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皮人的头像

黄皮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17
分享

风雨黄鹤楼

黄鹤楼屹立于蛇山之巅,背靠武昌,面临汉口和汉阳,历经千年风云,阅尽楚天兴衰。仿佛是时间的长河流经这里,将一段时光的风物沉淀下来,向世人展示它那悠久沧桑的传奇故事。

顾名思义:蛇山,其状如蛇,头临江边,蜿蜒伸展,尾至首义。这里风景秀丽自不必说,因黄鹤楼而名扬天下,正应了那句老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打小我经常在这里玩耍,沿着长长的蛇身,自头走到尾。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知识的增长,我逐渐发现一个奇妙的巧合,穿行在蛇山之上如同走进了历史的隧道,各个时间的节点都是那么鲜明地展现出来。你若不信可与我一道顺着时间的脉络往下走,去体验秦汉的月光、领略唐宋的风雨、感受明清的烟云。

这是仲秋的一个下午,天高云淡,斜阳西照,我由长江大桥自南往北拾级而上,走近了黄鹤楼。抬头仰望“天下江山第一楼”,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愈显金碧辉煌,高大恢弘,气吞云梦。然而,我的思绪却一猛子扎进了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此黄鹤楼非彼黄鹤楼也。那时,这里还是东吴的疆域,名为夏口,吴主孙权在此处建有一座瞭望楼。从此,这里见证了三国纷争的烽火狼烟,也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起没落。自西晋灭蜀灭吴一统天下之后,这里便辟为酒肆休闲之所,吸引了不少江南名士,逐渐形成“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盛况。忽一日,一仙人驾鹤至此,在酒店的墙上画一仙鹤,每当有客人光临,仙鹤便翩翩起舞,一时引得游人如潮。10年后,仙人重返,用笛声唤下墙上仙鹤,乘鹤而去。于是,店主有感于仙鹤,便在此建楼,取名黄鹤楼。

斗转星移,倏忽间来到唐朝,一位在宦海中浮沉,终身不得志的江南诗人崔颢游玩至此,写下一首千古绝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从此,崔颢与黄鹤楼结下了千古奇缘,由蛇山城头传遍古今中外。数年后,李白登临黄鹤楼,诗兴大发,正欲泼墨,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便写下了四句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如今,在黄鹤楼的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继续往东去,在一面石壁上,筑有一穿长袍的古人浮像,形似崔颢又似李白?如今,他是谁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为黄鹤楼涂抹了厚重的文化色彩!

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朝与宋朝相隔数百年,但在这里仅只一步之隔;刚才还在与唐朝诗人崔颢挥手作别,立马又与宋朝书画家米芾邂逅。这位爱石如命的“石痴”,一生酷爱奇石,每当见到他特别喜爱的奇石,他都会对这块石头抱拳而拜,且声称“石兄”。此时,他对游客的到来全然不顾,正在对着一块奇石叩拜。正是因为他那癫疯执着的精神,使得他的书画成为稀世珍宝,流芳百世。

走出宋朝,一脚跨进了明清,依稀见到了在风雨之中飘摇的黄鹤楼。黄鹤楼命运多舛,历史上曾多次遭遇火烧而损毁,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国运昌则楼运盛”,据说,乾隆皇帝还亲笔为黄鹤楼题写过“江汉仙踪”的匾额。最后一座“清楼”名为同治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因山下房屋失火延烧,同治楼化为灰烬。其时,清朝政府也处于岌岌可危之中,哪还有精力和实力重振黄鹤楼昔日的雄风?1908年,原湖广总督张之洞升任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后,其门生僚属集资在蛇山修建了一座纪念楼,名为奥略楼。因此楼的建筑造型与黄鹤楼有某些相似之处,又建在黄鹤楼故址附近,于是,人们从感情上和习惯上将其称作黄鹤楼。

时间流逝到这里,恰巧我随着参观的人流走进了首义广场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这里,一尊孙中山的铜像昂首挺立,叱咤风云,使人们不由想起了那场旨在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处于晚清末年的中国,政府腐朽,外强侵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于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然而,接下来,民国时期的旧中国又陷入军阀割据、内战连年的局面,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在这时,历史让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的年轻人登上了黄鹤楼,面对黑云压城、面对奔流的江水,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直抒胸襟: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整整过去了30年,时间走到了1957年。在原黄鹤楼的旧址上,架设了一座桥梁,在距离原旧址1000米处筑建了一座黄鹤楼。此时,当初那位年轻人,已经带领人民将旧中国砸碎了,赢来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他伫立于黄鹤楼,用那扭转乾坤的大手紧握玉管,龙飞凤舞的毛氏狂草体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万里长江第一桥”和“天下江山第一楼”混为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时间走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更加强大起来,大武汉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黄鹤楼来展示城市的崛起。于是,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它是由楼、轩、廊、坊、亭等组成的建筑群体。六十个翘角翼舒凌空,四闼霞敞视望如一。黄鹤楼以清同治楼为雏形,集北雄南秀诸楼风格之大成,整个楼体雄浑稳健,古朴典雅,既不失传统的独特形制,又比历代更加巍峨壮观。

在黄昏的夕照下,我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长江大桥之上车流不息,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蓊郁的龟山近在咫尺,耸入云端的电视塔与黄鹤楼隔江遥望,武汉三镇旖旎风光尽收眼底,蔚为壮观。想起了黄鹤楼的往事今生,想起了围绕着黄鹤楼而生发的诸多人与事,如今一切都已化为过眼烟云。正于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