完后发在网上,被网友批评说写得太平淡,没有闪小说精彩的情节反转,我也发现自己确实不适合写小说。从那以后,我便有了自知之明,基本就没再写过小说。
七
大约在2012年,《今日东海》副刊开辟了一个刊发民间故事的专栏,而那段时间我又频繁在《今日东海》上发表文章,所以我就很自然地开始整理自己听过的民间故事,往《今日东海》投稿,紧接着又给《海陵潮》投稿。《海陵潮》杂志是由东海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所以我在主编赵庆岭老师的引荐下又加入了东海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加入民协以后,我日常生活中就开始留意搜集各类民间文学作品,比如民间故事、民俗、民歌、童谣、儿童游戏、谚语、俗语等。
这类作品除了在《今日东海》《海陵潮》上发表过,还在《东海文艺》《汤姑温泉新闻传媒》《连云港文学·校园美文》《关心下一代周报》《四川人文》等报刊发表过,还被收入《伴悦读·语文素养核心读本·七年级上》《东海故事传说》《汤姑温泉故事集》等著作。
2018年,我参与了市民协崔月明主席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江苏卷(一)》《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江苏卷(二)》两本著作的编写,这两本书是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组织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中的两种,属于国家出版工程。
2016年我在县民协赵庆岭主席的推荐下,加入了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因为参与编写民间俗语,2019年我在市民协崔月明主席的帮助下又加入了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过两年申请,2021年我又在市民协崔月明主席、金培付秘书长的帮助下加入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这是我目前加入的最高级别的协会。2020年在崔月明主席的帮助下,我被选为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以后,我还会继续整理、创作民间文学作品,因为这类知识能增加我的底蕴。虽然提到民间文学,大家都会觉得很土很俗,但是我们是生活在人世间的,随时随处都受到民间文化的影响。民间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人民的思想和智慧。吸收一部分民间文化的营养,会让我的作品更加厚重。
而且,我还有一个关于民间文学的创作计划,那就是搜集、整理地方上各种鬼怪故事,然后集中到一起编印出来。书名我都取好了,叫《鬼怪留痕》。我觉得这些鬼怪传说非常有意思,不光情节引人入胜,还能激发起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欲望。
八
2019年,孙三周老师把我拉入到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微信群里,我受孙老师及群里其他老师影响,也写了十几篇寓言。寓言作品还在《寓言文学》《羽山风》《蒙城文艺》《优秀童话世界》等报刊上发表过,《庄子人间游》2019年12月在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举办的“庄子杯”全国寓言闪小说大赛中获寓言类优秀奖。
2019年我在王宏理、洪超两位老师的介绍下,成功加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2020年我在程谱老师的介绍下,成功加入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加入这两个协会,能激励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
我尝试过写寓言、儿歌童谣等,不过发现除了寓言外,其它文体都写不好。说实话,我不是太想写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儿童文学作品更容易出版,这点非常吸引人。
九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平时为了评职称或是完成一些任务,会写一些关于教育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数量多,内容也比较杂乱,我收到辑里以后,费了很多心思来给它们排列顺序。甚至有少部分不是关于教育的,比如读书、文论类的作品,我觉得放在这里比较合适,也就顺手收录了进来。
本辑共收录教育叙事14篇、学生征文13篇、读书心得22篇、计划总结16篇、培训杂感17篇、教学设计、教育论文14篇、校园新闻18篇、节目串词9篇。
其中教育叙事和一般散文差不多,甚至有些作品本来就是我有感而发创作的,比如《善小之念》《让孩子们玩吧》《孩子,你不知道我是多么难过》。学生征文都是我创作的下水作文。读书心得多是评论性文章或读后感,还有给文友或自己文集写的序言,其中《论师陀
这辑作品质量不高,可是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它们在教育系统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过不少奖,虽然奖次不高,不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没有这些奖项,我也不可能于2014年评上一级教师。同时,这辑里的作品也在《今日东海》《海陵潮》《东海文艺》《连云港教育》《连云港文学·校园美文》《连云港日报》《周末·校园文学》《中学生作文指导》《作文之友》《文学百花苑》《河南经济报》《河南科技报》《传奇故事·校园文学》《雨花·青少刊》等报刊发表,还被收入《感动城市的醉美诗文》、“文学连云港70年”儿童文学卷《彩色金箍棒》等著作。不过发表的主要还是教育叙事、学生征文这两个部分的文章。
