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平安符的头像

平安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27
分享

金庸在泸溪的侠义人生

一代大侠金庸在他的盖世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对铁掌帮驻地的地理位置是这样描述的:裘千仞道:“从此处向西,经常德、辰州,溯沅江而上,泸溪与辰溪之间有座形如五指向天的高山,那就是铁掌山了。那山形势险恶,你爷爷的手脚又厉害无比,两个娃娃若是害怕,那乘早向你爷爷赔个不是,也就别来啦。”黄蓉听到“形如五指向天”六字,心中更喜,道:“好,一言为定,七日之内,我们必来拜山。”

书中又写道:依着店小二指点的途径,向东南方驰去。山路崎岖,道旁长草过腰,极是难行,行得四十余里,已远远望见五座山峰耸天入云。小红马神骏无俦,不多时便已驰到山脚。此时近看,但见五座山峰峭兀突怒,确似五根手指竖立在半空之中。居中一峰尤见挺拔。郭靖喜道:“这座山峰和那画中的当真一般无异,你瞧,峰顶不都是松树?”黄蓉笑道:“就只少个舞剑的将军。靖哥哥,你上去舞一会剑罢。”

金庸的如椽巨笔描写了郭靖,黄蓉在泸溪大战铁掌帮,躲避山火,闯入山洞,夺得《武穆遗书》的精彩故事。

湘西泸溪是否有铁掌山,“形如五指向天”呢?金庸对泸溪为何情有独钟?而念念不忘在书中详情细描,留世后人。不少读者、学者也想追根溯源,考究明白,以飨眼福。

事实上,湘西泸溪确有五座山峰,形如五指向天,矗立在沅江之边,距新县城仅有五里路程。原319国道穿越泸溪进入大西南,必经铁掌峰下游的铁山河渡口过轮渡,方能进入湘西腹地,是咽喉要道。历代驿客到此,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铁掌峰下多溶洞,其中,有一大溶洞可藏数十人,洞长数里,不能见底。洞内多奇石异窟,曾残留远古人类生活的痕迹。

金庸缘何与泸溪相识?早在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难的时候,家破国亡,山河破碎。战乱中,中学刚毕业的金庸不得不离开家乡,飘泊流离。他从杭州出发,前往重庆陪都,与当时的热血青年一样,抱负着一腔报国热情,准备效力国家。浙江与重庆相隔千山万水,当时交通不发达,时逢战乱,战事频繁,行程更改无常,时而陆路,时而水路,几经辗转,他溯沅江而上来到了湘西泸溪,也曾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呤唱《九章》的神秘之地。那时已是冬季,从泸溪上岸,要改走陆路进入山区,翻山越岭,山路崎岖,大雪封山,无法逾越。恰值在泸溪遇上泸溪籍的同学,于是,金庸就在铁掌峰下同学的家中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一段时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使金庸在战乱中疲惫的心灵暂时得到了籍慰。

泸溪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风光旖旎,山水迷人。金庸在书中借人物对话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黄蓉小嘴一撇,道:“这些去处也平常得紧。泸溪毕竟是小地方,有甚好山好水?”那店小二受激,甚是不忿,道:“泸溪虽是小地方,可是猴爪山的风景,别处哪里及得上?””

那年是冬天,冬天的景色依旧叫人难以忘怀。“天已亮了,雪也止了,河面寒气逼人。船筏上各戴上白雪浮江而下,这里那里扬着红红的火焰同白烟。两岸高山则直矗而上,如对立巨魔,颜色淡白,无雪处皆作一片墨绿。奇景当前,有不可形容的瑰丽。”与金庸同时代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夜宿铁掌峰下作这样的叙述。

泸溪地处湘西苗疆,是少数民族集聚之地。这里民风淳朴,苗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金庸完全融入到当地风情之中,与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冬天里围座在枯树蔸架起的熊熊篝火旁,篝火里堆满了油茶壳和油渣枯饼,满屋子弥漫着油茶渣饼的清香,火焰总是那么明丽而温暖。大伙儿一边喝酒一边唱歌,意气风发,豪情冲天,侠意快哉。自幼热爱音乐的金庸,情不自禁地陶醉在神奇的楚辞俚曲中,他将这些歌一首首的记录下来,装订了厚厚的三大册,共一千多首,成了他后来写武侠小说的宝贵素材。他笔下那一个个特色鲜明落拓不羁的游侠人物是否也源于他少年时在湘西的历练和体验,不可得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湘西的奇山异水,风土人情,民俗俚曲早已烙在他的脑海里,而湘西人那种爱憎分明,轻生命,重承诺,轻钱财,重情谊,不畏强暴,不怕艰难,扶弱济贫,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传统侠义精神也融入到武侠大师的灵魂之中。以至于若干年后,一代武林宗师对相西泸溪的地形地貌,民间典故,风俗民情,如数家珍,不遗余力,详尽的加以描述。