我以后肯定还会写一些与教育有关的文章,因为我还需要评高级职称,为此就要写作大量与评职称相关联的文章;另外,我肯定也会接到一些关于教育类的临时写作任务;还有,我自己从事教育这么多年,也有许多感触,肯定也会有感而发写出不少作品。
十
下面对附录作一下说明。
附录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的新闻报道;第二部分是我的写作简介和发表作品目录;第三部分是我的会员证、获奖证书、发表作品样刊照片。
对我的报道一共有两篇,《青湖中学欧军军老师一年加入四个国家级社团》是我校柏老师在我个人简介的基础上加工完成的,当时计划投给《东海日报》宣传我;《欧军军荣获东海县“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先进个人》是市民协崔主席在我个人事迹介绍的基础上加工完成的,他在朋友圈上看到我获得东海县“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先进个人,就叫我写一个个人事迹简介,说这也算作市民协取得的成绩之一。可惜这两篇报道都没有发表。不过,我倒是很不在意,我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发表,但是对于我个人的报道,我觉得没有多大意义,有精力还不如多写几篇作品。
关于各类证书的照片,我准备分类拍摄一下就算了,不准备每个证书都详细拍摄,那样太麻烦了。
十一
现在,这本文集终于要整理完了!我很高兴,也很激动。能够写出30万字的作品,并对其完成整理、校对、排版等工作,这证明了我并非一无是处,对此,我深感欣慰。当然,在这一年多的整理过程中,我体会最深刻的还是劳累和辛苦。
首先,收集稿件很费事。虽然文集收录的都是我自己写的东西,可是因为创作时间跨度长,中间又销毁过几次原稿,所以想收集齐自己的作品还是很不容易的。我从电子邮箱、电脑文档、QQ日志、优盘、底稿等各个渠道收集材料,但是还不敢保证能收集齐全。不过目前也只能这样了,能收多少是多少。销毁的就不再考虑了,未完稿也不收入,遗漏的个别篇目也都不是什么重要作品,不收录也没什么遗憾的。
其次,校对也很辛苦。我比较懒,有时看网络小说入迷或是工作劳累了就没有心思、没有精力去校对文集了。这一年多来,真正校对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所以一拖再拖,导致文集到现在才整理完成。错别字、病句、结构混乱、重复多余等,都需要校对。其中诗歌错误最少;散文偶有错误;故事类有部分错误;教育类文章错误最多,特别是论文和培训心得,错误特别多,那一部分文章的纸质稿上到处都是红色的修改痕迹。平时投稿时经常使用的稿子,由于写作时认真,又经常校对,所以错误就少;不常用的稿子,写作时就不太认真,又没认真校对过,所以错误就多。
其中最让我头疼的还不是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的校对,而是作品写作日期的确定。有的作品留有底稿,底稿上还标注写作日期,这类作品写作日期是非常明了的,灵感类文章和格律诗词就属于这一类。有的作品虽然没有底稿,但是我对其记忆深刻,凭记忆可以确定写作时间,这类也好办。有的作品电子稿上标注了写作日期,也好统计。剩下的作品就麻烦了,只能根据文档建立日期和作品投稿日期、发表日期来大体推算。当然,别人出书,可能只需用收集作品、校对作品,不需用标注写作日期和发表获奖情况,那样整理起来就要容易得多。我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很想把作品的各类信息都收集齐全,文集中每个栏目的文章我也准备按照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列,因此我就想把所有作品的写作日期给确定下来。可是,一操作才发现太难了,很多作品根本确定不了准确的写作日期,只能推断出一个大体的日期,并且推断出的日期还有可能是错误的。
再次,设备老会坏。电脑经常会黑屏,搬去维修,也没查出问题。我怀疑是接触不良,换了个插座,又换了个插排,现在勉强能用。
虽然自己认真校对了一遍,不过错误肯定还有很多,错别字、病句、日期不准、格式错误这些问题肯定都存在。不过,我不想再校对了,太麻烦了!而且拖下去也不一定是好事,最后说不定又拖成了一个烂尾工程,就像2013年那次,整理一回,嫌麻烦,就放弃了。这次所有整理工作都基本完成了,我可不想节外生枝。我现在很希望自己能尽快把文集整理完,然后安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我以后打算每十年编印一本文集,少于十年整理一次,太麻烦,太累人;多于十年整理一次,又太拖拉,不容易收集齐全。以后的文集我都准备每十年单独编印出来,不和以前的文集合到一起,因为内容太多,太杂乱,不好合并。不过,格律诗、新诗、民间故事、寓言、散文等体裁比较单一的作品可以从几本文集中单独摘录出来收到一起编印。
等到2033年再编文集时,我应该就不会再遇到本次编辑出现的这些难题了。我以后再写文章,尽量在每篇作品后都标注写作日期。纸质稿都按写作日期排列保存;电子稿校对好以后,直接分类别收到文集里,每篇电子稿后头都标注写作日期、发表获奖情况等信息。这样再编文集时,就不用各处去收集文稿了,也不用痛苦地去推测文章的写作时间了。
至于今后的创作计划,我在上文分析各类文体时已经说过了,这里再简单总结一下。
安心等待灵感的来临,并及时而准确地把它们记录到《我只是灵感的记录者》笔记本上。有其它感受时,需要使用诗词、新诗、散文、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文体去表达,都可以大胆地写。有时候各个协会或文友有写作任务交给我,能完成的也尽量完成。但自己尽量不去主动招揽,少写任务,多写自己想写的作品。
最后,我要对所有在写作上帮助过我的人说一声谢谢!你们,或是为我提供了写作素材或灵感;或是对我的写作产生过积极影响;或是帮我修改过作品;或是发表过我的作品;或是推荐过我加入各种协会;或是曾经赏识、提拨过我……没有你们,我的写作很有可能坚持不到现在,没有你们,我也写不出那么多的作品。虽然,我现在成就依然不大,但是,就是目前这小小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你们的热心帮助!
2023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