金庸在泸溪的生活紧张而又充实,那时战事很急,日本兵到了长沙,兵逼常德。作为湘西的南大门--泸溪县城空气紧张起来。每天都有大量的难民涌入,大量的部队调防,当地民众被动员起来,赈灾救难,县城每天在街道上摆上十余口大锅,免费提供稀粥,救济难民。而一些知识青年在得到片刻安顿后,也自发的加入志愿者行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抗日救国,宣传鼓动,发动民众是知识青年的特长。初出茅庐的金庸也不例外的参加了宣传工作。当时,宣传工作既演现代文明戏,也出演泸溪的本地戏曲——辰河高腔。譬如说古戏里的《目连救母》、《花木兰从军》、《七侠五义》的片断。多是原始的,充满侠义精神的戏目,讲究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一报还一报,恩怨有果,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民风淳朴如沅江里的水,一眼能看清江底下的卵石与沙砾。民风中尊重血性、名誉和尊严。双方有仇不能解开,邀约去一块坡地,请一中人见证,在刀光剑影中搏个你死我活,死者得到尊重,活者也不炫耀。一切皆认定是天意,生前不能作朋友,死后投胎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同样可以座在一条凳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亲友、宗人概不去追究杀人者的罪过,技不如人,不怨天尤人只怨命。人的生命如一阵轻风刮过田野,又悄无声息的远逝了。

若干年后,金庸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义”是人的一种性格精神,所谓义或者说是一种特别的情谊,都是属于人的感情。侠义是人类感情中一种比较特别的东西。

瑰丽无比的原生态剧目——辰河高腔,令金庸着了迷,这种有别于江浙唱腔的民间戏曲,高亢昂扬,铿锵有力,洪亮时如龙吟九天,清细时如凤鸣江湖。男声女声反差极大,男声发力象黄吕大钟,撼人魂魄,女声细诉象玉笛横吹,清亮绕梁。当地人长于木傀儡戏、辰河高腔,主要用于唱酬傩神,庆祝节曰,驱邪还愿。

“这种酬神戏与普通情形完全不同,一切由苗巫作主体,扮着乡下人,跟随在苗巫后身后,在神前院落中演唱。”冬至腊月,在土地庙前或宗祠里操办酬神大戏。“远近十里的妇女老幼,多换上新衣,年轻女子戴上粗重的银器,有些自己扛了板凳,携带饭匣,跑来看戏,一面看戏一面吃点东西。戏子中嗓子好,善于用手法使傀儡表情生动的,常得当地年轻女孩子垂青。”傀儡戏大多数唱的是高腔,仅用小锣小鼓伴奏,戏文中黑花脸杀进,红花脸杀出,刀剑锤棍十八般兵器轮番出场,武生都有一些武功底子,戏班师傅也有硬气功绝活,如叉刺咽喉,铁锤贯顶,赤脚踩火铧,都能应付自如。演出高潮时,须置一口棺材在台前,黑白无常鬼索命,真刀真叉互掷,一叉直搠胸前护镜,惊得人群嘘声一片,胆小的也有吓得昏倒在地。既然在战时,戏曲上侧重于上演忠勇悲壮的戏目,像《岳母刺字》《花木兰从军》等,常能赢得满堂喝彩,引起群情激动。而在这乡野僻壤,行侠仗义的习俗就一代代在戏文里传承下去。自古燕赵出壮士,从来楚里多侠客。湘西人爱打抱不平,路见不平一声吼,论理较真远近闻名,应该也来源于这种传统文化的浸淫。

金庸说过:“侠”是一个人的性格、骨气、行为动机,见到不平的事情要挺身而出,帮助人家。“侠气”是中国传统上就有的,是中国道德观念中一种好的品德,不怕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主持正义,这种行为是好的,采取什么手段都可以。侠客不但有武侠,而且做官的有“官侠”,文人中也有“文侠”。

深厚的苗域文化,给少年的金庸留下很深的印象,在他的武侠小说里依稀能发现他的踪迹。如《笑傲江湖》书中的正派人物刘正风与魔教中的护教曲洋的生死之交。二人相交莫逆,只因教派不同,虽以为友,但终不能和,终于双双毙命。临死前,刘曲二人合撰《笑傲江湖》之曲,原有弥教派之别、消积年之仇的深意,英雄相惺,气概如虹。书中写道:”曲洋向刘正风望了一眼,说道:“我和刘贤弟醉心音律,以数年之功,创制了一曲《笑傲江湖》,自信此曲之奇,千古所未有。而旷古传奇的《笑傲江湖》之曲能觅得东方活化石曲剧——辰河高腔的影子。毕竟一代武侠大师在楚人故里,苗疆泸溪,生活了一段时间,民间采风的素材,经历了几十年的发酵,早已清香扑鼻,弥漫人间。

一代武侠大师已是“金盆洗手”,他退出了多姿多彩的武侠世界,但是他为人世间创造的武侠人物却长留在人们脑海中,他所描写的湘西泸溪将会被历代传诵,这也是大师践行他少年时的承诺:感谢在他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人和事,成就了他的一生辉煌。有恩必报,侠之大义!

     首发于湖南湘西〈团结报〉副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